曹云太;赵希鹏;鲍海华;严小红;李伟霞
全麻可导致细胞的免疫能力受损并影响术后炎症反应,进而影响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浓度.IL-10是重要的抗炎细胞因子之一,也是手术应激的指标.IL-6是重要的促炎因子之一,其浓度可受手术和麻醉的影响.异氟烷和七氟醚可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此外,七氟烷和异氟烷导致促炎细胞因子IL-6的表达增加,而丙泊酚则导致促炎细胞因子减少[1-2],均可导致癌症患者长期结局有所不同[3].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烷麻醉对结直肠癌行手术切除者IL-6和IL-10的影响.
作者:贺宏智;谢力;李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胃癌超声造影参数增强时间(ET)、峰值时间(TTP)与血管新生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生成素-2(Ang-2)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58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ET、TTP值,同时采用ELISE法检测血清VEGF、EGFR、Ang-2水平,并与同期60例健康志愿者作比较.结果 胃癌组织的ET、TTP值明显小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患者的血清VEGF、EGFR、Ang-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胃癌超声ET、TTP与血清VEGF、AMBP、IGF-1水平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胃癌超声造影参数与血管新生指标有相关性,超声造影在评价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方面的潜在价值值得挖掘.
作者:刘婕;贺海玲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与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OEC)的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卵巢透明细胞癌及27例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者CA125、雌、孕激素受体(ER、PR)、细胞角蛋白CK7、CK20和抑癌基因P53表达的异同.结果 卵巢透明细胞癌中CA125、CK7和CK20的阳性率与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相比没有差异,而ER、PR和P53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x2=6.146,P<0.05;x2=13.551,P<0.05;x2 =5.559,P<0.05).结论 卵巢透明细胞癌与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中PR、ER和P53的表达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可用于卵巢癌的临床病例分型的辅助诊断,提高卵巢癌诊断的正确率,这种组织特异性的表达及具体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作者:万曦娣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胸腔内注射不同药物治疗肺腺癌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90例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与C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胸腔内注射顺铂,B组给予胸腔内注射金葡素,C组给予胸腔内注射顺铂+金葡素,对比三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血清VEGF的变化.结果 A组与B组相比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C组分别与A组、B组相比临床总有效率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B组与C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清VEGF水平降低,C组治疗后相比于A组治疗后、B组治疗后血清VEGF降低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内注射顺铂+金葡素治疗肺腺癌胸腔积液可取得显著疗效,安全性较高.
作者:罗洞波;郭莉;汪洋;吴振华;初建虎;赵兵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声触诊成像定量技术(VTIQ)与声触诊定量技术(VTQ)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对65例共65个乳腺肿瘤行超声检查,用VTIQ与VTQ测量病灶内部横向剪切波速度(SWV),以病理结果为准,构建ROC曲线,计算VTIQ与VTQ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病理证实39例为乳腺良性肿瘤,26例为乳腺恶性肿瘤.VTIQ测量乳腺良、恶性肿瘤的SWV分别为(2.47±0.71)m/s、(4.94±1.6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断点为4.67 m/s,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2.3%、87.2%、89.2%.VTQ测量乳腺良、恶性肿瘤的SWV分别为(3.44±0.95) m/s、(5.17±0.85)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断点为4.16 m/s,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8%、82.1%、83.1%.结论 VTIQ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于VTQ.
作者:梅冬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Hh信号通路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作用机制及临床表达意义.方法 选取大肠癌患者共120例;大肠腺瘤共100例;大肠正常的黏膜标本选取同期在消化内镜下的活检样本,共100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Hh的信号通路内Glil与SuFu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患者临床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大肠癌的组织标本内SuFu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大肠腺瘤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化程度、性别、病理类型和年龄与SuFu表达无相关性(P>0.05),发病部位、临床分期和浸润深度与SuFu表达显著相关(P<0.05);正常大肠黏膜内Glil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瘤内Glil表达率略低于大肠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化程度、性别、病理类型、年龄、发病部位和临床分期与SuFu表达无相关性(P>0.05),浸润深度与Glil表达显著相关(P<0.05).结论 大肠癌疾病进展中有Hh的信号通路异常的活化参与,患者的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与Hh的信号通路异常的活化可能有联系.
作者:张瑜;金建军;白艳丽;朱晶晶;田笑笑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瘤鉴别诊断和BI-RADS分类的价值.方法 选取63例乳腺实性肿块患者(共63个肿块)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超声造影检查的显像特征,比较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能力和BI-RADS分类情况.结果 超声造影检查对于良性肿块和恶性肿块的显像特征显示在增强顺序、增强模式和增强后肿块增大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造影剂分布、病灶内充盈缺损和周围穿入血管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准确度和对恶性肿块的诊断灵敏度均高于常规超声检查(P<0.05),而超声造影检查对恶性肿块的诊断特异度略高于常规超声检查(P>0.05).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BI-RADS 4b类和5类,但对BI-RADS整体的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可提高乳腺肿瘤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能对常规超声BI-RADS分类进行修正,但有必要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研究,并且应该将疾病所处的阶段加入研究.
作者:周锋;王宏伟;李晓彦;李延会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年轻结直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100例年轻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年龄≤35岁;选取同期150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65岁.比较2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年轻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2组临床症状、手术类型、病理分化程度、大体类型以及肿瘤分期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年生存率为49.0% (49/100),低于对照组的65.3%(98/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轻结直肠癌患者具有显著区别于老年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病情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临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诊断和给予积极治疗.
作者:顾磊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呼气末正压联合保护性肺通气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肥胖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呼气末正压.结果 实验组患者动脉血气PaO2在T1~T4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动脉血气PaCO2和PH在T0~T5时与对照组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T0~T5时PaO2/FiO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从T1~T5时RI和A-aD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VD/VT在T0~T5时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T1、T2、T3时,实验组Pmea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Ppeak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达到拔管时间和送出PACU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部并发症方面比较,2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呼气末正压联合保护性肺通气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肥胖患者的肺功能,促进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瑞;郭慧琴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术后全身与局部炎性因子变化及免疫学影响.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40例)进行传统开腹根治手术,观察组(n=40例)进行腹腔镜根治手术.分析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状况,血清WBC(白细胞)计数、CRP(C-反应蛋白)、IL-6、TNF-α和T细胞亚群(CD8+、CD3+、CD4+及NK细胞)含量改变状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肠道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血清WBC计数、CRP、IL-6及TNF-α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CD3+、CD4+及NK细胞含量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CD3+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后患者机体炎性因子变化幅度小,免疫能力提升,更有利于患者恢复.
作者:贺志强;裴明祥;么甲超;张波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脑转移的高风险因素.方法 对160例Ⅲa和Ⅲb期术后NSCLC患者放疗前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CEA、NSE、CA125检测,采用调强放射性治疗对患者进行放疗.放疗后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并评估每次随访患者生存质量及血清学指标.结果 NSCLC患者脑转移发生率为25.63%.发生脑转移患者腺癌所占比例(56.10%)明显高于未发生脑转移NSCLC患者(15.13%)(P<0.05).此外,发生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0.7个月)明显低于未发生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5.4个月),且3年总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放疗前,脑转移患者的CEA、NSE、CA125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脑转移NSCLC患者(P<0.05),且脑转移患者CEA和NSE水平随着肿瘤分期的升高而增加(P<0.05).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小于60岁)、病理类型(腺癌)、CEA和NSE高水平是NSCLC患者脑转移的高危因素(P<0.05).3个以上高危风险因素的存在,明显增加患者脑转移发生风险,影响患者预后生存时间.结论 脑转移NSCLC患者的预后生存低于未发生脑转移患者.年龄(小于60岁)、病理类型(腺癌)、CEA和NSE高水平是NSCLC患者脑转移的高危因素.高危因素越多,患者发生脑转移的比例越大,临床治疗中应重点关注肿瘤分期晚的患者高危因素.
作者:胡同晨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对比分析瘤大块切除术与瘤体刮除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51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瘤大块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瘤体刮除术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8.00%(22/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38% (17/26) (P<0.05);观察组术后的肢体功能优良率为92.00% (23/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8% (19/26) (P <0.05).观察组术后局部肿瘤的复发率为24.00% (6/25),高于对照组的19.23%(5/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54% (3/26) (P <0.05).结论 与瘤大块切除术相比,瘤体刮除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肢体功能,可作为首选的手术方式.
作者:梁志白;汪若波;毛小成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胆道支架置入联合127Ⅰ粒子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近期疗效及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 65例MOJ患者均接受胆道支架置入联合125Ⅰ粒子条治疗,术后随访3~10个月,根据有无梗阻及存活情况将疗效分为有效与无效,对有效与无效患者的年龄、性别、梗阻部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术前有无胆道感染、引流方式、实验室指标等进行比较,并对影响术后近期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65例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黄疸症状与体征逐渐缓解,围手术期无急性肝功能损害、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10个月内再次梗阻的总发生率为23.1%,有效率为70.8%,无效率为29.2%.有效与无效患者在引流方式、胆道感染、Child-Pugh评分、TBIL、肌酐(Cr)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梗阻部位、血红蛋白(HGB)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有术前胆道感染、Child-Pugh评分≥11分及Cr≥115 μmol/L.结论 胆道支架联合125Ⅰ粒子条植入是1种治疗MOJ的可行方法,术前加强抗感染、护肝治疗及营养状况的改善,对有助于患者的预后改善.
作者:陈先社;韩登科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究吉非替尼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1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顺铂进行常规化疗,实验组给予吉非替尼进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结果 实验组间质性肺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病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白细胞计数及Karnofsky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吉非替尼可较好地控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降低并发间质性肺炎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几率.
作者:吴艳丽;芦爽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榄香烯注射液联合吉西他滨+顺铂(GP)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100例晚期非小细胞癌,并采用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GP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榄香烯注射液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生存率、生存质量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 (45/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 (39/50) (P <0.05).6个月时,2组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12、24个月时,观察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的骨髓抑制、血红蛋白减少及肝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咳嗽、咯血及疼痛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咳嗽、咯血及疼痛评分降低,但观察组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咳嗽、咯血及疼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榄香烯注射液联合GP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作者:徐建林;郑瑞锋;王彦威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结直肠镜活检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使用飞利浦3.0TX超导磁共振扫描常规MR序列(T1、T2)及MR功能成像(DWI、DCE-MRI),对比术后病理分期,评估结直肠癌术前MR TN分期的准确性,探讨结直肠癌病理分化程度与ADC值的相关性;在DCE-MRI图像上绘制时间-信号曲线特点,寻求其表现特性及诊断价值.结果 5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对比术后病理结果,结直肠癌MRI T分期和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8.5% (46/52)和82.7% (43/52),Kappa检验结果显示两者T分期高度一致,N分期一致性程度比较强;随着结直肠癌分化程度增高,其ADC值逐渐增加(P <0.05);46例结直肠腺癌患者时间信号曲线分布有差异,时间-信号曲线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减低,呈现由Ⅰ型向Ⅳ转化趋势.结论 高分辨磁共振及功能成像能够准确评估结直肠癌的术前TN分期并对肿瘤分化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作者:曹云太;赵希鹏;鲍海华;严小红;李伟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全中枢放疗所致放射性脑水肿的影响因素.方法 29例颅内肿瘤患者行全中枢放射治疗,其中生殖细胞瘤22例,髓母细胞瘤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全中枢放射和肿瘤局部推量.全中枢放射采用常规分割放射至中位剂量34.2 Gy(30.60~40.0 Gy),19例采用常规放射缩野对肿瘤原发灶追加剂量中位剂量20 Gy(10.8 ~22.0Gy),总剂量至中位54.2 Gy(48.6 ~56.0 Gy),另10例行头部立体定向放疗(伽玛刀),肿瘤周边剂量为50%等剂量线11.5 Gy(9.0~ 17.0 Gy).结果 28例患者完成全中枢放疗,只有1例因重度骨髓抑制放弃全中枢放疗改为瘤床区放疗,1例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癫痫.全中枢放疗所致放射性脑水肿的发生率为79.3%(23例),手术治疗具有降低放射性脑水肿发生的趋势(P=0.082),手术后联合放射治疗的脑水肿发生率为66.7%,而单纯放射治疗其发生率为92.8%.而年龄、性别、病理与放射性脑水肿无相关性.全中枢放疗后出现的放射性脑水肿经积极的对症治疗、各项综合措施均顺利完成放疗.结论 放射性脑水肿是全中枢放射的常见不良反应,无手术治疗的患者是放射性脑水肿的高危人群,积极治疗放射性脑水肿可以保证全中枢放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孔瑜;黄颖;白永瑞;吴峥;赵新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长春瑞滨(NVB)联合替吉奥(S-1)或顺铂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NSCL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进展期NSCLC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NVB联合S-1方案:S-1 200 mg/m2(体表面积≤1.25 m2)或300 mg/m2(体表面积>1.25 m2),d2~ d6、d9~ d13;NVB 25 mg./m2静脉滴注,d1、d8.对照组采用NP方案:NVB 20 mg/m2静脉滴注,d1、d8;顺铂30 mg/m2,d1~ d3.比较2组短期疗效、KPS评分,比较化疗后患者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环氧合酶2(COX-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45.0%和77.5%,对照组为40.0%和65.0%,2组间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化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可降低患者血清COX-2和MMP-9水平,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且化疗后患者COX-2和MMP-9水平随着治疗效果下降而升高.结论 NVB联合S-1治疗进展期NSCLC与NP方案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但NVB联合S-1化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更高,毒副作用小.COX-2和MMP-9水平可作为预测和反映化疗效果的指标.
作者:王自全;王保庆;李庆妍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行Hepa载药微球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1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观察组应用Hepa载药微球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在治疗后的7天进行生化检查,评价2组患者的肝脏功能并进行对比,统计2组患者在治疗后2个月、4个月和6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并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7天肝脏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2个月、4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对于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Hepa栽药微球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疗效良好,对于肝脏功能的损害较小,治疗过程出血少,恢复快,对于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睿;张鹏程;徐林;马俊华;堵松坡;魏高鹏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较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86例,按照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传统开腹组(n=45)和腹腔镜组(n=41),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评价指标,并通过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判断2种手术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长、肌瘤剔除个数、剔除肌瘤直径、肌瘤残留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63.42±23.22 mL、5.89±1.24d、14.23±4.78 h)均明显优于传统开腹组的(109.24±31.85 mL、14.87±5.45 d、25.33±6.11 h)(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32%)明显低于传统开腹组的(24.44%)(P<0.05).结论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方案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创伤性更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更易为患者接受.
作者:曲首辉;鲍志敏;刘荣欣 刊期: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