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RI联合PSA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徐小虎;丁玉芹;邰兆琴;刘思宏;刘荣伟;许亚春

关键词:前列腺癌, MRI, PSA, 诊断,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以164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62例前列腺癌患者行内分泌治疗.对比MRI检查和PSA检查以及2种检查方法 联合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的效果.结果 3种诊断方法 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联合PSA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于PSA和MRI(P<0.05),MRI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于PSA(P <0.05).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后的PSA水平和前列腺体积均低于治疗前(P<0.05).3种诊断方法评估治疗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联合PSA的评估治疗有效率高于PSA和MRI(P <0.05),PSA和MRI的评估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联合PSA可提高对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的准确率,但在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经济情况和医疗条件等情况,充分发挥各种检查的优势.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价值.方法 对60例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门脉完全栓塞32例,不完全栓塞28例,分别占总数的53.3%、46.7%,完全栓塞患者胆丛、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率[56.3% (18/32)、78.1% (25/32)],均显著高于不完全栓塞患者[17.9%(5/28),35.7%(10/28)](P<0.05);门脉栓塞患者胆丛、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率[40.0%(24/60)、56.7% (34/60)]均显著高于门脉高压患者(0、0)(P<0.05);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34例患者中,在侧支血管断面分布方面,左前象限13例,右前象限34例,左后象限4例,右后象限8例,分别占总数的38.2%、100.0%、11.8%、23.5%;动脉期扫描26例患者中,有动-门脉瘘11例,占总数的42.3%.结论 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杨润红;马霞霞;白利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及分析

    目的 探讨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及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学确诊、临床资料完整的胸腺瘤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统计21例侵袭性胸腺瘤患者的CT表现,并对比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 CT诊断21例侵袭性胸腺瘤患者的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91.3%、阳性预测值为90.5%和阴性预测值为95.5%.侵袭组与非侵袭组患者的胸腺瘤在形态、钙化、囊性变或中心坏死、纵隔脂肪线、均匀增强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诊断侵袭性胸腺瘤具有操作简便、诊断时间短、可靠性高等优点,且根据CT表现可以有效鉴别侵袭性胸腺瘤与非侵袭性胸腺瘤,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作者:席建平;马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首先对80例共108个甲状腺结节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然后应用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结节进行分级,与病理结果 对照.结果 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弹性分级多为0 ~Ⅱ级,恶性结节的弹性分级多为Ⅲ~Ⅳ级,弹性分级为Ⅲ级时,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薇;付志勇;范丽青;余田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3.0T动态增强MRI联合CT扫描在良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3.0T动态增强MRI联合CT扫描在良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选择良恶性骨肿瘤67例,均接受核磁共振扫描、CT扫描等检查,分析其诊断效果.结果 67例骨肿瘤患者,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有42例为良性骨肿瘤,25例恶性骨肿瘤.增强MRI联合CT扫描对良性和恶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5.24%和96.00%,明显高于CT扫描和增强MRI(P <0.05),而增强MRI对良性和恶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略高于CT扫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MRI联合CT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T扫描和增强MRI(P <0.05);而阳性预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增强MRI联合CT扫描可提高良恶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利于骨肿瘤的诊断治疗.

    作者:成旭鸿;张鑫;赵效杰;郭瑞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疗价值

    目的 研究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133例,对其首先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术,然后行根治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133例乳腺癌患者中,每例检出前哨淋巴结1~5枚,平均3枚,共399枚;检出非前哨淋巴结5~20枚,平均(12.5±2.4)枚,共1596枚.单一层面切片的HE染色,前哨淋巴结发现45枚(8例)(17.7%),非前哨淋巴结41枚(14例)(34.1%)发现转移.对399枚前哨淋巴结行多层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发现单层切片常规HE染色前哨淋巴结均有微小转移,余下HE染色阴性的前哨淋巴结有微小转移灶,直径均小于2 mm,累计有96枚前哨淋巴结内有转移灶;对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分别进行多层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法与单一层面切片HE染色法相比,检出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的检测结果可以用来指导是否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常规腋淋巴结清扫,对其进行连续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比普通HE染色检出率明显提高.

    作者:苗茁;张静波;张红战;赵小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研究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骨髓穿刺,并进行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形态学检查、流式细胞学检测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的结果 .结果 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球蛋白增加和正色素性贫血,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主要表现为异常浆细胞增生,且出现质的改变.流式细胞学检测CD45表达异常(55例阴性、5例部分阳性);CD19的阴性表达率为100.00%;CD38以及CD138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00%.免疫组化检测Kappa阳性43例,CD138阳性表达率为100.00%,lambda阳性16例.流式细胞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的阳性诊断符合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形态学检查骨髓瘤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流式细胞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测(P<0.05).结论 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将三者联合使用以提高临床阳性诊断率和疗效监测.

    作者:王慧;高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早期宫颈腺癌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状态的研究

    目的 探讨宫颈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状态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对200例宫颈腺癌手术标本进行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R、PR.结果 宫颈腺癌在不同病理亚型、绝经前后、FIGO分期、术后病理危险因素方面ER、PR同时阴性率均高于同时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早期宫颈腺癌术后的患者,进行ER、PR检测,可以为术后提供激素替代治疗提供依据,但激素替代治疗是否会对宫颈腺癌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仍需进一步随访及研究.

    作者:涂云霞;邓颖辉;熊丹;潘玫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乳腺肉瘤1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收治的17例乳腺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40个月至16年.7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47%,10年生存率为18%.患者主要死于肺、脑、骨、肝和全身广泛转移.结论 本病主要通过病理确诊,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恶性程度高,分化差的肿瘤,应辅以放化疗,减少患者复发,提高生存.

    作者:徐惠君;闫滢;吴书胜;胡小秀;柯丽红;牛佳郁;李慧敏;罗会芹;胡冰;何义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肺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克唑替尼的疗效

    目的 探究肺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克唑替尼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ALK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34例克唑替尼一线治疗,26例二线治疗.观察ALK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克唑替尼的临床疗效.结果 ALK患者中肺癌TNM分期ⅡA、ⅢA期较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显示所有患者病理标本中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内ALK蛋白强颗粒状着色;HE染色结果显示实体型26例伴黏蛋白分泌为主,20例腺泡样为主;30例患者肿瘤组织伴有黏液分泌,19例伴有筛状结构,11例伴有印戒细胞.克唑替尼一线治疗与二线治疗的总缓解率及无进展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以Ⅰ、Ⅱ级为主.结论 ALK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独特,实体型以常见伴黏蛋白分泌、腺泡样为主,组织学形态以筛状结构、印戒细胞为主,经克唑替尼治疗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黄孝宇;陈晓磊;郭蕊馨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TP、NP以及GP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紫杉醇联合顺铂(TP),吉他西滨联合顺铂(GP)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接受的化疗方式不同分为NP组、TP组以及GP组.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位生存时间(TTP),1年生存率,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NP组、TP组以及GP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4.44%,50.00%以及50.00%;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7.77%,78.95%以及88.89%.NP组、TP组以及GP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2(3.6~16.5)月,6.5(2.9~16.7)月,7.9(3.8~15.4)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72.22%,65.79%,77.78%.NP组、TP组以及GP组患者的QOL评分分别为(52.6±4.2)分,(53.4±5.61)分和(56.5±5.54)分;VAS评分分别为(5.96±0.79)分,(5.21±0.89)分以及(5.15±0.86)分.NP组、TP组以及GP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均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以及贫血.上述指标在3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P、NP以及GP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3种方案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周广磊;孙甲甲;陈立明;黄景昊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CT增强扫描与十二指肠镜检查技术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CT增强扫描与十二指肠镜检查技术对壶腹周围癌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影响.方法 90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均采用十二指肠镜检查和64排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和比较壶腹周围癌十二指肠镜检查与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并将病理结果与其进行比较,探讨2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及单独应用对壶腹周围癌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敏感性、误诊率和漏诊率以及壶腹周围癌病变特征的结果 .结果 单独采用十二指肠镜检查技术或CT增强扫描诊断壶腹周围癌的误诊或漏诊率大于2种检查技术联合应用时,且2种技术联合应用时,对各类型壶腹癌的敏感性都高达100%.CT增强扫描或十二指肠镜检查单独应用于壶腹周围癌病变特征的显示与2种技术联合应用检查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十二指肠镜检查技术与CT增强扫描联合应用,会大大提高诊断的正确性、特异性、敏感性,且所显示的壶腹周围癌病变特征也更准确和全面,对治疗壶腹周围癌有重大意义.

    作者:陈华东;向海波;胡兴荣;唐伟华;李祚雯;刘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胸椎转移癌调强放疗布野方案及脊髓保护边界不同勾画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胸椎转移癌调强放疗布野方案及脊髓保护边界不同勾画情况.方法 选取行调强放疗的胸椎转移患者120例,使用6MV-X射线进行照射,处方剂量是50 Gy,每次2 Gy,每例患者做六个治疗计划,都使用5、7、9野等分布野,脊髓的保护区边界是椎管内壁(f2)与脊髓硬脊膜(f1);对比不同计划靶区的剂量分布情况,PTV适形度的指数(CI),脊髓0%体积的平均及大剂量情况.结果 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的不同画法PTV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PTV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不同画法PTV适形度的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PTV适形度的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的不同画法脊髓0%体积的平均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脊髓0%体积的平均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不同画法脊髓0%体积的大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脊髓0%体积的大剂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及9野方案优于5野方案,可使脊髓的大受量下降,脊髓安全性更高;调强放疗脊髓保护区边界的不同勾画可统一,使主观差异性降低.

    作者:刘海军;王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血清CA19-9、CA15-3、CEA、NES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CA19-9、CA15-3、CEA、NES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研究组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的空腹血清CA19-9、CA15-3、CEA、NES水平,并与对照组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作对比,并比较肺癌不同病理分期血清CA19-9、CA15-3、CEA、NES水平情况,以及分析其联合检测对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术后3个月血清CA19-9、CA15-3、CEA、NES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其术后3个月血清肿瘤标志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CA19-9、CA15-3、CEA、NES水平均明显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水平(P<0.05);检测血清CA19-9、CA15-3、CEA、NES早期诊断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53.33% (32/60)、68.33%(41/60)、78.33% (47/60)、75.00%(45/60),特异性分别为88.33%(53/60)、91.67% (55/60)、86.67%(52/60)、90.00%(54/60).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67%(52/60)、93.33%(56/60).结论 肺癌患者血清CA19-9、CA15-3、CEA、NES水平升高,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其诊断价值,可作为肺癌临床诊断指标.

    作者:张海生;徐震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食管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后的生存期预测模型

    目的 建立一个能预测食管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后生存时间的模型.方法 回顾77例食管癌骨转移放疗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潜在的影响因素,对所得数据进行K-M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KPS< 70、骨相关事件(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症)、伴有肝肺脑转移或恶性浆膜腔积液三个因素与预后差有关.根据各因素的风险比(HR)制定了打分规则,按照终得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三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8个月、6.2个月、3.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食管癌骨转移患者可根据KPS、是否存在骨性并发症、是否伴有肝肺脑转移或恶性浆膜腔积液三个因素进行评分,估算预期生存时间,用以指导放疗方式及后续治疗的选择.

    作者:冯锋;戴伟;李晓东;马芬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快速康复外科在肺癌胸腔镜手术围术期的应用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肺癌胸腔镜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例行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其中予传统围手术期康复治疗的90例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FTS理念的110例肺癌患者为实验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入院至术前改善指标(MVV、FVC、FEV1)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天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快速术后康复,减轻患者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霞;郭昌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肺癌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对肺癌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83例肺癌并发院内感染的患者(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同期诊断为肺癌接受治疗并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300例,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感染相关因素,提出预防建议.结果 年龄,吸烟史,基础营养状况,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临床分期,侵袭性操作,放疗或化疗,手术,住院时间等都是引发肺癌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通过对肺癌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进行系统解析,合理控制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邹安娜;李晓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用调强照射技术剂量学比较

    目的 评估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三种常用调强照射技术的靶区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为术后临床佳治疗计划的选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左侧2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经CT扫描后将图像传至Pinnacle3 9.6治疗计划系统中并由同一医生进行靶区勾画.针对每例患者靶区分别设计临床常用的IMRT6野计划、IMRT7野计划和VMAT 3种调强计划.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3种调强照射方法的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体积和靶区适形指数及剂量不均匀性指数.结果 ①VMAT靶区PTV的Dmean较6F、7F小,VMAT的靶区适形度高,7F次之,6F差.3种计划靶区均匀性指数无差异.②VMAT心脏小受量要稍大于6F、7F;但心脏大受量及平均剂量三者间无差异.VMAT心脏V30+V40等高剂量受照体积明显小于6F、7F,而低剂量V5~V20三者间无明显差异.③患肺大剂量、小剂量及平均剂量三者并无明显差别.6F左肺中高剂量照射体积V15、V20、V30、V40、V50较VMAT明显高.7F左肺的中高剂量照射体积V15 、V20 、V30也显著高于VMAT,但在其余体积处两者无明显差别.6F与7F 2种计划差异不明显.④6F右肺平均剂量Dmean明显低于7F和VMAT,但低剂量区域V5 、V10等处三者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⑤右侧乳腺的Dmean、V5、V10等处三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固定野放疗6F与7F相比,VMAT计划在满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和均匀性临床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降低肺组织和心脏、脊髓等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和照射体积进而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实际临床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谢琛;张怀文;洪潮;胡海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F-κB与HMGB1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与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6例,采用免疫组化法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NF-κB与HMGB1阳性表达率,并统计其T分期和N分期,比较其癌组织不同NF-κB与HMGB1表达情况患者的T分期和N分期,并分析癌组织不同NF-κB与HMGB1表达与其T分期和N分期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NF-κB与HMGB1阳性表达率均升高(P<0.05).与癌组织NF-κB阴性表达患者比较,癌组织NF-κB阳性表达患者中T2、T3、N2和N3期患者比例均升高(P<0.05).与癌组织HMGB1阴性表达患者比较,癌组织HMGB1阳性表达患者中T2、T3、N2和N3期患者比例亦均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F-κB与HMGB1与其T分期和N分期均呈正相关(NF-κB:γ=0.886,0.818,HMGB1:γ=0.825,0.873,P<0.05).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F-κB与HMGB1阳性表达率较高且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能用于其病情评估并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基因治疗的靶基因.

    作者:张建波;宋魏;王媛媛;刘明阁;孙淼淼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方案对晚期原发性肝癌(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晚期HCC患者,其中45例以奥沙利铂碘化油乳剂行TACE者为对照组,51例以吉西他滨、奥沙利铂碘化油乳剂行TACE者为研究组.随访至2017年4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无病进展生存期.结果 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病进展生存期的中位时间为178.4 d(95%CI:101 ~231 d),对照组为94.9 d(95% CI:42 ~114 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行TACE可明显延长晚期HCC患者的无病进展生存期,疗效较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温娟;王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根治术对肿瘤根治性指标及术后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 分析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根治术对肿瘤根治性指标及术后疗效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结肠癌患者10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1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对照组52例(传统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淋巴清扫情况以及术后疗效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清扫淋巴数量较对照组多,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Ⅲ期清扫淋巴结数较对照组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Ⅲ期淋巴结阳性数量较对照组多,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可显著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显著增加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在一定程度减小患者手术风险,且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会有所增高,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王志凯;张超;白军伟;张辉;田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