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琛;张怀文;洪潮;胡海芹
目的 探究榄香烯注射液联合超声刀手术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5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榄香烯注射液联合超声刀手术治疗,并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既往行传统开放手术的75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3d、5d及7d患者疼痛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术后并发症,患者治疗满意率.随访1年,观察2组患者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3d、5d及7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率为1.33%,低于对照组9.33%(P<0.01);观察组治疗满意率为97.33%,高于对照组86.67%.观察组1年复发率为0.00%,低于对照组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榄香烯注射液联合超声刀手术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患者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且患者1年复发率低,满意率高,可推广应用.
作者:施兵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卡铂对肺癌患者血清IL-2、IFN-γ、TNF-α与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1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吉西他滨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90例.2组均给予吉西他滨静脉注射治疗,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铂静脉注射.观察2组患者近期疗效,检测血清IL-2、IFN-γ、TNF-α与IGF-1水平,并对血清各指标与疗效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联合用药组对肺癌的控制率为74.44%,显著高于吉西他滨组的46.67% (P <0.05).治疗后2组各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联合用药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吉西他滨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联合用药组IL-2和IFN-γ与治疗效果呈显著正相关(γ=0.526,γ=0.485;P<0.05);TNF-α和IGF-1与治疗效果呈显著负相关关系(γ=-0.694,γ=-0.723,P<0.05).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卡铂对肺癌患者病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治疗作用的发挥与调节血清IL-2、IFN-γ、TNF-α与IGF-1水平有关,其中IL-2和IFN-γ与治疗效果呈显著正相关,TNF-α和IGF-1与治疗效果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作者:宁红娟;杨小花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133例,对其首先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术,然后行根治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133例乳腺癌患者中,每例检出前哨淋巴结1~5枚,平均3枚,共399枚;检出非前哨淋巴结5~20枚,平均(12.5±2.4)枚,共1596枚.单一层面切片的HE染色,前哨淋巴结发现45枚(8例)(17.7%),非前哨淋巴结41枚(14例)(34.1%)发现转移.对399枚前哨淋巴结行多层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发现单层切片常规HE染色前哨淋巴结均有微小转移,余下HE染色阴性的前哨淋巴结有微小转移灶,直径均小于2 mm,累计有96枚前哨淋巴结内有转移灶;对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分别进行多层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法与单一层面切片HE染色法相比,检出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的检测结果可以用来指导是否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常规腋淋巴结清扫,对其进行连续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比普通HE染色检出率明显提高.
作者:苗茁;张静波;张红战;赵小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额下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复发的因素.方法 收集8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均行经额下入路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 ~7.5年,观察手术效果及复发情况,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形态、神经血管包裹程度、病理分级、手术切除程度、肿瘤质地、是否脑干水肿及术前KPS评分与肿瘤复发是否相关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72 h行颅脑增强MRI检查肿瘤切除情况,达到Simpson Ⅰ级58例,Ⅱ级13例,Ⅲ级9例.11例复发,复发率为13.8%.肿瘤直径、手术切除程度是影响鞍结节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经额下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总体疗效较好,术后复发率较低.对于肿瘤直径较大、手术切除程度低的患者应警惕复发的危险.
作者:李琳坤;张辰;刘飒;李旭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3.0T动态增强MRI联合CT扫描在良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选择良恶性骨肿瘤67例,均接受核磁共振扫描、CT扫描等检查,分析其诊断效果.结果 67例骨肿瘤患者,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有42例为良性骨肿瘤,25例恶性骨肿瘤.增强MRI联合CT扫描对良性和恶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5.24%和96.00%,明显高于CT扫描和增强MRI(P <0.05),而增强MRI对良性和恶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略高于CT扫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MRI联合CT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T扫描和增强MRI(P <0.05);而阳性预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增强MRI联合CT扫描可提高良恶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利于骨肿瘤的诊断治疗.
作者:成旭鸿;张鑫;赵效杰;郭瑞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中医辨证与NP方案化疗结合治疗肺癌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6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给予单纯NP方案化疗治疗;干预组30例,给予中医辨证联合NP方案化疗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功能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CEA、CA199、CYFRA21等血清肿瘤标志物显著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治疗后的NK、CD3 、CD4等免疫功能相关指标与对照组呈现明显差异(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治疗后消化道反应、Ⅲ~Ⅳ度骨髓抑制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3.3%、1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肺癌患者给予中医辨证与NP方案化疗联合治疗,能够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升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且对患者肝肾脏功能无明显的损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勇;冯红娟;刘芳;周勇锋;吴齐飞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乳腺癌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2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中CEA、CA125和CA153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但治疗后,2组较治疗前均改善显著(P<0.05),且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为显著(P<0.05).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及临床受益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不良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治疗乳腺癌可有效减少肿瘤标志物分泌,抑制肿瘤生长,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率低,程度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新方案,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李成蓉;刘洋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乳腺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收治的17例乳腺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40个月至16年.7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47%,10年生存率为18%.患者主要死于肺、脑、骨、肝和全身广泛转移.结论 本病主要通过病理确诊,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恶性程度高,分化差的肿瘤,应辅以放化疗,减少患者复发,提高生存.
作者:徐惠君;闫滢;吴书胜;胡小秀;柯丽红;牛佳郁;李慧敏;罗会芹;胡冰;何义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方案对晚期原发性肝癌(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晚期HCC患者,其中45例以奥沙利铂碘化油乳剂行TACE者为对照组,51例以吉西他滨、奥沙利铂碘化油乳剂行TACE者为研究组.随访至2017年4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无病进展生存期.结果 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病进展生存期的中位时间为178.4 d(95%CI:101 ~231 d),对照组为94.9 d(95% CI:42 ~114 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行TACE可明显延长晚期HCC患者的无病进展生存期,疗效较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温娟;王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获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抗原基因MLAA-22cDNA全长序列,以便进行新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从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中克隆获得了的cDNA全长,并对MLAA-22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预测.结果 MLAA-22 cDNA全长3067bp,染色体定位于17q11.2,基因包含12个外显子和11个内含子.生物信息学预测其有完整的ORF框,编码1个含有701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蛋白分子量约80.5 kD,非分泌型,亚细胞定位为胞质蛋白.大多数capase酶均对MLAA-22无剪切作用.新的MLAA-22序列的5'端序列1-349 bp与KIAA0100 mRNA无同源性,但这一段序列与人类基因组序列完全匹配,属于MLAA-22的5'UTR(untranslated regions,UTR).结论 MLAA-22基因cDNA全长3067 bp,5 'UTR可能发生了选择性剪接,推测MLAA-22可能是一个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的新的选择性剪接变体,它参与了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古流芳;张鹏宇;曹星梅;何爱丽;张王刚 刊期: 2018年第12期
1资料与方法1.1材料病例随机选取15例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放疗患者.设备: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AS CT模拟机,美国Med-Tee 250型乳腺托架,飞利浦Pinnacle 9.8放疗计划系统.1.2方法CT定位:患者采用乳腺托架固定,双手上举平躺于乳腺托架,患者在平静呼吸状态下,使用CT模拟机行CT扫描.CT扫描范围:下颌角至对侧乳腺下缘皱褶下5 cm,扫描层厚5 mm,获取CT图像后,通过网络将CT图像传输至飞利浦Pinnacle放疗计划系统.
作者:洪潮;胡海芹;袁星星;陈心得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61例,按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对照组,n=30)、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组(观察组,n=31).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苏醒时间,PONV评分,补救镇痛率及术后0、3、6、12、24 h VAS评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ONV评分、补救镇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24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0、3、6、12 h 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6.67%)显著高于观察组(22.58%)(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胸神经阻滞可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丽;徐志云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三种常用调强照射技术的靶区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为术后临床佳治疗计划的选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左侧2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经CT扫描后将图像传至Pinnacle3 9.6治疗计划系统中并由同一医生进行靶区勾画.针对每例患者靶区分别设计临床常用的IMRT6野计划、IMRT7野计划和VMAT 3种调强计划.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3种调强照射方法的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体积和靶区适形指数及剂量不均匀性指数.结果 ①VMAT靶区PTV的Dmean较6F、7F小,VMAT的靶区适形度高,7F次之,6F差.3种计划靶区均匀性指数无差异.②VMAT心脏小受量要稍大于6F、7F;但心脏大受量及平均剂量三者间无差异.VMAT心脏V30+V40等高剂量受照体积明显小于6F、7F,而低剂量V5~V20三者间无明显差异.③患肺大剂量、小剂量及平均剂量三者并无明显差别.6F左肺中高剂量照射体积V15、V20、V30、V40、V50较VMAT明显高.7F左肺的中高剂量照射体积V15 、V20 、V30也显著高于VMAT,但在其余体积处两者无明显差别.6F与7F 2种计划差异不明显.④6F右肺平均剂量Dmean明显低于7F和VMAT,但低剂量区域V5 、V10等处三者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⑤右侧乳腺的Dmean、V5、V10等处三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固定野放疗6F与7F相比,VMAT计划在满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和均匀性临床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降低肺组织和心脏、脊髓等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和照射体积进而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实际临床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谢琛;张怀文;洪潮;胡海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进行系统性盆腔淋巴结切除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20例,通过分析患者术后情况、3年和5年生存率、复发率,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结果 切除Ⅰ期、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与术后复发率无关,淋巴结总数< 20个与淋巴结≥20个与术后复发率也无关(P>0.05).Ⅲ期患者PALD+ PLD组与PLD组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6);淋巴结总数<20个与淋巴结≥20个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PALD+ PLD组Ⅰ期、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0%、95.3%,3年生存率均为100.0%;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73.1%、3年生存率为92.8%.PLD组Ⅰ期、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7.4%、79.4%,3年生存率都为100.0%;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67.7%,3年生存率为76.3%.结论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能够提高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治疗效果,但对Ⅰ、Ⅱ期患者作用不显著;切除阴性淋巴结数≥20个不影响患者生存率;切除淋巴结数≥20个能够降低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复发率.
作者:江二喜;曾凡慧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雷公藤内脂醇作用于去势抵抗前列腺癌PC3细胞后对其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 PC3细胞培养后,分别用浓度为5、10、20、40、80、160 nmol/L的雷公藤内脂醇培养液作用于PC3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VEGF的含量.结果 用含有雷公藤内脂醇的培养液培养PC3细胞后,细胞的贴壁功能慢慢减退,PC3细胞出现细胞膜皱缩、染色质浓缩、核膜核仁消失、核固缩、出现空泡等现象.随着雷公藤内酯醇剂量的增加和培养时间的延长,对P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P<0.05),雷公藤内脂醇对PC3细胞的凋亡呈现出时间与浓度的依赖性.含量为10、20、40 nmol/L浓度的雷公藤内脂醇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含量分别为(415.24±22.73)%、(323.57±28.26)%、(251.67±32.61)%,与对照组(465.48±30.1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公藤内脂醇作用于PC3细胞后可以下调肿瘤细胞VEGF的含量,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增殖.
作者:宋振国;赵鹏程;邵庆平;王素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及甲状腺癌的起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通过1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并甲状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搜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 本例患者确诊后,手术切除治疗,术后采用CHOP方案化疗6个周期,定期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本例患者为同时性甲状腺淋巴瘤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双原发癌,根据各自不同的治疗原则制定治疗方案仍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刘医辉;董春慧;陈玲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常规开腹术与双镜切除术治疗不同部位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经术后确认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间质瘤患者65例,根据患者病情及家属意愿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n=32)和双镜组(n=33),常规组行常规开腹术;双镜组行腹腔镜联合胃镜切除术,比较两种方法 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双镜组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在常规组与双镜组中,小弯侧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非小弯侧患者长,但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所有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6和hs-CRP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其中常规组的增幅显著高于双镜组(P<0.05).两组中小弯侧患者在治疗后血清中IL-6和hs-CRP表达水平略高于非小弯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 ~48个月均未发现术后复发及转移情况.结论 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特别是小弯侧胃间质瘤临床疗效优于开腹手术,双镜联合的创伤小,恢复快,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应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董俊锋;赵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胃癌骨转移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患者癌细胞转移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胃癌骨转移患者60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对生存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行化疗治疗的胃癌骨转移患者的生存期长于未行化疗治疗的患者;初诊时ECOG评分为0~2的胃癌骨转移患者生存期长于评分>2的患者;无其他部位转移(合并骨外转移)的患者生存期长于合并淋巴结、肝肺等部位转移的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骨痛症状、分化程度、骨转移数目、骨转移部位、合并骨外转移、初诊临床分期、初诊时ECOG评分、化疗是影响胃癌骨转移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骨外转移、初诊时ECOG评分和化疗是影响胃癌骨转移患者的独立因素,合并骨外转移是大的危险因素.结论 胃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差,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积极采用综合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万伟;李双妮;张学成;叶骉飞;张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我科2015年收治1例肾透明细胞瘤,现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情况患者,女性,35岁;因右侧卵巢肿瘤术后复查发现右肾占位性包块半年余,拟“右肾占位性包块”,于2015年12月3日收入院.患者自诉5年前因第二次剖腹产术中发现右侧卵巢有占位,术中给予钳夹组织病检,病理检查提示右侧卵巢恶性肿瘤,于剖腹产术后4天再次行右侧卵巢肿瘤根治术,近5年来多次复查,半年前再次复查,发现右肾占位性包块,无腹胀、尿频、尿急及肉眼血尿等症状,且包块体积较小,未给予特殊处理,2个月前再次行双肾CT,提示右肾占位性包块,体积明显增大,需行手术治疗,但因不慎摔倒致左侧股骨颈骨折,则先于我院行股骨颈骨折切开内固定术,术后恢复可,自起病来精神可,食纳可,睡眠可,大小便正常.
作者:黄琦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恶性程度与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管参数的关系.方法 73例甲状腺癌与85例甲状腺腺瘤患者,术前运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形成指数(Ⅵ),分析Ⅵ值与肿瘤良恶性、恶性肿瘤病理分型、直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甲状腺癌的Ⅵ值明显大于甲状腺腺瘤(P<0.05).不同病理分型、不同肿瘤直径的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Ⅲ~Ⅳ期的Ⅵ值明显大于Ⅰ~Ⅱ期(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Ⅵ值明显大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参数Ⅵ值能一定程度地反映甲状腺肿瘤的恶性程度及转移情况.
作者:樊小虎;张慧敏;李佳 刊期: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