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调强技术在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分析

洪潮;胡海芹;袁星星;陈心得

关键词:调强技术, 左侧乳腺癌, 剂量
摘要:1资料与方法1.1材料病例随机选取15例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放疗患者.设备: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AS CT模拟机,美国Med-Tee 250型乳腺托架,飞利浦Pinnacle 9.8放疗计划系统.1.2方法CT定位:患者采用乳腺托架固定,双手上举平躺于乳腺托架,患者在平静呼吸状态下,使用CT模拟机行CT扫描.CT扫描范围:下颌角至对侧乳腺下缘皱褶下5 cm,扫描层厚5 mm,获取CT图像后,通过网络将CT图像传输至飞利浦Pinnacle放疗计划系统.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61例,按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对照组,n=30)、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组(观察组,n=31).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苏醒时间,PONV评分,补救镇痛率及术后0、3、6、12、24 h VAS评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ONV评分、补救镇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24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0、3、6、12 h 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6.67%)显著高于观察组(22.58%)(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胸神经阻滞可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丽;徐志云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中医辨证与NP方案化疗结合治疗肺癌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目的 探究中医辨证与NP方案化疗结合治疗肺癌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6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给予单纯NP方案化疗治疗;干预组30例,给予中医辨证联合NP方案化疗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功能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CEA、CA199、CYFRA21等血清肿瘤标志物显著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治疗后的NK、CD3 、CD4等免疫功能相关指标与对照组呈现明显差异(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治疗后消化道反应、Ⅲ~Ⅳ度骨髓抑制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3.3%、1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肺癌患者给予中医辨证与NP方案化疗联合治疗,能够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升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且对患者肝肾脏功能无明显的损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勇;冯红娟;刘芳;周勇锋;吴齐飞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DWI与多普勒超声及CT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诊断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DWI与多普勒超声及CT对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23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别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与多普勒超声以及CT技术方法来鉴别诊断患者的颈部良性和恶性淋巴结,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统计分析三者诊断效能.结果 用DWI技术检测出534枚淋巴结,其中179枚淋巴结为良性,355枚为恶性,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其诊断敏感率、特异率、准确率分别为81.69%、68.10%、77.15%;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出643枚淋巴结,其中220枚淋巴结为良性,423枚为恶性,其诊断敏感率、特异率、准确率分别为94.56%、80.45%、89.74%;用CT技术检测出552枚淋巴结,其中188枚淋巴结为良性,364枚为恶性,其诊断敏感率、特异率、准确率分别为82.69%、73.94%、79.71%.多普勒超声检测出643枚淋巴结,数量多,且检测出小病灶直径小,检测效果明显优于DWI和CT(P <0.05),DWI和CT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多普勒超声检测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诊断效果优于DWI和CT,而DWI和CT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

    作者:熊瑜琦;蒋莉莉;康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价值.方法 对60例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门脉完全栓塞32例,不完全栓塞28例,分别占总数的53.3%、46.7%,完全栓塞患者胆丛、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率[56.3% (18/32)、78.1% (25/32)],均显著高于不完全栓塞患者[17.9%(5/28),35.7%(10/28)](P<0.05);门脉栓塞患者胆丛、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率[40.0%(24/60)、56.7% (34/60)]均显著高于门脉高压患者(0、0)(P<0.05);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34例患者中,在侧支血管断面分布方面,左前象限13例,右前象限34例,左后象限4例,右后象限8例,分别占总数的38.2%、100.0%、11.8%、23.5%;动脉期扫描26例患者中,有动-门脉瘘11例,占总数的42.3%.结论 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杨润红;马霞霞;白利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胸椎转移癌调强放疗布野方案及脊髓保护边界不同勾画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胸椎转移癌调强放疗布野方案及脊髓保护边界不同勾画情况.方法 选取行调强放疗的胸椎转移患者120例,使用6MV-X射线进行照射,处方剂量是50 Gy,每次2 Gy,每例患者做六个治疗计划,都使用5、7、9野等分布野,脊髓的保护区边界是椎管内壁(f2)与脊髓硬脊膜(f1);对比不同计划靶区的剂量分布情况,PTV适形度的指数(CI),脊髓0%体积的平均及大剂量情况.结果 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的不同画法PTV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PTV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不同画法PTV适形度的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PTV适形度的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的不同画法脊髓0%体积的平均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脊髓0%体积的平均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不同画法脊髓0%体积的大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脊髓0%体积的大剂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及9野方案优于5野方案,可使脊髓的大受量下降,脊髓安全性更高;调强放疗脊髓保护区边界的不同勾画可统一,使主观差异性降低.

    作者:刘海军;王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肺癌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对肺癌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83例肺癌并发院内感染的患者(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同期诊断为肺癌接受治疗并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300例,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感染相关因素,提出预防建议.结果 年龄,吸烟史,基础营养状况,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临床分期,侵袭性操作,放疗或化疗,手术,住院时间等都是引发肺癌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通过对肺癌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进行系统解析,合理控制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邹安娜;李晓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CT增强扫描与十二指肠镜检查技术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CT增强扫描与十二指肠镜检查技术对壶腹周围癌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影响.方法 90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均采用十二指肠镜检查和64排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和比较壶腹周围癌十二指肠镜检查与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并将病理结果与其进行比较,探讨2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及单独应用对壶腹周围癌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敏感性、误诊率和漏诊率以及壶腹周围癌病变特征的结果 .结果 单独采用十二指肠镜检查技术或CT增强扫描诊断壶腹周围癌的误诊或漏诊率大于2种检查技术联合应用时,且2种技术联合应用时,对各类型壶腹癌的敏感性都高达100%.CT增强扫描或十二指肠镜检查单独应用于壶腹周围癌病变特征的显示与2种技术联合应用检查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十二指肠镜检查技术与CT增强扫描联合应用,会大大提高诊断的正确性、特异性、敏感性,且所显示的壶腹周围癌病变特征也更准确和全面,对治疗壶腹周围癌有重大意义.

    作者:陈华东;向海波;胡兴荣;唐伟华;李祚雯;刘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同时性甲状腺淋巴瘤和甲状腺癌病例合并文献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及甲状腺癌的起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通过1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并甲状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搜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 本例患者确诊后,手术切除治疗,术后采用CHOP方案化疗6个周期,定期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本例患者为同时性甲状腺淋巴瘤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双原发癌,根据各自不同的治疗原则制定治疗方案仍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刘医辉;董春慧;陈玲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对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对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 将78例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吉西他滨(GEM)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表柔比星(EPI),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进展情况、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用药后,复发率为17.95% (7/39),进展率为2.56% (1/39);对照组患者在用药后,复发率为23.08% (9/39),进展率为5.13% (2/39),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 (9/39);对照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1% (8/39),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于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吉西他滨以及表柔比星均能够降低患者两年内的复发率,但部分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无法改变病情的进展,临床上可推广使用.

    作者:刘彦军;景治安;毛长青;李纪华;胡和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食管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后的生存期预测模型

    目的 建立一个能预测食管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后生存时间的模型.方法 回顾77例食管癌骨转移放疗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潜在的影响因素,对所得数据进行K-M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KPS< 70、骨相关事件(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症)、伴有肝肺脑转移或恶性浆膜腔积液三个因素与预后差有关.根据各因素的风险比(HR)制定了打分规则,按照终得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三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8个月、6.2个月、3.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食管癌骨转移患者可根据KPS、是否存在骨性并发症、是否伴有肝肺脑转移或恶性浆膜腔积液三个因素进行评分,估算预期生存时间,用以指导放疗方式及后续治疗的选择.

    作者:冯锋;戴伟;李晓东;马芬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胸部肿瘤放疗患者双手放置摆位误差与治疗床位置误差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胸部肿瘤放疗患者双手放置摆位误差与治疗床位置误差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胸段食管癌患者172例,根据放疗时双手放置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72例与对照组100例,两组都给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体位固定装置为新型颈胸膜,观察组放疗时双手抱肘置于额头上,对照组放疗时双手置于身体两侧,记录摆位误差与治疗床位置误差,统计校准情况.结果 观察组X、Y方向的摆位误差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Z方向的摆位误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X、Y、Z方向的校准频率分别为20.1%、12.9%和18.8%,对照组分别为53.0%、47.8%和30.2%,观察组都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X、Y、Z方向的治疗床位置误差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都无超过0.2 mm.结论 相对于双手放体侧,基于双手上举的新型颈胸膜固定方式在食管癌放疗中的应用能减少X、Y方向的摆位误差,且不会增加治疗床位置误差,也能减少放疗中校准的次数,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兆昆;于松茂;刘巍巍;盛鹏飞;杨敬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黄芩素对乳腺癌肝转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体内研究

    目的 探讨黄芩素(Baicalein)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肝转移的影响及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并给予黄芩素药物干预.实验分为四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黄芩素100 mg·kg-);低剂量预防组(黄芩素50 mg·kg-1);高剂量预防组(黄芩素100 mg·kg-).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裸鼠的肝组织中SATB1、Wnt1、β-catenin、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黄芩素可以抑制SATB1、Wnt1、β-catenin、Vimentin、Snail蛋白的表达和促进E-cadherin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黄芩素下调SATB1、Wnt1、β-catenin,Vimentin,Snail蛋白的表达和上调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经统计学检验P<0.05,各组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黄芩素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肝转移,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SATB1蛋白的表达和EMT的发生,阻止Wnt1/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减少乳腺癌肝转移的发生.

    作者:闫婉君;张淑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研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进行系统性盆腔淋巴结切除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20例,通过分析患者术后情况、3年和5年生存率、复发率,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结果 切除Ⅰ期、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与术后复发率无关,淋巴结总数< 20个与淋巴结≥20个与术后复发率也无关(P>0.05).Ⅲ期患者PALD+ PLD组与PLD组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6);淋巴结总数<20个与淋巴结≥20个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PALD+ PLD组Ⅰ期、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0%、95.3%,3年生存率均为100.0%;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73.1%、3年生存率为92.8%.PLD组Ⅰ期、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7.4%、79.4%,3年生存率都为100.0%;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67.7%,3年生存率为76.3%.结论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能够提高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治疗效果,但对Ⅰ、Ⅱ期患者作用不显著;切除阴性淋巴结数≥20个不影响患者生存率;切除淋巴结数≥20个能够降低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复发率.

    作者:江二喜;曾凡慧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吉西他滨联合卡铂对肺癌患者血清IL-2、IFN-γ、 TNF-α与IGF-1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卡铂对肺癌患者血清IL-2、IFN-γ、TNF-α与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1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吉西他滨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90例.2组均给予吉西他滨静脉注射治疗,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铂静脉注射.观察2组患者近期疗效,检测血清IL-2、IFN-γ、TNF-α与IGF-1水平,并对血清各指标与疗效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联合用药组对肺癌的控制率为74.44%,显著高于吉西他滨组的46.67% (P <0.05).治疗后2组各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联合用药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吉西他滨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联合用药组IL-2和IFN-γ与治疗效果呈显著正相关(γ=0.526,γ=0.485;P<0.05);TNF-α和IGF-1与治疗效果呈显著负相关关系(γ=-0.694,γ=-0.723,P<0.05).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卡铂对肺癌患者病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治疗作用的发挥与调节血清IL-2、IFN-γ、TNF-α与IGF-1水平有关,其中IL-2和IFN-γ与治疗效果呈显著正相关,TNF-α和IGF-1与治疗效果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作者:宁红娟;杨小花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甲状腺肿瘤恶性程度与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管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恶性程度与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管参数的关系.方法 73例甲状腺癌与85例甲状腺腺瘤患者,术前运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形成指数(Ⅵ),分析Ⅵ值与肿瘤良恶性、恶性肿瘤病理分型、直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甲状腺癌的Ⅵ值明显大于甲状腺腺瘤(P<0.05).不同病理分型、不同肿瘤直径的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Ⅲ~Ⅳ期的Ⅵ值明显大于Ⅰ~Ⅱ期(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Ⅵ值明显大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参数Ⅵ值能一定程度地反映甲状腺肿瘤的恶性程度及转移情况.

    作者:樊小虎;张慧敏;李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经额下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经额下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复发的因素.方法 收集8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均行经额下入路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 ~7.5年,观察手术效果及复发情况,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形态、神经血管包裹程度、病理分级、手术切除程度、肿瘤质地、是否脑干水肿及术前KPS评分与肿瘤复发是否相关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72 h行颅脑增强MRI检查肿瘤切除情况,达到Simpson Ⅰ级58例,Ⅱ级13例,Ⅲ级9例.11例复发,复发率为13.8%.肿瘤直径、手术切除程度是影响鞍结节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经额下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总体疗效较好,术后复发率较低.对于肿瘤直径较大、手术切除程度低的患者应警惕复发的危险.

    作者:李琳坤;张辰;刘飒;李旭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1136例胃癌活检组织HER-2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中国胃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十万,居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死亡率占癌症致死率的第2位[1].我国半数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手术和化疗不能明显延长此类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子靶向治疗正成为此类患者的新选择.TOGA研究是胃癌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其确立了曲妥珠单抗在胃癌HER-2阳性患者中的治疗地位[2].胃癌中HER-2状态的准确评估是提高靶向治疗疗效的关键,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是常用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应用IHC法检测胃镜活检肿瘤组织HER-2蛋白的表达,并观察其表达与胃癌患者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作者:刘志良;高玟;黄传生;罗庆丰;蔡勇;邹弯弯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同期放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治疗.治疗后,评价2组的近期疗效.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出现的的毒副作用.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2年的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 (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血细胞异常、口腔黏膜炎、放射性中耳炎及肝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6.7%、43.3%、13.3%、16.7%、13.3%及6.7%,与对照组均基本一致(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3.33%、7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3.33%、6.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疗效较好,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韦良鹏;梁善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乳腺肉瘤1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收治的17例乳腺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40个月至16年.7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47%,10年生存率为18%.患者主要死于肺、脑、骨、肝和全身广泛转移.结论 本病主要通过病理确诊,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恶性程度高,分化差的肿瘤,应辅以放化疗,减少患者复发,提高生存.

    作者:徐惠君;闫滢;吴书胜;胡小秀;柯丽红;牛佳郁;李慧敏;罗会芹;胡冰;何义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肺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克唑替尼的疗效

    目的 探究肺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克唑替尼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ALK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34例克唑替尼一线治疗,26例二线治疗.观察ALK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克唑替尼的临床疗效.结果 ALK患者中肺癌TNM分期ⅡA、ⅢA期较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显示所有患者病理标本中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内ALK蛋白强颗粒状着色;HE染色结果显示实体型26例伴黏蛋白分泌为主,20例腺泡样为主;30例患者肿瘤组织伴有黏液分泌,19例伴有筛状结构,11例伴有印戒细胞.克唑替尼一线治疗与二线治疗的总缓解率及无进展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以Ⅰ、Ⅱ级为主.结论 ALK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独特,实体型以常见伴黏蛋白分泌、腺泡样为主,组织学形态以筛状结构、印戒细胞为主,经克唑替尼治疗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黄孝宇;陈晓磊;郭蕊馨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