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后的生存期预测模型

冯锋;戴伟;李晓东;马芬

关键词:食管癌, 骨转移, 预后, 评分模型
摘要:目的 建立一个能预测食管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后生存时间的模型.方法 回顾77例食管癌骨转移放疗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潜在的影响因素,对所得数据进行K-M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KPS< 70、骨相关事件(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症)、伴有肝肺脑转移或恶性浆膜腔积液三个因素与预后差有关.根据各因素的风险比(HR)制定了打分规则,按照终得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三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8个月、6.2个月、3.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食管癌骨转移患者可根据KPS、是否存在骨性并发症、是否伴有肝肺脑转移或恶性浆膜腔积液三个因素进行评分,估算预期生存时间,用以指导放疗方式及后续治疗的选择.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术后伤口感染的病原学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的病原学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144例,所有患者都给予手术治疗,术后14 d内进行伤口分泌物标本采集,判断伤口感染情况,并进行病原学、耐药性分析,同时进行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 在144例患者中,术后发生伤口感染8例,感染率为5.6%.伤口感染8例患者共分离出1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8株,革兰阳性菌4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都有比较高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也有比较高的耐药性.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导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伤口感染显著性相关的因素有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手术时间、术前低蛋白、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等(P<0.05).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术前低蛋白、手术时间是引起患者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伤口感染比较常见,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具有比较高的耐药率,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术前低蛋白、手术时间是导致术后伤口感染的主要因素.

    作者:宋晨鑫;丛明华;邹宝华;于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手术方式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手术方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直肠癌诊治的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新辅助放化疗和手术治疗,共53例,对照组则直接行手术治疗,共71例.分析实验组新辅助放化疗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分期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切除率、保肛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生活质量及生存情况).结果 实验组经新辅助放化疗后其临床分期由Ⅱ期(34例)和Ⅲ期(19例)变为Ⅰ期(24例)、Ⅱ期(25例)和Ⅲ期(4例);实验组经新辅助放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2%,经对症处理后均顺利完成后续手术治疗;实验组切除率及保肛率(100.00%,96.23%)均高于对照组(92.96%,67.61%),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4.53%,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年生存率(62.26%)略高于对照组(40.8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可降低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从而提高其手术切除率及保肛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作者:权瑞泉;熊明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F-κB与HMGB1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与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6例,采用免疫组化法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NF-κB与HMGB1阳性表达率,并统计其T分期和N分期,比较其癌组织不同NF-κB与HMGB1表达情况患者的T分期和N分期,并分析癌组织不同NF-κB与HMGB1表达与其T分期和N分期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NF-κB与HMGB1阳性表达率均升高(P<0.05).与癌组织NF-κB阴性表达患者比较,癌组织NF-κB阳性表达患者中T2、T3、N2和N3期患者比例均升高(P<0.05).与癌组织HMGB1阴性表达患者比较,癌组织HMGB1阳性表达患者中T2、T3、N2和N3期患者比例亦均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F-κB与HMGB1与其T分期和N分期均呈正相关(NF-κB:γ=0.886,0.818,HMGB1:γ=0.825,0.873,P<0.05).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F-κB与HMGB1阳性表达率较高且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能用于其病情评估并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基因治疗的靶基因.

    作者:张建波;宋魏;王媛媛;刘明阁;孙淼淼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榄香烯注射液联合超声刀手术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究榄香烯注射液联合超声刀手术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5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榄香烯注射液联合超声刀手术治疗,并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既往行传统开放手术的75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3d、5d及7d患者疼痛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术后并发症,患者治疗满意率.随访1年,观察2组患者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3d、5d及7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率为1.33%,低于对照组9.33%(P<0.01);观察组治疗满意率为97.33%,高于对照组86.67%.观察组1年复发率为0.00%,低于对照组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榄香烯注射液联合超声刀手术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患者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且患者1年复发率低,满意率高,可推广应用.

    作者:施兵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乳腺肉瘤1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收治的17例乳腺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40个月至16年.7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47%,10年生存率为18%.患者主要死于肺、脑、骨、肝和全身广泛转移.结论 本病主要通过病理确诊,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恶性程度高,分化差的肿瘤,应辅以放化疗,减少患者复发,提高生存.

    作者:徐惠君;闫滢;吴书胜;胡小秀;柯丽红;牛佳郁;李慧敏;罗会芹;胡冰;何义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经额下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经额下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复发的因素.方法 收集8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均行经额下入路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 ~7.5年,观察手术效果及复发情况,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形态、神经血管包裹程度、病理分级、手术切除程度、肿瘤质地、是否脑干水肿及术前KPS评分与肿瘤复发是否相关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72 h行颅脑增强MRI检查肿瘤切除情况,达到Simpson Ⅰ级58例,Ⅱ级13例,Ⅲ级9例.11例复发,复发率为13.8%.肿瘤直径、手术切除程度是影响鞍结节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经额下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总体疗效较好,术后复发率较低.对于肿瘤直径较大、手术切除程度低的患者应警惕复发的危险.

    作者:李琳坤;张辰;刘飒;李旭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对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对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 将78例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吉西他滨(GEM)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表柔比星(EPI),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进展情况、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用药后,复发率为17.95% (7/39),进展率为2.56% (1/39);对照组患者在用药后,复发率为23.08% (9/39),进展率为5.13% (2/39),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 (9/39);对照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1% (8/39),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于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吉西他滨以及表柔比星均能够降低患者两年内的复发率,但部分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无法改变病情的进展,临床上可推广使用.

    作者:刘彦军;景治安;毛长青;李纪华;胡和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血清CA19-9、CA15-3、CEA、NES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CA19-9、CA15-3、CEA、NES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研究组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的空腹血清CA19-9、CA15-3、CEA、NES水平,并与对照组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作对比,并比较肺癌不同病理分期血清CA19-9、CA15-3、CEA、NES水平情况,以及分析其联合检测对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术后3个月血清CA19-9、CA15-3、CEA、NES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其术后3个月血清肿瘤标志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CA19-9、CA15-3、CEA、NES水平均明显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水平(P<0.05);检测血清CA19-9、CA15-3、CEA、NES早期诊断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53.33% (32/60)、68.33%(41/60)、78.33% (47/60)、75.00%(45/60),特异性分别为88.33%(53/60)、91.67% (55/60)、86.67%(52/60)、90.00%(54/60).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67%(52/60)、93.33%(56/60).结论 肺癌患者血清CA19-9、CA15-3、CEA、NES水平升高,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其诊断价值,可作为肺癌临床诊断指标.

    作者:张海生;徐震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研究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骨髓穿刺,并进行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形态学检查、流式细胞学检测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的结果 .结果 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球蛋白增加和正色素性贫血,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主要表现为异常浆细胞增生,且出现质的改变.流式细胞学检测CD45表达异常(55例阴性、5例部分阳性);CD19的阴性表达率为100.00%;CD38以及CD138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00%.免疫组化检测Kappa阳性43例,CD138阳性表达率为100.00%,lambda阳性16例.流式细胞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的阳性诊断符合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形态学检查骨髓瘤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流式细胞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测(P<0.05).结论 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将三者联合使用以提高临床阳性诊断率和疗效监测.

    作者:王慧;高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吉西他滨联合卡铂对肺癌患者血清IL-2、IFN-γ、 TNF-α与IGF-1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卡铂对肺癌患者血清IL-2、IFN-γ、TNF-α与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1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吉西他滨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90例.2组均给予吉西他滨静脉注射治疗,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铂静脉注射.观察2组患者近期疗效,检测血清IL-2、IFN-γ、TNF-α与IGF-1水平,并对血清各指标与疗效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联合用药组对肺癌的控制率为74.44%,显著高于吉西他滨组的46.67% (P <0.05).治疗后2组各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联合用药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吉西他滨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联合用药组IL-2和IFN-γ与治疗效果呈显著正相关(γ=0.526,γ=0.485;P<0.05);TNF-α和IGF-1与治疗效果呈显著负相关关系(γ=-0.694,γ=-0.723,P<0.05).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卡铂对肺癌患者病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治疗作用的发挥与调节血清IL-2、IFN-γ、TNF-α与IGF-1水平有关,其中IL-2和IFN-γ与治疗效果呈显著正相关,TNF-α和IGF-1与治疗效果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作者:宁红娟;杨小花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MRI联合PSA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以164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62例前列腺癌患者行内分泌治疗.对比MRI检查和PSA检查以及2种检查方法 联合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的效果.结果 3种诊断方法 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联合PSA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于PSA和MRI(P<0.05),MRI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于PSA(P <0.05).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后的PSA水平和前列腺体积均低于治疗前(P<0.05).3种诊断方法评估治疗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联合PSA的评估治疗有效率高于PSA和MRI(P <0.05),PSA和MRI的评估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联合PSA可提高对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的准确率,但在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经济情况和医疗条件等情况,充分发挥各种检查的优势.

    作者:徐小虎;丁玉芹;邰兆琴;刘思宏;刘荣伟;许亚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价值.方法 对60例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门脉完全栓塞32例,不完全栓塞28例,分别占总数的53.3%、46.7%,完全栓塞患者胆丛、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率[56.3% (18/32)、78.1% (25/32)],均显著高于不完全栓塞患者[17.9%(5/28),35.7%(10/28)](P<0.05);门脉栓塞患者胆丛、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率[40.0%(24/60)、56.7% (34/60)]均显著高于门脉高压患者(0、0)(P<0.05);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34例患者中,在侧支血管断面分布方面,左前象限13例,右前象限34例,左后象限4例,右后象限8例,分别占总数的38.2%、100.0%、11.8%、23.5%;动脉期扫描26例患者中,有动-门脉瘘11例,占总数的42.3%.结论 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杨润红;马霞霞;白利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分析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了4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胃癌患者每日1次,每次850 mg;肺癌和肝癌患者每日1次,每次750 mg;子宫内膜癌、乳腺癌、食管癌、肠癌患者每日1次,每次500 mg.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可以将药量降低500 mg或者是250 mg.用药2个月以后评估近期疗效,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后无完全缓解患者,3例部分缓解,进展26例,稳定17例,缓解率6.52%,疾病控制率43.48%.服用阿帕替尼在6个月以上的患者,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7.1个月,持续服用阿帕替尼在6个月以下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4个月,二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中以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蛋白尿、出血、乏力、恶心为常见,其中发生率高的为高血压.结论 阿帕替尼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具有较高的耐受性.

    作者:周艳;芦珊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快速康复外科在肺癌胸腔镜手术围术期的应用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肺癌胸腔镜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例行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其中予传统围手术期康复治疗的90例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FTS理念的110例肺癌患者为实验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入院至术前改善指标(MVV、FVC、FEV1)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天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快速术后康复,减轻患者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霞;郭昌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中医辨证与NP方案化疗结合治疗肺癌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目的 探究中医辨证与NP方案化疗结合治疗肺癌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6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给予单纯NP方案化疗治疗;干预组30例,给予中医辨证联合NP方案化疗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功能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CEA、CA199、CYFRA21等血清肿瘤标志物显著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治疗后的NK、CD3 、CD4等免疫功能相关指标与对照组呈现明显差异(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治疗后消化道反应、Ⅲ~Ⅳ度骨髓抑制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3.3%、1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肺癌患者给予中医辨证与NP方案化疗联合治疗,能够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升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且对患者肝肾脏功能无明显的损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勇;冯红娟;刘芳;周勇锋;吴齐飞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TP、NP以及GP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紫杉醇联合顺铂(TP),吉他西滨联合顺铂(GP)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接受的化疗方式不同分为NP组、TP组以及GP组.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位生存时间(TTP),1年生存率,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NP组、TP组以及GP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4.44%,50.00%以及50.00%;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7.77%,78.95%以及88.89%.NP组、TP组以及GP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2(3.6~16.5)月,6.5(2.9~16.7)月,7.9(3.8~15.4)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72.22%,65.79%,77.78%.NP组、TP组以及GP组患者的QOL评分分别为(52.6±4.2)分,(53.4±5.61)分和(56.5±5.54)分;VAS评分分别为(5.96±0.79)分,(5.21±0.89)分以及(5.15±0.86)分.NP组、TP组以及GP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均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以及贫血.上述指标在3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P、NP以及GP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3种方案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周广磊;孙甲甲;陈立明;黄景昊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1136例胃癌活检组织HER-2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中国胃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十万,居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死亡率占癌症致死率的第2位[1].我国半数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手术和化疗不能明显延长此类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子靶向治疗正成为此类患者的新选择.TOGA研究是胃癌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其确立了曲妥珠单抗在胃癌HER-2阳性患者中的治疗地位[2].胃癌中HER-2状态的准确评估是提高靶向治疗疗效的关键,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是常用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应用IHC法检测胃镜活检肿瘤组织HER-2蛋白的表达,并观察其表达与胃癌患者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作者:刘志良;高玟;黄传生;罗庆丰;蔡勇;邹弯弯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根治术对肿瘤根治性指标及术后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 分析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根治术对肿瘤根治性指标及术后疗效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结肠癌患者10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1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对照组52例(传统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淋巴清扫情况以及术后疗效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清扫淋巴数量较对照组多,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Ⅲ期清扫淋巴结数较对照组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Ⅲ期淋巴结阳性数量较对照组多,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可显著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显著增加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在一定程度减小患者手术风险,且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会有所增高,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王志凯;张超;白军伟;张辉;田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同期放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治疗.治疗后,评价2组的近期疗效.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出现的的毒副作用.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2年的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 (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血细胞异常、口腔黏膜炎、放射性中耳炎及肝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6.7%、43.3%、13.3%、16.7%、13.3%及6.7%,与对照组均基本一致(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3.33%、7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3.33%、6.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疗效较好,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韦良鹏;梁善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再次CT扫描定位对肺癌适形放疗靶区剂量学的影响

    目的 研究再次CT扫描定位对肺癌适形放疗靶区剂量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肺癌患者103例,所有患者用热塑体膜进行体位固定,在CT机上进行第1次CT定位扫描,图像定义为CT1,并制定全程适形放疗计划,总剂量57~65 Gy,定义为Plan0.在放疗中剂量达37~41 Gy时的计划定义为Plan1,重新CT扫描,图像定义为CT2,根据CT2图像重设放疗计划定义为Plan2,剂量为23 ~17 Gy.将初次计划Plan1与修改计划Plan2进行拟合,得到实际治疗的拟合放疗计划Plan1+2及拟合叠加的剂量体积参数,与计划Plan0的剂量体积参数比较,分析肺的Vs、V20、V30、MLD,心脏的V30,脊髓的Dmax等参数变化.结果 ①再次定位CT2图像较首次定位CT1图像,GTV体积缩小了(70.85±36.5) cm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定位CT2图像较首次定位CT1图像,患侧肺体积增大了(182.8±55.8) cm3,全肺体积增大了(165.1±35.2) cm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lan0全肺V5、V20、V30较Plan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n0全肺MLD、侧患肺MLD较Planl+2分别下降了(4.2±8.8)%、(4.7±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n0心脏V30较Plan1+2下降了(2.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n0脊髓D一较Plan1+2下降了(12.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再次CT检查后Plan 0较Plan1+2靶区缩小,相应设计计划时照射野缩小,计算的剂量分布曲线向内收,肺的受照射剂量减少.结论 再次定位CT2图像较首次定位CT1图像肺的体积增大,肿瘤靶区体积缩小,能够减小患肺及全肺受照射剂量,减轻放疗副作用及有效保护正常器官.

    作者:南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