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额下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琳坤;张辰;刘飒;李旭

关键词:经额下入路手术, 脑膜瘤, 鞍结节, 复发
摘要:目的 探讨经额下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复发的因素.方法 收集8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均行经额下入路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 ~7.5年,观察手术效果及复发情况,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形态、神经血管包裹程度、病理分级、手术切除程度、肿瘤质地、是否脑干水肿及术前KPS评分与肿瘤复发是否相关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72 h行颅脑增强MRI检查肿瘤切除情况,达到Simpson Ⅰ级58例,Ⅱ级13例,Ⅲ级9例.11例复发,复发率为13.8%.肿瘤直径、手术切除程度是影响鞍结节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经额下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总体疗效较好,术后复发率较低.对于肿瘤直径较大、手术切除程度低的患者应警惕复发的危险.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用调强照射技术剂量学比较

    目的 评估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三种常用调强照射技术的靶区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为术后临床佳治疗计划的选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左侧2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经CT扫描后将图像传至Pinnacle3 9.6治疗计划系统中并由同一医生进行靶区勾画.针对每例患者靶区分别设计临床常用的IMRT6野计划、IMRT7野计划和VMAT 3种调强计划.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3种调强照射方法的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体积和靶区适形指数及剂量不均匀性指数.结果 ①VMAT靶区PTV的Dmean较6F、7F小,VMAT的靶区适形度高,7F次之,6F差.3种计划靶区均匀性指数无差异.②VMAT心脏小受量要稍大于6F、7F;但心脏大受量及平均剂量三者间无差异.VMAT心脏V30+V40等高剂量受照体积明显小于6F、7F,而低剂量V5~V20三者间无明显差异.③患肺大剂量、小剂量及平均剂量三者并无明显差别.6F左肺中高剂量照射体积V15、V20、V30、V40、V50较VMAT明显高.7F左肺的中高剂量照射体积V15 、V20 、V30也显著高于VMAT,但在其余体积处两者无明显差别.6F与7F 2种计划差异不明显.④6F右肺平均剂量Dmean明显低于7F和VMAT,但低剂量区域V5 、V10等处三者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⑤右侧乳腺的Dmean、V5、V10等处三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固定野放疗6F与7F相比,VMAT计划在满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和均匀性临床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降低肺组织和心脏、脊髓等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和照射体积进而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实际临床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谢琛;张怀文;洪潮;胡海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及分析

    目的 探讨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及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学确诊、临床资料完整的胸腺瘤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统计21例侵袭性胸腺瘤患者的CT表现,并对比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 CT诊断21例侵袭性胸腺瘤患者的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91.3%、阳性预测值为90.5%和阴性预测值为95.5%.侵袭组与非侵袭组患者的胸腺瘤在形态、钙化、囊性变或中心坏死、纵隔脂肪线、均匀增强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诊断侵袭性胸腺瘤具有操作简便、诊断时间短、可靠性高等优点,且根据CT表现可以有效鉴别侵袭性胸腺瘤与非侵袭性胸腺瘤,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作者:席建平;马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胸部肿瘤放疗患者双手放置摆位误差与治疗床位置误差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胸部肿瘤放疗患者双手放置摆位误差与治疗床位置误差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胸段食管癌患者172例,根据放疗时双手放置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72例与对照组100例,两组都给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体位固定装置为新型颈胸膜,观察组放疗时双手抱肘置于额头上,对照组放疗时双手置于身体两侧,记录摆位误差与治疗床位置误差,统计校准情况.结果 观察组X、Y方向的摆位误差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Z方向的摆位误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X、Y、Z方向的校准频率分别为20.1%、12.9%和18.8%,对照组分别为53.0%、47.8%和30.2%,观察组都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X、Y、Z方向的治疗床位置误差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都无超过0.2 mm.结论 相对于双手放体侧,基于双手上举的新型颈胸膜固定方式在食管癌放疗中的应用能减少X、Y方向的摆位误差,且不会增加治疗床位置误差,也能减少放疗中校准的次数,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兆昆;于松茂;刘巍巍;盛鹏飞;杨敬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沙利度胺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对患者肾功能和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对患者肾功能和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以单独GP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沙利度胺.比较2组的疗效、肾功能指标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Scr和BUN水平高于且GFR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2组Scr、BUN和Cc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INF-γ水平和INF-γ/IL-4高于且IL-4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NF-γ水平和INF-γ/IL-4高于且IL-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较好,可调节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纠正Th1/Th2失衡,并且不会明显增加对患者肾功能的损伤,值得临床参考.

    作者:薛辉;阚炳华;朱宏财;高燕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1136例胃癌活检组织HER-2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中国胃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十万,居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死亡率占癌症致死率的第2位[1].我国半数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手术和化疗不能明显延长此类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子靶向治疗正成为此类患者的新选择.TOGA研究是胃癌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其确立了曲妥珠单抗在胃癌HER-2阳性患者中的治疗地位[2].胃癌中HER-2状态的准确评估是提高靶向治疗疗效的关键,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是常用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应用IHC法检测胃镜活检肿瘤组织HER-2蛋白的表达,并观察其表达与胃癌患者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作者:刘志良;高玟;黄传生;罗庆丰;蔡勇;邹弯弯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胸椎转移癌调强放疗布野方案及脊髓保护边界不同勾画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胸椎转移癌调强放疗布野方案及脊髓保护边界不同勾画情况.方法 选取行调强放疗的胸椎转移患者120例,使用6MV-X射线进行照射,处方剂量是50 Gy,每次2 Gy,每例患者做六个治疗计划,都使用5、7、9野等分布野,脊髓的保护区边界是椎管内壁(f2)与脊髓硬脊膜(f1);对比不同计划靶区的剂量分布情况,PTV适形度的指数(CI),脊髓0%体积的平均及大剂量情况.结果 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的不同画法PTV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PTV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不同画法PTV适形度的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PTV适形度的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的不同画法脊髓0%体积的平均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脊髓0%体积的平均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不同画法脊髓0%体积的大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脊髓0%体积的大剂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及9野方案优于5野方案,可使脊髓的大受量下降,脊髓安全性更高;调强放疗脊髓保护区边界的不同勾画可统一,使主观差异性降低.

    作者:刘海军;王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榄香烯注射液联合超声刀手术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究榄香烯注射液联合超声刀手术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5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榄香烯注射液联合超声刀手术治疗,并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既往行传统开放手术的75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3d、5d及7d患者疼痛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术后并发症,患者治疗满意率.随访1年,观察2组患者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3d、5d及7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率为1.33%,低于对照组9.33%(P<0.01);观察组治疗满意率为97.33%,高于对照组86.67%.观察组1年复发率为0.00%,低于对照组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榄香烯注射液联合超声刀手术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患者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且患者1年复发率低,满意率高,可推广应用.

    作者:施兵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首先对80例共108个甲状腺结节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然后应用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结节进行分级,与病理结果 对照.结果 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弹性分级多为0 ~Ⅱ级,恶性结节的弹性分级多为Ⅲ~Ⅳ级,弹性分级为Ⅲ级时,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薇;付志勇;范丽青;余田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3.0T动态增强MRI联合CT扫描在良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3.0T动态增强MRI联合CT扫描在良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选择良恶性骨肿瘤67例,均接受核磁共振扫描、CT扫描等检查,分析其诊断效果.结果 67例骨肿瘤患者,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有42例为良性骨肿瘤,25例恶性骨肿瘤.增强MRI联合CT扫描对良性和恶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5.24%和96.00%,明显高于CT扫描和增强MRI(P <0.05),而增强MRI对良性和恶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略高于CT扫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MRI联合CT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T扫描和增强MRI(P <0.05);而阳性预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增强MRI联合CT扫描可提高良恶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利于骨肿瘤的诊断治疗.

    作者:成旭鸿;张鑫;赵效杰;郭瑞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宫颈高危型HPV检测联合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前病变的预测价值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目的 探究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联合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前病变(CIN)预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进行CIN筛查的1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HPV-DNA检测及阴道镜检查,发现HPV-DNA阳性96例,阴性29例.同时行阴道镜检查,其中阳性患者86例,阴性39例.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采用病理活检的方式记录是否出现CIN,记录HPV-DNA联合阴道镜检查阳性,分析其1年随访CIN发生率并分别与HPV-DNA、镜检进行对比.结果 HPV-DNA检测阳性患者1年CIN发生率为37.5%(其RR值为0.26),检测阴性患者其CIN发生率为3.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镜检查阳性患者1年内CIN发生率为36.05%(其RR值为0.29),检测阴性患者其CIN发生率为5.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HPV-DNA或单独阴道镜检查其RR值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检测阳性患者其1年随访CIN发生率为57.33%,其RR值为0.06,对比HPV-DNA、镜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HPV检测联合阴道镜检查对CIN发生具有较为准确的预测意义,能够作为CIN的初期检测依据.

    作者:屈海红;赵帅华;胡文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CT增强扫描与十二指肠镜检查技术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CT增强扫描与十二指肠镜检查技术对壶腹周围癌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影响.方法 90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均采用十二指肠镜检查和64排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和比较壶腹周围癌十二指肠镜检查与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并将病理结果与其进行比较,探讨2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及单独应用对壶腹周围癌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敏感性、误诊率和漏诊率以及壶腹周围癌病变特征的结果 .结果 单独采用十二指肠镜检查技术或CT增强扫描诊断壶腹周围癌的误诊或漏诊率大于2种检查技术联合应用时,且2种技术联合应用时,对各类型壶腹癌的敏感性都高达100%.CT增强扫描或十二指肠镜检查单独应用于壶腹周围癌病变特征的显示与2种技术联合应用检查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十二指肠镜检查技术与CT增强扫描联合应用,会大大提高诊断的正确性、特异性、敏感性,且所显示的壶腹周围癌病变特征也更准确和全面,对治疗壶腹周围癌有重大意义.

    作者:陈华东;向海波;胡兴荣;唐伟华;李祚雯;刘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乳腺癌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2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中CEA、CA125和CA153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但治疗后,2组较治疗前均改善显著(P<0.05),且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为显著(P<0.05).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及临床受益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不良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治疗乳腺癌可有效减少肿瘤标志物分泌,抑制肿瘤生长,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率低,程度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新方案,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李成蓉;刘洋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同期放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治疗.治疗后,评价2组的近期疗效.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出现的的毒副作用.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2年的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 (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血细胞异常、口腔黏膜炎、放射性中耳炎及肝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6.7%、43.3%、13.3%、16.7%、13.3%及6.7%,与对照组均基本一致(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3.33%、7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3.33%、6.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疗效较好,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韦良鹏;梁善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对比

    目的 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患者的超声造影、增强CT特征与诊断效果.方法 对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EHE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超声造影和增强CT造影特征,记录增强强化方式.结果 25例患者中10例为单发病灶,15例为多发病灶,总共检出72个病灶.CT平扫所见病灶多位于肝包膜下,均未见包膜征象,动态增强表现为类似于血管瘤的向心性强化倾向;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平均大直径为(33.87±12.94) mm,平均小直径为(8.12±2.91)mm.在72个病灶中,50个病灶超声造影表现为整体增强,22个病灶表现为边缘环状增强;增强CT显示48个病灶表现为整体增强,24个病灶表现为边缘环状增强,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HE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具有一定特征性,增强方式可为HEHE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联合应用两种影像学检查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

    作者:李欣竹;李玲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对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对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 将78例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吉西他滨(GEM)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表柔比星(EPI),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进展情况、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用药后,复发率为17.95% (7/39),进展率为2.56% (1/39);对照组患者在用药后,复发率为23.08% (9/39),进展率为5.13% (2/39),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 (9/39);对照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1% (8/39),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于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吉西他滨以及表柔比星均能够降低患者两年内的复发率,但部分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无法改变病情的进展,临床上可推广使用.

    作者:刘彦军;景治安;毛长青;李纪华;胡和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血清CA19-9、CA15-3、CEA、NES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CA19-9、CA15-3、CEA、NES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研究组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的空腹血清CA19-9、CA15-3、CEA、NES水平,并与对照组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作对比,并比较肺癌不同病理分期血清CA19-9、CA15-3、CEA、NES水平情况,以及分析其联合检测对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术后3个月血清CA19-9、CA15-3、CEA、NES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其术后3个月血清肿瘤标志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CA19-9、CA15-3、CEA、NES水平均明显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水平(P<0.05);检测血清CA19-9、CA15-3、CEA、NES早期诊断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53.33% (32/60)、68.33%(41/60)、78.33% (47/60)、75.00%(45/60),特异性分别为88.33%(53/60)、91.67% (55/60)、86.67%(52/60)、90.00%(54/60).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67%(52/60)、93.33%(56/60).结论 肺癌患者血清CA19-9、CA15-3、CEA、NES水平升高,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其诊断价值,可作为肺癌临床诊断指标.

    作者:张海生;徐震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早期宫颈腺癌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状态的研究

    目的 探讨宫颈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状态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对200例宫颈腺癌手术标本进行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R、PR.结果 宫颈腺癌在不同病理亚型、绝经前后、FIGO分期、术后病理危险因素方面ER、PR同时阴性率均高于同时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早期宫颈腺癌术后的患者,进行ER、PR检测,可以为术后提供激素替代治疗提供依据,但激素替代治疗是否会对宫颈腺癌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仍需进一步随访及研究.

    作者:涂云霞;邓颖辉;熊丹;潘玫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研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进行系统性盆腔淋巴结切除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20例,通过分析患者术后情况、3年和5年生存率、复发率,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结果 切除Ⅰ期、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与术后复发率无关,淋巴结总数< 20个与淋巴结≥20个与术后复发率也无关(P>0.05).Ⅲ期患者PALD+ PLD组与PLD组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6);淋巴结总数<20个与淋巴结≥20个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PALD+ PLD组Ⅰ期、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0%、95.3%,3年生存率均为100.0%;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73.1%、3年生存率为92.8%.PLD组Ⅰ期、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7.4%、79.4%,3年生存率都为100.0%;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67.7%,3年生存率为76.3%.结论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能够提高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治疗效果,但对Ⅰ、Ⅱ期患者作用不显著;切除阴性淋巴结数≥20个不影响患者生存率;切除淋巴结数≥20个能够降低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复发率.

    作者:江二喜;曾凡慧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DWI与多普勒超声及CT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诊断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DWI与多普勒超声及CT对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23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别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与多普勒超声以及CT技术方法来鉴别诊断患者的颈部良性和恶性淋巴结,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统计分析三者诊断效能.结果 用DWI技术检测出534枚淋巴结,其中179枚淋巴结为良性,355枚为恶性,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其诊断敏感率、特异率、准确率分别为81.69%、68.10%、77.15%;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出643枚淋巴结,其中220枚淋巴结为良性,423枚为恶性,其诊断敏感率、特异率、准确率分别为94.56%、80.45%、89.74%;用CT技术检测出552枚淋巴结,其中188枚淋巴结为良性,364枚为恶性,其诊断敏感率、特异率、准确率分别为82.69%、73.94%、79.71%.多普勒超声检测出643枚淋巴结,数量多,且检测出小病灶直径小,检测效果明显优于DWI和CT(P <0.05),DWI和CT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多普勒超声检测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诊断效果优于DWI和CT,而DWI和CT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

    作者:熊瑜琦;蒋莉莉;康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同时性甲状腺淋巴瘤和甲状腺癌病例合并文献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及甲状腺癌的起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通过1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并甲状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搜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 本例患者确诊后,手术切除治疗,术后采用CHOP方案化疗6个周期,定期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本例患者为同时性甲状腺淋巴瘤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双原发癌,根据各自不同的治疗原则制定治疗方案仍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刘医辉;董春慧;陈玲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