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医辉;董春慧;陈玲
目的 探讨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的病原学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144例,所有患者都给予手术治疗,术后14 d内进行伤口分泌物标本采集,判断伤口感染情况,并进行病原学、耐药性分析,同时进行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 在144例患者中,术后发生伤口感染8例,感染率为5.6%.伤口感染8例患者共分离出1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8株,革兰阳性菌4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都有比较高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也有比较高的耐药性.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导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伤口感染显著性相关的因素有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手术时间、术前低蛋白、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等(P<0.05).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术前低蛋白、手术时间是引起患者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伤口感染比较常见,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具有比较高的耐药率,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术前低蛋白、手术时间是导致术后伤口感染的主要因素.
作者:宋晨鑫;丛明华;邹宝华;于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胸椎转移癌调强放疗布野方案及脊髓保护边界不同勾画情况.方法 选取行调强放疗的胸椎转移患者120例,使用6MV-X射线进行照射,处方剂量是50 Gy,每次2 Gy,每例患者做六个治疗计划,都使用5、7、9野等分布野,脊髓的保护区边界是椎管内壁(f2)与脊髓硬脊膜(f1);对比不同计划靶区的剂量分布情况,PTV适形度的指数(CI),脊髓0%体积的平均及大剂量情况.结果 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的不同画法PTV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PTV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不同画法PTV适形度的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PTV适形度的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的不同画法脊髓0%体积的平均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脊髓0%体积的平均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不同画法脊髓0%体积的大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脊髓0%体积的大剂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及9野方案优于5野方案,可使脊髓的大受量下降,脊髓安全性更高;调强放疗脊髓保护区边界的不同勾画可统一,使主观差异性降低.
作者:刘海军;王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卡铂对肺癌患者血清IL-2、IFN-γ、TNF-α与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1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吉西他滨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90例.2组均给予吉西他滨静脉注射治疗,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铂静脉注射.观察2组患者近期疗效,检测血清IL-2、IFN-γ、TNF-α与IGF-1水平,并对血清各指标与疗效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联合用药组对肺癌的控制率为74.44%,显著高于吉西他滨组的46.67% (P <0.05).治疗后2组各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联合用药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吉西他滨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联合用药组IL-2和IFN-γ与治疗效果呈显著正相关(γ=0.526,γ=0.485;P<0.05);TNF-α和IGF-1与治疗效果呈显著负相关关系(γ=-0.694,γ=-0.723,P<0.05).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卡铂对肺癌患者病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治疗作用的发挥与调节血清IL-2、IFN-γ、TNF-α与IGF-1水平有关,其中IL-2和IFN-γ与治疗效果呈显著正相关,TNF-α和IGF-1与治疗效果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作者:宁红娟;杨小花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及甲状腺癌的起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通过1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并甲状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搜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 本例患者确诊后,手术切除治疗,术后采用CHOP方案化疗6个周期,定期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本例患者为同时性甲状腺淋巴瘤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双原发癌,根据各自不同的治疗原则制定治疗方案仍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刘医辉;董春慧;陈玲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一个能预测食管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后生存时间的模型.方法 回顾77例食管癌骨转移放疗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潜在的影响因素,对所得数据进行K-M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KPS< 70、骨相关事件(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症)、伴有肝肺脑转移或恶性浆膜腔积液三个因素与预后差有关.根据各因素的风险比(HR)制定了打分规则,按照终得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三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8个月、6.2个月、3.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食管癌骨转移患者可根据KPS、是否存在骨性并发症、是否伴有肝肺脑转移或恶性浆膜腔积液三个因素进行评分,估算预期生存时间,用以指导放疗方式及后续治疗的选择.
作者:冯锋;戴伟;李晓东;马芬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再次CT扫描定位对肺癌适形放疗靶区剂量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肺癌患者103例,所有患者用热塑体膜进行体位固定,在CT机上进行第1次CT定位扫描,图像定义为CT1,并制定全程适形放疗计划,总剂量57~65 Gy,定义为Plan0.在放疗中剂量达37~41 Gy时的计划定义为Plan1,重新CT扫描,图像定义为CT2,根据CT2图像重设放疗计划定义为Plan2,剂量为23 ~17 Gy.将初次计划Plan1与修改计划Plan2进行拟合,得到实际治疗的拟合放疗计划Plan1+2及拟合叠加的剂量体积参数,与计划Plan0的剂量体积参数比较,分析肺的Vs、V20、V30、MLD,心脏的V30,脊髓的Dmax等参数变化.结果 ①再次定位CT2图像较首次定位CT1图像,GTV体积缩小了(70.85±36.5) cm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定位CT2图像较首次定位CT1图像,患侧肺体积增大了(182.8±55.8) cm3,全肺体积增大了(165.1±35.2) cm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lan0全肺V5、V20、V30较Plan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n0全肺MLD、侧患肺MLD较Planl+2分别下降了(4.2±8.8)%、(4.7±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n0心脏V30较Plan1+2下降了(2.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n0脊髓D一较Plan1+2下降了(12.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再次CT检查后Plan 0较Plan1+2靶区缩小,相应设计计划时照射野缩小,计算的剂量分布曲线向内收,肺的受照射剂量减少.结论 再次定位CT2图像较首次定位CT1图像肺的体积增大,肿瘤靶区体积缩小,能够减小患肺及全肺受照射剂量,减轻放疗副作用及有效保护正常器官.
作者:南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方案对晚期原发性肝癌(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晚期HCC患者,其中45例以奥沙利铂碘化油乳剂行TACE者为对照组,51例以吉西他滨、奥沙利铂碘化油乳剂行TACE者为研究组.随访至2017年4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无病进展生存期.结果 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病进展生存期的中位时间为178.4 d(95%CI:101 ~231 d),对照组为94.9 d(95% CI:42 ~114 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行TACE可明显延长晚期HCC患者的无病进展生存期,疗效较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温娟;王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61例,按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对照组,n=30)、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组(观察组,n=31).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苏醒时间,PONV评分,补救镇痛率及术后0、3、6、12、24 h VAS评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ONV评分、补救镇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24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0、3、6、12 h 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6.67%)显著高于观察组(22.58%)(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胸神经阻滞可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丽;徐志云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对患者肾功能和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以单独GP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沙利度胺.比较2组的疗效、肾功能指标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Scr和BUN水平高于且GFR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2组Scr、BUN和Cc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INF-γ水平和INF-γ/IL-4高于且IL-4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NF-γ水平和INF-γ/IL-4高于且IL-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较好,可调节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纠正Th1/Th2失衡,并且不会明显增加对患者肾功能的损伤,值得临床参考.
作者:薛辉;阚炳华;朱宏财;高燕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联合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前病变(CIN)预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进行CIN筛查的1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HPV-DNA检测及阴道镜检查,发现HPV-DNA阳性96例,阴性29例.同时行阴道镜检查,其中阳性患者86例,阴性39例.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采用病理活检的方式记录是否出现CIN,记录HPV-DNA联合阴道镜检查阳性,分析其1年随访CIN发生率并分别与HPV-DNA、镜检进行对比.结果 HPV-DNA检测阳性患者1年CIN发生率为37.5%(其RR值为0.26),检测阴性患者其CIN发生率为3.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镜检查阳性患者1年内CIN发生率为36.05%(其RR值为0.29),检测阴性患者其CIN发生率为5.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HPV-DNA或单独阴道镜检查其RR值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检测阳性患者其1年随访CIN发生率为57.33%,其RR值为0.06,对比HPV-DNA、镜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HPV检测联合阴道镜检查对CIN发生具有较为准确的预测意义,能够作为CIN的初期检测依据.
作者:屈海红;赵帅华;胡文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肺癌胸腔镜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例行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其中予传统围手术期康复治疗的90例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FTS理念的110例肺癌患者为实验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入院至术前改善指标(MVV、FVC、FEV1)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天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快速术后康复,减轻患者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霞;郭昌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进行系统性盆腔淋巴结切除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20例,通过分析患者术后情况、3年和5年生存率、复发率,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结果 切除Ⅰ期、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与术后复发率无关,淋巴结总数< 20个与淋巴结≥20个与术后复发率也无关(P>0.05).Ⅲ期患者PALD+ PLD组与PLD组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6);淋巴结总数<20个与淋巴结≥20个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PALD+ PLD组Ⅰ期、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0%、95.3%,3年生存率均为100.0%;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73.1%、3年生存率为92.8%.PLD组Ⅰ期、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7.4%、79.4%,3年生存率都为100.0%;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67.7%,3年生存率为76.3%.结论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能够提高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治疗效果,但对Ⅰ、Ⅱ期患者作用不显著;切除阴性淋巴结数≥20个不影响患者生存率;切除淋巴结数≥20个能够降低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复发率.
作者:江二喜;曾凡慧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对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 将78例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吉西他滨(GEM)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表柔比星(EPI),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进展情况、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用药后,复发率为17.95% (7/39),进展率为2.56% (1/39);对照组患者在用药后,复发率为23.08% (9/39),进展率为5.13% (2/39),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 (9/39);对照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1% (8/39),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于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吉西他滨以及表柔比星均能够降低患者两年内的复发率,但部分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无法改变病情的进展,临床上可推广使用.
作者:刘彦军;景治安;毛长青;李纪华;胡和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患者的超声造影、增强CT特征与诊断效果.方法 对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EHE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超声造影和增强CT造影特征,记录增强强化方式.结果 25例患者中10例为单发病灶,15例为多发病灶,总共检出72个病灶.CT平扫所见病灶多位于肝包膜下,均未见包膜征象,动态增强表现为类似于血管瘤的向心性强化倾向;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平均大直径为(33.87±12.94) mm,平均小直径为(8.12±2.91)mm.在72个病灶中,50个病灶超声造影表现为整体增强,22个病灶表现为边缘环状增强;增强CT显示48个病灶表现为整体增强,24个病灶表现为边缘环状增强,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HE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具有一定特征性,增强方式可为HEHE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联合应用两种影像学检查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
作者:李欣竹;李玲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肺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克唑替尼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ALK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34例克唑替尼一线治疗,26例二线治疗.观察ALK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克唑替尼的临床疗效.结果 ALK患者中肺癌TNM分期ⅡA、ⅢA期较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显示所有患者病理标本中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内ALK蛋白强颗粒状着色;HE染色结果显示实体型26例伴黏蛋白分泌为主,20例腺泡样为主;30例患者肿瘤组织伴有黏液分泌,19例伴有筛状结构,11例伴有印戒细胞.克唑替尼一线治疗与二线治疗的总缓解率及无进展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以Ⅰ、Ⅱ级为主.结论 ALK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独特,实体型以常见伴黏蛋白分泌、腺泡样为主,组织学形态以筛状结构、印戒细胞为主,经克唑替尼治疗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黄孝宇;陈晓磊;郭蕊馨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133例,对其首先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术,然后行根治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133例乳腺癌患者中,每例检出前哨淋巴结1~5枚,平均3枚,共399枚;检出非前哨淋巴结5~20枚,平均(12.5±2.4)枚,共1596枚.单一层面切片的HE染色,前哨淋巴结发现45枚(8例)(17.7%),非前哨淋巴结41枚(14例)(34.1%)发现转移.对399枚前哨淋巴结行多层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发现单层切片常规HE染色前哨淋巴结均有微小转移,余下HE染色阴性的前哨淋巴结有微小转移灶,直径均小于2 mm,累计有96枚前哨淋巴结内有转移灶;对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分别进行多层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法与单一层面切片HE染色法相比,检出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的检测结果可以用来指导是否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常规腋淋巴结清扫,对其进行连续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比普通HE染色检出率明显提高.
作者:苗茁;张静波;张红战;赵小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中国胃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十万,居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死亡率占癌症致死率的第2位[1].我国半数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手术和化疗不能明显延长此类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子靶向治疗正成为此类患者的新选择.TOGA研究是胃癌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其确立了曲妥珠单抗在胃癌HER-2阳性患者中的治疗地位[2].胃癌中HER-2状态的准确评估是提高靶向治疗疗效的关键,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是常用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应用IHC法检测胃镜活检肿瘤组织HER-2蛋白的表达,并观察其表达与胃癌患者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作者:刘志良;高玟;黄传生;罗庆丰;蔡勇;邹弯弯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三种常用调强照射技术的靶区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为术后临床佳治疗计划的选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左侧2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经CT扫描后将图像传至Pinnacle3 9.6治疗计划系统中并由同一医生进行靶区勾画.针对每例患者靶区分别设计临床常用的IMRT6野计划、IMRT7野计划和VMAT 3种调强计划.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3种调强照射方法的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体积和靶区适形指数及剂量不均匀性指数.结果 ①VMAT靶区PTV的Dmean较6F、7F小,VMAT的靶区适形度高,7F次之,6F差.3种计划靶区均匀性指数无差异.②VMAT心脏小受量要稍大于6F、7F;但心脏大受量及平均剂量三者间无差异.VMAT心脏V30+V40等高剂量受照体积明显小于6F、7F,而低剂量V5~V20三者间无明显差异.③患肺大剂量、小剂量及平均剂量三者并无明显差别.6F左肺中高剂量照射体积V15、V20、V30、V40、V50较VMAT明显高.7F左肺的中高剂量照射体积V15 、V20 、V30也显著高于VMAT,但在其余体积处两者无明显差别.6F与7F 2种计划差异不明显.④6F右肺平均剂量Dmean明显低于7F和VMAT,但低剂量区域V5 、V10等处三者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⑤右侧乳腺的Dmean、V5、V10等处三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固定野放疗6F与7F相比,VMAT计划在满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和均匀性临床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降低肺组织和心脏、脊髓等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和照射体积进而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实际临床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谢琛;张怀文;洪潮;胡海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荧光素钠引导手术切除脑恶性胶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脑恶性胶质瘤患者6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用荧光素钠引导手术,对照组行常规显微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切除情况,功能区切除患者术前术后卡氏评分(KPS)结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随访3~12个月.结果 观察组整体情况全切率(83.33%)较对照组(60.00%)高,肺功能区及功能区全切率(90.91%、62.50%)均较对照组(9.09%、37.50%)高;观察组功能区切除患者术前术后KPS分差值较对照组高;观察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复发率(16.67%)均低于对照组(53.00%、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常规显微镜下脑恶性胶质瘤切除术相比,增加荧光素钠引导手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全切率,促进功能区切除患者术后功能状态,缩短住院时间的优势,能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
作者:王国堰;崔芝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黄芩素(Baicalein)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肝转移的影响及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并给予黄芩素药物干预.实验分为四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黄芩素100 mg·kg-);低剂量预防组(黄芩素50 mg·kg-1);高剂量预防组(黄芩素100 mg·kg-).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裸鼠的肝组织中SATB1、Wnt1、β-catenin、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黄芩素可以抑制SATB1、Wnt1、β-catenin、Vimentin、Snail蛋白的表达和促进E-cadherin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黄芩素下调SATB1、Wnt1、β-catenin,Vimentin,Snail蛋白的表达和上调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经统计学检验P<0.05,各组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黄芩素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肝转移,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SATB1蛋白的表达和EMT的发生,阻止Wnt1/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减少乳腺癌肝转移的发生.
作者:闫婉君;张淑群 刊期: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