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韦良鹏;梁善斌

关键词:紫杉醇, 奈达铂, 新辅助化疗, 同期放化疗, 中晚期鼻咽癌
摘要:目的 观察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同期放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治疗.治疗后,评价2组的近期疗效.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出现的的毒副作用.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2年的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 (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血细胞异常、口腔黏膜炎、放射性中耳炎及肝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6.7%、43.3%、13.3%、16.7%、13.3%及6.7%,与对照组均基本一致(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3.33%、7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3.33%、6.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疗效较好,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肾透明细胞瘤临床病理资料合并文献分析

    我科2015年收治1例肾透明细胞瘤,现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情况患者,女性,35岁;因右侧卵巢肿瘤术后复查发现右肾占位性包块半年余,拟“右肾占位性包块”,于2015年12月3日收入院.患者自诉5年前因第二次剖腹产术中发现右侧卵巢有占位,术中给予钳夹组织病检,病理检查提示右侧卵巢恶性肿瘤,于剖腹产术后4天再次行右侧卵巢肿瘤根治术,近5年来多次复查,半年前再次复查,发现右肾占位性包块,无腹胀、尿频、尿急及肉眼血尿等症状,且包块体积较小,未给予特殊处理,2个月前再次行双肾CT,提示右肾占位性包块,体积明显增大,需行手术治疗,但因不慎摔倒致左侧股骨颈骨折,则先于我院行股骨颈骨折切开内固定术,术后恢复可,自起病来精神可,食纳可,睡眠可,大小便正常.

    作者:黄琦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黄芩素对乳腺癌肝转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体内研究

    目的 探讨黄芩素(Baicalein)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肝转移的影响及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并给予黄芩素药物干预.实验分为四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黄芩素100 mg·kg-);低剂量预防组(黄芩素50 mg·kg-1);高剂量预防组(黄芩素100 mg·kg-).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裸鼠的肝组织中SATB1、Wnt1、β-catenin、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黄芩素可以抑制SATB1、Wnt1、β-catenin、Vimentin、Snail蛋白的表达和促进E-cadherin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黄芩素下调SATB1、Wnt1、β-catenin,Vimentin,Snail蛋白的表达和上调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经统计学检验P<0.05,各组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黄芩素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肝转移,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SATB1蛋白的表达和EMT的发生,阻止Wnt1/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减少乳腺癌肝转移的发生.

    作者:闫婉君;张淑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首先对80例共108个甲状腺结节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然后应用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结节进行分级,与病理结果 对照.结果 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弹性分级多为0 ~Ⅱ级,恶性结节的弹性分级多为Ⅲ~Ⅳ级,弹性分级为Ⅲ级时,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薇;付志勇;范丽青;余田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头颈部神经内分泌癌中缺氧相关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缺氧相关因子Glut-1与HIF-1α及p-Akt在头颈部神经内分泌癌中表达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治疗的头颈部神经内分泌癌活检或手术标本66例,选取同期接受治疗60例声带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PI3K、Glut-1、p-Akt及HIF-1α在癌症和声带息肉内表达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率因素.结果 头颈部神经内分泌癌中Glut-1阳性表达率为81.82%(54/66),声带息肉组织共阳性表达率为6.67% (4/60);HIF-1α表达率为54.44%(36/66),声带息肉表达率为0;PI3K阳性表达率为45.45%(30/66),声带息肉表达率为0;p-Akt表达率为36.36%(24/66),声带息肉表达率为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984、9.387、12.063、11.338,P<0.05);66例头颈部神经内分泌癌患者3年生存率36.36%,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与远处转移患者间生存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颈部神经内分泌癌患者PI3K、Glut-1、p-Akt及HIF-1α表现为高表达,其生存情况和发生远处转移有联系.

    作者:张燃;张金立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抗原基因MLAA-22全长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获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抗原基因MLAA-22cDNA全长序列,以便进行新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从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中克隆获得了的cDNA全长,并对MLAA-22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预测.结果 MLAA-22 cDNA全长3067bp,染色体定位于17q11.2,基因包含12个外显子和11个内含子.生物信息学预测其有完整的ORF框,编码1个含有701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蛋白分子量约80.5 kD,非分泌型,亚细胞定位为胞质蛋白.大多数capase酶均对MLAA-22无剪切作用.新的MLAA-22序列的5'端序列1-349 bp与KIAA0100 mRNA无同源性,但这一段序列与人类基因组序列完全匹配,属于MLAA-22的5'UTR(untranslated regions,UTR).结论 MLAA-22基因cDNA全长3067 bp,5 'UTR可能发生了选择性剪接,推测MLAA-22可能是一个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的新的选择性剪接变体,它参与了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古流芳;张鹏宇;曹星梅;何爱丽;张王刚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肺癌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对肺癌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83例肺癌并发院内感染的患者(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同期诊断为肺癌接受治疗并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300例,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感染相关因素,提出预防建议.结果 年龄,吸烟史,基础营养状况,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临床分期,侵袭性操作,放疗或化疗,手术,住院时间等都是引发肺癌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通过对肺癌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进行系统解析,合理控制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邹安娜;李晓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开腹术与双镜切除术治疗不同部位胃间质瘤的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常规开腹术与双镜切除术治疗不同部位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经术后确认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间质瘤患者65例,根据患者病情及家属意愿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n=32)和双镜组(n=33),常规组行常规开腹术;双镜组行腹腔镜联合胃镜切除术,比较两种方法 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双镜组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在常规组与双镜组中,小弯侧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非小弯侧患者长,但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所有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6和hs-CRP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其中常规组的增幅显著高于双镜组(P<0.05).两组中小弯侧患者在治疗后血清中IL-6和hs-CRP表达水平略高于非小弯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 ~48个月均未发现术后复发及转移情况.结论 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特别是小弯侧胃间质瘤临床疗效优于开腹手术,双镜联合的创伤小,恢复快,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应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董俊锋;赵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研究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骨髓穿刺,并进行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形态学检查、流式细胞学检测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的结果 .结果 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球蛋白增加和正色素性贫血,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主要表现为异常浆细胞增生,且出现质的改变.流式细胞学检测CD45表达异常(55例阴性、5例部分阳性);CD19的阴性表达率为100.00%;CD38以及CD138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00%.免疫组化检测Kappa阳性43例,CD138阳性表达率为100.00%,lambda阳性16例.流式细胞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的阳性诊断符合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形态学检查骨髓瘤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流式细胞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测(P<0.05).结论 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将三者联合使用以提高临床阳性诊断率和疗效监测.

    作者:王慧;高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胃癌骨转移60例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胃癌骨转移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患者癌细胞转移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胃癌骨转移患者60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对生存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行化疗治疗的胃癌骨转移患者的生存期长于未行化疗治疗的患者;初诊时ECOG评分为0~2的胃癌骨转移患者生存期长于评分>2的患者;无其他部位转移(合并骨外转移)的患者生存期长于合并淋巴结、肝肺等部位转移的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骨痛症状、分化程度、骨转移数目、骨转移部位、合并骨外转移、初诊临床分期、初诊时ECOG评分、化疗是影响胃癌骨转移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骨外转移、初诊时ECOG评分和化疗是影响胃癌骨转移患者的独立因素,合并骨外转移是大的危险因素.结论 胃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差,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积极采用综合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万伟;李双妮;张学成;叶骉飞;张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DWI与多普勒超声及CT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诊断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DWI与多普勒超声及CT对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23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别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与多普勒超声以及CT技术方法来鉴别诊断患者的颈部良性和恶性淋巴结,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统计分析三者诊断效能.结果 用DWI技术检测出534枚淋巴结,其中179枚淋巴结为良性,355枚为恶性,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其诊断敏感率、特异率、准确率分别为81.69%、68.10%、77.15%;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出643枚淋巴结,其中220枚淋巴结为良性,423枚为恶性,其诊断敏感率、特异率、准确率分别为94.56%、80.45%、89.74%;用CT技术检测出552枚淋巴结,其中188枚淋巴结为良性,364枚为恶性,其诊断敏感率、特异率、准确率分别为82.69%、73.94%、79.71%.多普勒超声检测出643枚淋巴结,数量多,且检测出小病灶直径小,检测效果明显优于DWI和CT(P <0.05),DWI和CT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多普勒超声检测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诊断效果优于DWI和CT,而DWI和CT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

    作者:熊瑜琦;蒋莉莉;康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方案对晚期原发性肝癌(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晚期HCC患者,其中45例以奥沙利铂碘化油乳剂行TACE者为对照组,51例以吉西他滨、奥沙利铂碘化油乳剂行TACE者为研究组.随访至2017年4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无病进展生存期.结果 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病进展生存期的中位时间为178.4 d(95%CI:101 ~231 d),对照组为94.9 d(95% CI:42 ~114 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行TACE可明显延长晚期HCC患者的无病进展生存期,疗效较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温娟;王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术后伤口感染的病原学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的病原学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144例,所有患者都给予手术治疗,术后14 d内进行伤口分泌物标本采集,判断伤口感染情况,并进行病原学、耐药性分析,同时进行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 在144例患者中,术后发生伤口感染8例,感染率为5.6%.伤口感染8例患者共分离出1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8株,革兰阳性菌4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都有比较高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也有比较高的耐药性.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导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伤口感染显著性相关的因素有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手术时间、术前低蛋白、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等(P<0.05).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术前低蛋白、手术时间是引起患者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伤口感染比较常见,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具有比较高的耐药率,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术前低蛋白、手术时间是导致术后伤口感染的主要因素.

    作者:宋晨鑫;丛明华;邹宝华;于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F-κB与HMGB1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与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6例,采用免疫组化法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NF-κB与HMGB1阳性表达率,并统计其T分期和N分期,比较其癌组织不同NF-κB与HMGB1表达情况患者的T分期和N分期,并分析癌组织不同NF-κB与HMGB1表达与其T分期和N分期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NF-κB与HMGB1阳性表达率均升高(P<0.05).与癌组织NF-κB阴性表达患者比较,癌组织NF-κB阳性表达患者中T2、T3、N2和N3期患者比例均升高(P<0.05).与癌组织HMGB1阴性表达患者比较,癌组织HMGB1阳性表达患者中T2、T3、N2和N3期患者比例亦均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F-κB与HMGB1与其T分期和N分期均呈正相关(NF-κB:γ=0.886,0.818,HMGB1:γ=0.825,0.873,P<0.05).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F-κB与HMGB1阳性表达率较高且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能用于其病情评估并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基因治疗的靶基因.

    作者:张建波;宋魏;王媛媛;刘明阁;孙淼淼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1136例胃癌活检组织HER-2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中国胃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十万,居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死亡率占癌症致死率的第2位[1].我国半数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手术和化疗不能明显延长此类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子靶向治疗正成为此类患者的新选择.TOGA研究是胃癌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其确立了曲妥珠单抗在胃癌HER-2阳性患者中的治疗地位[2].胃癌中HER-2状态的准确评估是提高靶向治疗疗效的关键,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是常用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应用IHC法检测胃镜活检肿瘤组织HER-2蛋白的表达,并观察其表达与胃癌患者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作者:刘志良;高玟;黄传生;罗庆丰;蔡勇;邹弯弯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再次CT扫描定位对肺癌适形放疗靶区剂量学的影响

    目的 研究再次CT扫描定位对肺癌适形放疗靶区剂量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肺癌患者103例,所有患者用热塑体膜进行体位固定,在CT机上进行第1次CT定位扫描,图像定义为CT1,并制定全程适形放疗计划,总剂量57~65 Gy,定义为Plan0.在放疗中剂量达37~41 Gy时的计划定义为Plan1,重新CT扫描,图像定义为CT2,根据CT2图像重设放疗计划定义为Plan2,剂量为23 ~17 Gy.将初次计划Plan1与修改计划Plan2进行拟合,得到实际治疗的拟合放疗计划Plan1+2及拟合叠加的剂量体积参数,与计划Plan0的剂量体积参数比较,分析肺的Vs、V20、V30、MLD,心脏的V30,脊髓的Dmax等参数变化.结果 ①再次定位CT2图像较首次定位CT1图像,GTV体积缩小了(70.85±36.5) cm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定位CT2图像较首次定位CT1图像,患侧肺体积增大了(182.8±55.8) cm3,全肺体积增大了(165.1±35.2) cm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lan0全肺V5、V20、V30较Plan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n0全肺MLD、侧患肺MLD较Planl+2分别下降了(4.2±8.8)%、(4.7±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n0心脏V30较Plan1+2下降了(2.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n0脊髓D一较Plan1+2下降了(12.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再次CT检查后Plan 0较Plan1+2靶区缩小,相应设计计划时照射野缩小,计算的剂量分布曲线向内收,肺的受照射剂量减少.结论 再次定位CT2图像较首次定位CT1图像肺的体积增大,肿瘤靶区体积缩小,能够减小患肺及全肺受照射剂量,减轻放疗副作用及有效保护正常器官.

    作者:南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同期放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治疗.治疗后,评价2组的近期疗效.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出现的的毒副作用.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2年的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 (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血细胞异常、口腔黏膜炎、放射性中耳炎及肝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6.7%、43.3%、13.3%、16.7%、13.3%及6.7%,与对照组均基本一致(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3.33%、7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3.33%、6.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疗效较好,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韦良鹏;梁善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榄香烯注射液联合超声刀手术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究榄香烯注射液联合超声刀手术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5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榄香烯注射液联合超声刀手术治疗,并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既往行传统开放手术的75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3d、5d及7d患者疼痛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术后并发症,患者治疗满意率.随访1年,观察2组患者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3d、5d及7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率为1.33%,低于对照组9.33%(P<0.01);观察组治疗满意率为97.33%,高于对照组86.67%.观察组1年复发率为0.00%,低于对照组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榄香烯注射液联合超声刀手术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患者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且患者1年复发率低,满意率高,可推广应用.

    作者:施兵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疗价值

    目的 研究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133例,对其首先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术,然后行根治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133例乳腺癌患者中,每例检出前哨淋巴结1~5枚,平均3枚,共399枚;检出非前哨淋巴结5~20枚,平均(12.5±2.4)枚,共1596枚.单一层面切片的HE染色,前哨淋巴结发现45枚(8例)(17.7%),非前哨淋巴结41枚(14例)(34.1%)发现转移.对399枚前哨淋巴结行多层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发现单层切片常规HE染色前哨淋巴结均有微小转移,余下HE染色阴性的前哨淋巴结有微小转移灶,直径均小于2 mm,累计有96枚前哨淋巴结内有转移灶;对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分别进行多层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法与单一层面切片HE染色法相比,检出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的检测结果可以用来指导是否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常规腋淋巴结清扫,对其进行连续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比普通HE染色检出率明显提高.

    作者:苗茁;张静波;张红战;赵小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用调强照射技术剂量学比较

    目的 评估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三种常用调强照射技术的靶区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为术后临床佳治疗计划的选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左侧2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经CT扫描后将图像传至Pinnacle3 9.6治疗计划系统中并由同一医生进行靶区勾画.针对每例患者靶区分别设计临床常用的IMRT6野计划、IMRT7野计划和VMAT 3种调强计划.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3种调强照射方法的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体积和靶区适形指数及剂量不均匀性指数.结果 ①VMAT靶区PTV的Dmean较6F、7F小,VMAT的靶区适形度高,7F次之,6F差.3种计划靶区均匀性指数无差异.②VMAT心脏小受量要稍大于6F、7F;但心脏大受量及平均剂量三者间无差异.VMAT心脏V30+V40等高剂量受照体积明显小于6F、7F,而低剂量V5~V20三者间无明显差异.③患肺大剂量、小剂量及平均剂量三者并无明显差别.6F左肺中高剂量照射体积V15、V20、V30、V40、V50较VMAT明显高.7F左肺的中高剂量照射体积V15 、V20 、V30也显著高于VMAT,但在其余体积处两者无明显差别.6F与7F 2种计划差异不明显.④6F右肺平均剂量Dmean明显低于7F和VMAT,但低剂量区域V5 、V10等处三者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⑤右侧乳腺的Dmean、V5、V10等处三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固定野放疗6F与7F相比,VMAT计划在满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和均匀性临床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降低肺组织和心脏、脊髓等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和照射体积进而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实际临床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谢琛;张怀文;洪潮;胡海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MRI联合PSA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以164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62例前列腺癌患者行内分泌治疗.对比MRI检查和PSA检查以及2种检查方法 联合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的效果.结果 3种诊断方法 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联合PSA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于PSA和MRI(P<0.05),MRI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于PSA(P <0.05).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后的PSA水平和前列腺体积均低于治疗前(P<0.05).3种诊断方法评估治疗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联合PSA的评估治疗有效率高于PSA和MRI(P <0.05),PSA和MRI的评估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联合PSA可提高对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的准确率,但在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经济情况和医疗条件等情况,充分发挥各种检查的优势.

    作者:徐小虎;丁玉芹;邰兆琴;刘思宏;刘荣伟;许亚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