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琦
目的 探讨黄芩素(Baicalein)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肝转移的影响及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并给予黄芩素药物干预.实验分为四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黄芩素100 mg·kg-);低剂量预防组(黄芩素50 mg·kg-1);高剂量预防组(黄芩素100 mg·kg-).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裸鼠的肝组织中SATB1、Wnt1、β-catenin、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黄芩素可以抑制SATB1、Wnt1、β-catenin、Vimentin、Snail蛋白的表达和促进E-cadherin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黄芩素下调SATB1、Wnt1、β-catenin,Vimentin,Snail蛋白的表达和上调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经统计学检验P<0.05,各组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黄芩素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肝转移,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SATB1蛋白的表达和EMT的发生,阻止Wnt1/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减少乳腺癌肝转移的发生.
作者:闫婉君;张淑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1资料与方法1.1材料病例随机选取15例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放疗患者.设备: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AS CT模拟机,美国Med-Tee 250型乳腺托架,飞利浦Pinnacle 9.8放疗计划系统.1.2方法CT定位:患者采用乳腺托架固定,双手上举平躺于乳腺托架,患者在平静呼吸状态下,使用CT模拟机行CT扫描.CT扫描范围:下颌角至对侧乳腺下缘皱褶下5 cm,扫描层厚5 mm,获取CT图像后,通过网络将CT图像传输至飞利浦Pinnacle放疗计划系统.
作者:洪潮;胡海芹;袁星星;陈心得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根治术对肿瘤根治性指标及术后疗效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结肠癌患者10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1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对照组52例(传统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淋巴清扫情况以及术后疗效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清扫淋巴数量较对照组多,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Ⅲ期清扫淋巴结数较对照组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Ⅲ期淋巴结阳性数量较对照组多,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可显著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显著增加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在一定程度减小患者手术风险,且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会有所增高,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王志凯;张超;白军伟;张辉;田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3.0T动态增强MRI联合CT扫描在良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选择良恶性骨肿瘤67例,均接受核磁共振扫描、CT扫描等检查,分析其诊断效果.结果 67例骨肿瘤患者,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有42例为良性骨肿瘤,25例恶性骨肿瘤.增强MRI联合CT扫描对良性和恶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5.24%和96.00%,明显高于CT扫描和增强MRI(P <0.05),而增强MRI对良性和恶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略高于CT扫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MRI联合CT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T扫描和增强MRI(P <0.05);而阳性预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增强MRI联合CT扫描可提高良恶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利于骨肿瘤的诊断治疗.
作者:成旭鸿;张鑫;赵效杰;郭瑞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恶性程度与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管参数的关系.方法 73例甲状腺癌与85例甲状腺腺瘤患者,术前运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形成指数(Ⅵ),分析Ⅵ值与肿瘤良恶性、恶性肿瘤病理分型、直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甲状腺癌的Ⅵ值明显大于甲状腺腺瘤(P<0.05).不同病理分型、不同肿瘤直径的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Ⅲ~Ⅳ期的Ⅵ值明显大于Ⅰ~Ⅱ期(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Ⅵ值明显大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参数Ⅵ值能一定程度地反映甲状腺肿瘤的恶性程度及转移情况.
作者:樊小虎;张慧敏;李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乳腺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收治的17例乳腺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40个月至16年.7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47%,10年生存率为18%.患者主要死于肺、脑、骨、肝和全身广泛转移.结论 本病主要通过病理确诊,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恶性程度高,分化差的肿瘤,应辅以放化疗,减少患者复发,提高生存.
作者:徐惠君;闫滢;吴书胜;胡小秀;柯丽红;牛佳郁;李慧敏;罗会芹;胡冰;何义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联合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前病变(CIN)预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进行CIN筛查的1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HPV-DNA检测及阴道镜检查,发现HPV-DNA阳性96例,阴性29例.同时行阴道镜检查,其中阳性患者86例,阴性39例.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采用病理活检的方式记录是否出现CIN,记录HPV-DNA联合阴道镜检查阳性,分析其1年随访CIN发生率并分别与HPV-DNA、镜检进行对比.结果 HPV-DNA检测阳性患者1年CIN发生率为37.5%(其RR值为0.26),检测阴性患者其CIN发生率为3.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镜检查阳性患者1年内CIN发生率为36.05%(其RR值为0.29),检测阴性患者其CIN发生率为5.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HPV-DNA或单独阴道镜检查其RR值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检测阳性患者其1年随访CIN发生率为57.33%,其RR值为0.06,对比HPV-DNA、镜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HPV检测联合阴道镜检查对CIN发生具有较为准确的预测意义,能够作为CIN的初期检测依据.
作者:屈海红;赵帅华;胡文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骨髓穿刺,并进行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形态学检查、流式细胞学检测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的结果 .结果 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球蛋白增加和正色素性贫血,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主要表现为异常浆细胞增生,且出现质的改变.流式细胞学检测CD45表达异常(55例阴性、5例部分阳性);CD19的阴性表达率为100.00%;CD38以及CD138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00%.免疫组化检测Kappa阳性43例,CD138阳性表达率为100.00%,lambda阳性16例.流式细胞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的阳性诊断符合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形态学检查骨髓瘤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流式细胞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测(P<0.05).结论 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将三者联合使用以提高临床阳性诊断率和疗效监测.
作者:王慧;高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中国胃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十万,居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死亡率占癌症致死率的第2位[1].我国半数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手术和化疗不能明显延长此类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子靶向治疗正成为此类患者的新选择.TOGA研究是胃癌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其确立了曲妥珠单抗在胃癌HER-2阳性患者中的治疗地位[2].胃癌中HER-2状态的准确评估是提高靶向治疗疗效的关键,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是常用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应用IHC法检测胃镜活检肿瘤组织HER-2蛋白的表达,并观察其表达与胃癌患者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作者:刘志良;高玟;黄传生;罗庆丰;蔡勇;邹弯弯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以164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62例前列腺癌患者行内分泌治疗.对比MRI检查和PSA检查以及2种检查方法 联合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的效果.结果 3种诊断方法 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联合PSA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于PSA和MRI(P<0.05),MRI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于PSA(P <0.05).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后的PSA水平和前列腺体积均低于治疗前(P<0.05).3种诊断方法评估治疗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联合PSA的评估治疗有效率高于PSA和MRI(P <0.05),PSA和MRI的评估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联合PSA可提高对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的准确率,但在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经济情况和医疗条件等情况,充分发挥各种检查的优势.
作者:徐小虎;丁玉芹;邰兆琴;刘思宏;刘荣伟;许亚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三种常用调强照射技术的靶区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为术后临床佳治疗计划的选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左侧2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经CT扫描后将图像传至Pinnacle3 9.6治疗计划系统中并由同一医生进行靶区勾画.针对每例患者靶区分别设计临床常用的IMRT6野计划、IMRT7野计划和VMAT 3种调强计划.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3种调强照射方法的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体积和靶区适形指数及剂量不均匀性指数.结果 ①VMAT靶区PTV的Dmean较6F、7F小,VMAT的靶区适形度高,7F次之,6F差.3种计划靶区均匀性指数无差异.②VMAT心脏小受量要稍大于6F、7F;但心脏大受量及平均剂量三者间无差异.VMAT心脏V30+V40等高剂量受照体积明显小于6F、7F,而低剂量V5~V20三者间无明显差异.③患肺大剂量、小剂量及平均剂量三者并无明显差别.6F左肺中高剂量照射体积V15、V20、V30、V40、V50较VMAT明显高.7F左肺的中高剂量照射体积V15 、V20 、V30也显著高于VMAT,但在其余体积处两者无明显差别.6F与7F 2种计划差异不明显.④6F右肺平均剂量Dmean明显低于7F和VMAT,但低剂量区域V5 、V10等处三者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⑤右侧乳腺的Dmean、V5、V10等处三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固定野放疗6F与7F相比,VMAT计划在满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和均匀性临床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降低肺组织和心脏、脊髓等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和照射体积进而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实际临床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谢琛;张怀文;洪潮;胡海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首先对80例共108个甲状腺结节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然后应用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结节进行分级,与病理结果 对照.结果 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弹性分级多为0 ~Ⅱ级,恶性结节的弹性分级多为Ⅲ~Ⅳ级,弹性分级为Ⅲ级时,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薇;付志勇;范丽青;余田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手术方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直肠癌诊治的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新辅助放化疗和手术治疗,共53例,对照组则直接行手术治疗,共71例.分析实验组新辅助放化疗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分期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切除率、保肛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生活质量及生存情况).结果 实验组经新辅助放化疗后其临床分期由Ⅱ期(34例)和Ⅲ期(19例)变为Ⅰ期(24例)、Ⅱ期(25例)和Ⅲ期(4例);实验组经新辅助放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2%,经对症处理后均顺利完成后续手术治疗;实验组切除率及保肛率(100.00%,96.23%)均高于对照组(92.96%,67.61%),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4.53%,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年生存率(62.26%)略高于对照组(40.8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可降低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从而提高其手术切除率及保肛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作者:权瑞泉;熊明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133例,对其首先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术,然后行根治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133例乳腺癌患者中,每例检出前哨淋巴结1~5枚,平均3枚,共399枚;检出非前哨淋巴结5~20枚,平均(12.5±2.4)枚,共1596枚.单一层面切片的HE染色,前哨淋巴结发现45枚(8例)(17.7%),非前哨淋巴结41枚(14例)(34.1%)发现转移.对399枚前哨淋巴结行多层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发现单层切片常规HE染色前哨淋巴结均有微小转移,余下HE染色阴性的前哨淋巴结有微小转移灶,直径均小于2 mm,累计有96枚前哨淋巴结内有转移灶;对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分别进行多层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法与单一层面切片HE染色法相比,检出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的检测结果可以用来指导是否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常规腋淋巴结清扫,对其进行连续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比普通HE染色检出率明显提高.
作者:苗茁;张静波;张红战;赵小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再次CT扫描定位对肺癌适形放疗靶区剂量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肺癌患者103例,所有患者用热塑体膜进行体位固定,在CT机上进行第1次CT定位扫描,图像定义为CT1,并制定全程适形放疗计划,总剂量57~65 Gy,定义为Plan0.在放疗中剂量达37~41 Gy时的计划定义为Plan1,重新CT扫描,图像定义为CT2,根据CT2图像重设放疗计划定义为Plan2,剂量为23 ~17 Gy.将初次计划Plan1与修改计划Plan2进行拟合,得到实际治疗的拟合放疗计划Plan1+2及拟合叠加的剂量体积参数,与计划Plan0的剂量体积参数比较,分析肺的Vs、V20、V30、MLD,心脏的V30,脊髓的Dmax等参数变化.结果 ①再次定位CT2图像较首次定位CT1图像,GTV体积缩小了(70.85±36.5) cm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定位CT2图像较首次定位CT1图像,患侧肺体积增大了(182.8±55.8) cm3,全肺体积增大了(165.1±35.2) cm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lan0全肺V5、V20、V30较Plan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n0全肺MLD、侧患肺MLD较Planl+2分别下降了(4.2±8.8)%、(4.7±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n0心脏V30较Plan1+2下降了(2.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n0脊髓D一较Plan1+2下降了(12.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再次CT检查后Plan 0较Plan1+2靶区缩小,相应设计计划时照射野缩小,计算的剂量分布曲线向内收,肺的受照射剂量减少.结论 再次定位CT2图像较首次定位CT1图像肺的体积增大,肿瘤靶区体积缩小,能够减小患肺及全肺受照射剂量,减轻放疗副作用及有效保护正常器官.
作者:南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胸部肿瘤放疗患者双手放置摆位误差与治疗床位置误差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胸段食管癌患者172例,根据放疗时双手放置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72例与对照组100例,两组都给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体位固定装置为新型颈胸膜,观察组放疗时双手抱肘置于额头上,对照组放疗时双手置于身体两侧,记录摆位误差与治疗床位置误差,统计校准情况.结果 观察组X、Y方向的摆位误差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Z方向的摆位误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X、Y、Z方向的校准频率分别为20.1%、12.9%和18.8%,对照组分别为53.0%、47.8%和30.2%,观察组都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X、Y、Z方向的治疗床位置误差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都无超过0.2 mm.结论 相对于双手放体侧,基于双手上举的新型颈胸膜固定方式在食管癌放疗中的应用能减少X、Y方向的摆位误差,且不会增加治疗床位置误差,也能减少放疗中校准的次数,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兆昆;于松茂;刘巍巍;盛鹏飞;杨敬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常规开腹术与双镜切除术治疗不同部位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经术后确认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间质瘤患者65例,根据患者病情及家属意愿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n=32)和双镜组(n=33),常规组行常规开腹术;双镜组行腹腔镜联合胃镜切除术,比较两种方法 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双镜组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在常规组与双镜组中,小弯侧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非小弯侧患者长,但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所有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6和hs-CRP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其中常规组的增幅显著高于双镜组(P<0.05).两组中小弯侧患者在治疗后血清中IL-6和hs-CRP表达水平略高于非小弯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 ~48个月均未发现术后复发及转移情况.结论 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特别是小弯侧胃间质瘤临床疗效优于开腹手术,双镜联合的创伤小,恢复快,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应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董俊锋;赵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一个能预测食管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后生存时间的模型.方法 回顾77例食管癌骨转移放疗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潜在的影响因素,对所得数据进行K-M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KPS< 70、骨相关事件(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症)、伴有肝肺脑转移或恶性浆膜腔积液三个因素与预后差有关.根据各因素的风险比(HR)制定了打分规则,按照终得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三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8个月、6.2个月、3.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食管癌骨转移患者可根据KPS、是否存在骨性并发症、是否伴有肝肺脑转移或恶性浆膜腔积液三个因素进行评分,估算预期生存时间,用以指导放疗方式及后续治疗的选择.
作者:冯锋;戴伟;李晓东;马芬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61例,按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对照组,n=30)、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组(观察组,n=31).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苏醒时间,PONV评分,补救镇痛率及术后0、3、6、12、24 h VAS评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ONV评分、补救镇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24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0、3、6、12 h 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6.67%)显著高于观察组(22.58%)(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胸神经阻滞可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丽;徐志云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乳腺癌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2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中CEA、CA125和CA153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但治疗后,2组较治疗前均改善显著(P<0.05),且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为显著(P<0.05).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及临床受益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不良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治疗乳腺癌可有效减少肿瘤标志物分泌,抑制肿瘤生长,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率低,程度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新方案,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李成蓉;刘洋 刊期: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