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国;赵鹏程;邵庆平;王素娟
目的 探讨血清CA19-9、CA15-3、CEA、NES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研究组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的空腹血清CA19-9、CA15-3、CEA、NES水平,并与对照组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作对比,并比较肺癌不同病理分期血清CA19-9、CA15-3、CEA、NES水平情况,以及分析其联合检测对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术后3个月血清CA19-9、CA15-3、CEA、NES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其术后3个月血清肿瘤标志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CA19-9、CA15-3、CEA、NES水平均明显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水平(P<0.05);检测血清CA19-9、CA15-3、CEA、NES早期诊断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53.33% (32/60)、68.33%(41/60)、78.33% (47/60)、75.00%(45/60),特异性分别为88.33%(53/60)、91.67% (55/60)、86.67%(52/60)、90.00%(54/60).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67%(52/60)、93.33%(56/60).结论 肺癌患者血清CA19-9、CA15-3、CEA、NES水平升高,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其诊断价值,可作为肺癌临床诊断指标.
作者:张海生;徐震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乳腺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收治的17例乳腺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40个月至16年.7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47%,10年生存率为18%.患者主要死于肺、脑、骨、肝和全身广泛转移.结论 本病主要通过病理确诊,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恶性程度高,分化差的肿瘤,应辅以放化疗,减少患者复发,提高生存.
作者:徐惠君;闫滢;吴书胜;胡小秀;柯丽红;牛佳郁;李慧敏;罗会芹;胡冰;何义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一个能预测食管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后生存时间的模型.方法 回顾77例食管癌骨转移放疗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潜在的影响因素,对所得数据进行K-M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KPS< 70、骨相关事件(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症)、伴有肝肺脑转移或恶性浆膜腔积液三个因素与预后差有关.根据各因素的风险比(HR)制定了打分规则,按照终得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三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8个月、6.2个月、3.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食管癌骨转移患者可根据KPS、是否存在骨性并发症、是否伴有肝肺脑转移或恶性浆膜腔积液三个因素进行评分,估算预期生存时间,用以指导放疗方式及后续治疗的选择.
作者:冯锋;戴伟;李晓东;马芬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胃癌骨转移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患者癌细胞转移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胃癌骨转移患者60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对生存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行化疗治疗的胃癌骨转移患者的生存期长于未行化疗治疗的患者;初诊时ECOG评分为0~2的胃癌骨转移患者生存期长于评分>2的患者;无其他部位转移(合并骨外转移)的患者生存期长于合并淋巴结、肝肺等部位转移的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骨痛症状、分化程度、骨转移数目、骨转移部位、合并骨外转移、初诊临床分期、初诊时ECOG评分、化疗是影响胃癌骨转移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骨外转移、初诊时ECOG评分和化疗是影响胃癌骨转移患者的独立因素,合并骨外转移是大的危险因素.结论 胃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差,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积极采用综合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万伟;李双妮;张学成;叶骉飞;张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方案对晚期原发性肝癌(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晚期HCC患者,其中45例以奥沙利铂碘化油乳剂行TACE者为对照组,51例以吉西他滨、奥沙利铂碘化油乳剂行TACE者为研究组.随访至2017年4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无病进展生存期.结果 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病进展生存期的中位时间为178.4 d(95%CI:101 ~231 d),对照组为94.9 d(95% CI:42 ~114 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行TACE可明显延长晚期HCC患者的无病进展生存期,疗效较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温娟;王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骨髓穿刺,并进行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形态学检查、流式细胞学检测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的结果 .结果 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球蛋白增加和正色素性贫血,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主要表现为异常浆细胞增生,且出现质的改变.流式细胞学检测CD45表达异常(55例阴性、5例部分阳性);CD19的阴性表达率为100.00%;CD38以及CD138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00%.免疫组化检测Kappa阳性43例,CD138阳性表达率为100.00%,lambda阳性16例.流式细胞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的阳性诊断符合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形态学检查骨髓瘤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流式细胞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测(P<0.05).结论 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化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将三者联合使用以提高临床阳性诊断率和疗效监测.
作者:王慧;高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对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 将78例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吉西他滨(GEM)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表柔比星(EPI),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进展情况、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用药后,复发率为17.95% (7/39),进展率为2.56% (1/39);对照组患者在用药后,复发率为23.08% (9/39),进展率为5.13% (2/39),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 (9/39);对照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1% (8/39),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于中高危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吉西他滨以及表柔比星均能够降低患者两年内的复发率,但部分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无法改变病情的进展,临床上可推广使用.
作者:刘彦军;景治安;毛长青;李纪华;胡和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胸椎转移癌调强放疗布野方案及脊髓保护边界不同勾画情况.方法 选取行调强放疗的胸椎转移患者120例,使用6MV-X射线进行照射,处方剂量是50 Gy,每次2 Gy,每例患者做六个治疗计划,都使用5、7、9野等分布野,脊髓的保护区边界是椎管内壁(f2)与脊髓硬脊膜(f1);对比不同计划靶区的剂量分布情况,PTV适形度的指数(CI),脊髓0%体积的平均及大剂量情况.结果 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的不同画法PTV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PTV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不同画法PTV适形度的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PTV适形度的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的不同画法脊髓0%体积的平均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脊髓0%体积的平均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保护区两个边界不同画法脊髓0%体积的大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布野方式内脊髓0%体积的大剂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及9野方案优于5野方案,可使脊髓的大受量下降,脊髓安全性更高;调强放疗脊髓保护区边界的不同勾画可统一,使主观差异性降低.
作者:刘海军;王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的病原学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144例,所有患者都给予手术治疗,术后14 d内进行伤口分泌物标本采集,判断伤口感染情况,并进行病原学、耐药性分析,同时进行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 在144例患者中,术后发生伤口感染8例,感染率为5.6%.伤口感染8例患者共分离出1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8株,革兰阳性菌4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都有比较高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也有比较高的耐药性.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导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伤口感染显著性相关的因素有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手术时间、术前低蛋白、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等(P<0.05).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术前低蛋白、手术时间是引起患者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伤口感染比较常见,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具有比较高的耐药率,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术前低蛋白、手术时间是导致术后伤口感染的主要因素.
作者:宋晨鑫;丛明华;邹宝华;于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雷公藤内脂醇作用于去势抵抗前列腺癌PC3细胞后对其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 PC3细胞培养后,分别用浓度为5、10、20、40、80、160 nmol/L的雷公藤内脂醇培养液作用于PC3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VEGF的含量.结果 用含有雷公藤内脂醇的培养液培养PC3细胞后,细胞的贴壁功能慢慢减退,PC3细胞出现细胞膜皱缩、染色质浓缩、核膜核仁消失、核固缩、出现空泡等现象.随着雷公藤内酯醇剂量的增加和培养时间的延长,对P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P<0.05),雷公藤内脂醇对PC3细胞的凋亡呈现出时间与浓度的依赖性.含量为10、20、40 nmol/L浓度的雷公藤内脂醇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含量分别为(415.24±22.73)%、(323.57±28.26)%、(251.67±32.61)%,与对照组(465.48±30.1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公藤内脂醇作用于PC3细胞后可以下调肿瘤细胞VEGF的含量,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增殖.
作者:宋振国;赵鹏程;邵庆平;王素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宫颈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状态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对200例宫颈腺癌手术标本进行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R、PR.结果 宫颈腺癌在不同病理亚型、绝经前后、FIGO分期、术后病理危险因素方面ER、PR同时阴性率均高于同时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早期宫颈腺癌术后的患者,进行ER、PR检测,可以为术后提供激素替代治疗提供依据,但激素替代治疗是否会对宫颈腺癌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仍需进一步随访及研究.
作者:涂云霞;邓颖辉;熊丹;潘玫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三种常用调强照射技术的靶区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为术后临床佳治疗计划的选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左侧2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经CT扫描后将图像传至Pinnacle3 9.6治疗计划系统中并由同一医生进行靶区勾画.针对每例患者靶区分别设计临床常用的IMRT6野计划、IMRT7野计划和VMAT 3种调强计划.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3种调强照射方法的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体积和靶区适形指数及剂量不均匀性指数.结果 ①VMAT靶区PTV的Dmean较6F、7F小,VMAT的靶区适形度高,7F次之,6F差.3种计划靶区均匀性指数无差异.②VMAT心脏小受量要稍大于6F、7F;但心脏大受量及平均剂量三者间无差异.VMAT心脏V30+V40等高剂量受照体积明显小于6F、7F,而低剂量V5~V20三者间无明显差异.③患肺大剂量、小剂量及平均剂量三者并无明显差别.6F左肺中高剂量照射体积V15、V20、V30、V40、V50较VMAT明显高.7F左肺的中高剂量照射体积V15 、V20 、V30也显著高于VMAT,但在其余体积处两者无明显差别.6F与7F 2种计划差异不明显.④6F右肺平均剂量Dmean明显低于7F和VMAT,但低剂量区域V5 、V10等处三者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⑤右侧乳腺的Dmean、V5、V10等处三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固定野放疗6F与7F相比,VMAT计划在满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和均匀性临床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降低肺组织和心脏、脊髓等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和照射体积进而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实际临床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谢琛;张怀文;洪潮;胡海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价值.方法 对60例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门脉完全栓塞32例,不完全栓塞28例,分别占总数的53.3%、46.7%,完全栓塞患者胆丛、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率[56.3% (18/32)、78.1% (25/32)],均显著高于不完全栓塞患者[17.9%(5/28),35.7%(10/28)](P<0.05);门脉栓塞患者胆丛、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率[40.0%(24/60)、56.7% (34/60)]均显著高于门脉高压患者(0、0)(P<0.05);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34例患者中,在侧支血管断面分布方面,左前象限13例,右前象限34例,左后象限4例,右后象限8例,分别占总数的38.2%、100.0%、11.8%、23.5%;动脉期扫描26例患者中,有动-门脉瘘11例,占总数的42.3%.结论 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杨润红;马霞霞;白利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黄芩素(Baicalein)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肝转移的影响及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并给予黄芩素药物干预.实验分为四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黄芩素100 mg·kg-);低剂量预防组(黄芩素50 mg·kg-1);高剂量预防组(黄芩素100 mg·kg-).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裸鼠的肝组织中SATB1、Wnt1、β-catenin、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黄芩素可以抑制SATB1、Wnt1、β-catenin、Vimentin、Snail蛋白的表达和促进E-cadherin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黄芩素下调SATB1、Wnt1、β-catenin,Vimentin,Snail蛋白的表达和上调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经统计学检验P<0.05,各组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黄芩素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肝转移,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SATB1蛋白的表达和EMT的发生,阻止Wnt1/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减少乳腺癌肝转移的发生.
作者:闫婉君;张淑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及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学确诊、临床资料完整的胸腺瘤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统计21例侵袭性胸腺瘤患者的CT表现,并对比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 CT诊断21例侵袭性胸腺瘤患者的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91.3%、阳性预测值为90.5%和阴性预测值为95.5%.侵袭组与非侵袭组患者的胸腺瘤在形态、钙化、囊性变或中心坏死、纵隔脂肪线、均匀增强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诊断侵袭性胸腺瘤具有操作简便、诊断时间短、可靠性高等优点,且根据CT表现可以有效鉴别侵袭性胸腺瘤与非侵袭性胸腺瘤,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作者:席建平;马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紫杉醇联合顺铂(TP),吉他西滨联合顺铂(GP)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接受的化疗方式不同分为NP组、TP组以及GP组.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位生存时间(TTP),1年生存率,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NP组、TP组以及GP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4.44%,50.00%以及50.00%;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7.77%,78.95%以及88.89%.NP组、TP组以及GP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2(3.6~16.5)月,6.5(2.9~16.7)月,7.9(3.8~15.4)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72.22%,65.79%,77.78%.NP组、TP组以及GP组患者的QOL评分分别为(52.6±4.2)分,(53.4±5.61)分和(56.5±5.54)分;VAS评分分别为(5.96±0.79)分,(5.21±0.89)分以及(5.15±0.86)分.NP组、TP组以及GP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均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以及贫血.上述指标在3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P、NP以及GP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3种方案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周广磊;孙甲甲;陈立明;黄景昊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了4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胃癌患者每日1次,每次850 mg;肺癌和肝癌患者每日1次,每次750 mg;子宫内膜癌、乳腺癌、食管癌、肠癌患者每日1次,每次500 mg.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可以将药量降低500 mg或者是250 mg.用药2个月以后评估近期疗效,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后无完全缓解患者,3例部分缓解,进展26例,稳定17例,缓解率6.52%,疾病控制率43.48%.服用阿帕替尼在6个月以上的患者,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7.1个月,持续服用阿帕替尼在6个月以下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4个月,二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中以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蛋白尿、出血、乏力、恶心为常见,其中发生率高的为高血压.结论 阿帕替尼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具有较高的耐受性.
作者:周艳;芦珊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同期放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治疗.治疗后,评价2组的近期疗效.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出现的的毒副作用.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2年的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 (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血细胞异常、口腔黏膜炎、放射性中耳炎及肝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6.7%、43.3%、13.3%、16.7%、13.3%及6.7%,与对照组均基本一致(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3.33%、7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3.33%、6.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疗效较好,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韦良鹏;梁善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肺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克唑替尼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ALK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34例克唑替尼一线治疗,26例二线治疗.观察ALK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克唑替尼的临床疗效.结果 ALK患者中肺癌TNM分期ⅡA、ⅢA期较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显示所有患者病理标本中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内ALK蛋白强颗粒状着色;HE染色结果显示实体型26例伴黏蛋白分泌为主,20例腺泡样为主;30例患者肿瘤组织伴有黏液分泌,19例伴有筛状结构,11例伴有印戒细胞.克唑替尼一线治疗与二线治疗的总缓解率及无进展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以Ⅰ、Ⅱ级为主.结论 ALK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独特,实体型以常见伴黏蛋白分泌、腺泡样为主,组织学形态以筛状结构、印戒细胞为主,经克唑替尼治疗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黄孝宇;陈晓磊;郭蕊馨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荧光素钠引导手术切除脑恶性胶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脑恶性胶质瘤患者6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用荧光素钠引导手术,对照组行常规显微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切除情况,功能区切除患者术前术后卡氏评分(KPS)结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随访3~12个月.结果 观察组整体情况全切率(83.33%)较对照组(60.00%)高,肺功能区及功能区全切率(90.91%、62.50%)均较对照组(9.09%、37.50%)高;观察组功能区切除患者术前术后KPS分差值较对照组高;观察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复发率(16.67%)均低于对照组(53.00%、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常规显微镜下脑恶性胶质瘤切除术相比,增加荧光素钠引导手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全切率,促进功能区切除患者术后功能状态,缩短住院时间的优势,能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
作者:王国堰;崔芝红 刊期: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