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疗效研究

高旭;刘安

关键词:腹腔镜, 根治性肾切除术, 开放手术, 局限性肾癌
摘要:目的 研究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LRN)治疗局限性肾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局限性肾癌患者80例,分为LRN组39例和传统开放肾癌根治术(open radical nephrectomy,ORN)41例(ORN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ORN组相比,LRN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白细胞、C-反应蛋白、肌酐和尿素氮均明显降低(P<0.05);LRN组的切口感染、术后出血、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气胸、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27%(P<0.05);随访3~30个月,LRN组有1例术后5个月出现双肺转移,经口服索拉非尼后,现在病情已平稳;ORN组有1例术后4个月出现双肺转移,2例术后1年出现肿瘤全身转移.结论 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癌安全、有效,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了130例拟诊骨肿瘤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通过观察患者的血流分级、血流动力学参数、骨皮质连续性、周围软组织浸润情况、超声诊断的准确性,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效果.结果 2组总体血流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血流分级多为0级,而恶性组血流分级分布在Ⅱ~Ⅲ级.与恶性组相比,良性组RI和PI值明显较高(P<0.05).与恶性组相比,良性组骨皮质连续性优于恶性组(P<0.05),良性组周围软组织无浸润的情况优于恶性组(P<0.05).超声诊断恶性骨肿瘤符合率95.1%,准确率97.7%.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良、恶性骨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能清晰地观察到良、恶性骨肿瘤中血流动力学特征及血流分布情况,是良恶性骨肿瘤的首选诊断方式.

    作者:王玉;李新;张小军;秦小宁;刘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血浆miRNAs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不同疾病状态中的表达特点

    目的 分析3种血浆miRNA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不同疾病状态中的表达特点.方法 选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40例,其中初诊患儿12例,完全缓解患儿16例,复发患儿12例,同时收集我院经健康体检的儿童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抽取所有儿童的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浆,采取直接扩增目的microRNA,并反转录为cDNA,qRT-PCR方法检测血浆miR150、miR155、miR233的表达.结果 ALL组中血浆miR150、miR155、miR233的表达均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血浆miR150和miR233在初诊组和复发组的表达显著低于缓解组和正常组(P<0.05),血浆miR155在初诊组和复发组的表达显著高于缓解组和正常组(P<0.05).3种miRNA在初诊组与复发组之间、缓解组与正常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初诊组中3种血浆miRNA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种血浆miRNA的AUC(曲线下面积)和95%CI(95%可信区间)均有较好的满意度,且3种血浆miRNA联合检测的精确度更高.结论 血浆miR150、miR155、miR233的表达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诊断、治疗和复发监测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霞;何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05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选择治疗方式的意愿,将其分为实验组(59例)和对照组(46例),实验组患者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胸手术,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分别于手术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与降钙素原(PCT)等炎症因子水平及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与免疫球蛋白M(IgM)的水平,并于手术前后检测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水平,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免疫功能状态.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两组IL-6、IL-8、CRP、TNF-ɑ与PCT等炎性因子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实验组患者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水平比较,术后两组免疫球蛋白IgG、IgA与IgM水平有所下降,以IgG下降较为明显,且实验组术后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水平,且实验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明显减轻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同时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威;黄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结果.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脑实质内室管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颅脑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肿瘤大小:长径2.0~13.0 cm,平均(5.16±2.03)cm.7例发生于幕上;发生于幕下23例.所有病例伴幕上不同程度脑积水.发病男性18例(60.00%),女性12例(40.00%).发病年龄≤14岁6例(20.00%);>14岁24例(80.00%).Ⅰ~Ⅱ级21例,占比70.00%;Ⅲ级9例,占30.00%.幕上Ⅰ~Ⅱ级5例,Ⅲ级2例,幕下Ⅰ~Ⅱ级16例,Ⅲ级7例.手术全切21例(70.00%);进行手术大部分切除9例(30.00%).MRI表现:T1加权像上,长T1:等T1:短T1:混杂信号=16:4:2:8;T2加权像上,长T2:等T2:混杂信号=18:2:10;肿瘤内部信号均匀者6例,不均匀者24例,其中有16例出现肿瘤内囊变;肿瘤边界清晰者7例,边界欠清晰者23例;瘤周无明显水肿者22例,7例轻度水肿,1例重度水肿;肿瘤无强化者4例,强化者26例,其中不均匀强化者25例.MRI诊断准确率(83.3%)和病理确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能较清楚显示室管膜瘤病灶,对诊断及鉴别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浩亮;沈远望;李新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紫杉醇联合铂类疗效与Stathmin基因表达在卵巢癌中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铂类在卵巢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其与stathmin基因表达相关性.方法 选取120例卵巢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方案治疗,研究组采用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利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stath-min基因表达,分析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stathmin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1%(P<0.05).2组患者治疗前stathmin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stath-min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卵巢癌患者采用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治疗效果理想,且stathmin基因表达越低,治疗预后越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涂雪松;胡利霞;陈玉环;李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再次肝切除手术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再次肝切除手术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其中38例行再次肝切除术(观察组),其他56例进行内科化疗(对照组).结果 分别进行再次手术和化疗后,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患者的1、3、5年生存率观察组为81.6%、52.6%和31.6%;对照组为62.5%、21.4%、7.1%,观察组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针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患者再次切除术的预后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癌直径大小、复发转移灶个数、切缘情况与患者5年生存率有关(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9%,均经过对症处理可耐受.结论 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患者,再次肝切除术能提高远期疗效,对于癌直径较小、复发转移灶个数少、切缘阳性的患者效果更好.

    作者:胡云辉;任统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EN与PN对胃癌根治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 比较常规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胃癌根治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胃癌根治术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各25例.2组在术前24 h、术后24 h、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早8点测定营养指标、细胞免疫指标,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观察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术前24 h TP、ALB、PA和TRF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 2组各项指标均较术前24 h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和第5天,2组各项指标较术后24 h略有上升,EN组稍高于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24 h CD4+、CD8+的含量和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2组CD4+含量,CD4+/CD8+值均比术前24 h显著下降(P<0.05),CD8+含量均无明显变化.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2组患者CD4+含量均较术后24 h均有所上升,EN组上升较为明显(P<0.05);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EN组的CD4+/CD8+比值较术后24 h有所上升;2组的CD8+含量在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均较术后24 h有明显的下降(P<0.05).EN组住院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和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结论 EN比PN更能提高患者术后的免疫力,更有利于降低患者机体的蛋白分解速度,促进体内蛋白的合成,并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才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血清CEA、LDH对肺腺癌靶向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CEA、LDH对肺腺癌靶向治疗的临床效果与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60例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进行复治的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EA、LDH水平,并将其水平与影像学标准评估疗效进行比较,观察其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前CEA正常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13.3%,治疗前CEA升高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LDH正常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37.5%,治疗前LHD升高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EA≥20.0 ng/mL患者PFS为(8.2±1.3)月,CEA<20.0 ng/mL患者PFS为(5.1±1.0)月,2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EA≥20.0 ng/mL患者OS为(16.4±2.0)月,CEA<20.0 ng/mL患者OS为(13.1±1.8)月,2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前检测血清中CEA水平对预测肺腺癌靶向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剑;吉浩明;刘春桂;蒋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对靶向治疗的疗效影响及生存分析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靶向治疗疗效及生存的影响.方法 83例经一线化疗失败的中晚期NSCLC患者,通过基因测序按照是否存在EGFR基因第19或21号外显子突变分为突变型组和野生型组,两组均给予吉非替尼口服治疗,250 mg/次,期间进行其他常规检查和定期随访.分析EG-FR突变与患者疗效及生存的关系.结果 女性、腺癌、不吸烟的NSCLC患者的突变率高于相应的男性、鳞癌、吸烟的NSCL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TNM分期与EGFR突变无明显相关(P>0.05).78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突变型组32例,患者治疗的客观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4.7%和94.1%;明显高于46例野生型组的38.8%和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型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3个月和16.1个月,均较野生型组患者的3.5个月和8.3个月显著延长(P<0.01).结论 存在EGFR基因第19或21号外显子突变的NSCLC患者对应用吉非替尼治疗较敏感,效果较好,生存时间较长.EGFR基因突变可作为评估NSCLC患者分子靶向治疗疗效及生存的预测因子.

    作者:凌止鸿;李月明;陈晶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致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在进行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过程中高血压发生率及处理方式,研究影响患者高血压发生的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患者180例,按性别分成2组.抗肿瘤血管生成常见治疗药物:和化疗联合的贝伐单抗,进行单药治疗的索拉非尼、依维莫司、阿昔替尼、舒尼替尼.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高血压发生情况,使用NCI-CTC AE 3.0,把它作为评估患者高血压程度的依据,根据不同级别采取相应的降压治疗措施.后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和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高血压发生的因素.结果 180例恶性肿瘤患者在行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高血压的发生率为30%,Ⅲ级发生率为46%.经相应的降压治疗措施后血压均恢复稳定,避免了高压危象的出现.经记录发现患者发生高血压的首次中位时间早为5.0天,发生重度高血压的中位时间早为12.0天.既往有高血压史患者及肾癌患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要远远高于无既往高血压患者及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致恶性肿瘤患者高血压的出现率较高.对中度高血压,采用降压药物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作者:王娟;缪雄;刘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微血管与早期宫颈癌预后发展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微血管情况与早期宫颈癌的预后情况的关系,给予早期宫颈癌的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80例宫颈浸润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宫颈癌病灶内血管生成、血流参数情况与其经手术治疗后的临床预后指标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宫颈癌病灶内微血管血流丰富与临床Ⅱ期、间质浸润≥10.0 mm、脉管受累、肿瘤直径≥15.0 mm、宫旁浸润≥10.0 mm、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I及RI与间质浸润深度、有无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不同血流情况组术前超声早期宫颈癌病灶微血管情况(PI、RI、血流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丰富血流组的PI、RI明显低于血流不丰富及血流不明显组(P<0.05).不同预后风险组术前超声早期宫颈癌病灶微血管情况(PI、RI、血流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风险组的PI、RI明显低于中、低风险组,血流也比低风险组更加丰富(P<0.05).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微血管情况与早期宫颈癌的预后发展存在相关性,宫颈癌灶内血流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可用于预测早期宫颈癌的预后.

    作者:何玉春;李慧敏;李邱静;黄垂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宫颈癌中自噬标记蛋白Beclin1、p6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宫颈癌中自噬标记蛋白Beclin1、p62表达的水平及其对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 选择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140例,对纳入的组织标本使用Beclin1和p62蛋白标记.阳性结果 采用半定量评分方法进行判定.Beclin1、p62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Beclin1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及细胞质,与正常子宫颈上皮相比,Beclin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但宫颈癌中Beclin1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P>0.05).p62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细胞质中的表达明显升高,且与淋巴结的转移密切相关(P<0.05).Beclin1和p62的阳性表达率之间未见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Beclin1、p62的表达量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且p62的核浆转移与子宫颈癌有相关性.临床上,可根据Beclin1和p62的表达对疾病进展进行评估.

    作者:陈飞;余婷婷;李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对老年食管癌患者CEA、CA199和CA125的影响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对老年食管癌患者CEA、CA199和CA125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老年食管癌(Ⅱ~Ⅲ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于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单纯行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疗效,同时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和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血清中CEA水平、CA199水平和CA125水平.结果 实验组术后客观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1周血清中CEA水平、CA199水平和CA125水平均下降.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中的CEA水平、CA199水平和CA125水平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周血清中CEA水平、CA199水平和CA125水平均明显较低(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老年食管癌,可提高患者术后客观缓解率,降低患者血清CEA水平、CA199水平和CA125水平,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智玲玲;原园;李志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CTHR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胶原三股螺旋重复蛋白1(CTHRC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子宫内膜癌(癌症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增生组)及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患者各5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CTHRC1蛋白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其表达情况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CTHRC1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少许表达在细胞核中,其在癌症组阳性表达43例(86%),增生组阳性表达4例(8%),对照组无阳性表达.CTHRC1蛋白在癌症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增生组及对照组(P<0.05).CTHRC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在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HRC1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体内高表达,且其表达与患者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检测指标之一.

    作者:冯春翠;周琦;徐伏兰;广怡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疗效研究

    目的 研究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LRN)治疗局限性肾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局限性肾癌患者80例,分为LRN组39例和传统开放肾癌根治术(open radical nephrectomy,ORN)41例(ORN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ORN组相比,LRN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白细胞、C-反应蛋白、肌酐和尿素氮均明显降低(P<0.05);LRN组的切口感染、术后出血、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气胸、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27%(P<0.05);随访3~30个月,LRN组有1例术后5个月出现双肺转移,经口服索拉非尼后,现在病情已平稳;ORN组有1例术后4个月出现双肺转移,2例术后1年出现肿瘤全身转移.结论 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癌安全、有效,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高旭;刘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联合分子靶向药物(EGFR-TKI)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究消融联合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8例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联合肿瘤消融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8.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各项评分的比较中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发热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腹泻和皮疹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向药物和消融联合化疗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能够更好地抑制肿瘤的生长,提高临床疗效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于淼;李茵茵;刘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肥胖低肺功能肺癌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肥胖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肥胖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开胸肺叶切除术)和观察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每组各100例.观察和比较2组手术情况、术后心肺并发症,以及术后心肺功能.结果 2组术前2 d、术后7 d、术后6月体重、BMI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 FVC、FEV1.0/FVC、MVV、FR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月观察组FVC、FEV1.0/FVC、MVV、FRC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能够明显改善肥胖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术后心肺功能,并于术后6月基本恢复.

    作者:陈劭赓;李旭;何荣琦;许荣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三种镇痛方式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水平的影响

    目的 比较地佐辛、芬太尼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同时探讨其对乳腺癌患者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地佐辛组、芬太尼联合地佐辛组,芬太尼组患者给予芬太尼3μg/kg静脉注射,地佐辛组患者给予地佐辛0.2 mg/kg静脉注射,联合组患者给予芬太尼1.5μg/kg、地佐辛0.1 mg/kg静脉注射.于术前、术毕、术后1 d、术后3 d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同时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48 h内PCIA泵的有效按压次数.结果 三组患者术毕、术后1 d、术后3 d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与两种药物单独应用相比,芬太尼与地佐辛联合应用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的CD3+和CD4+水平在术后1 d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其余两组显著降低.联合组患者术后3 d的CD3+、CD4+、CD4+/CD8+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同时间点的水平.结论 芬太尼与地佐辛联合用药可降低患者的镇痛药物使用量,调节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水平,减少免疫抑制作用,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

    作者:曹磊;吕生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阿那曲唑辅助治疗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那曲唑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绝经后乳腺癌患者273例.所有患者均服用阿那曲唑1 mg/次/d.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以后每12个月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TC、TG、LDL-C和HDL-C水平.记录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TC和HDL-C的水平在治疗1年后开始显著升高,LDL-C的水平在治疗6个月后开始显著升高(P<0.05).TC的水平变化与服药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TG的水平变化与年龄和BMI呈显著正相关,与服药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LDL-C水平与年龄和服药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HDL-C与绝经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BMI和服药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可影响患者的血脂代谢,临床在应用此药时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定期检测血脂水平.

    作者:叶敏欢;邓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结肠癌血性腹腔积液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结肠癌血性腹腔积液的动物模型,用于恶性腹腔积液防治的实验研究.方法 以BALB/c雌性裸鼠为实验对象,采用脾脏注射细胞数为5×106/ml的人结肠癌SW480细胞悬液100μl,观察裸鼠腹腔积液产生情况、腹腔瘤体制作病理标本检测.结果 11只小鼠15天存活率为100%,30天存活率为72.72%(8/11),出现腹腔积液率为100%,肉眼观察腹腔积液呈暗红色,质浑浊.病理结果示腹膜转移瘤细胞符合低分化腺癌的特征,检测腹腔积液中红细胞数进一步证明为血性腹腔积液.结论 经脾脏接种人结肠癌SW480细胞可成功建立结肠癌血性腹腔积液的动物模型,具有操作简单、可控性强、存活率高等特点,是研究结肠癌血性腹腔积液的理想动物模型.

    作者:胡叶;杨萌;周琴;王毛毛;齐慧;左明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