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阴乳腺癌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铂类+吉西他滨化疗的临床观察

钱小英;卓曼云;林海锋;周安喜

关键词:复方苦参注射液, 吉西他滨, 顺铂, 三阴乳腺癌
摘要: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铂类和吉西他滨治疗三阴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三阴乳腺癌患者4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方案治疗:吉西他滨1250 mg/m2,静脉滴注30 min,第1、8 d;顺铂25 mg/m2,静脉滴注,第1~3 d,21 d 1个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岩舒)2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 d.治疗2个周期对化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RR为52.2%,DCR为82.6%,对照组RR为30.4%,DCR为56.5%,2组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R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为69.6%,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43.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恶性呕吐、腹泻、谷丙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铂类和吉西他滨治疗三阴乳腺癌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DC-CIK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高,在我国已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 随着对肿瘤认识的不断深入,肿瘤治疗技术已取得很大进步. 目前,肿瘤生物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之外的第4种手段,其中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肿瘤生物免疫治疗中,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DC-CIK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王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血清CA125联合超声评分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价值

    目的 研究血清CA125联合超声评分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选择卵巢肿瘤患者200例,108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为良性组,92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为恶性组,于术前一周行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检查,进行Finkler超声评分,同时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CA125水平.结果 恶性组的Finkler评分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的CA125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Finkler评分联合CA125的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检测(P<0.05);Finkler评分联合CA125对Ⅰ~Ⅱ期卵巢癌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一检测方法(P<0.05),而对Ⅲ~Ⅳ期的诊断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血清CA125联合超声评分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优于单一检测方法,且对Ⅰ~Ⅱ期即早期卵巢癌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爱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弧形切割闭合器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弧形切割闭合器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患者意愿,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将100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过程中,采用国产一次性双吻合器治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52例);采用弧形切割闭合器治疗的患者记为观察组(48例).观察2组患者保肛成功率,术中、术后相关参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探讨其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观察组保肛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导尿管拔出时间及术后2个月内每日大便次数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吻合口瘘、伤口感染、炎性肠梗阻发生例数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肺部感染、盆腔脓肿发生例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弧形切割闭合器应用于结直肠癌保肛手术安全可靠,且保肛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军;张文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血清MicroRNA及MMP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MicroRNA及MMP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78例膀胱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78名同时期进行体检且健康的同龄人员选为对照组,然后将2组的血清MicroRNA及MMP指标进行分别检测与比较,同时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膀胱癌患者的检测水平,同时以Logistic分析血清MicroRNA及MMP指标与膀胱癌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miR-20a、miR-195及MM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miR-126及miR-200a水平则低于对照组.不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膀胱癌患者的检测水平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经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MicroRNA及MMP与膀胱癌有密切关系.结论 血清MicroRNA及MMP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变化较大,其水平受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影响较为明显.

    作者:李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GP方案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GP方案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治疗方案将137例晚期N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70例)与对照组(6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GP方案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GP方案治疗,2个疗程化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两组患者CD3+T细胞百分比、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级别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方案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NSCLC可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杭猛;陈暑波;孙清;赵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根治性手术与姑息性手术对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创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根治性手术与姑息性手术对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创伤的影响.方法 将89例老年胃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根治性手术组46例与姑息性手术组43例.对2组患者术后创伤程度、术后生存质量恢复情况以及短期术后生存率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根治性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姑息性手术组患者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恢复改善率为50.00%、有效率为80.43%,姑息性手术组生活质量恢复改善率为23.26%、有效率为58.14%,根治性手术组明显高于姑息性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患者在6个月、1年及2年时的生存率均远远高于姑息性手术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姑息性手术相比,根治性手术并不会增加老年胃癌患者的手术创伤,并且对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生存率均有积极意义,因此应当严格遵守根治性手术原则进行手术方案选择.

    作者:严士光;丁友宏;罗志海;曹海英;李向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后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后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随机选取50例行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其在治疗、随访过程中出现并治疗的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并发症常见术语标准展开诊断、分级.结果 50例患者中,2级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22例(44.0%),3级26例(52.0%),4级0例(0.0%),5级2例(4.0%).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SRILI)是临床多见症状,患者基础肺功能受到影响,包括1s用力呼气体积,用力肺活量,临床表现包括咳嗽、气短、高温,少数患者可见胸部不适;干啰音16例(32.0%),湿啰音8例(16.0%);影像学特征显示放射野内斑片影、条索影、通气之气管征及实变影.18例(36.0%)患者诊断或者分级受到相关因素影响,造成诊断差错,干扰因素分别为合并肺部感染13例(72.2%),合并心衰竭5例(27.8%),合并胸腔积液,且胸腔积液特点无法明确4例(22.2%),记录、检测不详细导致诊断无法有效展开2例(11.1%).结论 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多为2级、3级,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咳嗽、气短、高温、干湿啰音,放射野内斑片影、条索影、通气之气管征及实变影.

    作者:冯凯;左勇;沈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血清CEA、LDH对肺腺癌靶向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CEA、LDH对肺腺癌靶向治疗的临床效果与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60例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进行复治的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EA、LDH水平,并将其水平与影像学标准评估疗效进行比较,观察其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前CEA正常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13.3%,治疗前CEA升高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LDH正常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37.5%,治疗前LHD升高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EA≥20.0 ng/mL患者PFS为(8.2±1.3)月,CEA<20.0 ng/mL患者PFS为(5.1±1.0)月,2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EA≥20.0 ng/mL患者OS为(16.4±2.0)月,CEA<20.0 ng/mL患者OS为(13.1±1.8)月,2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前检测血清中CEA水平对预测肺腺癌靶向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剑;吉浩明;刘春桂;蒋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肝母细胞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合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儿童肝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5例儿童肝母细胞瘤病例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患儿均为男性,年龄3个月~5岁,病理分型2例胎儿型,3例混合型,免疫组化结果:AFP(5/5),Hepatocyte(5/5),Gplycian-3(3/3),CK7(0/1),p53(4/5),Vimentin(1/1)和Ki-67增殖指数5%~50%.结论 肝母细胞瘤发病率低,但根据其常见的发病部位及特征性的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田玉旺;魏建国;许春伟;张立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联合分子靶向药物(EGFR-TKI)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究消融联合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8例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联合肿瘤消融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8.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各项评分的比较中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发热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腹泻和皮疹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向药物和消融联合化疗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能够更好地抑制肿瘤的生长,提高临床疗效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于淼;李茵茵;刘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

    目的 探讨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0例胃癌患者,分析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病灶大体形态、病灶强化程度及淋巴结CT影像学特点,并与病理结果 对照.结果蕈样型胃癌181例(78.70%),溃疡型胃癌24例(10.42%),息肉型胃癌18例(7.83%),弥漫型胃癌7例(3.05%).胃癌诊断准确率为98.26%.弥漫型胃癌中没有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和中分化腺癌共占82.35%.CT大体形态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病灶平扫及动脉期CT值各分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及延迟期各分化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分化胃癌病灶的CT值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明显小于低分化和中低分化腺癌(P<0.05).通过测量淋巴结短径CT共检出≥6 mm淋巴结556枚,≥8 mm淋巴结290枚,≥10 mm淋巴结229枚.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组织淋巴结平扫及三期增强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中低分化及低分化胃腺癌病灶的强化程度,高于高分化及中分化胃腺癌,强化峰值在静脉期和延迟期.

    作者:白利杰;黄江;李建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05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选择治疗方式的意愿,将其分为实验组(59例)和对照组(46例),实验组患者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胸手术,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分别于手术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与降钙素原(PCT)等炎症因子水平及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与免疫球蛋白M(IgM)的水平,并于手术前后检测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水平,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免疫功能状态.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两组IL-6、IL-8、CRP、TNF-ɑ与PCT等炎性因子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实验组患者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水平比较,术后两组免疫球蛋白IgG、IgA与IgM水平有所下降,以IgG下降较为明显,且实验组术后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水平,且实验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明显减轻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同时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威;黄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三种镇痛方式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水平的影响

    目的 比较地佐辛、芬太尼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同时探讨其对乳腺癌患者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地佐辛组、芬太尼联合地佐辛组,芬太尼组患者给予芬太尼3μg/kg静脉注射,地佐辛组患者给予地佐辛0.2 mg/kg静脉注射,联合组患者给予芬太尼1.5μg/kg、地佐辛0.1 mg/kg静脉注射.于术前、术毕、术后1 d、术后3 d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同时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48 h内PCIA泵的有效按压次数.结果 三组患者术毕、术后1 d、术后3 d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与两种药物单独应用相比,芬太尼与地佐辛联合应用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的CD3+和CD4+水平在术后1 d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其余两组显著降低.联合组患者术后3 d的CD3+、CD4+、CD4+/CD8+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同时间点的水平.结论 芬太尼与地佐辛联合用药可降低患者的镇痛药物使用量,调节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水平,减少免疫抑制作用,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

    作者:曹磊;吕生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占肠腔周径、Ki-67表达与侧方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而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直径、血清CEA含量、E-cad表达与侧方淋巴结转移相关.其影响作用大小的顺序为:浸润深度>血清CEA浓度>肿瘤大直径>E-cad表达.结论 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率较低,不推荐常规行侧方淋巴结清扫;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直径、血清CEA含量、E-cad表达是影响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对临床上手术方式的制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王绥能;梁贤文;彭勃;侯开庆;孙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RP、P-gp、GST-π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肺癌耐药蛋白(LRP)、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转移酶π(GST-π)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肺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LRP、P-gp和GST-π蛋白的表达结果 .并分析3者与NSCLC各临床病例特征的关系.结果NSCLC癌组织中LRP、P-gp和GST-π蛋白阳性表达率(76.67%,51.67%,78.33%)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6.67%,20.00%,3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RP、P-gp和GST-π蛋白在中低分化程度(65.00%,48.33%,75.00%)和Ⅰ~Ⅱ期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56.67%,40.00%,71.67%)均分别显著高于高分化(1.67%,0,5.00%)和Ⅲ~Ⅳ期癌组织(10.00%,6.67%,8.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RP、P-gp和GST-π蛋白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43.33%,26.67%,40.00%)与无淋巴结转移(40.00%,20.00%,4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RP、P-gp和GST-π蛋白表达水平NSCLC组织高于癌旁组织,并且与NSCLC的病理分级和TNM分期有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

    作者:白璐;李莉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应用FQ-PCR技术测定鼻咽癌患者血浆EB病毒DNA定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应用FQ-PCR技术测定鼻咽癌患者血浆中游离EB病毒DNA拷贝,探讨血浆EB病毒DNA定量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32例鼻咽癌患者,取其外周血样本,其中84例治疗前血样,48例治疗后血样(放疗或加化疗).另收集60例健康血样作为正常对照.使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提供(Cat.#DA-061)的EB病毒DNA-PCR试剂盒,测定鼻咽癌患者血浆中游离EB病毒DNA拷贝,阴性对照为空白PCR反应液,阳性对照为106、104、102拷贝/ul的阳性模板.结果 鼻咽癌组治疗前84例样本,阳性率为67.86%,鼻咽癌组治疗后48例样本阳性率为35.42%,正常对照者30例样本阳性率仅为8.33%,鼻咽癌组治疗前血浆游离EB病毒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11.497,P=0.001);鼻咽癌组治疗后与对照组血浆游离EB病毒DNA的阳性率比较,差异较显著(χ2=6.782,P=0.018);鼻咽癌组治疗前血浆中游离EB病毒-DNA阳性率约是治疗后的2倍,差异显著(χ2=6.271,P=0.023).鼻咽癌组治疗前血浆游离EB病毒DNA拷贝中位数为522.0 copies/ml,治疗后中位数为0.0,对照组中位数为0.0,鼻咽癌组治疗前的血浆游离EB病毒DNA拷贝数显著高于治疗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350.0,P=0.029),而且与正常对照组拷贝数比较,差异亦显著(U=274.0,P=0.001).Ⅰ~Ⅱ期患者的血浆游离EB病毒DNA水平显著低于Ⅲ~Ⅳ期患者(U=141.0,P=0.039).N0+N1期患者的血浆EB病毒DNA水平显著低于N2+N3期患者(U=147.0,P=0.031).结论 FQ-PCR技术具有快速、精确和高灵敏性的特点,比其它传统检测手段更实用.血浆EB病毒DNA的定量PCR分析对鼻咽癌的筛选检查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李冰;司勇锋;覃扬达;张政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麻醉药物配伍对行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不同麻醉药物配伍对行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78例行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分别于手术治疗前给予2组患者不同麻醉药物配伍进行麻醉.实验组患者接受七氟醚、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3种麻醉药物配伍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异氟醚、芬太尼联合咪唑安定3种麻醉药物配伍麻醉,监测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2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评分.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插管时及拔管后的血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且2组在麻醉诱导后、插管时及拔管后的血压及左室射血分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麻醉诱导后的心率及左室短轴缩短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定向力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术后简易精神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药物配伍及异氟醚、芬太尼联合咪唑安定麻醉药物配伍均有利于稳定老年患者腹腔镜下恶性肿瘤切除术前麻醉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但七氟醚、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药物配伍的临床效果更好,更利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临床安全性较好.

    作者:陈吕富;余云明;高德胜;周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结果.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脑实质内室管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颅脑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肿瘤大小:长径2.0~13.0 cm,平均(5.16±2.03)cm.7例发生于幕上;发生于幕下23例.所有病例伴幕上不同程度脑积水.发病男性18例(60.00%),女性12例(40.00%).发病年龄≤14岁6例(20.00%);>14岁24例(80.00%).Ⅰ~Ⅱ级21例,占比70.00%;Ⅲ级9例,占30.00%.幕上Ⅰ~Ⅱ级5例,Ⅲ级2例,幕下Ⅰ~Ⅱ级16例,Ⅲ级7例.手术全切21例(70.00%);进行手术大部分切除9例(30.00%).MRI表现:T1加权像上,长T1:等T1:短T1:混杂信号=16:4:2:8;T2加权像上,长T2:等T2:混杂信号=18:2:10;肿瘤内部信号均匀者6例,不均匀者24例,其中有16例出现肿瘤内囊变;肿瘤边界清晰者7例,边界欠清晰者23例;瘤周无明显水肿者22例,7例轻度水肿,1例重度水肿;肿瘤无强化者4例,强化者26例,其中不均匀强化者25例.MRI诊断准确率(83.3%)和病理确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能较清楚显示室管膜瘤病灶,对诊断及鉴别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浩亮;沈远望;李新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微血管与早期宫颈癌预后发展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微血管情况与早期宫颈癌的预后情况的关系,给予早期宫颈癌的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80例宫颈浸润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宫颈癌病灶内血管生成、血流参数情况与其经手术治疗后的临床预后指标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宫颈癌病灶内微血管血流丰富与临床Ⅱ期、间质浸润≥10.0 mm、脉管受累、肿瘤直径≥15.0 mm、宫旁浸润≥10.0 mm、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I及RI与间质浸润深度、有无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不同血流情况组术前超声早期宫颈癌病灶微血管情况(PI、RI、血流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丰富血流组的PI、RI明显低于血流不丰富及血流不明显组(P<0.05).不同预后风险组术前超声早期宫颈癌病灶微血管情况(PI、RI、血流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风险组的PI、RI明显低于中、低风险组,血流也比低风险组更加丰富(P<0.05).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微血管情况与早期宫颈癌的预后发展存在相关性,宫颈癌灶内血流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可用于预测早期宫颈癌的预后.

    作者:何玉春;李慧敏;李邱静;黄垂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CTHR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胶原三股螺旋重复蛋白1(CTHRC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子宫内膜癌(癌症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增生组)及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患者各5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CTHRC1蛋白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其表达情况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CTHRC1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少许表达在细胞核中,其在癌症组阳性表达43例(86%),增生组阳性表达4例(8%),对照组无阳性表达.CTHRC1蛋白在癌症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增生组及对照组(P<0.05).CTHRC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在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HRC1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体内高表达,且其表达与患者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检测指标之一.

    作者:冯春翠;周琦;徐伏兰;广怡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