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RP、P-gp、GST-π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白璐;李莉红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蛋白表达, 临床
摘要:目的 探讨肺癌耐药蛋白(LRP)、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转移酶π(GST-π)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肺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LRP、P-gp和GST-π蛋白的表达结果 .并分析3者与NSCLC各临床病例特征的关系.结果NSCLC癌组织中LRP、P-gp和GST-π蛋白阳性表达率(76.67%,51.67%,78.33%)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6.67%,20.00%,3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RP、P-gp和GST-π蛋白在中低分化程度(65.00%,48.33%,75.00%)和Ⅰ~Ⅱ期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56.67%,40.00%,71.67%)均分别显著高于高分化(1.67%,0,5.00%)和Ⅲ~Ⅳ期癌组织(10.00%,6.67%,8.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RP、P-gp和GST-π蛋白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43.33%,26.67%,40.00%)与无淋巴结转移(40.00%,20.00%,4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RP、P-gp和GST-π蛋白表达水平NSCLC组织高于癌旁组织,并且与NSCLC的病理分级和TNM分期有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DC-CIK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高,在我国已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 随着对肿瘤认识的不断深入,肿瘤治疗技术已取得很大进步. 目前,肿瘤生物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之外的第4种手段,其中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肿瘤生物免疫治疗中,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DC-CIK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王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

    目的 探讨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0例胃癌患者,分析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病灶大体形态、病灶强化程度及淋巴结CT影像学特点,并与病理结果 对照.结果蕈样型胃癌181例(78.70%),溃疡型胃癌24例(10.42%),息肉型胃癌18例(7.83%),弥漫型胃癌7例(3.05%).胃癌诊断准确率为98.26%.弥漫型胃癌中没有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和中分化腺癌共占82.35%.CT大体形态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病灶平扫及动脉期CT值各分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及延迟期各分化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分化胃癌病灶的CT值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明显小于低分化和中低分化腺癌(P<0.05).通过测量淋巴结短径CT共检出≥6 mm淋巴结556枚,≥8 mm淋巴结290枚,≥10 mm淋巴结229枚.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组织淋巴结平扫及三期增强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中低分化及低分化胃腺癌病灶的强化程度,高于高分化及中分化胃腺癌,强化峰值在静脉期和延迟期.

    作者:白利杰;黄江;李建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麻醉药物配伍对行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不同麻醉药物配伍对行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78例行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分别于手术治疗前给予2组患者不同麻醉药物配伍进行麻醉.实验组患者接受七氟醚、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3种麻醉药物配伍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异氟醚、芬太尼联合咪唑安定3种麻醉药物配伍麻醉,监测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2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评分.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插管时及拔管后的血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且2组在麻醉诱导后、插管时及拔管后的血压及左室射血分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麻醉诱导后的心率及左室短轴缩短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定向力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术后简易精神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药物配伍及异氟醚、芬太尼联合咪唑安定麻醉药物配伍均有利于稳定老年患者腹腔镜下恶性肿瘤切除术前麻醉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但七氟醚、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药物配伍的临床效果更好,更利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临床安全性较好.

    作者:陈吕富;余云明;高德胜;周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FICE联合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FICE联合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60例Barrett食管患者和74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染色放大内镜和FICE联合放大内镜检测,同时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内镜下诊断结果 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染色放大内镜检测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低于FICE联合放大内镜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放大内镜对特殊肠化型上皮和异型增生检出率低于FICE联合放大内镜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联合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患者腺管开口和毛细血管形态的清晰度均优于染色放大内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FICE联合放大内镜可明显提高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对于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患者的诊断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敏;吴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紫杉醇联合铂类疗效与Stathmin基因表达在卵巢癌中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铂类在卵巢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其与stathmin基因表达相关性.方法 选取120例卵巢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方案治疗,研究组采用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利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stath-min基因表达,分析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stathmin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1%(P<0.05).2组患者治疗前stathmin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stath-min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卵巢癌患者采用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治疗效果理想,且stathmin基因表达越低,治疗预后越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涂雪松;胡利霞;陈玉环;李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无高血压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 研究无高血压性嗜铬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132例散发性单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分为2组A组即嗜铬细胞瘤合并高血压(HPs)90例,B组即无高血压性嗜铬细胞瘤(NPs)42例,原发性高血压(PH)98例作为参照组即C组.比较分析A、B及C组3组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 A、B、C 3组在性别、年龄及身高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和DBP3组相比,C组高,A组第二,B组低.B组的三联征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A组眩晕、持续高血压及阵发性高血压发生率均比B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P=0.002).A、B两组CT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苯乙醇胺-N-甲级转移酶(PNMT)免疫组化染色定性结果分为2个亚组,B组亚组肿瘤直径与PNMT表现呈负相关,而A组亚组则没有此情况.A、B两组在细胞低密度、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型及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3,P=0.003),其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VMAT1外,其它基因表达水平A组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P=0.041,P=0.035).结论 NPs和HPs的临床病理特点不同,主要与肿瘤发生及发展进程中儿茶酚胺途径的相关产物及催化酶的基因转录水平紧密关联.

    作者:缪雄;王娟;刘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食管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三维适形放疗(3D-CRT)以及调强放疗(IMRT)治疗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85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9例患者接受3D-CRT,26例患者接受IMRT.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与食管癌患者预后无相关性(P>0.05);病变长度、食管肿瘤大直径、大体肿瘤体积(GTV)、N分期、T分期、联合化疗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GTV、N分期、联合化疗是影响3D-CRT以及IMRT治疗食管癌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根据相关因素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可改善3D-CRT以及IMRT治疗食管癌的预后.

    作者:普拉提·努尔别克;开丽曼·阿不都巴热;杨杰;张泽高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口服等回声造影剂超声和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临床诊断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口服等回声造影剂超声和超声内镜检查对胃间质瘤诊断与病变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获得病理确诊的胃间质瘤患者均进行了口服等回声造影剂超声检查及超声内镜(EUS)检查,以病理结果 为金标准,评估口服等回声造影剂超声和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并对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EUS与口服等回声造影剂超声显像差异不大,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其中尤其在病变大小、病变部位、病变边缘、有无周围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方面显示一致性很高(kappa>0.80).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口服造影剂超声和EUS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94%、73.68%.经一致性检验发现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57).结果显示2种检查均具有较好的病灶性质的鉴别能力,与病理结果相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687、0.691.结论 EUS和回声造影剂超声对于胃间质瘤均具有较高的诊断能力,各有特点,是有效的辅助检查方式,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教春;詹志刚;涂铭;杨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趋化因子受体CcR5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究趋化因子受体CcR5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经结肠癌根治术切除且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结肠癌组织标本94例,选取50例距离肿瘤边缘>5 cm,且经病理学检查为正常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癌旁组织中CcR5的mRNA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分析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CcR5 mRNA水平和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癌旁组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5 mRNA表达水平和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肝转移、TNM分期均有关,肿瘤大小>5 cm、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Ⅲ~Ⅳ期结肠癌患者CcR5的mRNA表达水平和阳性表达率均相应高于肿瘤大小≤5 cm、未发生转移、Ⅰ~Ⅱ期患者(P<0.05).LMVD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肝转移、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cR5的mRNA表达水平与LMVD呈明显正相关(γ=0.9176,P=0.0099).结论 趋化因子受体CcR5的高表达与结肠癌发生、转移均有关,检测CcR5对于结肠癌的诊断和预测转移情况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益;万远太;刘蓓;吴瑞乔;张晶;严燕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放疗方案应用于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目的 研究常规分割放疗和大分割放疗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保乳术后病理分期为pT1~2 N0~1M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共9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早期乳腺癌患者分为大分割放疗(46例)和常规分割放疗(46例).大分割放疗组2.4 Gy/次,总共18次,总剂量43.2 Gy,总时间为22天.常规分割治疗组2 Gy/次,总共25次,总剂量50 Gy,总时间为42天.结果 中位随访40个月,随访率为100%.2组3年生存率、急性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皮肤及皮下组织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美容效果优良率以及放疗引起的血液学毒性表现都较为接近(P>0.05).结论 大分割放疗方案较常规放疗方案对于行保乳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可以缩短放疗时间,同时也不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赵丰雨;斯琴高娃;方建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微血管与早期宫颈癌预后发展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微血管情况与早期宫颈癌的预后情况的关系,给予早期宫颈癌的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80例宫颈浸润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宫颈癌病灶内血管生成、血流参数情况与其经手术治疗后的临床预后指标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宫颈癌病灶内微血管血流丰富与临床Ⅱ期、间质浸润≥10.0 mm、脉管受累、肿瘤直径≥15.0 mm、宫旁浸润≥10.0 mm、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I及RI与间质浸润深度、有无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不同血流情况组术前超声早期宫颈癌病灶微血管情况(PI、RI、血流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丰富血流组的PI、RI明显低于血流不丰富及血流不明显组(P<0.05).不同预后风险组术前超声早期宫颈癌病灶微血管情况(PI、RI、血流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风险组的PI、RI明显低于中、低风险组,血流也比低风险组更加丰富(P<0.05).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微血管情况与早期宫颈癌的预后发展存在相关性,宫颈癌灶内血流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可用于预测早期宫颈癌的预后.

    作者:何玉春;李慧敏;李邱静;黄垂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根治性手术与姑息性手术对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创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根治性手术与姑息性手术对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创伤的影响.方法 将89例老年胃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根治性手术组46例与姑息性手术组43例.对2组患者术后创伤程度、术后生存质量恢复情况以及短期术后生存率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根治性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姑息性手术组患者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恢复改善率为50.00%、有效率为80.43%,姑息性手术组生活质量恢复改善率为23.26%、有效率为58.14%,根治性手术组明显高于姑息性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患者在6个月、1年及2年时的生存率均远远高于姑息性手术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姑息性手术相比,根治性手术并不会增加老年胃癌患者的手术创伤,并且对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生存率均有积极意义,因此应当严格遵守根治性手术原则进行手术方案选择.

    作者:严士光;丁友宏;罗志海;曹海英;李向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Ⅲ~Ⅳ期晚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与治疗情况,其中化疗治疗者48例为对照组,化疗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者48例为观察组.统计2组治疗4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改善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疾病控制率66.7%,与对照组62.5%比较,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改善率70.8%,明显高于对照组47.9%(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Ⅲ~Ⅳ期晚期胃癌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沈福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EN与PN对胃癌根治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 比较常规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胃癌根治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胃癌根治术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各25例.2组在术前24 h、术后24 h、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早8点测定营养指标、细胞免疫指标,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观察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术前24 h TP、ALB、PA和TRF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 2组各项指标均较术前24 h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和第5天,2组各项指标较术后24 h略有上升,EN组稍高于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24 h CD4+、CD8+的含量和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2组CD4+含量,CD4+/CD8+值均比术前24 h显著下降(P<0.05),CD8+含量均无明显变化.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2组患者CD4+含量均较术后24 h均有所上升,EN组上升较为明显(P<0.05);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EN组的CD4+/CD8+比值较术后24 h有所上升;2组的CD8+含量在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均较术后24 h有明显的下降(P<0.05).EN组住院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和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结论 EN比PN更能提高患者术后的免疫力,更有利于降低患者机体的蛋白分解速度,促进体内蛋白的合成,并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才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血糖、血脂代谢情况与甲状腺癌发病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血糖、血脂代谢情况与甲状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将467例门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同时将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入选者血清血糖(GLU)、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TC、TG和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FT3显著高于对照组,TSH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脂紊乱会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可能是通过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实现的.

    作者:周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三阴乳腺癌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铂类+吉西他滨化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铂类和吉西他滨治疗三阴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三阴乳腺癌患者4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方案治疗:吉西他滨1250 mg/m2,静脉滴注30 min,第1、8 d;顺铂25 mg/m2,静脉滴注,第1~3 d,21 d 1个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岩舒)2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 d.治疗2个周期对化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RR为52.2%,DCR为82.6%,对照组RR为30.4%,DCR为56.5%,2组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R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为69.6%,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43.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恶性呕吐、腹泻、谷丙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铂类和吉西他滨治疗三阴乳腺癌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钱小英;卓曼云;林海锋;周安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CM7、Rb、c-MYC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基因通路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MCM7、Rb、c-MYC等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基因通路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手术切除的6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MCM7、Rb、c-MYC等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MCM7蛋白仅在肝细胞癌组织(73.3%)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和肝硬化组织(P<0.05);Rb蛋白在肝硬化组织(53.3%)和肝细胞癌组织(58.3%)中表达,两者阳性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细胞癌组织(70.0%)中c-MYC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织(35.0%)(P<0.05).MCM7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直径、AFP、组织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病灶数、是否转移及HBsAg是否阳性无关(P>0.05);Rb蛋白的表达仅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c-MYC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和是否转移有关(P<0.05).MCM7蛋白和Rb阳性率呈显著负相关(γ=-0.712,P=0.038;γ=-0.664,P=0.018).结论 肝细胞癌的发生是多基因多通路相互作用的结果,多种调控蛋白的异常共同导致肿瘤的发生.

    作者:牛广旭;吴士茜;刘志权;刘小慧;田云霄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血清MicroRNA及MMP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MicroRNA及MMP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78例膀胱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78名同时期进行体检且健康的同龄人员选为对照组,然后将2组的血清MicroRNA及MMP指标进行分别检测与比较,同时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膀胱癌患者的检测水平,同时以Logistic分析血清MicroRNA及MMP指标与膀胱癌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miR-20a、miR-195及MM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miR-126及miR-200a水平则低于对照组.不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膀胱癌患者的检测水平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经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MicroRNA及MMP与膀胱癌有密切关系.结论 血清MicroRNA及MMP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变化较大,其水平受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影响较为明显.

    作者:李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阿那曲唑辅助治疗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那曲唑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绝经后乳腺癌患者273例.所有患者均服用阿那曲唑1 mg/次/d.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以后每12个月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TC、TG、LDL-C和HDL-C水平.记录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TC和HDL-C的水平在治疗1年后开始显著升高,LDL-C的水平在治疗6个月后开始显著升高(P<0.05).TC的水平变化与服药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TG的水平变化与年龄和BMI呈显著正相关,与服药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LDL-C水平与年龄和服药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HDL-C与绝经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BMI和服药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可影响患者的血脂代谢,临床在应用此药时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定期检测血脂水平.

    作者:叶敏欢;邓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05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选择治疗方式的意愿,将其分为实验组(59例)和对照组(46例),实验组患者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胸手术,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分别于手术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与降钙素原(PCT)等炎症因子水平及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与免疫球蛋白M(IgM)的水平,并于手术前后检测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水平,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免疫功能状态.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两组IL-6、IL-8、CRP、TNF-ɑ与PCT等炎性因子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实验组患者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水平比较,术后两组免疫球蛋白IgG、IgA与IgM水平有所下降,以IgG下降较为明显,且实验组术后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水平,且实验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明显减轻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同时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威;黄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