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雄;王娟;刘锟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铂类在卵巢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其与stathmin基因表达相关性.方法 选取120例卵巢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方案治疗,研究组采用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利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stath-min基因表达,分析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stathmin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1%(P<0.05).2组患者治疗前stathmin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stath-min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卵巢癌患者采用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治疗效果理想,且stathmin基因表达越低,治疗预后越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涂雪松;胡利霞;陈玉环;李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辐射促细胞转染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基因mdr1反义寡核苷酸(ASON)联合5-氟尿嘧啶磁性载药微球(PEG-5-FU-MAMS)治疗裸鼠人胰腺癌的效果.方法 通过构建裸鼠人胰腺癌耐药肿瘤模型基础上,肿瘤局部以2 Gy60 Coγ辐射,瘤内注射阳性脂质体介导的mdr1反义寡核苷酸(ASON),经磁导下利用磁性载药微球(PEG-5-MAMS)联合化疗.结果 联合辐射组与未联合辐射组及对照组肿瘤生长曲线肿瘤生长曲线差异有显著性(P<0.01).联合组能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联合组肿瘤重量抑制率为85.00%,肿瘤体积抑制率为87.74%.结论 辐射促转染的mdr1ASON联合磁性载药微球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耐药逆转作用.
作者:赵会庚;权广前;潘耀振;尹家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GP方案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治疗方案将137例晚期N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70例)与对照组(6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GP方案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GP方案治疗,2个疗程化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两组患者CD3+T细胞百分比、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级别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方案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NSCLC可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杭猛;陈暑波;孙清;赵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FICE联合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60例Barrett食管患者和74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染色放大内镜和FICE联合放大内镜检测,同时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内镜下诊断结果 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染色放大内镜检测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低于FICE联合放大内镜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放大内镜对特殊肠化型上皮和异型增生检出率低于FICE联合放大内镜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联合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患者腺管开口和毛细血管形态的清晰度均优于染色放大内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FICE联合放大内镜可明显提高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对于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患者的诊断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敏;吴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MicroRNA及MMP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78例膀胱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78名同时期进行体检且健康的同龄人员选为对照组,然后将2组的血清MicroRNA及MMP指标进行分别检测与比较,同时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膀胱癌患者的检测水平,同时以Logistic分析血清MicroRNA及MMP指标与膀胱癌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miR-20a、miR-195及MM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miR-126及miR-200a水平则低于对照组.不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膀胱癌患者的检测水平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经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MicroRNA及MMP与膀胱癌有密切关系.结论 血清MicroRNA及MMP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变化较大,其水平受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影响较为明显.
作者:李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额叶肿瘤老年患者精神症状变化情况,以降低漏诊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老年额叶肿瘤患者,根据影像学情况分成髓内和髓外,比较不同部位肿瘤患者精神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髓内头痛占42.42%,全身性癫痫占16.67%,明显精神障碍占12.12%;髓外中头痛占25.81%,局限性癫痫占9.68%.临床表现上,髓内中以头痛、恶心呕吐、乳头水肿、视力减退和椎体束征为主要表现,分别占86.27%、78.43%、78.43%、49.02%、47.06%,明显高于髓外(P<0.05);精神活动上,髓内以思维活动、情感、意识、记忆等障碍为主,分别占33.33%、33.33%、29.41%、21.57%;髓外以思维活动、意识、记忆等障碍为主,分别占12.90%、6.45%、16.13%、12.90%.两者在思维活动、意识、记忆等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髓内额叶肿瘤在临床精神症状较为典型,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等可进行鉴别.
作者:祝莹;康林;黄瑾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常规分割放疗和大分割放疗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保乳术后病理分期为pT1~2 N0~1M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共9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早期乳腺癌患者分为大分割放疗(46例)和常规分割放疗(46例).大分割放疗组2.4 Gy/次,总共18次,总剂量43.2 Gy,总时间为22天.常规分割治疗组2 Gy/次,总共25次,总剂量50 Gy,总时间为42天.结果 中位随访40个月,随访率为100%.2组3年生存率、急性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皮肤及皮下组织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美容效果优良率以及放疗引起的血液学毒性表现都较为接近(P>0.05).结论 大分割放疗方案较常规放疗方案对于行保乳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可以缩短放疗时间,同时也不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赵丰雨;斯琴高娃;方建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靶向治疗疗效及生存的影响.方法 83例经一线化疗失败的中晚期NSCLC患者,通过基因测序按照是否存在EGFR基因第19或21号外显子突变分为突变型组和野生型组,两组均给予吉非替尼口服治疗,250 mg/次,期间进行其他常规检查和定期随访.分析EG-FR突变与患者疗效及生存的关系.结果 女性、腺癌、不吸烟的NSCLC患者的突变率高于相应的男性、鳞癌、吸烟的NSCL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TNM分期与EGFR突变无明显相关(P>0.05).78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突变型组32例,患者治疗的客观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4.7%和94.1%;明显高于46例野生型组的38.8%和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型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3个月和16.1个月,均较野生型组患者的3.5个月和8.3个月显著延长(P<0.01).结论 存在EGFR基因第19或21号外显子突变的NSCLC患者对应用吉非替尼治疗较敏感,效果较好,生存时间较长.EGFR基因突变可作为评估NSCLC患者分子靶向治疗疗效及生存的预测因子.
作者:凌止鸿;李月明;陈晶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Ⅲ~Ⅳ期晚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与治疗情况,其中化疗治疗者48例为对照组,化疗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者48例为观察组.统计2组治疗4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改善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疾病控制率66.7%,与对照组62.5%比较,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改善率70.8%,明显高于对照组47.9%(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Ⅲ~Ⅳ期晚期胃癌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沈福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了130例拟诊骨肿瘤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通过观察患者的血流分级、血流动力学参数、骨皮质连续性、周围软组织浸润情况、超声诊断的准确性,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效果.结果 2组总体血流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血流分级多为0级,而恶性组血流分级分布在Ⅱ~Ⅲ级.与恶性组相比,良性组RI和PI值明显较高(P<0.05).与恶性组相比,良性组骨皮质连续性优于恶性组(P<0.05),良性组周围软组织无浸润的情况优于恶性组(P<0.05).超声诊断恶性骨肿瘤符合率95.1%,准确率97.7%.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良、恶性骨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能清晰地观察到良、恶性骨肿瘤中血流动力学特征及血流分布情况,是良恶性骨肿瘤的首选诊断方式.
作者:王玉;李新;张小军;秦小宁;刘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腹入路与后腹腔入路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肾肿瘤患者29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经腹入路组14例,后腹腔入路组共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ASA评分、R.E.N.A.L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入路组和后腹腔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52.6±62.6)min、(166.5±52.6)min,两组恢复进食时间分别为(46.3±9.8)h、(26.3±5.5)h,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8±2.3)d、(6.5±1.8)d,经腹入路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长于后腹腔入路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腔入路患者T分期较后腹腔入路者更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腹入路和后腹腔入路两种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对于肾肿瘤的患者都是安全有效的好方法,各有优劣,经腹入路手术空间更大,后腹腔入路术后恢复更快.
作者:郭建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肝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5例儿童肝母细胞瘤病例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患儿均为男性,年龄3个月~5岁,病理分型2例胎儿型,3例混合型,免疫组化结果:AFP(5/5),Hepatocyte(5/5),Gplycian-3(3/3),CK7(0/1),p53(4/5),Vimentin(1/1)和Ki-67增殖指数5%~50%.结论 肝母细胞瘤发病率低,但根据其常见的发病部位及特征性的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田玉旺;魏建国;许春伟;张立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用于术前诊断原发性卵巢癌盆底腹膜转移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术前经阴道超声检查的原发性卵巢癌患者36例.观察卵巢、盆底腹膜及盆腔积液的情况,并与手术过程中所见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6例卵巢癌患者术中诊断发生腹膜转移22例,阴道超声诊断确诊19例,阴道超声对卵巢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分别为73.1%、80.0%和75.0%.36例卵巢癌患者发生盆腔积液患者22例,其中超声诊断阳性19例,超声诊断阴性17例,超声诊断盆腔积液灵敏度为89.5%(17/19),特异度为70.6%(12/17),盆腔积液有无对盆底腹膜改变诊断价值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超声对原发性卵巢癌盆底腹膜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淑霞;宋文成;李涛;闫硕;董文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影响三维适形放疗(3D-CRT)以及调强放疗(IMRT)治疗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85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9例患者接受3D-CRT,26例患者接受IMRT.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与食管癌患者预后无相关性(P>0.05);病变长度、食管肿瘤大直径、大体肿瘤体积(GTV)、N分期、T分期、联合化疗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GTV、N分期、联合化疗是影响3D-CRT以及IMRT治疗食管癌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根据相关因素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可改善3D-CRT以及IMRT治疗食管癌的预后.
作者:普拉提·努尔别克;开丽曼·阿不都巴热;杨杰;张泽高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地佐辛、芬太尼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同时探讨其对乳腺癌患者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地佐辛组、芬太尼联合地佐辛组,芬太尼组患者给予芬太尼3μg/kg静脉注射,地佐辛组患者给予地佐辛0.2 mg/kg静脉注射,联合组患者给予芬太尼1.5μg/kg、地佐辛0.1 mg/kg静脉注射.于术前、术毕、术后1 d、术后3 d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同时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48 h内PCIA泵的有效按压次数.结果 三组患者术毕、术后1 d、术后3 d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与两种药物单独应用相比,芬太尼与地佐辛联合应用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的CD3+和CD4+水平在术后1 d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其余两组显著降低.联合组患者术后3 d的CD3+、CD4+、CD4+/CD8+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同时间点的水平.结论 芬太尼与地佐辛联合用药可降低患者的镇痛药物使用量,调节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水平,减少免疫抑制作用,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
作者:曹磊;吕生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弧形切割闭合器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患者意愿,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将100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过程中,采用国产一次性双吻合器治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52例);采用弧形切割闭合器治疗的患者记为观察组(48例).观察2组患者保肛成功率,术中、术后相关参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探讨其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观察组保肛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导尿管拔出时间及术后2个月内每日大便次数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吻合口瘘、伤口感染、炎性肠梗阻发生例数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肺部感染、盆腔脓肿发生例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弧形切割闭合器应用于结直肠癌保肛手术安全可靠,且保肛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军;张文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0例胃癌患者,分析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病灶大体形态、病灶强化程度及淋巴结CT影像学特点,并与病理结果 对照.结果蕈样型胃癌181例(78.70%),溃疡型胃癌24例(10.42%),息肉型胃癌18例(7.83%),弥漫型胃癌7例(3.05%).胃癌诊断准确率为98.26%.弥漫型胃癌中没有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和中分化腺癌共占82.35%.CT大体形态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病灶平扫及动脉期CT值各分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及延迟期各分化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分化胃癌病灶的CT值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明显小于低分化和中低分化腺癌(P<0.05).通过测量淋巴结短径CT共检出≥6 mm淋巴结556枚,≥8 mm淋巴结290枚,≥10 mm淋巴结229枚.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组织淋巴结平扫及三期增强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中低分化及低分化胃腺癌病灶的强化程度,高于高分化及中分化胃腺癌,强化峰值在静脉期和延迟期.
作者:白利杰;黄江;李建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后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随机选取50例行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其在治疗、随访过程中出现并治疗的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并发症常见术语标准展开诊断、分级.结果 50例患者中,2级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22例(44.0%),3级26例(52.0%),4级0例(0.0%),5级2例(4.0%).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SRILI)是临床多见症状,患者基础肺功能受到影响,包括1s用力呼气体积,用力肺活量,临床表现包括咳嗽、气短、高温,少数患者可见胸部不适;干啰音16例(32.0%),湿啰音8例(16.0%);影像学特征显示放射野内斑片影、条索影、通气之气管征及实变影.18例(36.0%)患者诊断或者分级受到相关因素影响,造成诊断差错,干扰因素分别为合并肺部感染13例(72.2%),合并心衰竭5例(27.8%),合并胸腔积液,且胸腔积液特点无法明确4例(22.2%),记录、检测不详细导致诊断无法有效展开2例(11.1%).结论 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多为2级、3级,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咳嗽、气短、高温、干湿啰音,放射野内斑片影、条索影、通气之气管征及实变影.
作者:冯凯;左勇;沈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趋化因子受体CcR5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经结肠癌根治术切除且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结肠癌组织标本94例,选取50例距离肿瘤边缘>5 cm,且经病理学检查为正常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癌旁组织中CcR5的mRNA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分析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CcR5 mRNA水平和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癌旁组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5 mRNA表达水平和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肝转移、TNM分期均有关,肿瘤大小>5 cm、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Ⅲ~Ⅳ期结肠癌患者CcR5的mRNA表达水平和阳性表达率均相应高于肿瘤大小≤5 cm、未发生转移、Ⅰ~Ⅱ期患者(P<0.05).LMVD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肝转移、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cR5的mRNA表达水平与LMVD呈明显正相关(γ=0.9176,P=0.0099).结论 趋化因子受体CcR5的高表达与结肠癌发生、转移均有关,检测CcR5对于结肠癌的诊断和预测转移情况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益;万远太;刘蓓;吴瑞乔;张晶;严燕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放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行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患者80例,综合分析患者的年龄、病理分型分期、转移与否以及患者月经情况对术后放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80例患者随访2年,7例死亡,2年总生存率为91.3%,11例复发,复发率为13.8%,10例发生转移,转移率为1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影响术后放疗效果(P<0.05);患者年龄、绝经与否以及病理分型与术后放疗效果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患者术后放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患者年龄、绝经与否以及病理分型与术后放疗效果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术后放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关注.
作者:开丽曼·阿不都巴热;普拉提·努尔别克;杨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