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鉴别诊断不同类型肾脏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取肾脏肿瘤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的肿瘤良恶性以及不同病理类型进行分组,对各组患者超声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超声造影结果进行分析,肾脏恶性肿瘤主要以高增强(69.39%)、均匀增强(65.31%)以及快消退(83.67%)为主要表现,与肾脏良性肿瘤相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病理类型肾脏恶性肿瘤中,透明细胞癌以高增强(80.65%)、均匀增强(83.87%)以及快进快退(80.65%)为主要表现,与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相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透明细胞癌始增时间(AT)、达峰时间(TTP)均较短,达峰强度(H)较大,较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分期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AT及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期患者PI明显高于其他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对肾脏肿瘤良恶性及病理分型诊断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文成勇;何如钢;张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分析肝脏异常灌注(HPD)和非典型血管瘤的CT增强扫描特点,提高CT增强扫描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影像学诊断为HPD和病理诊断为血管瘤但是CT表现不典型的血管瘤病变的CT增强图像,观察两种痛变位置、形态、大小、密度和强化方式等.结果 40个HPD病灶和27个非典型血管瘤病灶位置无明显差异(P=0.761).HPD病灶形状、大小与非典型血管瘤具有一定差异,HPD形状、大小不一,而非典型血管瘤以类圆形为主,小于3 cm常见.HPD平扫和门脉期CT值低于非典型血管瘤,但是动脉期CT值稍高于非典型血管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HPD邻近部位肝实质动脉期CT值高于非典型血管瘤邻近正常肝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PD强化方式为动脉期单期强化为主,少数病灶为门脉期单期强化;但是非典型血管瘤以双期强化为主,部分病灶为单期强化,且二者强化方式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 HPD和非典型血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可通过增强CT进行二者的鉴别.
作者:郭丽玲;高勇;陈健;吴萱泽;蔡捷;陈菲;张国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 α、VEGF表达状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5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为对照1组,50例正常子宫内膜患者作为对照2组.免疫组化S-P法进行测定3组子宫内膜组织中HIF-1 α、VEGF表达状况,并分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HIF-1α、VEGF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而对照1组中HIF-1α、VEGF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2组,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阳性表达率、VEGF阳性表达率均在子宫内膜癌不同临床TNM分期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与VEGF在子宫内膜癌中阳性表达呈现正相关性(P<0.05).结论 临床中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α、VEGF表达异常,二者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且HIF-1α与VEGF存在相关性.
作者:王淑贞;王秋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慢性胃溃疡癌变的临床特点及潜在预测因子分析.方法 选取确诊为慢性胃溃疡患者251例,其中包括癌变溃疡病例99例,非癌变的慢性胃溃疡152例;分析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溃疡特点,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慢性胃溃疡癌变的潜在预测因子.结果 溃疡癌变组患者有早餐习惯者,偏好腌制和熏制食品者比例以及有胃病和恶性肿瘤家族史者均较高.溃疡癌变组中女性三餐规律者和偏好腌制食品者比例较高,而男性中有早餐习惯,有恶性肿瘤家族史者比例偏高.癌变组典型溃疡比例低,病初典型继而不典型以及不典型比例,发生于胃小弯处、直径在2~3 cm的且多发的比例则偏高;此外溃疡侵袭粘膜层以及侵袭深度较浅的比例在非癌变组较高.癌变组中男性患者更多倾向于罹患典型溃疡,女性更多倾向于罹患不典型溃疡以及病初典型继而不典型的溃疡,溃疡分布分散;男性溃疡边缘整齐和边缘隆起的比例,深入浆膜的比例较高,直径集中在2 ~3 cm,溃疡深度达到肌层的构成比例较低.回归分析提示病程>5年和溃疡直径在2~3 cm;饮食习惯上偏好腌制、熏制食品是潜在危险因素;溃疡单发以及饮食上偏好大葱和蒜类食品则会减低癌变风险.结论 慢性胃溃疡发生癌变的临床特征存在明显性别差异,病程、溃疡大小以及饮食习惯对慢性胃溃疡癌变有一定预测作用.
作者:王云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Ⅲ~Ⅳ期卵巢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Ⅲ~Ⅳ期卵巢癌的临床治疗相关资料,根据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化疗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观察组患者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后再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肿瘤体积、腹腔积液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并观察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肿瘤体积、腹腔积液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3.3%,显著高于对照组(43.4%).结论 Ⅲ~Ⅳ期卵巢癌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之前,进行2~3个疗程的化疗可减少腹腔积液量和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肖波;余桂梅;孙秋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对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变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50例肺癌患者,给予紫杉醇类或联合顺铂方案化疗2个周期,采用放射免疫技术对不同病理类型组化疗前后外周血内肿瘤标志物CEA、NSE、CYFRA 21-1水平进行监测,并结合化疗前后肺部CT影像学变化分析化疗前各病理类型血清肿瘤外周血内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 50例患者经2个周期化疗后,行CT影像学检测评估,肿块PR+ CR者38例,NC+ PD者12例.化疗前,腺癌组血清CEA水平显著高于鳞癌组和小细胞肺癌组;鳞癌组CYFRA 21-1水平显著高于腺癌组和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组NSE水平显著高于腺癌组和鳞癌组,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组(CR+ PR)化疗后CEA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鳞癌组(CR+ PR)化疗后CYFRA 21-1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小细胞肺癌组(CR+ PR)化疗后NSE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检测外周血内肿瘤标志物CEA、NSE、CYFRA 21-1水平改变可用于化疗疗效判定,具有简便、经济的特点.
作者:李任翔;连卉;陈天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小细胞肺癌(SCL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明确诊断的SCLC患者260例,给予综合治疗(同步放化疗或化疗±放疗±手术),对比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生存期差异,采用Kaplan 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SPSS单因素、COX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结果 260例中局限期189例,广泛期71例,全组中位生存期25个月,局限期为29个月,广泛期为13个月,两者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全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2.3%、21.5%、4.6%,其中局限期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7.1%、28.0%、6.5%,广泛期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0.3%、5.4%、0%.单因素分析示:一线治疗效果、分期、治疗方式、预防性颅脑放疗可影响生存期,伴有少量胸腔积液、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与局限期患者更相近,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预后介于局限期及广泛期患者之间.多因素COX分析示:一线治疗是否有效、分期、治疗方法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对于一般情况良好的小细胞肺癌患者,T1~2No手术治疗、同步放化疗、提高完全缓解率、复发及进展后进一步治疗,均可提高其生存率,有利于患者长期生存.
作者:张士法;李迎新;高国栋;孙波;高连方;蔡海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PMT基因多态性与6-MP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收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TPMT基因型及6-MP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48例患儿中31.25%按照常规6-MP使用剂量完成维持治疗,68.75%患儿出现不耐受后调整为低剂量完成维持治疗.常规剂量组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低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MP所致骨髓抑制及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93.75%及83.33%.仅有1例患儿发生杂合型TPMT×3C点突变,突变发生率为2.08%,该患儿同时发生4级骨髓抑制及4级肝功能损害.结论 TPMT×3C基因突变可能与6-MP所致重度不良反应有关,但6-MP所致重度不良反应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张世恒;韩怡波;杨月明;刘伶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对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以及安全性研究及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SLNB和ALND手术的503例早期乳腺癌病例,对患者住院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费用进行对比,以及对患者上肢并发症、腋窝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进行随访,随访至2016年06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2(6 ~52)个月.结果 在住院时间、拔管时间、住院费用以及上肢并发症方面,SLNB组明显优于AL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腋窝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方面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SLN阴性早期乳腺癌中,SLNB与ALND可以取得相同的疗效,而且,SLNB与ALND相比,手术创伤小,麻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等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且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张桂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选择收治的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响学特征;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患者生存率,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患者首发症状依次为咳嗽36例(47.4%),胸闷22例(28.9%),发热20例(26.3%),咯血咯痰18例(23.7%),胸背部疼痛17例(22.4%).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位于左肺32例(42.1%),右肺35例(46.1%),全肺9例(11.8%);中央型肺癌26例(34.2%),周围型肺癌50例(65.8%);鳞癌45例(59.2%),腺癌21例(27.6%),小细胞肺癌8例(10.5%),未定型2例(3.9%);肿瘤TNM分期Ⅰ期16例(21.1%),Ⅱ期29例(38.2%),Ⅲ期21例(27.6%),Ⅳ期10例(13.2%).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6个月,累积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7.6%,35.5%,17.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类型、TNM分期和肺结核活动状态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TNM分期和肺结核活动状态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应避免漏诊误诊.肿瘤病理类型、TNM分期和肺结核活动状态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郑小燕;万春疆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在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6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则为60例健康成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水平变化.结果 实验组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为(951.6±49.3)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2±75.8) n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响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危险因素有临床分期、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及是否发生远处转移.结论 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明显增高,血清中高水平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可能预示预后较差.
作者:唐超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清IL-2、IL-10水平与其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PF方案(顺铂+5-氟尿嘧啶)联合放疗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放化疗前后外周血清IL-2和IL-10的水平,并以同期接受体检的2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分析外周血清IL-2和IL-10的水平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清IL-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健康人,而外周血清IL-10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清IL-2的水平与鼻咽癌分期呈负相关,分期越早,其水平越高;外周血清IL-10的水平与鼻咽癌分期呈正相关,分期越早,其水平越低.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清IL-2的水平越高,其CBR越高;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清IL-10的水平越高,则其CBR越低.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前外周血清IL-2的水平越高,其治疗后1、3、5年的生存率越高;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前外周血清IL-10的水平越高,其治疗后1、3、5年的生存率越低.结论 IL-2和IL-10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放化疗前患者外周血清IL-2、IL-10水平与其生存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周美秀;涂建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调强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手术食管癌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83例局部晚期非手术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1).观察组采用调强适形放疗联合化疗,对照组应用二维放疗技术联合化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1年、2年生存率与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1.0% (34/42),较对照组[75.60% (31/41)]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以骨髓抑制、恶心、呕吐、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纤维化为主,其中骨髓抑制、恶心呕吐、放射性食管炎等急性不良反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纤维化发生率分别为9.5%、19.0%,低于对照组(26.8%、39.0%),晚期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年与2年生存率及随访结束时的复发率等远期疗效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强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手术食管癌患者的近期效果满意,与对照组相比较肺组织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提高了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昉;李涛;吕家华;梁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探讨VEGF的SNP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6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样本,均接受过标准的化疗,其中20例加用了贝伐珠单抗,应用MassARRAY方法,成功进行9个VEGF的SNP的检测,包括-2578C>A、-460T>C、-1455T>C、-1154G>A、-634G>C、-398G>A、-497T>C、-2455 >-T、-936C>T.结果 6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联合靶向治疗组的总生存期优于单用化疗组(P=0.01),VEGF各SNP变异率与NDBI数据库相似,-1455T>C变异率极低,无临床价值;-2578C>A和-460C>T变异具有较高一致性;入组患者中SNP-497TT纯合子患者总生存期劣于其他患者(P=0.02);应用贝伐株单抗患者,SNP-497 3种基因型总生存期均有明显差异(P=0.01),SNP-398AA纯合变异者总生存期优于其他患者(P=0.02)SNP-2455 CC纯合子者总生存期优于其他患者(P=0.01).结论 在转移性结直肠癌,外周血VEGF的SNP状态与贝伐珠单抗以及化疗的长期疗效可能相关,需要进一步增加病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作者:招丽蓉;王巍;伍婧;胡斌;林秀强;徐绮华;林奔;冯芬;陈永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真菌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从而为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1000例为调查对象,其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91例,感染率为9.1%.收集标本,对检出的病原菌进行菌属鉴定,同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年龄、远处转移以及肿瘤分期是影响肿瘤患者术后真菌感染的因素(P<0.05).91例感染患者中,呼吸系统感染72例,占79.12%,消化系统感染17例,占18.68%,泌尿系统感染3例,占3.30%;91株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59株,占64.84%,热带假丝酵母菌12株,占13.19%,光滑假丝酵母菌11株,占12.09%,克柔假丝酵母菌7株,占7.69%,其他2株,占2.20%;91例患者中,合并细菌二重感染58例,占63.74%.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94.83%,其中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合并革兰阳性菌占5.17%,为葡萄球菌属;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以及克柔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伏立康唑耐药性为0,对氟康唑和氟康唑有较低耐药率.结论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且多合并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好发部位为呼吸道,临床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
作者:李伟;雷少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将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给予地西他滨和减量FLAG联合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参麦注射液20 mL,1次/天,连续21 d.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情况、临床疗效及死亡率等.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发热、口干和乏力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肝损伤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7.5%,显著高于对照组为55.0%(P<0.05).治疗组患儿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2.5%和17.5%,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7.5%和40.0% (P <0.01).结论 地西他滨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且可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董琳;王丽;许诣;沈文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CT联合彩超和单独超声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87例胰腺癌患者均经过腹部CT和(或)超声(US)检查.以病理结果和12个月的随访结果作为参考标准,比较CT+ US和单独使用CT诊断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率(AUC);比较CT+ US与单独使用CT的活检阳性值(PPV).结果 87例胰腺癌患者当中,CT+ US诊断40例,单独US诊断15例,单独CT诊断13例,19例未被诊断.单独使用CT的诊断率为14.94%,单独使用US的诊断率为17.24%,而CT+ US的诊断率提高到45.97%.联合诊断敏感性高这77.5%,特异性高达89.4%.结论 胰腺CT联合彩超可明显提高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安利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指标临床意义及相关危险影响因素.方法 经手术治疗的8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分析术后复发转移可能的危险因素,通过Kaplan-Meier曲线描述复发情况、甲状腺球蛋白的测定、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74例获随访,随访率达92.5%,随访的74例患者中有16例(21.6%)患者发生复发状况,其中术后2、4、6年的复发率分别为:3.7%、4.6%、7.3%.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甲状腺癌患者的身体素质、性别、原病情轻重、年龄、肿瘤的扩散转移情况,临床表现特征和手术方式及手术后的效果是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其方程为:(t)=(t)exp(0.85年龄+0.96肿瘤大小+1.3转移情况+1.15临床表现特征+0.85病理类型+1.35手术方式).结论 甲状腺癌患者的身体素质、性别、原病情轻重、年龄、肿瘤扩散转移情况、临床表现特征、手术方式及手术后的效果是造成术后复发的危险影响因素.
作者:吴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体膜联合乳腺托架与单纯应用乳腺托架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对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选取4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的患者,随机分成体膜联合乳腺托架组和乳腺托架组各20例,所有患者每周拍摄一次验证片,获取验证片与数字重建图像(DRR)之间的中心点偏差值.结果 体膜联合乳腺托架组中心点偏差X(左右)为(1.52 ±0.41)mm,Y(头脚)为(1.39-0.43) mm,Z(腹背)为(1.43±0.31)mm,乳腺托架组中心点偏差X(左右)为(2.21±1.39) mm,Y(头脚)为(2.09±1.41)mm,Z(腹背)为(2.18±1.70) mm,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使用体膜联合乳腺托架的体位固定技术,能使误差更低,提高摆位精度.
作者:李俊禹;李廷廷;陈吉祥;杨敬贤;朱长生;胡凯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诊胃镜治疗胃癌急性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取胃癌急性出血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止血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47例.观察组行急诊胃镜止血,对照组行药物止血.对2组患者临床表现、临床疗效、止血时间、再出血率及转手术率、治疗后生活质量恢复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考察.结果 2组患者临床表现以呕血及黑便、收缩压升高及心率增快现象为主,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再出血率及转手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恢复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4.4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再出血患者转手术进行外科止血外,其他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急诊胃镜治疗胃癌急性出血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才锋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