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替吉奥联合多西他赛方案维持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赵春燕

关键词:替吉奥, 多西他赛, 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替吉奥联合多西他赛方案维持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将8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每日2次饭后口服替吉奥80 mg/m2治疗,连服14天,停药7天.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每周1次多西他赛40 mg/m2溶于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 h,连用6周,停药2周.维持治疗3个周期后,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患者1年生存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47.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73%(P<0.05).2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损伤、贫血、血小板及白细胞数目减少等症状,但均为轻中度,经治疗后均可缓解(P>0.05).实验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72.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27%(P<0.05).结论 替吉奥联合多西他赛方案维持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肯定,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基因修饰DC疫苗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1] ,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手术和放化疗是肺癌的传统治疗模式. 近年来,生物治疗逐渐成为肿瘤的第四大治疗模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肺癌患者的生存带来福音,以DC和CIK疫苗为基础的主动和过继免疫治疗也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肺癌的5年生存率仍不足15%[2]. 所以不断探索肺癌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方式仍是攻克肿瘤的重要方向. 以基因修饰的细胞免疫治疗可从分子水平激活免疫应答并重建机体免疫功能,对肿瘤干细胞或处于非增殖期的肿瘤细胞均有杀伤作用,是肺癌治疗模式的重要补充手段[ 3 ]. DC作为目前唯一能激活未致敏初始型T细胞的APC,能特异性地识别递呈肿瘤抗原,以特异性肿瘤基因转染DC制作个体化疫苗,在基因水平上针对患者制定精准化治疗方案,以此免疫荷瘤宿主,激发高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研究将具体描述基因修饰的DC疫苗在肺癌免疫治疗中的发展.

    作者:简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血清及组织IGF及MMP相关指标对宫颈癌的检测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及组织IGF及MMP相关指标对宫颈癌的检测意义.方法 选取57例宫颈癌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间段的57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将2组患者的血清及组织IGF及MMP相关指标水平及阳性率进行比较,并将观察组中不同宫颈癌病理分类和疾病分期患者的血清及组织IGF及MMP相关指标水平及阳性率进行比较,且以Logistic分析上述血清及组织指标水平与宫颈癌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及组织IGF及MMP相关指标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不同宫颈癌病理分类和疾病分期患者的血清及组织IGF及MMP相关指标水平及阳性率也存在明显差异,且经Logistic分析上述血清及组织指标水平均与宫颈癌有密切的关系,P均<0.05.结论血清及组织IGF及MMP相关指标对宫颈癌具有较高的临床检测意义.

    作者:冯春翠;徐伏兰;周琦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乳腺癌保乳术中应用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方案联合保乳术治疗乳腺癌患者临床效果.方法 截选70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抛硬币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根治性切除术联合术后化疗治疗;观察组采用保乳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均化疗2~4个疗程.统计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随访12个月,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评价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变化,并统计两组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为8.6%,明显低于对照组(42.9%),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死亡率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但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保乳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Ⅱ~Ⅲ期乳腺癌疗效显著且安全,同时还可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可作为Ⅱ~Ⅲ期乳腺癌临床治疗首选方案.

    作者:刘韬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血清及组织粘蛋白及miR相关指标在胃癌患者中的检测价值

    目的 研究血清及组织粘蛋白及miR相关指标在胃癌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81例胃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时以81名健康同龄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血清及组织粘蛋白及miR相关指标,然后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期与不同组织分化胃癌患者的血清及组织粘蛋白及miR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及组织粘蛋白指标及miR相关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期较高的胃癌患者高于分期较低者,低分化患者高于中分化及高分化患者,中分化患者高于高分化患者,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粘蛋白及miR相关指标在胃癌患者的血清及病灶组织中呈现高表达状态,因此上述指标在胃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

    作者:笪荣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桂枝茯苓丸加味联合西医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桂枝茯苓丸加味联合西医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 将85例宫颈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患者均给予相关的西医方式预防患者术后尿潴留,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术后第3天开始给予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比较2组残尿量、尿潴留发生率及分析第1次残尿量与尿潴留发生率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为83.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残尿量和尿潴留发生率分别为(52.47±3.87)ml、2.38%,均低于对照组的(96.12±4.23)ml、16.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残尿量>100 ml和残尿量<100 ml与尿潴留发生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γ=0.897/0.645,P<0.05).结论 桂枝茯苓丸加味联合西医可以有效地降低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唐妮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阴道镜诊断早期宫颈癌的效果分析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至早期宫颈癌需要1~10年的时间,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宫颈癌提供了充足的时间[1]. 阴道镜为妇科常用探查手段,可以明确诊断病灶部位和范围,然而单一的阴道镜检查存在漏诊、误诊现象,不易发现宫颈管内及宫颈肌层的病变[2]. 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宫颈的大小、形态、回声及血流分布,两者配合使用,可以提高对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我院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阴道镜诊断早期宫颈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奕;马建红;丁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期间恶性肿瘤的发病状况及其发病原因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期间恶性肿瘤的发病状况及其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氮质血症期患者有34例,尿毒症患者35例,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并分析原发病的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期间恶性肿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于氮质血症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生恶性肿瘤的患者中泌尿系肿瘤的发生率高,其次为消化系统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发生恶性肿瘤患者的平均年龄要高于未发生肿瘤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低于未发生肿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病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肿瘤发病率高,不同原发病肿瘤发病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于氮质血症期患者,高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其中以泌尿系肿瘤所占比例高.

    作者:田媚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记录两组近远期预后.结果 两组治疗前ALT、AST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5 d观察组的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7%和53.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感染、高热、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及1年的死亡率分别为2.3%与7.0%,对照组分别为14.0%和27.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对于肝动脉化疗栓塞,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也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对肝脏损害较轻,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侯鹏飞;陈永忠;刘伟;焦连华;杨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扩大根治术用于中晚期胆囊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扩大根治术用于治疗中晚期胆囊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中晚期胆囊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标准根治术13例,扩大根治术20例,姑息性手术19例,剖腹探查术8例.观察不同术式的并发症.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2年,比较不同术式患者的1年和2年生存率.结果 标准根治术、扩大根治术、姑息性手术和剖腹探查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20.0%、10.5%和0.0%.Ⅲ期、Ⅳ期患者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个月和5个月.Ⅲ期、Ⅳ期患者的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30.8%、15.4%,6.4%、4.3%.不同分期的胆囊癌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5,P=0.133).扩大根治术患者Ⅲ期和Ⅳ期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和10个月.在Ⅲ、Ⅳ期胆囊癌患者中,行不同术式患者生存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6,P=0.018;χ2=15.829,P=0.001).结论 胆囊癌扩大根治术治疗中晚期胆囊癌可显著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上施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治疗中晚期胆囊癌时应严格遵循手术适应证.

    作者:魏强;赵海荣;张阁;康昭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益气活血养阴解毒方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养阴解毒方对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90只大鼠分为A组(空白对照)、B组(照射)、C组(激素+照射)、D组(中药低剂量+激素+照射组)、E组(中药正常剂量+激素+照射组)、F组(中药高剂量+激素+照射组)六组,B~F组大鼠双肺均采用6MV X线照射,建立放射性肺炎模型.分别于放射双肺后的第7 d、14 d、21 d、28 d、60 d随机断颈处死5只大鼠,获得右中肺进行肺部病理学评分,并采血采用ELISA法检测各时期大鼠血清TNF-α和TGF-β1含量.结果 B组各时期肺部损伤评分、血清TGF-β1和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五组,E组和F组各时期肺部损伤评分、血清TGF-β1和TNF-α含量均显著低于C组;随着中药给药剂量的上升,肺部损伤评分、血清TGF-β1和TNF-α含量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与激素相比,加用益气活血养阴解毒方可有效降低大鼠放射性肺损伤、血清TGF-β1和TNF-α含量.

    作者:潘纯国;刘智华;朱根华;严志宏;王小平;黄传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术前适形调强放疗同步顺铂与同步奈达铂对Ⅰb~Ⅱb期宫颈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放疗+顺铂方案对比放疗+奈达铂方案对Ⅰb~Ⅱb期术前宫颈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将48例Ⅰb~Ⅱb期术前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放疗+顺铂组和放疗+奈达铂组,每组各24例,放疗+顺铂组采用放疗+顺铂方案,放疗+奈达铂组采用放疗+奈达铂方案治疗.对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48例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均完成4-6个周期化疗,其中放疗+奈达铂组治疗有效率为91.66%,放疗+顺铂组治疗有效率(CR+PR)为87.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顺铂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放疗+奈达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奈达铂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放疗+顺铂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主要是1、2级;而白细胞减少、腹泻、周围神经毒性、肝功异常、疲劳、脱发、贫血、黏膜炎不良反应发生率放疗+奈达铂组与放疗+顺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奈达铂方案应用于Ⅰb~Ⅱb期术前宫颈癌治疗,提高了患者对方案实施及治疗的耐受性,且不良反应小,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庞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肿瘤诊断中的对比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0例肝肿瘤患者,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然后注入造影剂,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通过观察2种检测手段的血流信号分级,各类型肝肿瘤的诊断结果及肝脏良恶性病变的大流速(Vmax)和阻力指数(RI)值,对比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超声造影对HCC的血流显示率为88.0%,彩色多普勒超声对HCC血流显示率为68.0%,超声造影的血流显示率明显较高(P<0.05);2种检测方法在MLC,HHA的血流显示率上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超声造影对各类型肝脏肿瘤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率(P<0.05).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测得的肝脏良恶性病变Vmax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测得肝癌的RI均要高于肝脏良性病变(P<0.05),但2种检测方法间RI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以较为准确地检测肝肿瘤,对肿瘤内血流信号敏感度和特异性较高,也能较好地区分肝脏良恶性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吕品;李培英;张菊侠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沙培林术前辅助化疗对于贲门癌根治术的影响

    贲门癌是胃癌的特殊类型,发生在胃贲门部,即食管与胃交界以下约2 cm范围内的腺癌,因为其特殊的解剖学及组织学特性和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发现时多数已发展至进展期,外科治疗效果总体较差. 有研究表明,进展期贲门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Ⅱ期为 60% ~70%,Ⅲ期为 30% ~40%,Ⅳ期为 5% ~15%[1]. 沙培林是国产OK-432同类药,OK-432于1975年在日本被批准作为癌症的治疗手段用于临床,至今已有40 余年历史,日本对于其免疫化学治疗的效果做了充分的研究[2]. 近年来,我国逐步开始将沙培林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疗效显著.

    作者:郑钢;张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瘘TACE药代动力学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与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瘘TACE药代动力学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行TACE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瘘患者为研究组,同时期的30例无门静脉瘘患者为对照组,然后统计与比较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不同时间的洛铂外周静脉血药浓度、药代动力学参数,并比较研究组中不同严重程度与瘘口处理方式患者的上述检测结果.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的洛铂外周静脉血药浓度高于对照组,药代动力学参数均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中不同严重程度与瘘口处理方式患者的上述检测结果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门静脉瘘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TACE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而门静脉瘘的严重程度与瘘口处理方式对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影响也较大,应给予充分重视.

    作者:林福煌;吴宁;李斯锐;黄春新;陈峰;赵军;邢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肠道支架与肠梗阻导管在腹腔镜手术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中的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肠道支架与肠梗阻导管在腹腔镜手术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支架组和导管组,支架组(30例)先行肠道支架置入,后行腹腔镜一期肠切除肠吻合;导管组(30例)先行肠梗阻导管置入,后行腹腔镜一期肠切除肠吻合,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前术后肠管内径、术后疗效及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评价肠道支架与肠梗阻导管在腹腔镜手术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的效果.结果 导管组术后所需肠道准备时间长于支架组(P<0.05),但导管组所需手术费用较支架组少,此外,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肠管内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8 h,肠管内径均缩短(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导管组(P<0.05),随访3个月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梗阻复发,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肠道支架较肠梗阻导管在肠道准备方面更具优势,可以快速缓解患者腹痛腹胀症状.而肠梗阻导管操作简单易行,所需手术费用较低廉,故临床需根据患者经济情况、病情程度来选择手术方式.

    作者:刘伟;李量;郭甲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HER2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HER2在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胃癌患者140例,其中淋巴结转移94例.采集胃癌患者的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livision)方法检测3种组织中HER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40例胃癌原发灶组织中HER2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癌旁组织中HER2表达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HER2蛋白在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94例淋巴结转移灶和对应的胃癌原发灶中HER2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HER2表达一致率为89.4%,两类标本HER2表达状态具有一致性(Z=6.386,P<0.001).结论 胃癌HER2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胃癌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HER2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有关;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HER2的表达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患者在不能获取原发病灶的情况下,检测转移灶中HER-2可能为靶向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希望.

    作者:杨金凤;江军;王秋生;马世文;宋玉青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替吉奥联合多西他赛方案维持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观察替吉奥联合多西他赛方案维持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将8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每日2次饭后口服替吉奥80 mg/m2治疗,连服14天,停药7天.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每周1次多西他赛40 mg/m2溶于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 h,连用6周,停药2周.维持治疗3个周期后,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患者1年生存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47.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73%(P<0.05).2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损伤、贫血、血小板及白细胞数目减少等症状,但均为轻中度,经治疗后均可缓解(P>0.05).实验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72.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27%(P<0.05).结论 替吉奥联合多西他赛方案维持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肯定,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赵春燕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EGFR基因突变对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影响及生存分析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不同染色体上外显子突变对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影响及生存分析.方法 选取76例EGFR基因敏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EGFR基因检测结果分为四组:A组,EGFR基因18号染色体上外显子突变型组(18例);B组,EGFR基因19号染色体上外显子突变型组(20例);C组,EGFR基因20号染色体上外显子突变型组(19例);D组,EGFR基因21号染色体上外显子突变型组(19例).同时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20例EGFR基因野生型(EGFR基因未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E组(对照组).各组患者均给予吉非替尼(250 mg/d)治疗.结果 与E组比较,A、B、D组的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E组比较,C组的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E组比较,A、B、D组PFS、OS和QOL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E组比较,C组的PFS、OS和QOL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E组比较,A、B、D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E组比较,C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EGFR基因18、19和21号染色体上外显子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效果较好,同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不良反应;相反,采用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EGFR基因20号染色体上外显子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因出现耐药而效果不佳.

    作者:赵振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76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乳腺癌脑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76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 乳腺癌患者确诊脑转移后中位生存期为8.4个月,1年生存率为31.6%,2年生存率为7.9%,3年生存率为3.9%.多因素分析提示未放疗、PS评分≥2分、多发颅内转移灶、分子分型为Her-2型及三阴型均是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Lumin-al A、Luminal B、Her-2型及三阴型乳腺癌患者中位无脑转移生存期(46.8个月、34个月、26.8个月和17.6个月,P=0.005)、确诊脑转移后生存期(16.9个月、9.5个月、7.6个月和5.5个月,P=0.001)和总生存期(64.3个月、40.9个月、31.7个月和24.1个月,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放疗、PS评分、脑转移灶数目及分子分型是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与Luminal型乳腺癌相比,Her-2型及三阴型乳腺癌更易早期发生脑转移,且生存期更短.

    作者:董涵之;彭志强;邱志敏;刘志良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疗效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比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疗效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 根据患者意愿将60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35)和开腹手术组25例,分析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相较于开腹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镇痛药使用比例低、术后住院时间短以及盆腹腔引流量少,2组相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开腹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2.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0%.2组患者手术相应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性功能评分降低较小,与术前相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患者术后性功能评分降低显著,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性功能评分降低程度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中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为88.6%,相较于开腹组总有效率为80.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应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可显著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恢复快,性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显著,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作者:曾蓉凡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