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亮;李新胜
目的 探讨回肠袢式造口术和结肠造口术治疗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癌的效果.方法 将70例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回肠袢式造口术,对照组患者给予结肠造口术,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7.14%,对照组为6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控制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手术时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不大,但研究组患者禁食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Ⅱ期手术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分期手术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不大(P>0.05).结论 对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癌患者使用回肠袢式造口术治疗相对于结肠造口术来说有较大的优势,利于老年患者康复,可推广使用.
作者:李宝平;张海亮;常卫;郭初阳;代晓强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疑似前列腺癌进行穿刺活检的患者50例,并选择同期常规体检的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以及动态增强检查.观察5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情况,比较正常前列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信号强度值、表观扩散系数值以及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数、转运常数以及速率常数).结果 50例患者经穿刺病理活检或者手术诊断为前列腺增生24例,占48.00%;诊断为前列腺癌26例,占52.00%;正常前列腺组、前列腺癌组和前列腺增生组三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前列腺增生组与正常前列腺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信号强度值以及表观扩散系数值相比无明显差异,其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前列腺组、前列腺癌组和前列腺增生组三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前列腺增生组与正常前列腺组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数、转运常数以及速率常数相比无明显差异,其他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联合使用有助于鉴别诊断前列腺病变,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程丽;徐凯;汪秀玲;马红;陈高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考察改良DCF方案与SOX方案对晚期胃癌患者的影响.方法 晚期胃癌患者分为DCF组和SOX组.DCF组给予改良DCF化疗方案化疗,SOX组给予SOX化疗方案化疗.对比2组患者短期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差异.结果 2组患者短期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F组患者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较SOX组更为严重(P<0.05).SOX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显著优于DCF组(P<0.05).结论 对胃癌患者,SOX化疗能够明显缩小肿瘤病灶,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化疗中安全性好.
作者:马德;侯娟;陈青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治疗前后口腔颌面肿瘤患者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方法 选择80例口腔颌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良性肿瘤65例,恶性肿瘤15例.分析比较良性和恶性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前后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容积比(PCT)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患者(P<0.05),治疗前后2种性质肿瘤患者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的PLT、PCT和MPV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PDW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恶性肿瘤患者的VEGF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患者(P<0.05),良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的VEGF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血小板尤其是PLT、PCT和MPV参数以及VEGF水平可为口腔颌面肿瘤及其性质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也可为判断口腔颌面肿瘤治疗时机提供部分依据.但血小板和VEGF对口腔颌面肿瘤的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一帆;孙烨;王雯文;李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髓CD34+前体造血细胞在细胞毒药物盐酸吉西他滨诱导下,发生细胞凋亡情况及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出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CD34+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纯度.用盐酸吉西他滨(终末浓度为10μg/ml)诱导CD34+细胞凋亡,检测诱导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提取细胞RNA,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将药物诱导前后的CD34+细胞在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的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比较.结果 80份骨髓样本CD34阳性率为(6.06±1.61)%;TNM分期不同的患者样本间CD34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磁珠法分选后,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细胞的纯度为(88.63±7.29)%;CD34+细胞在经过盐酸吉西他滨诱导0 h、4 h、8 h、12 h后,凋亡率分别为(5±1.37)%、(18±4.76)%、(39±8.15)%、(56±9.64)%,各时间点细胞的凋亡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基因芯片结果显示,骨髓CD34+细胞在盐酸吉西他滨诱导凋亡0 h与诱导12 h后相比,表达差异2倍以上的基因有13种,其中9种基因表达是升高的,4种基因表达降低.结论 盐酸吉西他滨可以诱导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髓前体CD34+细胞发生凋亡,随着药物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凋亡率上升;DNA损伤修复系统中,部分基因表达水平出现变化.
作者:时洁;耿晓康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大分割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大体积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90例大体积脑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大分割放疗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大分割放疗的基础上每日加服1次替莫唑胺150 mg/m2,连续口服28天即1个放疗周期结束后,每个放疗周期的前5天给予每天1次口服替莫唑胺200 mg/m2辅助治疗.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析患者1年随访记录.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89%(P<0.05).实验组患者半年及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有放射性脑水肿、放射性脑坏死、脑神经损伤、恶心呕吐及发热等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临床还表现出骨髓抑制及贫血等不良反应,但均可耐受.结论 大分割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对临床治疗大体积脑转移瘤安全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临床不良反应较轻,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军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局部晚期鼻咽癌使用TPS1新辅助化疗的ORR及不良反应,探讨TPS1替代TPF新辅助化疗的可能性.方法 对29例局部晚期鼻咽癌,使用TPS1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后行同步放化疗.结果 TPS1新辅助化疗后BMI(体重指数)变化中位数0.34(0~1.1),总体放化疗后BMI(体重指数)变化中位数1.1(0.73~2.11).新辅助化疗后鼻咽部即时疗效评价:CR 4例(13.8%),PR 24例(82.8%),SD 1例(3.4%),ORR 96.6%.总体放化疗后鼻咽部即时疗效评价:CR 22例(75.9%),PR 7例(24.1%),ORR 100.0%.TPS1新辅助化疗后全组无4级不良反应,罕见3级不良反应,大多为0~1级不良反应,2级反应主要为恶心(48.0%),呕吐(21.0%),白细胞减少(24.0%)和中性粒细胞减少(14.0%).整体放化疗结束后全组无4级不良反应,少见3级不良反应(口腔黏膜炎除外).主要急性毒副作用表现为血液毒性,放射性皮炎,口腔黏膜炎,口干,脱发和呕吐.结论 对局部晚期鼻咽癌使用TPS1新辅助化疗有很好的近期疗效及较低的毒副反应,TPS1有替代TPF方案的可能.
作者:韩亚骞;何倩;刘林;刘峰;张琳;罗乐;马宏志;李云;席许平;肖锋;吴湘玮;王晖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胃肠内分泌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90例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在超声引导下行微波消融治疗,分析其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前超声显示肿瘤内均有血流信号,治疗后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P<0.05);有2例出现发热,5例进针处出现疼痛,对症治疗后消失,不良反应轻微(P<0.05);有40例死亡,50例存活,分化程度、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复发转移均是影响胃肠神经内分泌肿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轻微,患者的生存情况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的数目、肿瘤大小、复发转移有关.
作者:刘婕;贺海玲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脑膜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3. 4%,仅次于胶质瘤,居第2位. 脑膜瘤多好发于矢状窦旁、鞍区、颅底等位置,原发性脑室脑膜瘤少见,其发生率占颅内脑膜瘤的0. 5% ~3%. 脑室内脑膜瘤(intraventricular meningioma,IVM)多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80%),发生于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脑膜瘤则少见(20%) [1-3]. 根据IVM所处脑室的位置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侧脑室肿瘤患者会出现由于肿瘤占位继发的脑室受压症状,而第三或第四脑室内肿瘤者则表现为脑积水. IVM治疗包括显微手术切除、放射治疗[4-5]. 由于更深的肿瘤位置以及邻近于脑室重要结构,IVM 外科治疗仍存在很大难度.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十年用不同手术入路对脑室内脑膜瘤进行切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作者:武兆久;尚士超;刘威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老年甲状腺癌患者进行131Ⅰ治疗对白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131Ⅰ治疗的老年甲状腺癌患者90例,对比131Ⅰ治疗前后患者的白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水平变化.根据病理类型,将纳入患者分为乳头状癌组(64例)和滤泡状癌组(26例);根据131I治疗剂量,将纳入患者分为低剂量组(100 mCi,58例)和高剂量组(150 mCi,32例).结果 治疗后10天,乳头状癌组和滤泡状癌组患者白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0天,乳头状癌组和滤泡状癌组患者白细胞、粒细胞水平较治疗前上升;淋巴细胞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单核细胞水平治疗前后未明显改变.治疗后10天,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白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0天,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白细胞、粒细胞水平较治疗前上升;淋巴细胞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单核细胞水平治疗前后未明显改变.治疗后3个月所有患者的白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水平均恢复正常.结论 131Ⅰ治疗老年甲状腺癌,短期内会导致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粒细胞水平上升,淋巴细胞水平下降,单核细胞水平基本无改变,这一改变为一过性,不受甲状腺癌病理类型、131Ⅰ治疗剂量的影响.治疗3个月后,患者外周血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作者:郭佳;黄际远;戴庆靖;宋文忠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究无颈部淋巴结转移(CN0)梨状窝癌侵犯部位对患者肿瘤标志物及转移情况相关指标的影响程度.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115例CN0梨状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发病部位分为A组(内侧壁癌组)40例、B组(外侧壁癌组)37例和C组(内外侧壁癌组)38例,然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转移指标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三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转移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术后4周与12周A组与C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转移指标水平均高于B组,P均<0.05,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N0梨状窝癌侵犯部位对患者肿瘤标志物及转移相关指标水平的影响较大,尤其应注意对内侧壁癌及内外侧壁癌患者上述指标的监测与干预.
作者:李伟;刘明磊;马会平;李虎;汪福玲;张凤;钱新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对比分析经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与经腹卵巢囊肿剥除术对卵巢囊肿患者术后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卵巢囊肿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经腹卵巢囊肿剥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下床时间,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卵泡刺激素(FSH)、抗苗勒管激素(AMH)和雌二醇(E2).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3.75%(45/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8%(37/48)(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下床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AMH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后的E2、FSH水平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卵巢囊肿剥除术有助于促进卵巢囊肿患者各基础性激素水平的恢复以及卵巢储备功能的恢复,尤其是采用经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损伤小,病变清除较为彻底,患者术后恢复好.
作者:白海燕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单操作孔电视胸腔根治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方法 60例早期肺癌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成进行肋间切口的开放组、双操作孔胸腔镜手术的双孔组、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的单孔组,分别对3组患者的肺功能、并发症例数和手术情况进行比较,采取统计分析.结果 单孔组、双孔组和开放组肺感染(χ2=6.234,P=0.044)和肺不张(χ2=5.089,P=0.079)的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在住院总时间(F=3.252,P=0.046)、卧床时间(F=4.033,P=0.023)、手术时间(F=7.817,P=0.001)、术后引流量(F=3.495,P=0.037)、术中出血量(F=3.204,P=0.048)以及NRS评分(F=3.590,P=0.034)方面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的PEF(F=3.495,P=0.037)和FEV1/FVC%(F=3.353,P=0.042)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单操作孔电视胸腔根治术能有效改善肺功能、促进术后恢复、减小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有效治疗早期肺癌且安全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海宁;刘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研究雄激素受体(AR)与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9/配体蛋白聚糖结合蛋白(Mda9/syntenin)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80例三阴性乳腺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其AR与syntenin的表达情况检测,并探讨二者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患者无病生存率,COX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 AR阳性表达率为37.50%,syntenin阳性表达率为98.75%;AR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性(γs=-0.236,P<0.05),syntenin与淋巴结转移状态呈正相关性(γs=0.296,P<0.05),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性(γs=0.370,P<0.05),与组织学分级也呈现正相关性(γs=0.230,P<0.05);无病生存者占77.5%(62/80),AR阴性与AR阳性患者、不同程度AR表达程度与无病生存期(DFS)均无相关性(P>0.05),而syntenin不同表达程度与DFS存在相关性(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DFS的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5 cm均是DFS危险因素(P<0.05).结论 AR与患者的组织学分级相关、syntenin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大小呈正相关性,syntenin表达与DFS存在明显关联.
作者:黄元坤;周志兵;周蕾蕾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究CD44、CD133耦连miR-425装载纳米脂质体对结直肠癌干细胞PDL-1表达的下调作用.方法选择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分选出CD44、CD133/1+细胞,进行miR-425装载纳米脂质体转染,分为对照组(转染con-trol载体)、实验组(转染miR-425慢病毒载体),空白组以纳米脂质体代替,测定干细胞生长状态,检测PDL-1表达水平.结果分选的CD 133/1+细胞呈圆形,12 h后开始贴壁生长,状态良好.qRT-PCR检测显示实验组的miR-425的相对表达水平为(182.44±22.19),对照组与空白组分别为(1.84±1.11)和(1.67±0.98),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空白组(P<0.05).MTT检测结果表明,与空白组(0.78±0.22)、对照组(0.81±0.17)比较,实验组(0.24±0.15)的HCT116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P<0.05).空白组与对照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0.48±0.14)与(0.51±0.18),都明显高于实验组的(0.30±0.11).Western blot检测分析显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的PDL-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3±0.13)、(0.76±0.21)和(0.82±0.15),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空白组(P<0.05).结论CD44、CD133耦连miR-425装载纳米脂质体能抑制结直肠癌干细胞PDL-1的表达,从而显著抑制干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
作者:贾良勇;许娜;王兴宁;李慧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与分析外周血Th17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与小儿白血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60例白血病患儿为观察组,6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然后检测并比较两组的外周血Th17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水平,同时将观察组中不同分期与类型白血病患儿的外周血Th17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并以Logistic分析上述外周血Th17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与小儿白血病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外周血IL-6及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其他外周血Th17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水平则均低于对照组,且不同分期与不同类型白血病患儿其表达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以Lo-gistic分析显示,外周血Th17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水平均与小儿白血病有密切的关系.结论 外周血Th17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在白血病患儿中呈现异常表达的状态,且与本病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疾病的重要监测指标.
作者:陈莉琼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细胞块制片免疫组化对胸腹腔积液转移性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胸腹腔积液患者100例,经过穿刺法获取胸腹腔积液标本100 ml,病理检查,给予常规涂片和细胞块制片,均联合免疫组化法,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相关蛋白阳性、阴性以及不确定性,计算细胞阳性率.结果 细胞块检测阳性率为48.0%,高于常规检测的34.0%,不确定性比例为0,低于常规的22.0%(P<0.05);两种方法对良性组织检测结果显示:CK7、MOC-31、CD51、TTF-1、CEA、CA125、Ber EP4、NapsinA、E-cad均呈低表达,WT-1、Calretinin、CK5/6均呈高表达,恶性组织检测显示CK7、MOC-31、CD51、TTF-1、CEA、CA125、Ber EP4、NapsinA、E-cad均呈高表达,并且细胞块法阳性率均高于常规涂片法(P<0.05),WT-1、Calretinin、CK5/6均呈低表达;常规涂片对不确定组织检测结果:WT-1、Calretinin、CK5/6阳性率均较高,其他均为低阳性率,CK7、MOC-31、CD51、TTF-1、CEA、CA125、Ber EP4在转移性恶性肿瘤中阳性率均较高,并且细胞块阳性率均高于相应的常规涂片法(P<0.05).结论 细胞块制片免疫组化对胸腹腔积液转移性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各指标间联合可以判断肿瘤类型.
作者:龙兆博;唐晓梅;司婷婷;秦娟;王三喜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组织中NF-κB p50、NF-κB p65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73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所有患者甲状腺癌组织的NF-κB p50、NF-κB p65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①NF-κB p50表达阳性组与NF-κB p50表达阴性组之间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F-κB p50表达阳性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显著高于NF-κB p50表达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NF-κB p65表达阳性组与NF-κB p65表达阴性组之间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F-κB p65表达阳性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显著高于NF-κB p65表达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甲状腺癌组织表达NF-κB p50与NF-κB p65呈显著正相关(γs=0.653,P<0.05).结论 甲状腺癌组织表达NF-κB p50、NF-κB p65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可能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
作者:乐飞;张经宇;刘伟;黄先明;罗文政;张霞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的不同麻醉处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直肠癌患者66例,全部采用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按照入院时间的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全身麻醉组以及硬膜外麻醉组与全身麻醉混合组,每组22例.观察3组患者的气腹时间、手术时间以及苏醒时间,同时记录在术中气腹后10 min和气腹后60 min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数据,以及术后发生恶心、肌肉松弛、躁动等不良反应症状.结果 混合组的苏醒时间短于硬膜外麻醉组与全身麻醉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10 min后以及60 min后混合组的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组与硬膜外麻醉组,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4 h内,混合组在肌肉松弛、躁动与恶心呕吐方面的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硬膜外麻醉组与全身麻醉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的患者,采用全身与硬膜外混合麻醉的方式,能够使患者及时苏醒,在术中保持舒张压、收缩压、心率等指标的平稳,降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地麻醉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崔光荣;张果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宫颈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Ki-67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72例宫颈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4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患者宫颈组织HPV感染情况.结果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及宫颈癌组中PCNA和Ki-67阳性率、强阳性或过表达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CINⅡ组、CINⅢ组及宫颈癌组PCNA和Ki-67阳性率、强阳性或过表达检出率均高于CINⅠ组(P<0.05).PCNA表达强度与Ki-67表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γ=0.713,P<0.05),且PCNA表达强度和Ki-67表达强度与HPV感染均呈正相关关系(γ=0.701,0.684,P<0.05).结论PCNA、Ki-67和HPV感染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均存在较大差异,临床联合检测这3个指标,可以提高宫颈病变的诊断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赵建芳;石芳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