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陈锋;廖锦堂

关键词:肝硬化, 超声造影, 小肝癌, 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40例,共计45个病灶,病灶大径≤3 cm,使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病灶分别进行诊断,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 45个病灶中38个中-低分化癌动脉期明显增强,7个病灶高分化癌动脉期明显增强;超声造影、常规超声与增强CT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90.0%、77.5%、82.5%.结论 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超声造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早期诊断率,为临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支气管肺癌影像学的临床诊断观察

    目的 根据支气管肺癌的影像学特征,分析探讨误诊原因,并总结经验以提高支气管肺癌影像学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选取经病理诊断证实为支气管肺癌患者80例,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影像学资料的特点,对误诊病例的误诊原因加以讨论.结果 经影像学诊断为肺癌患者73例,误诊患者7例,误诊率达8.75%,误诊时间平均为3个月,误诊疾病主要为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鳞癌误诊患者3例,腺癌误诊患者2例,其他误诊患者2例.结论 对支气管肺癌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仔细观察分析,结合病例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张大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及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以534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FINS)以及甲状腺彩超检查的结果,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甲状腺癌发生率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癌的发生率为19.7%,女性的发生率为12.4%,高于男性6.4%,且随年龄的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加.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癌患者3年生存率的主要相关因素为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程和胰岛素依赖.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病程、胰岛素抵抗是影响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甲状腺癌的患病率较高,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病程、胰岛素抵抗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实践中,应及时对患者进行甲状腺癌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以减少甲状腺癌的发生.

    作者:罗德富;李鸿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简单肺功能评价对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式选择的价值

    目的 探讨简单肺功能评价对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60例,应用常规肺功能检查仪检测患者的大通气量(maximum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评价患者的通气功能,并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同时观察患者肺功能水平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 肺功能指标中MVV>80.0%、VC>96.5%、FVC>48.1%、FEV1>2.4 L的24例患者实施左或右全肺切除术,MVV为47.5%~77.8%、VC为41.8%~97.5%、FVC为51.8%~74.3%、FEV1为2.3~3.0 L的20例行单肺叶切除术,而MVV<41.7%、VC为36.3%~94.7%、FVC为30.1%~57.8%、FEV1为0.7~1.0 L的4例不适行任何开胸手术.在呼吸衰竭、死亡严重并发症方面,正常通气功能组发生率低于轻中度损伤与重度损伤组(P<0.05),但轻中度损伤与重度损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部感染、心律失常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随着肺通气功能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增高(P<0.05).结论 对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术前简单评估肺功能,可积极指导患者术式的选择,同时肺通气功能较差的患者术后并发症较严重,应提前有效预防.

    作者:宋少伟;李美鸽;王勇;赵渭东;卜智斌;张永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HPIP蛋白结构功能及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HPIP蛋白是近期发现的人类蛋白,在2000年,有学者首次以PBX1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胎儿肝脏cDNA文库中提取得到HPIP蛋白[1] ,2012年中国学者周蕾等从人类乳腺文库中以雌激素受体β( ERβ) AF2结构为诱饵,筛选出HPIP蛋白[2]. 近期国内外研究证实HPIP蛋白在人类恶性肿瘤组织中有超表达,如乳腺癌、肝癌、胃癌、口腔癌、结直肠癌,而且在肿瘤的发生、迁移、浸润、扩散等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榆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40例,共计45个病灶,病灶大径≤3 cm,使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病灶分别进行诊断,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 45个病灶中38个中-低分化癌动脉期明显增强,7个病灶高分化癌动脉期明显增强;超声造影、常规超声与增强CT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90.0%、77.5%、82.5%.结论 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超声造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早期诊断率,为临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作者:陈锋;廖锦堂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美兰注射在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美兰注射在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即将进行广泛子宫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的患者82例,开腹手术前5 min在宫颈3、6、9、124点注射美兰,然后术中探查颜色呈蓝色的淋巴结被认为是前哨淋巴结.观察淋巴结、淋巴管蓝染情况,将蓝染的淋巴结视为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并切除,之后常规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加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及非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分别送病理检查,并检查其分布部位.结果 在宫颈注射美兰5 min后进行手术,在术后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术前选择宫颈6点为注射处的患者中前哨淋巴结阳性率为97.56%(80/82),3、9、12点处送检结果显示为前哨淋巴结的比率分别为2.4%、1.2%、1.2%.而相比同样的常规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加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检出率为91.46%(75/82),在闭孔窝处淋巴结多.结论 在宫颈癌患者中前哨淋巴结的示踪标记可以利用美兰进行标记,且注射部位为宫颈6点处.

    作者:李琳;邢辉;覃小敏;周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ER、PR和HER2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脑转移瘤发生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ER、PR和HER2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脑转移瘤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35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24例出现脑转移瘤患者为转移组,111例非脑转移瘤者为非转移组.采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HER2表达水平.结果 转移组ER阳性率为29.2%,显著低于非转移组的56.8%(P<0.05);转移组PR阳性率为25.0%,显著低于非转移组的54.9%(P<0.05);转移组HER2阳性率为62.5%,显著高于非转移组的18.9%(P<0.05);ER(-)、PR(-)和HER2(+)联合检测乳腺癌脑转移的灵敏度为64.00%,特异性为87.27%、准确性为82.96%.结论 乳腺癌脑转移瘤患者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HER2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其中ER、PR的表达缺失及HER2的过表达可能参与脑转移瘤的发生发展,ER、PR阴性表达与HER2蛋白阳性表达联合检测乳腺癌脑转移的准确性良好,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金红艳;刘倩;葛四平;田勇;赵能刚;何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内凸型壁间子宫肌瘤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内凸型壁间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 选择内凸型壁间子宫肌瘤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组采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指标、并发症情况、卵巢功能及复发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的恶心呕吐、皮下气肿、下肢静脉血栓、低钠血症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个月的血清E2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血清FSH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不过组间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治疗组的复发率为2.5%,对照组为12.5%,治疗组术后1年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内凸型壁间子宫肌瘤能减少手术创伤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卵巢功能的恢复,也能防止子宫肌瘤的复发,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F-PSA/T-PSA联合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MRI联合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以及总PSA(T-PSA)比值对于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病理确诊为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103例患者,比较单独应用MRI以及MRI联合F-PSA/T-PSA诊断PCa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结果 103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被诊断为PCa,其中MR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89.74%、81.25%、85.87%,将MRI以及F-PSA/T-PSA比值联合诊断,发现选取0.15为截点时对PCa具有大的诊断价值,其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87.18%、89.06%、89.91%.结论 MRI联合F-PSA/T-PSA可以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率,有助于早期发现前列腺癌并进行治疗.

    作者:逄琳;陈新;王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沉默Epha2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生物学性状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

    目的 探究沉默Epha2基因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生物学性状的改变及对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方法 培养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高表达EGFR,对EGFR-TK1吉非替尼敏感),筛选对Epha2基因具有有效下调作用的siR-NA序列,并利用筛选得到的有效siRNA转染PC3细胞,分别在RNA水平与蛋白水平观察Epha2的下调效果;转染细胞后,加入吉非替尼共培养48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同时,观察转染后对三维培养的模型条件下PC3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结果 从设计的四条siRNA中筛选得到一条有效下调Epha2基因表达的序列,利用该siRNA转染前列腺癌细胞PC3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强了吉非替尼诱导PC3细胞的凋亡,同时减少了PC3在三维培养条件下的血管生成拟态.结论 抑制Epha2基因的表达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PC3的凋亡,减少PC3的血管生成拟态,Epha2基因可作为临床治疗前列腺癌的靶点.

    作者:曹阳;李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新疆儿童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 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儿童肾母细胞瘤(包含3例会诊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肿瘤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22例儿童肾母细胞瘤年龄6个月~11岁,≤5岁者共19例(86%),男/女比例1:1.75,维族16例,汉族6例,维族明显高于汉族.肿瘤大径4~17 cm(平均9.9 cm).镜下:肿瘤主要由3种成分构成:未分化的胚芽组织、间叶成分和上皮成分,以混合型多.免疫组化:AE1/AE3,Vimentin,WT1阳性率分别为73.7%,84.2%,89.5%;Ki-67值为10%~90%(平均57.4%).肿瘤伴横纹肌及神经内分泌分化时Desmin(26.3%),NSE(52.6%)阳性.结论 肾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肾原发性恶性肿瘤,肿瘤呈三相分化,免疫组化表达AE1/AE3、Vimentin、WT1、Desmin和NSE,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宋新兰;付娟娟;胡小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31例原发性肺黏液腺癌的CT表现与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肺黏液腺癌的CT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 选取31例原发性肺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肺黏液腺癌,且术前影像资料和相关病理资料均完整.结果 31例病例中,周围型26例(83.9%),中央型5例(16.1%),不规则、磨玻璃结节14例(45.2%)、伴毛刺征11例(35.5%)、分叶征14例(45.2%).结论 原发性肺黏液性腺癌,以周围型居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可呈现为软组织密度不规则团块影或磨玻璃结节,伴分叶征、毛刺征.

    作者:英天舒;张晓晔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胸腹腔镜和开放手术对食管癌的安全性评估及远期疗效比较

    目的 评估胸腔镜腹腔镜和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134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9例使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根治术,其余85例采用传统的开放性手术.评估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远期疗效.结果 手术过程中开放组3例死亡,腔镜组未出现死亡.2组在术后住院时间及胸管留置时间上无明显差异;腔镜组手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2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腔镜组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结论 微创食管癌手术在手术出血、术后恢复以及远期疗效上有着很明显的优势.

    作者:聂晓进;刘海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经胸腔镜术治疗肺转移瘤患者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与传统开胸术治疗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行肺切除术的多种类型肺转移瘤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VATS组与开胸组.VATS组手术方案为VATS,开胸组则进行传统开胸术.观察2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天数、引流量、住院天数等)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5年或至患者死亡为止,观察2组患者1年、3年、5年临床生存率.结果 VAT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天数、引流量、住院天数分别为(66.26±15.36)min、(57.65±14.30)ml、(2.62±0.68)d、(190.38±68.08)ml、(5.16±0.89)d,开胸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天数、引流量、住院天数等分别为(53.20±10.65)min、(78.77±15.92)ml、(2.57±0.63)d、(266.55±49.02)ml、(6.13±1.07)d,其中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5%,开胸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1年、3年、5年临床生存率分别为91.30%、56.52%、34.78%,开胸组1年、3年、5年临床生存率分别为92.00%、56.00%、36.00%,对照组1年、3年、5年临床生存率分别为85.00%、25.00%、5.00%.VATS组与开胸组3年、5年临床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VATS治疗肺转移瘤对患者的创伤较小,近期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此外,患者3年、5年生存率高于非手术患者.

    作者:王坤宇;王述民;曲家骐;孟凡武;郝春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预防性回肠造瘘术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预防性回肠造瘘术在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1月到2014年11月收治的692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二次手术发生率及术后感染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85例行预防性回肠造瘘术的患者中有15例发生吻合口瘘;507例未行预防性回肠造瘘术的患者中发生吻合口瘘11例.造瘘组患者的二次手术、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率均明显低于未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存在高危因素的直肠癌患者行切除术的同时行预防性回肠造瘘术虽然未能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但增加了手术安全性,降低了医疗风险和二次手术率及术后感染率,缩短了住院时间.

    作者:赵树展;郭澎;王昭顺;刘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和淋巴结转移及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行胃癌手术切除患者的病例样本共计96例,对这96例胃癌样本采用q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相对表达量及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参数,并与淋巴结转移等预后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VEGF-C相对表达量与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的特征如大小、发病的部位、侵袭深度,肿瘤的分期及分化程度、是否远处转移等并不存在相关性(P>0.05).而淋巴受累方面,淋巴受累组的VEGF-C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而无淋巴受累组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C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与淋巴结受累转移的风险有关.VEGF-C表达水平与MVD差异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 VEGF-C相对表达量水平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还需进一步系统研究.

    作者:周凤鸣;彭庆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血清PG水平对肝癌患者胃黏膜状况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PG水平对肝癌患者胃黏膜状况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肝癌患者100例,根据McCor-mack标准对患者的PHG发生情况进行评定,并因此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按照Child-Pugh评分系统进行分级,患者被分为A级、B级、C级.分析不同Child-Pugh分级与肝癌患者的PHG关系;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PG水平;比较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的血清PG水平;比较不同发病原因的患者的血清PG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肝功能明显较对照组患者差;研究组患者的PGⅠ、PGⅠ/PGⅡ水平明显较对照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P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级患者的PGⅠ的含量和PGⅠ/PGⅡ值较A、B级肝癌患者小,A、B级肝癌患者的PGⅠ的含量和PGⅠ/PGⅡ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B、C 3个等级的肝癌患者的PGⅡ含量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因的肝癌患者的血清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患者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血清PG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胃黏膜损伤程度进行评估,提前治疗可减少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魏若男;鲁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肝内胆管癌手术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癌患者手术治疗后炎症细胞分布与预后的相关性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行手术根除治疗的肝内胆管癌患者60例,对患者的详细就诊资料、CD15、CD68炎性相关性因素及生存资料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分化程度、肿瘤复发、TNM分期、CA199、术中输血、手术方式、肿瘤和手术部位、术前转氨酶水平的情况是影响胆管癌预后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炎症相关因子CD15、CD68的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有关(P<0.05).结论 肝内胆管癌手术治疗的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复发、TNM分期、CA199、术中输血、手术方式、肿瘤和手术部位、术前转氨酶水平具有相关性,局部的炎症状态CD15高表达、CD68低表达是影响胆管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永胜;孙保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乳腺癌患者血清HSP70和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BC)HSP70和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42例BC患者作为BC组,30例同期健康体检妇女为健康组.检测两组血清HSP70和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DFS)及5年生存率(5YSR)的关系.结果 BC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均低于健康组,血清HSP70水平则高于健康组;与治疗前比较,BC组治疗后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升高,血清HSP70水平则降低(P<0.05).BC患者血清HSP70水平与其DFS和5YSR均呈负相关(γ=-0.738,-0.748,P<0.05),BC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其DFS和5YSR则均呈正相关(γ=0.742,0.792,P<0.05).结论 BC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较低而血清HSP70水平较高,且均与其预后相关,可能作为BC患者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作者:黄秀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鼻咽癌放疗后并发视神经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并发视神经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临床纳入鼻咽癌放疗后发生视功能障碍及眼底病变的患者35例,共69只眼.分别对所有患者病变侧眼进行视力、眼底、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以及视野检查.结果 根据眼底检查的结果,可以将眼底病变分为视乳头型与视网膜型.视乳头型主要特征为视乳头水肿或苍白萎缩等;视网膜型主要特征为视网膜棉绒样斑、出血、血管异常或黄斑.35例患者中,有23例在接受放疗后3年发生视功能障碍及眼底病变.FFA检查显示,60只眼的视乳头存在缺血,45只眼的黄斑拱环缺损,54只眼出现微动脉瘤,37只眼发生视网膜内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等微循环障碍.结论 视神经萎缩、黄斑缺血或新生血管膜造成玻璃体出血以及视网膜脱离是导致鼻咽癌患者接受放疗后致盲的主要因素.

    作者:曹加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