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放射性碘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效果分析

努尔古丽·阿不都热西提;艾秀清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 放射性碘, 生命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放射性碘治疗对分型甲状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分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患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治疗;术后采用放射性碘治疗者设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入院健康体检健康人群90例为对照组.结果 功能领域:观察组患者首次治疗后情绪功能评分为(78.27±10.71)分,明显低于治疗前[(82.41±14.65)分],P<0.05;症状领域: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气促、便秘评分分别为[(8.49±14.57)分、(8.52±21.75)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5.97±18.74)分、(11.27±22.86)分],P<0.05.观察组患者各功能领域评分、总体健康状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除腹泻、便秘外,其余各症状领域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低,P <0.05.结论 应用放射性碘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对其生命质量无负面影响,同时可促进患者气促及便秘好转,患者情绪功能变差可能与药物及治疗环境有关.不管是放射性碘治疗前还是治疗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生命质量均较健康人群差.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FOLFOX4方案化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FOLFOX4方案化疗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接受FOLFOX4(奥沙利铂+CF+ 5-FU)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和营养支持,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实验组AFP水平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肿瘤直径总和减小为(4.9±0.8)cm,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FOLFOX4方案化疗的毒副作用前3位为白细胞减少、神经毒性以及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减少以及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Ⅳ级不良反应.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治疗后AFP水平、肿瘤类型、肝硬化以及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OLFOX4方案化疗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其预后影响因素包括肿瘤直径、治疗后AFP水平、肿瘤类型、肝硬化以及治疗方式.

    作者:邓兰;蒋益兰;吴文清;周美秀;江摩;彭国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不同麻醉方式对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8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39例.A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B组给予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免疫状态.结果 A组麻醉后及术后各时段的CD3、CD4、CDs、CD4/CDs及NK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和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均能抑制大肠癌手术患者的免疫功能,其中腰硬联合麻醉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

    作者:苏艳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乳腺癌术后发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在乳腺癌术后发热患者中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对80例乳腺癌发热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且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病原学的检查情况将其分为病原学阳性组与发热原因不明组以及临床诊断感染组,检测3组血清中降钙素原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病原学阳性组降钙素原含量为(7.8±2.1) ng/mL,临床诊断感染组降钙素原含量为(2.6±0.6) ng/mL,发热原因不明组降钙素原含量为(0.5±0.1) ng/mL,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是否绝经、是否淋巴结转移和发热程度以及不同化疗方案各组中≤0.5 ng/mL、0.5~2.0 ng/mL、2.1 ~ 10.0 ng/mL、>10.0 ng/mL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阳性组降钙素原含量阳性表达率高于临床诊断感染组、发热原因不明组,3组降钙素原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原对乳腺癌术后发热性质能进行较好地鉴别与诊断,且该指标检测并不受患者的年龄和绝经状况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与发热程度以及不同化疗方案等因素影响,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陈飞;李俊;程丹;余婷婷;贾晓艳;刘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检查在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分析研究影像学检查在该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0例肺结核合并肺癌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肺结核患者60例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在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CT影像学检查中的差异.结果 肺结核结合肺癌患者的吸烟史、胸痛、声音嘶哑和消瘦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单纯肺结核组(P<0.05);同时,其CEA、CA125及非小细胞肺癌抗原的指标值也显著高于单纯肺结核组.2组患者的各项影像学特征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患者的吸烟史、胸痛、声音嘶哑和消瘦等临床特征,以及CEA、CA125和非小细胞肺癌抗原3种血清癌抗原在诊断肺结核合并肺癌中有参考价值;CT影像学检查在诊断该疾病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商明群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肝内胆管癌术前诊断评估及临床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诊断评估及临床治疗对肝内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肝内胆管癌患者106例,所有患者行术前诊断评估,并对治疗后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肝内胆管癌患者超声检查、CT检查以及MRI检查准确率分别为78.2%、86.8%和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辅助检查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CA19-9、ALT以及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相关(P<0.05),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白蛋白以及合并结石与预后无关(P>0.05).106例肝内胆管癌总生存影响因素行Cox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CA19-9、AJCC分期、肿瘤多发以及谷丙转氨酶为肝内胆管癌患者长期生存不良预后因素.肝内胆管癌采用根治术后1年、3年以及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非根治手术或保守非手术治疗,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前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对疾病准确诊断评估具参考价值,根治性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龚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索拉非尼对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对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介入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索拉非尼,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以及生存情况.结果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食欲减退和肝区疼痛改善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及腹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以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索拉非尼可延长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生存时间,改善临床症状,但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临床用药需谨慎.

    作者:赵云;王华明;周霖;彭晓明;宿贝贝;张林枝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胸腔镜下胸膜固定术治疗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胸腔镜下胸膜固定术治疗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胸腔镜下胸膜固定术治疗的50例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接受胸腔闭式引流并注入粘连剂等方法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胸腔积液蛋白定量、白细胞计数及住院时间,观察随访期间复发及毒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临床缓解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2.00% (P <0.05).治疗组治疗后蛋白定量改善、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为2.00%、胸膜包裹肥厚总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2.00%、2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下胸膜固定术治疗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在改善肺癌伴胸腔积液总蛋白定量、减少复发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作者:吴中权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cad、vegf表达与化疗表达疗效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E-cad、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化疗疗效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的病理样本共计30例,对这30例非小细胞肺癌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钙粘附蛋白E(E-c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分析治疗有效率(OR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及检测E-cad和vegf的表达,分析E-cad、vegf表达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E-cad、vegf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特征如大小、侵袭深度,肿瘤分期及分化程度、是否转移等并不存在相关性(P>0.05);而淋巴受累组E-cad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vegf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而无淋巴受累组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vegf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与淋巴结受累转移的风险有关;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后vegf高表达患者ORR为11.2%,PFS为2.1个月,均低于vegf低表达患者(ORR为46.3%.PFS为6.6个月)(P<0.05),E-cad高表达患者ORR为46.3%,PFS为6.6个月,与E-cad低表达患者(ORR为31.8%,PFS为3.5个月)(P<0.05).结论 E-cad、vegf相对表达量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预后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vegf低表达者有效率较高;与E-cad呈正相关,E-cad高表达者有效率较高,但还需进一步分析.

    作者:王迪进;李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CT与MRI对鞍区常见肿瘤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CT与MRI诊断鞍区常见肿瘤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鞍区肿瘤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收取确诊为鞍区肿瘤的患者81例对其CT及MRI等影像学诊断结果及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判断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诊断鞍区肿瘤肿瘤检出率为71.60%,MRI诊断鞍区肿瘤检出率为82.72%,MRI检查略高于CT检查,无统计学差异(P>0.05).垂体腺瘤、脑膜瘤的MRI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颅咽管瘤CT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病理类型不同,CT、MRI检查对于鞍区肿瘤均可显示出不同的影像学特征.结论 CT与MRI对鞍区肿瘤临床诊断价值相当,可能与肿瘤具体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因此常规使用两种方法进行联合检测可能获得更佳的辅助诊断效果.

    作者:边媛;张阿萌;康眼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直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预防肠梗阻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 对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分别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和常规营养,观察2组患者出现早期肠梗阻、延长型肠梗阻、后期肠梗阻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组早期肠梗阻发生率为3.3%,延长型肠梗阻发生率为3.3%,后期肠梗阻发生率为6.7%,总发生率为1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术后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能够降低早期、延长型、后期肠梗阻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后的首次排气、排便,缩短其ICU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秦禄武;何龙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分型与宫颈腺癌的预后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不同的基因分型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宫颈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导流杂交的方法检测32例宫颈腺癌中HPV分型情况,分析不同的HPV基因分型与宫颈腺癌预后的关系.结果 宫颈腺癌中HPV阳性率为71.9%,其中HPV18阳性10例(43.5%),HPV16阳性8例(34.8%),其他型感染5例(21.7%),HPV感染与年龄相关,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腺癌的预后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是否转移及HPV分型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HPV分型是宫颈腺癌单独的预后因素.结论 HPV基因分型是宫颈腺癌单独的预后因素,HPV18型感染者比HPV16型感染者预后差.

    作者:陈文学;邹学森;黄秀珍;陈芸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经方麦门冬汤预防放射性肺损伤及其对血浆TGF-β1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经方麦门冬汤能否预防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及其对血浆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符合入选标准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及Ⅲ期以上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单纯放化疗,治疗组在进行放化疗的同时口服麦门冬汤,比较两组患者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在放疗前、放疗完成40 Gy及放疗后1个月测定两组患者血浆TGF-β1的水平.结果 治疗组2级以上(≥2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16.67%(5/3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 (1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两组血浆TGF-β1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完成40Gy时,治疗组血浆TGF-β1水平为(25.23±5.11) ng/ml,对照组为(27.85±5.57) n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90,P<0.05);放疗后1个月治疗组TGF-β1水平为(5.74±2.64) ng/ml,对照组为(7.36±3.11) ng/ml,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18,P<0.05).结论 麦门冬汤可以预防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TGF-β1通路有关.

    作者:刘珺;吴晨雯;熊绍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胸腔镜对周围肺结节诊断和恶性肺结节手术切除的价值

    目的 探讨胸腔镜手术对周围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周围肺结节患者105例,分别采用VATS和肺穿刺活检对周围肺结节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对比2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对病理诊断为肺癌的患者进行肺癌根治手术,将采用VATS的患者纳入VATS根治组,将采用肺穿刺活检患者纳入开胸手术组,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肺穿刺活检组明确诊断49例,准确率为81.7%;VATS组患者全部明确诊断,准确率为100.0%.2种方法对肺结节诊断的准确率和并发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VAT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VAS评分明显低于开胸组患者,P<0.05;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个数和术后引流量方面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VATS对肺周围结节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VATS对肺周围恶性结节的治疗效果与传统开胸手术相当,但是VATS创伤小、恢复快,可降低患者疼痛,是治疗肺周围恶性结节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作者:赖海银;陈梦君;马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临床干预的时机以及治疗方案对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病例4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患者的2年生存率;按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分为2个研究组,A组中21例2次CA125升高即开始治疗,22例出现临床症状后开始治疗;B组中20例采用手术+化疗治疗方案,23例采用单纯化疗.通过生存率的比较研究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并对与生存率相关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次CA125升高即开始治疗与出现临床症状后开始治疗相比,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发后采用手术+化疗治疗方案与单纯化疗相比,采用手术+化疗治疗方案患者的2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化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生存率与CA125水平升高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再次治疗时机无论从CA125升高开始,还是从出现临床症状时开始对患者的2年生存率无明显影响.治疗方案上采用手术+化疗治疗方案的患者预后优于单纯化疗.

    作者:夏杨;吴海根;吴澜;都三平;兰秋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腔内超声联合CEA、CA199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腔内超声联合CEA、CA199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10例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术前1周所有患者行直肠TRUS检查,以判断超声分期,TRUS后1~3天检测血清CEA、CA199水平,对照TRUS、TURS联合CEA、CA199术前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分期的结果.结果 TRUS诊断总准确率为76.4%,CEA、CA199水平随病理分期的升高逐渐升高.病理分期T1~T4期术前血清CEA、CA199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RUS联合CEA、CA199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率达90.9%,明显高于TRUS单独诊断准确率,P<0.05.结论 术前血清CEA、CA199检测水平对直肠癌TRUS分期有参考意义,TRUS联合血清CEA、CA199检测可以提高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率.

    作者:刘学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不同方法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和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对比

    目的 观察阴道镜多点活检与宫颈冷刀锥切术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GIN)Ⅲ级以及早期宫颈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阴道镜活检病理诊断为CIN或早期宫颈癌的患者共112例,所有患者均于LEEP下行宫颈锥切术,术后将组织送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结果与阴道镜多点活检的差异.结果 以宫颈冷刀锥切术为准,CIN Ⅰ级患者23例,CINⅡ级患者38例,CINⅢ级患者34例,原位癌患者11例,浸润癌患者6例.对比阴道镜多点活检病理结果,发现结果相符合67例,不符合45例.其中,诊断不足有21例,诊断过度有24例.112例患者中,经诊断为宫颈浸润癌者11例,阴道镜多点活检漏诊率8.6%;宫颈冷刀锥切术的术中出血量、出血时间等指标显著低于阴道镜多点活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冷刀锥切术出现术中出血、术后出血、术后子宫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阴道镜多点活检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镜多点活检在诊断CIN特别是CINⅢ级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通过联合宫颈冷刀锥切能够提高早期宫颈癌患者诊断的准确率,从而有效避免了隐匿性宫颈癌的临床漏诊,可以作为对宫颈癌进一步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乌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法,即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观察组采用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化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血清糖类抗原(CA) 125及癌胚抗原(CEA)水平变化,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40.0%,对照组为34.0%,两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控制率为80.0%,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74.0%,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质量为(71.9±5.1)kg,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6.9±3.1)kg,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卡氏评分为(86.4±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4±4.7)分,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血清CEA含量为(10.2±6.1)μg·L-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3±5.9)μg·L-1,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CA125含量为(38.8 ±3.2)U·mL-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9.3±2.1)U·mL-1,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恢复具有显著作用.

    作者:杨华;蔡卓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磁共振SWI序列成像对单纯性脑出血和脑肿瘤出血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SWI序列成像在鉴别单纯性脑出血和脑肿瘤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单纯性脑出血患者和脑肿瘤出血患者各30例,对这60例脑出血患者行CE-MR、T1WI、T2WI和SWI检查,分析SWI对单纯性脑出血和脑肿瘤出血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单纯性脑出血病例中,21例周围可见不同程度水肿,9例周围未见明显水肿信号;SWI扫描检查显示30例病变周围均未见明显增粗迂曲肿瘤样血管样低信号.脑肿瘤出血病例中,25例周围可见不同程度水肿,5例周围未见明显水肿;SWI检查显示8例结节肿块型出血完全覆盖肿物者,病变区未见低信号增粗迂曲低信号血管.SWI与CE-MR的确诊率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0.034,P=0.853);SWI与二者联合的确诊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159,P=0.001);CE-MR与二者联合的确诊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9.076,P=0.003).结论 在常规MR平扫的基础上,将增强扫描与SWI检查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单纯性出血和脑肿瘤出血的鉴别诊断正确率.

    作者:黄云华;谌丹丹;李恕清;何西西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索拉非尼联合TACE术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联合TACE术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97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分为实验组(47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TACE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索拉非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手足反应、腹泻、皮疹/脱皮以及高血压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乏力、消化道反应、脱发、骨髓抑制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2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索拉非尼能够有效提高TACE术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但会明显增加患者手足反应、腹泻、皮疹/脱皮以及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作为中晚期肝细胞癌治疗的优选方案,但需注意预防不良反应.

    作者:刘岗;钟武装;赵玮;王伟中;乐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IMRT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IMRT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选择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60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同步治疗组(30例)和单纯IMRT组(30例).同步治疗组:IMRT+同步化疗2周期,序贯化疗4周期.单纯IMRT组:单纯IMRT,序贯化疗6周期.化疗方案:同步化疗2周期,28天为1个周期.多西他赛60 mg/天,第1天、第8天加奈达铂30 mg.比较分析2组有效率、局控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同步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单纯IMRT组(96.67% vs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治疗组1,2年局控率分别为86.67%、63.33%,均高于单纯IMRT组1,2年的局控率(70.00%、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治疗组白细胞减少和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90.00%、80.00%,均高于单纯IMRT组的56.67%、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RT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临床疗效优于单纯IMRT治疗,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增高,经临床对症干预后,均可完成治疗.

    作者:李佳;戴鹏;范育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