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合并胃溃疡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

李俊成;高建超

关键词:胃癌, 胃溃疡, 高危因素
摘要:目的 分析胃癌合并胃溃疡的高危因素. 方法 选取胃癌合并胃溃疡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患者共计432例,对其危险因素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432例观察组对象中,胃癌合并胃溃疡患者21例,发病率4.86%;对年龄、民族、体重指数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民族、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家族病史、饮酒、吸烟、饮食、情绪控制、非甾体抗炎药服用情况、糖尿病、幽门杆菌感染、溃疡程度是胃癌合并胃溃疡的影响因子;随着危险因素个数增加,胃癌合并胃溃疡发热发病率显著增高. 结论 中年、少数民族、消瘦、文化程度低、有家族病史、大量饮酒、大量吸烟、刺激性饮食、不良情绪、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糖尿病、幽门杆菌感染、大面积溃疡是胃癌合并胃溃疡的高危因素,针对高危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胃癌合并胃溃疡的发生.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恶性胸膜间皮瘤13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 MPM)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确诊为恶性胸膜间皮瘤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全组均行CT扫描检查,13例全为弥漫性胸膜增厚;8例经胸腔镜检查确诊,占61.5%,开胸活检确诊3例,占23.1%,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确诊2例,占15.4%. 结论 恶性胸膜间皮瘤发病率低,诊断较困难,极易误诊,建议尽早行胸腔镜胸膜活检术,准确诊断本病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合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作者:黄振;凌春华;张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实用癌症杂志》2015年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同部位舌癌的不同厚度与颈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同部位舌癌厚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的T1、T2期舌癌手术标本98例,测量舌癌厚度,对舌癌进行病理分级和TMN分期;探讨患者颈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重点分析舌癌厚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检测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水平. 结果 舌癌组织颈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分级、舌癌厚度相关,而与病程、部位、面积、T分期和N分期无相关. 随着舌癌厚度增加,颈淋巴结转移率呈现逐渐升高,在厚度为7~10 mm时,转移率高;舌癌厚度大于7 mm时,颈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高于3~5 mm和5~7 m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舌癌厚度大于10 mm组与7~10 mm组比较,颈淋巴结转移率变化不明显.舌癌厚度≥7 mm组患者血清VEGF 含量明显高于<7 mm组(P<0.01). 结论 舌癌厚度测量对评估早期舌癌颈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可能与患者VEGF水平升高相关.

    作者:韦存志;肖世强;王建洪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全胸腔镜下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50例早期( TNMⅠ/Ⅱ期)的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随机分为胸腔镜组和开胸手术组,分别给予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指标、远期生存指标和手术的安全性. 结果 胸腔镜组术后引流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开胸手术组(P<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无显著差异(P>0.05). 2组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 胸腔镜组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胸手术组(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相比,全胸腔镜下手术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能够达到相同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新国;鄂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全结肠系膜切除与传统手术对结肠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结肠癌采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和传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7例结肠癌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全结肠系膜切除手术,对照组行传统根治手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观察组清扫的淋巴结、阳性淋巴结、左半结肠淋巴结以及右半结肠淋巴结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后两组并发症主要有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腹腔残余感染以及病灶复发,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观察组腹腔残余感染、病灶复发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具有临床疗效好,创伤小,术后腹腔残余感染率低等特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国范;吴国庆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高频超声对246例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分析高频超声对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246例乳腺肿瘤患者,分析其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表现和血流阻力指数等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 结果 乳腺癌良性患者与恶性患者的二维声像图在形态首发规则、是否具有钙化、边界是否清晰、包膜是否完整、是否具有血流信号等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良性肿瘤患者的Vmax、RI数值明显小于恶性肿瘤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患者的Adler半定量的分级状况与恶性肿瘤患者的比较具有较大差异,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良性肿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以0级、1级为主,恶性肿瘤以2级、3级为主要血流分布. 良恶性肿瘤患者彩色血流分级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P<0.05). 结合病理结果显示:超声诊断良性肿瘤准确率为94.61%(193/204),误诊率为5.39%(11/204);超声诊断恶性肿瘤准确率为88.10%(37/42),误诊率为11.90%(5/42);超声总诊断率为94.50%(230/246),误诊率5.50%(16/246). 结论 高频超声对乳腺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并且为临床诊断提供具体的参考数据,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的诊断手段.

    作者:周静;刘丹;彭莉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疼痛物质及炎性介质变化研究

    目的 研究及分析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疼痛物质及炎性介质变化情况. 方法 选取行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治疗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并选取同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的31例患者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1d、3d、7d的疼痛物质及炎性介质血清表达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肺癌患者术前1d的疼痛物质及炎性介质血清表达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术后1 d、3 d及7 d观察组的疼痛物质及炎性介质血清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水平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疼痛物质及炎性介质波动均相对更小,从而肯定了本术式在控制患者的疼痛应激、炎性应激及创伤程度中的效果.

    作者:高强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胃癌合并胃溃疡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胃癌合并胃溃疡的高危因素. 方法 选取胃癌合并胃溃疡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患者共计432例,对其危险因素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432例观察组对象中,胃癌合并胃溃疡患者21例,发病率4.86%;对年龄、民族、体重指数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民族、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家族病史、饮酒、吸烟、饮食、情绪控制、非甾体抗炎药服用情况、糖尿病、幽门杆菌感染、溃疡程度是胃癌合并胃溃疡的影响因子;随着危险因素个数增加,胃癌合并胃溃疡发热发病率显著增高. 结论 中年、少数民族、消瘦、文化程度低、有家族病史、大量饮酒、大量吸烟、刺激性饮食、不良情绪、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糖尿病、幽门杆菌感染、大面积溃疡是胃癌合并胃溃疡的高危因素,针对高危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胃癌合并胃溃疡的发生.

    作者:李俊成;高建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小针电凝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在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中,血管瘤是为常见的一种,如不及时控制,很容易造成婴幼儿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毁容、面部缺陷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等,给患者的心理及精神带来严重的伤害[1]. 我院运用小针电凝对体表血管瘤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作者:涂清卫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64排CT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64排CT在妇科肿瘤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妇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首先按研究对象分为4组:卵巢肿瘤31例,宫颈肿瘤44例,子宫肿瘤25例,阴道肿瘤13例. 全部患者行超声波 、MRI及64排CT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研究64排CT对妇科肿瘤诊断的价值. 然后观察44例宫颈肿瘤患者的超声波、MRI、CT检查结果,并与临床病理分期诊断结果作对比分析,研究64排CT对宫颈肿瘤定性及分期的诊断价值. 结果 64排CT对妇科卵巢肿瘤、宫颈肿瘤、子宫肿瘤、阴道肿瘤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率依次为:87.1%、88.6%、84.0%、84.6%;对妇科宫颈肿瘤的分期诊断准确率72.8%、检出率为86.4%,对Ⅱb期以上(含Ⅱb期)的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0.0%、检出率为100.0%. 64排CT对妇科肿瘤的定性诊断和分期诊断价值均优于超声波和MRI. 结论 64排CT图像的分辨率高、直观性强,价格适中,对妇科肿瘤的定性和分期诊断的准确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东梅;宋萌颖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80例健康志愿供髓者作为对照组. 2组都进行血常规、骨髓象、细胞因子、网织红细胞参数检测. 结果 观察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骨髓象细胞大小明显不均匀;核分叶过多、形态异常;染色质粗糙,网状排列;巨核细胞出现淋巴样小巨核、单圆核小巨核、多圆核小巨核.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清TNF-α和IL-4值明显较高(P<0.05). 观察组的RET、RET%、IRF、MFR、HFR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LFR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可以较早预知骨髓造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结合其他方法进行判定对制定治疗方案和临床指导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刘晓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外周血CYFRA21-1水平与晚期肺癌预后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YFRA21-1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晚期肺癌患者148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对所得样本的血清CYFR21-1水平进行检测,将CYFRA21-1水平升高患者纳入高水平组81例,未升高患者纳入低水平组67例. 结果 化疗前与化疗2个周期时,高水平组患者CYFR21-1水平均显著高于低水平组患者,而经过化疗,高水平组患者的CYFR21-1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经过化疗后,低水平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有效率以及1年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高水平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清CYFRA21-1的水平可以作为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的疗效指标,也能够对患者的生存期及预后进行评价.

    作者:张旭峰;郭志强;王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FOLFOX-6化疗方案联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转移性结肠癌的疗效

    目的 探讨FOLFOX-6化疗方案联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转移性结肠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转移性结肠癌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 对照组采用FOLFOX-6化疗方案,观察组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率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获益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观察组患者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及腹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观察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和1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FOLFOX-6化疗方案联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转移性结肠癌,可明显提高近期疗效和患者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赛福丁·克尤木;布力布·吉力斯汉;唐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两种肠造口术对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癌和高位直肠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分析结肠造口和回肠袢式造口术对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癌和高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直肠、乙状结肠癌老年患者86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回肠袢式造口术,对照组患者采用结肠造口术,观察记录两组患者Ⅰ期和Ⅱ期手术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不良情况发生率. 结果 Ⅰ期术后实验组患者的排气时间和禁食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Ⅱ期手术术后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的排气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低血钾症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 回肠袢式造口术治疗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癌和高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作者:陈建新;乔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效果. 方法 对70例NSCLC患者采用GP(吉西他滨+顺铂)方案进行动静脉全身化疗治疗. 给予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DSA)的引导下行支气管动脉灌注( BAI)化疗,结合静脉滴注化疗药物. 同时给予水化、护肝,5-HT3 受体抑制剂防治呕吐等对症处理. 治疗2个周期后对患者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估、对不同解剖分型和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记录不良反应的情况. 结果 70例NSCLC患者中CR 5例,PR 38例,SD 19例,PD 8 例,总有效率为61.4%. GP方案在治疗不同类型的晚期NSCLC时,总有效率分别为:中央型肺癌75.0%,周围型肺癌36.8%;肺磷癌69.7%,肺腺癌43.3%. 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524,P=0.046);肺磷癌和肺腺癌患者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541,P=0.037). 有23%的患者有Ⅱ度以上的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而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也仅是Ⅰ~Ⅱ度,但发生胸痛的患者有46例,其中32 例是Ⅰ度,程度较轻. 结论 吉西他滨和顺铂动静脉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对中央型肺癌、肺鳞癌的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较轻,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合理应用.

    作者:魏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质子泵抑制药物中长期使用对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对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情况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2组. 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观察中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对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率的影响,比较2组患者研究前( 0个月)和复查史的HP感染率变化,比较患者复查时的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率. 结果 2组患者不同时间的HP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 P>0 .05 ). 2组患者1年内的癌前病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4个月后,观察组癌前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胃癌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尽管质子泵抑制类药物疗效显著,但长期的应用可能导致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率提高,故临床应用时应该充分考虑多种因素,避免药物滥用.

    作者:刘莹;蒋敦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FDG PET/CT对淋巴瘤化疗后结外淋巴组织及残存淋巴结病灶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FDG PET/CT对评价淋巴瘤化疗后淋巴组织或残余淋巴结病灶是否有肿瘤存活的准确性. 方法 经病理活检确诊的淋巴瘤患者36例,接受6个周期的化疗,化疗结束行FDG PET/CT评估疗效,并与同期CT平扫比较,对PET阳性的病灶行病理活检证实,PET阴性者进行6个月以上随访,1年随访期内未出现肿瘤复发判定为完全缓解,以病理和随访结果作为终评价标准. 结果 36例患者中,PET/CT评价其中32例为完全缓解(31例符合终结果,假阴性1例) ,4例为部分缓解( 4例均与病理结果相符);常规CT平扫提示10例患者化疗后原病灶部位见软组织病灶残存,评价为部分缓解,其中7例PET显像为阴性,3例患者PET呈阳性(3例病理检查证实均存在肿瘤残留);26例评价为完全缓解( 25例与随访结果相符,其中假阴性1例). PET/CT诊断淋巴瘤化疗后残余病变肿瘤残留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0.0%、100%、97.2%,同期平扫CT分别为75.0%、78.1%、77.7%. 结论 FDG PET/CT是判断淋巴瘤化疗后结外淋巴组织及淋巴结内是否有肿瘤残存,较为准确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手段,值得临床广泛采用.

    作者:王剑杰;蒲朝煜;梁英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分子靶向药特罗凯对晚期肺癌的抗肿瘤活性分析

    目的 探讨分子靶向药特罗凯对晚期肺癌的抗肿瘤活性. 方法 收集晚期肺癌患者50例,口服特罗凯150 mg,每天1次,随访1年,观察分子靶向药特罗凯对晚期肺癌的抗肿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分子靶向药特罗凯对晚期肺癌的抗肿瘤治疗有效率男性高于女性、低年龄段高于高年龄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治疗有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控制率在不同性别、不同病变位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段控制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714个月,95%CI为9.557~10.443个月. 经过分析男性中位生存时间高于女性,低年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高于高年龄患者,病变中央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高于周围型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良反应在男女之间、病变位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分子靶向药特罗凯对于晚期肺癌具有一定疗效,尤其是对男性和低年龄段群体,同时不良反应可以有效控制,安全性较高.

    作者:邬红霞;矫艳艳;冒小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胃癌术后3D-CRT合并同时化疗的疗效研究

    目的 比较胃癌术后单纯化疗与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将57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与同步放化疗组,单纯化疗组采用6个周期XP方案(希罗达2 000 mg/m2 d1~14+顺铂60 mg/m2 d1 q3w). 同步放化疗组(第一阶段:2个周期XP方案化疗、第二阶段:放疗+希罗达1 650 mg/m2 5w、第三阶段:2个周期XP方案化疗). 结果 同步放化疗组28例患者术后1、2、3、5年生存率为75.0%、64.3%、57.1%、46.4%;单纯化疗组29例患者术后1、2、3、5年生存率为65.5%、51.7%、32.1%、21.4%,两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恶心、呕吐、腹泻、外周神经毒性及手足综合征,且以1、2度为主,同步放化疗组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手足综合征发生率高于单纯化疗组,但可耐受. 结论 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组1、2、3、5 年生存率高于单纯化疗,且3、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熊戴群;罗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的预后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L)临床病理参数和染色体13q14.3缺失与其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33例术后进行化疗的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6、MUMl和P53蛋白的表达,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染色体13q14.3. 结果 33例BL临床分期:Ⅰ+Ⅱ期12例、Ⅲ+Ⅳ期16例、无法分期5例;随访时间为4~120个月,其中生存27例、死亡6例(均为Ⅲ或Ⅳ期);临床分期为进展期(P=0.024)和低白蛋白血症(P=0.053)者预后相对较差;bcl-6、MUMl和P53阳性率分别为90.9%(30例)、21.2%(7例)、30.3%(10例),其表达均与预后无关(P>0.05). 染色体13q14.3缺失8例,与染色体13q14.3正常者相比,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P=0.137). 结论 儿童BL的预后与临床分期与血清白蛋白水平有关,染色体13q14.3缺失和其免疫表型与其预后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慧;黄传生;刘志良;杨文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