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少伟;王勇
目的 探索两种不同化疗方案治疗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7例原发性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两组,其中13例接受含培门冬酶的SMILE方案化疗,34例接受包含左旋门冬酰胺酶标准SMILE方案化疗,定期监测所有患者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乳酸脱氢酶、血淀粉酶及血糖.结果 培门冬酶方案化疗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61.5%和76.9%)高于左旋门冬酰胺酶方案化疗组(58.8%和7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化疗方案骨髓抑制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培门冬酶的SMILE方案化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未增加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取得与标准SMILE化疗方案近似的疗效.
作者:杨凯;何学鹏;楼金星;刘晓东;郭智;张媛;陈鹏;陈惠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CT和MRI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情况的诊断效果.方法 对TACE治疗术后1~3个月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1例,行CT、MRI检查,以CT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RI检查结果.结果 MRI对肿瘤包膜检出率明显高于CT (P <0.05).CT检出病灶37处,MRI检出病灶45处(100%),诊断准确率82.4%,灵敏度97.4%,特异度38.5%,阳性预测值=82.2%;阴性预测值=83.3%.MRI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CT的ROC曲线下面积(P<0.05).MRI的小短径明显小于CT(P<0.05).结论 MRI在诊断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残存、复发方面优于CT.
作者:潘兴朋;丁峰;邵毅;程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将113例子宫肌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肌瘤个数、大肌瘤直径、术后病率、镇痛剂使用率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肿瘤个数和大肿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病率、镇痛剂使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佳,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病率、镇痛剂使用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短,肛门排气恢复时间短,但手术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
作者:陈志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青年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的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青年原发性肝癌(PLC)患者(≤35岁)和603例中年肝癌患者(>35岁)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预后.结果 肿块发现率,青年患者为15.6%,老年患者为28.7% (P <0.05);肝炎病史,青年患者36.8%,老年患者66.3%(P<0.0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HBsAg),青年患者为79.2%,老年患者为67.6%(P<0.05);肝硬化发生率,青年患者为64.9%,老年患者为90.7% (P<0.01).肿瘤直径>5 cm,青年患者为87.0%,老年患者为73.0% (P <0.01);TNM分期Ⅲ期比例,青年患者为29.9%,老年患者为18.2% (P<0.05).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进展情况存在关联性,而与肝硬化无相关性.青年患者HBsAg阳性定期检测至关重要.
作者:臧西国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究DCE-MRI对乳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60例MR扫描前未进行抗肿瘤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术前给予DCE-MRI检查,记录大强化率(SImax)、时间-强度曲线(TIC)、大线性斜率(slope)和达峰时间(Tpeak)相关参数;病理组织免疫组化学染色记录预后因子Ki-67、c-erbB-2、ER、PR、P53的表达情况.行卡方检验探究预后因子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和行直线相关分析探究DCE-MRI相关系数和预后因子的关系.结果 Ki-67、c-erbB-2和P53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ER、PR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无关;c-erbB-2和P53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淋巴转移有关;而Ki-67、c-erbB-2、ER、PR、P53表达均与肿瘤大小无关.DCE-MRI的Tpeak与ER和PR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γ =0.541,P<0.05;γ =0.552,P<0.05),Ki-67、c-erbB-2和P53的阳性表达与Tpeak呈负相关(γ=-0.532,P<0.05;γ=-0.534,P<0.05;γ=-0.526,P<0.05);SLmax、Slope、TIC与各预后因子的相关性无统计意义.结论 预后因子Ki-67、c-erbB-2、ER、PR、P53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而DCE-MRI的Tpeak与各种预后因子紧密相关,可有效评估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凌;范萍;梁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三阶梯镇痛原则在癌症减痛药物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运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经病理检查确诊的80例中晚期癌症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0例与30例.实验组患者按照三阶梯镇痛原则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非阶梯镇痛药物原则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差异;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CR 12例,PR 24例,MR 14例,NR 0例,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有效率为72.0%,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总生活质量等各项生活治疗指标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便秘、多汗、嗜睡以及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的例数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结论 运用三阶梯镇痛原则缓解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提倡.
作者:苟兰琼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及肝内胆管细胞癌外科治疗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生存率和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结果 淋巴结转移、肝内转移、手术方法、管周浸润、门静脉浸润等是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疗效相关因素.结论 根治性手术切除法和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作者:池小斌;罗祥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2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2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患者均为透明血管型.免疫组化无特征性改变;EBER原位杂交示2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均阳性.2例中有1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随访结果为手术切除后痊愈,未复发.结论 多中心型Castleman病,临床少见,因此缺乏对其认识,从而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误诊.提高对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认识,对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韩鸿雁;李晓兵;张博;邵云;王怀涛;许春伟;张凤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规范化癌痛治疗的疗效,以及癌痛控制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方法 对346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严格按WHO三阶梯止痛治疗,用数字评分法对患者疼痛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癌症患者72 h的疼痛控制率,以及癌痛控制后癌症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改变.结果 规范化癌痛治疗72 h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其中中度疼痛患者明显缓解率为96.02%,重度疼痛患者明显缓解率为93.10%.规范化癌痛治疗后,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消极情绪均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自杀倾向率显著降低(P<0.05),对疾病治疗的自信心显著提高(P<0.05).同时患者家属的抑郁、焦虑、恐惧、消极情绪也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生活质量上,患者的睡眠、精神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好转(P<0.05),食欲状态改善无显著差异(P>0.05);而患者家属的睡眠、食欲、精神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4个方面均明显好转(P<0.05).结论 规范化癌痛治疗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控制疼痛.癌痛控制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陶海云;屈中玉;万里新;魏光敏;王启船;盛晶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现代放疗进入了调强放射治疗时代,调强放射治疗对患者的体位精度要求更高.临床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常采用头颈肩大面罩结合常规固定枕的方式体位固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位固定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然而临床发现摆位误差仍偏大,且患者容易身体扭曲.近年,我院尝试采用了发泡剂泡沫垫结合头颈肩大面罩的体位固定方式,该方法重复性和精确性较其它体位固定方式有较大的提高.
作者:曹舜翔;应惟良;袁星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胸肌间淋巴结(interpectoral lymph nodes,IPNs)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40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且将胸肌间淋巴结单独送病理检查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行原发性淋巴结清扫术患者903例作为对照.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影响IPNs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病理分期、胸肌间阳性淋巴结个数、新辅助化疗是影响IPNs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期与胸肌间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 <0.001),胸肌间阳性淋巴结个数是影响IPNs转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病理分期和胸肌间阳性淋巴结个数是影响IPNs转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是否采用新辅助化疗对IPNs转移率也有一定影响.
作者:柯章明;孙圣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丙氨酰-谷氨酰胺(Aln-Gln)对胰腺癌术后肠道通透性与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行胰腺癌手术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术后给予Aln-Gln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同等容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安慰剂.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第3、5d血浆Gln浓度,术前1d、术后第5d的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浓度和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术前1d、术后第1、5d的HLA-DR和TLC.结果 观察组术后第3、5d血浆Gln浓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同时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P<0.05);观察组术后第5d血浆DAO浓度明显低于术前(P<0.05),同时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P<0.05);观察组术后第5d尿L/M比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d的HLA-DR和TLC明显高于术后第1d(P<0.05),其中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ln-Gln应用于胰腺癌术后可有效提高并维持血浆Gln浓度,维护肠屏障功能,改善其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蔡斌;董朝妮;代海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肺癌根治术患者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1组(A组)37例,右美托咪定2组(B组)37例及对照组(C组)38例,3组进行麻醉诱导及维持的药物均相同.在手术中切开皮肤时,A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8 μg,/kg,其后以0.3 μg/(kg·h)的剂量持续输注至术毕;B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8 μg/kg,其后以0.5 μg/(kg·h)的剂量持续输注至术毕;C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在麻醉诱导前时刻(T1),术毕时刻(T2),术后第1天(T3),术后第7天(T4)抽取静脉血,检测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介素-6(IL-6)水平;并于术前24 h,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应用简易智力状况监测表(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情况.结果 A、B、C组术前24 h 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术后第1、3天MMSE评分与术前24 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第1天MMSE评分与术前24 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第3天MMSE评分与A组、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间比较,3组NSE T2、T3时间点均升高(P<0.05),T4时均恢复术前水平,B组T2、T3时间点NSE均低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间比较,3组其他时间点IL-6均升高(P<0.05),B组T2、T3时间点IL-6均低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5 μg/kg的维持剂量可改善肺癌根治术患者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及可逆性脑损伤有关.
作者:王永祥;曹金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同期推量调强放射治疗对颅脑多发性转移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颅脑多发性转移肺癌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同期推量调强放射治疗组和常规全脑放疗组,每组各30例.回顾性比较两组疗效及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调强组有效率(76.7%)显著高于常规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常规组患者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14/30,46.7%)明显高于调强组(3/3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血液学毒性和胃肠道毒性;调强组患者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i square=4.742,P=0.0294).结论 临床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时,同期推量调强放射治疗手段效果显著好于常规全脑放射治疗手段,应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徐海亭;张涛;沈曼曼;杨恕宁;张旭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对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收集60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2组,开颅手术组34例,介入治疗组26例.记录治疗后并发症,术后发病率和死亡率,临床和血管造影结果以及复治率.患者被进一步分成破裂和未破裂海绵状血管瘤组.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破裂,介入组为20.0%(5/26),手术组为26.5%(9/34).介入组和手术组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和16% (P =0.01).随访血管造影完全或近乎完全闭塞的总发生率介入组和手术组分别为86%和95% (P=0.16).Rankin量表得分3~6患者的比例,介入组和手术组分别为10.0%、5.9%(P=0.5).血管造影随访平均9.02个月(0~5.2年).复治率分别为14%和0(P=0.01).结论 介入组的并发症及复治疗率较高.应根据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构筑和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作者:淦作松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超声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分析其超声特征与病理良恶性的相关性.结果 80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中,良性病变30例,恶性病变50例.恶性组病灶不完整、边界不清晰、有声晕、低回声、微钙化等发生率分别为36.00%、32.00%、14.00%、54.00%、76.00%,明显高于良性组的6.67%、3.33%、73.33%、20.00%、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患者血流分级0~1级所占比例和血流形态分级Ⅰ~Ⅱ型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恶性组,血流分级2~3级所占比例和血流形态分级Ⅲ型~Ⅳ型所占比例均显著低于恶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结节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6.67%,良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94.00%.结论 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应用超声检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确保较高的临床诊断水平.
作者:伍晓鸣;刘可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化疗剂量强度对肺癌患者近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临床纳入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9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多西他赛单药方案二线化疗.采用实体瘤化疗疗效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各化疗剂量强度引发肺癌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根据患者化疗的相对剂量强度,分为低剂量组(<0.65),中剂量组(0.66 ~0.74),高剂量组(≥0.75).其中,高剂量组治疗有效率为69.52%,中剂量组治疗有效率为57.44%,低剂量组治疗有效率为40.63%.高剂量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化疗期间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数目下降,胆红素水平升高,转氨酶升高,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剂量组为45.71%,中剂量组为28.72%,低剂量组为25.00%;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化疗后随访3年发现,高剂量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2.86%、60.95%、28.57%,中剂量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1.03%、46.15%、16.41%,低剂量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9.17%、38.54%、11.46%.高剂量组1年生存率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比较无差异(P>0.05),而2年、3年生存率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P<0.05).结论 高剂量强度的化疗药物,能够有效提高肺癌患者近期疗效.但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亦较高.因此,对肺癌患者进行化疗剂量的选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同时,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不良反应.
作者:李晓琴;卡哈尔江·阿不都外力;刘春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改良根治术联合化疗治疗早期老年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4例老年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给予改良根治术联合辅助化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独的改良根治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5年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局部复发率、腋淋巴结复发率、远处转移率、5年生存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大大提高,QLQ-C30多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根治术联合化疗治疗早期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优于改良根治术治疗,并且在降低癌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少伟;王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EPHX1)编码基因多态性与泌尿系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检索相关数据库中的文献,获取有关EPHX1基因多态性与泌尿系恶性肿瘤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提取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指标.结果 共纳入EPHX1 Y113H多态位点的6篇文献,累计病例806例,对照1 156例.纳入的结果使用Meta分析显示EPHX1 Y113H基因多态性与泌尿系恶性肿瘤易感性无相关性[(CC vs TT:OR=1.33,95% CI:0.87 ~ 2.05,P>0.05);(CT vs TT:OR =1.11,95%CI:0.93~1.33,P>0.05);(CC/CT vs TT:OR =1.11,95%CI:0.95 ~ 1.30,P>0.05);(CC vs CT/TT:OR =1.24,95% CI:0.86~1.78,P>0.05)].EPHX1 H139R多态位点共4篇文献,累计病例491例,对照760例.Meta分析显示EPHX1 H139R基因多态性与泌尿系恶性肿瘤易感性无相关性[(GG vs AA:OR =0.74,95%CI:0.40 ~ 1.08,P>0.05);(AG vs AA: OR=1.04,95% CI: 0.83 ~ 1.32,P>0.05);(GG/AG vs AA: OR=1.00,95% CI:0.79~1.27,P>0.05);(GG vs AG/AA:OR =0.72,95% CI:0.41~1.27,P>0.05)].结论 EPHX1 Y113H或H139R基因多态性与泌尿系恶性肿瘤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何立;陈志远;王敏;蒋冠军;汪志顺;刘修恒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PP方案)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协作网、维普、万方、CNKI等中外数据库中PP方案和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文献,应用Revman5.2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GP方案和PP方案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1年生存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副作用方面,PP方案的血液毒性要小于GP方案.结论 GP方案和P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相近,但PP方案的副作用较GP方案小.
作者:陈毅鹏;陈小霞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