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体会

夏建国;张颖

关键词:食管癌术后, 肠内营养, 治疗
摘要:食管癌患者由于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代谢紊乱,在就医时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同时因手术创伤大,手术后禁食时间长,患者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就更加明显,从而使术后并发症增加[1],故术后营养支持特别重要.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自身配对的锯齿状腺瘤与传统腺瘤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目的 探讨锯齿状腺瘤与传统腺瘤的癌变潜能的差异.方法 2007年4月~2009年9月经肠镜检出、并经病理检查证实、同时具有锯齿状腺瘤、管状腺瘤的病例.从腺瘤的临床特征(生长部位、直径大小、蒂部情况及异型增生程度)及免疫组化(β-连环蛋白、P53、Ki67)两个方面,比较两者差异.结果 同时具有SA及TA的16例,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62.9岁;2种腺瘤的部位分布、异型增生程度及直径大小无显著性差异,无蒂的SA明显多于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连环蛋白、P53、Ki67在2种腺瘤中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同1个体的锯齿状腺瘤与传统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代小娟;王鲁平;韩英;杨欣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癌CpG岛甲基化谱状态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EC)中肿瘤相关基因DNA启动子区CpG甲基化谱(CIMP)状态及意义.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检测35例EC组织、15例癌旁配对组织及2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14、P16、ER、RASSF1A及COX-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修饰状况,并分析CIMP的频率及与各基因甲基化的关系.结果 EC组织中甲基化频率从P16的37%至P14的57%不等,癌旁配对组织中由P16的27%至P14的60%不等.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仅有2例ER、COX-2和4例RASSF1A甲基化.46% (17/35)的EC和47% (7/15)的癌旁组织为CIMP+ (P=0.574),正常组织中未见CIMP+.在CIMP+ 的EC中,CIMP+ 与P16和COX-2 的甲基化相关(P=0.001).结论 多基因同时甲基化在EC及癌旁组织频率较高,P16 和 COX-2的甲基化与CIMP+状态相关,CIMP+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癌变的早期事件.

    作者:张庆英;周莉;张东红;易德青;周太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MMP-2、NM2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MMP-2、NM2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7例NSCLC患者经手术切除肺癌组织、15例肺癌组织周围淋巴结及15例癌旁组织(患者术前均未行化疗及放疗)中MMP-2、NM23的表达.结果 57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MP-2阳性表达29例,占50.8%.NM23阳性表达30例,占52.6%.MMP-2、NM23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无关(P>0.05),MMP-2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有关(P<0.05),NM23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MMP-2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 MMP-2、NM23均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可能对肺癌转移有促进作用.MMP-2、NM23检测可能作为判断肿瘤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刘旭之;宋卓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局部中晚期鼻咽癌同期放化疗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标准治疗方法是放疗,但对于Ⅲ,Ⅳ期中晚期患者,单纯放疗效果欠佳,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较高.因此,对中晚期鼻咽癌目前以放化综合治疗为主.根据放疗与化疗不同的结合方式,可以分为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和辅助化疗.

    作者:万林林;傅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胸膜纤维板型肺腺癌2例报告

    1 病例报告例1,男性,53岁.咳嗽、左侧胸闷、活动气促1月,胸片及CT显示左胸腔大片透光区,无肺纹理,约占60%,肺被压缩至肺门,可见一液平,纵隔移位不明显.查体:左胸叩诊鼓音,呼吸音很低.诊断为左侧肺大泡破裂、自发性液气胸,于2004年1月31日入院,行胸腔闭式引流,1周后仍持续漏气,复查胸片肺压缩50%.

    作者:陈光辉;戴建华;苗福禄;李国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7例临床病理特征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7例SPTP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免疫表型的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SPTP,男女之比为2∶5,平均年龄34岁,仅3例有临床症状.6例发生于胰腺,有1例发生在胰腺外.肿瘤均呈囊实性;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巢状排列,并形成假乳头状结构,部分瘤细胞呈透明细胞样细胞改变;间质黏液样变性、异物巨细胞反应及胆固醇样结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瘤细胞Vimentin、AAT呈强阳性,EMA均呈阴性;部分病例NSE、Syn 、CgA、CD56、CD10、、AE1/AE3、PR局部阳性.4例术后随访30~114个月,患者均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SPTP少见,多见于年轻女性,以实性、假乳头结构为主要组织学特征,并伴有其它多种组织学结构及多向分化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对SPTP诊断具有重要价值,AAT、Vimentin阳性是诊断SPTP的可靠依据.

    作者:刘彤;许丽娟;崔莉;吕彧;王秀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大剂量分割三维适形放疗对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疗效

    目的 观察大剂量分割三维适形放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的疗效.方法 对5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HCC伴PVTT患者,根据肿瘤体积大小行大剂量分割3DCRT,放疗剂量为4~8 Gy,每周3次,48~58 Gy,3.0~3.5周完成.大体肿瘤靶区(GTV)包括癌栓及靠近的原发灶,90%等剂量曲线覆盖计划靶区(PTV).结果 有效率(CR+PR) 为58.9 %(33/56),1、2 年生存率分别为47.4%和17.5%.患者耐受性好,无严重放疗并发症.结论 大剂量分割3DCRT对HCC合并PVTT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傅敬忠;李金高;卢彦达;周林平;何秀琴;潘汉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阳和汤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7例疗效观察

    2002年中国男性肺癌发病率为44.7/10万,女性为27.4/10万,其发病率还在迅猛上升,其中几乎80 %以上的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carcinoma , NSCLC)[1].由于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较为困难,85 %~90 % 的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佳手术机会[2],治疗目前以化疗为主.我院采用阳和汤联合长春瑞滨、顺铂方案治疗晚期NSCLC 17例,现将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陈志伟;唐中焰;程旺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人乳腺珠蛋白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乳腺癌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在当前所有的医学手段中,对于无症状的肿瘤患者,肿瘤标志物常常是早期发现肿瘤的方法之一.

    作者:吕赛平;邹学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16层CT和纤维支气管镜对小体积中央型肺癌与肿瘤样EBTB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16层CT及纤维支气管镜在小体积中央型肺癌与肿瘤样EBTB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小体积的中央型肺癌共22例,肿瘤样EBTB 25例,所有病例均行16层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然后进行CT后处理并行相关数据测量及分析.结果 根据肿瘤形态、位置,小体积中央型肺癌与肿瘤样EBTB均可分为5种类型:支气管腔内结节型;支气管腔内团块型;支气管腔外压迫型;肺门区团块型;肺不张型.16层CT的分型可以与纤维支气管镜所得的病理分型相对应.16层CT轴位扫描结合后处理重建图像能整体显示气管、支气管及叶段支气管改变,可以进行患病气管支气管长度、厚度的测量,揭示管壁表现与纤维支气管镜下病理分型对应,即不同的病理类型有其相应的CT表现.16层CT尚可反映2种疾病影像学上的不同点.纤维支气管镜可观察病变表面并进行病理分型.结论 16层CT与纤维支气管镜在小体积中央型肺癌与肿瘤样EBTB鉴别诊断中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

    作者:方伟军;江魁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中ADAM9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金属蛋白酶解离素9(ADAM9)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了4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ADAM9的表达.结果 分化型甲状腺癌中ADAM9的阳性率为64.3%.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中ADAM9阳性率为80.0%,显著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50.0%),P<0.05;累及或超出甲状腺被膜的甲状腺癌中ADAM9阳性率为100.0%,明显高于肿块限于甲状腺内的甲状腺癌(57.1%),P<0.05;ADAM9表达与病理分型和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 ADAM9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侵袭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ADAM9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判定甲状腺癌侵袭转移的客观指标.

    作者:陈启;冯吉焕;张莹;赵一军;许俊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血清VEGF在鼻咽癌诊断和治疗中作用的Meta 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VEGF在NPC诊断、治疗及随访中的作用.方法 检索MEDLINE(1966年至今)、EMBASE数据库(1974年至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至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79年至今)、重庆维普数据库(1989至今),手工检索所有纳入试验的参考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EGF浓度NPC患者明显高于正常人,T4期患者高于T1、T2、T3患者,N3患者高于N0、N1、N2患者,M1患者高于M0患者(P均<0.05) ;合理治疗后NPC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降低,随访中发现复发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增高.结论 血清VEGF水平可反映NPC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的发展情况,是确定NPC有无远处转移、判断疗效及监测复发的重要标志物.

    作者:谢莹;韦正波;许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氟尿嘧啶缓释剂在进展期直肠癌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大多患者就诊时处于进展期,患者术后生存率仍然波动在50%左右[1].为提高直肠癌术后的生存率,我们术中应用缓释剂治疗进展期直肠癌,并取得一定疗效,现分析如下.

    作者:闵长国;江小云;刘宾华;侯利华;殷瑞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T引导下微波热凝固疗法治疗肺部肿瘤18例分析

    微波热凝固疗法在肝脏肿瘤治疗中已广泛开展[1],近年亦应用于肺部肿瘤治疗,但在肺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国内外报道较少.我院自2009年1月~2009年9月采用在CT引导下微波热凝固疗法治疗肺部肿瘤1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玉忠;王洪敏;赵如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原花青素对肺癌SPC-A-1细胞X射线放射增敏作用

    目的 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对肺腺癌SPC-A-1细胞X射线放疗的增敏作用以及其作为放疗增敏剂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MTT法和集落形成法研究原花青素的放疗增敏效应,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增敏剂量和增敏作用,单击多靶曲线拟合计算增敏比及相关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增敏后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MTT检测结果表明,单独应用原花青素对SPC-A-1的抑制作用较弱,IC50大于400 μg/ml;细胞药物处理后对X射线的敏感性增加,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药物和X射线有协同作用(P<0.05),100 μg/ml时表现出增敏效应;集落形成结果表明,100 μg/ml药物对X射线增敏作用明显,增敏比为2.56.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试验组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凋亡峰,提示亚二倍体DNA含量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28.2%).实验显示原花青素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并将细胞阻滞于G1期.结论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肺腺癌SPC-A-1细胞有显著的放疗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的增殖,G1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张小芳;赵健雄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香菇多糖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2例临床疗效观察

    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是病程晚期的1种表现,而且恶性胸腔积液发展迅速,不易控制.大量胸腔积液可使肺扩张受到机械性限制,影响心肺功能,造成严重的呼吸困难和循环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限和生存质量.

    作者:唐武平;刘海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Wnt-1或Wnt/beta-catenin信号通路在恶性肿瘤中研究进展

    1 Wnt 概述1.1 起源1973年,初无翅基因(wingless,wg)产物是在果蝇中发现的[1].1982年,在鼠乳腺癌病毒诱导的乳腺癌中,无翅有关的鼠乳腺肿瘤病毒整合位点1(wingless-related MMTV int-egration site 1,Wnt-1) 基因,也叫int-1,首次作为原癌基因被发现的,位于(12q13),Wnt-1信号是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分泌性糖蛋白[2].

    作者:徐东;杨小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K-ras基因在肿瘤中的研究与展望

    通过对人类基因组序列的鉴定,人们发现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各种不同的肿瘤[1],比如p53、EGFR等.在肿瘤基因中,ras基因的突变可以说和人类肿瘤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ras家族中K-ras基因又因为其高突变率而成为了ras基因研究的1个热点.下面就K-ras基因及该基因在一些肿瘤中的研究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叶璐;于晓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晚期胃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替加氟方案与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治疗术后晚期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67例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2例,奥沙利铂,130 mg/m2,持续静脉点滴2 h,d1;亚叶酸钙,150 mg/m2,静脉点滴,d1~5;替加氟,1.0 g,静脉点滴,d1~5,3周后重复.B组25例,奥沙利铂,130 mg/m2,持续静脉点滴2 h,d1;亚叶酸钙,150 mg/m2,静脉点滴,d1~5;氟尿嘧啶,300 mg/m2,静脉持续输注6h,d1~5,3周后重复.治疗2个周期后比较不良反应.结果 2年生存率A组(52.4%)高于B组(48.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度不良反应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骨髓抑制、重度肝肾功能损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腹泻、重度口腔炎及重度恶心、呕吐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加氟代替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及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不良反应轻、安全简便、易行.

    作者:于虹娥;鲍振华;张金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阿那曲唑一线治疗301例绝经后晚期乳腺癌全国多中心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 301例均可评价疗效,中位显效时间为2~3个月.CR为11.6%(35/301),PR为38.2%(115/301).总客观缓解率(ORR)为49.8%(150/301).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12个月.≥70岁者TTP为 12个月,ORR 为64.2%,均优于<70岁者.非内脏转移组(TTP 为12个月,ORR为 61.9%)优于肝脏以外内脏转移组(TTP 为6个月,ORR 为37.9%);肝脏以外内脏转移组TTP和ORR优于肝脏转移组(TTP 3个月,ORR为7.1%).激素受体双阳性组TTP 为12个月和ORR 为57.8%,明显优于激素受体单阳性组[ER(+)PR(-)、ER(-)PR(+)组];ER(+)PR(-)组TTP、ORR与ER(-)PR(+)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阿那曲唑作为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一线治疗选择,能够有效提高疾病客观缓解率和延长疾病进展时间.

    作者:张敏;李春艳;郝晓甍;张瑾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