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璐;于晓红
目的 探讨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阿那曲唑一线治疗301例绝经后晚期乳腺癌全国多中心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 301例均可评价疗效,中位显效时间为2~3个月.CR为11.6%(35/301),PR为38.2%(115/301).总客观缓解率(ORR)为49.8%(150/301).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12个月.≥70岁者TTP为 12个月,ORR 为64.2%,均优于<70岁者.非内脏转移组(TTP 为12个月,ORR为 61.9%)优于肝脏以外内脏转移组(TTP 为6个月,ORR 为37.9%);肝脏以外内脏转移组TTP和ORR优于肝脏转移组(TTP 3个月,ORR为7.1%).激素受体双阳性组TTP 为12个月和ORR 为57.8%,明显优于激素受体单阳性组[ER(+)PR(-)、ER(-)PR(+)组];ER(+)PR(-)组TTP、ORR与ER(-)PR(+)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阿那曲唑作为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一线治疗选择,能够有效提高疾病客观缓解率和延长疾病进展时间.
作者:张敏;李春艳;郝晓甍;张瑾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对裸鼠皮下低分化结肠腺癌移植瘤的敏感性.方法 应用人结肠癌HCT116细胞株及雄性BALB/c-nu裸鼠,建立人低分化结肠腺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荷瘤鼠随机分为125Ⅰ粒子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24).每3天观测裸鼠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长短径,计算肿瘤体积.每7天各处死治疗组及对照组一批裸小鼠,共4批.采用相对定量荧光RT-PCR检测HIF-1αmRNA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FCM)PI单染法检测肿瘤细胞周期的再分布.结果 125Ⅰ粒子治疗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瘤重减轻(P<0.05).第7、14、21、28天4个时间点治疗组HIF-1α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对照组HIF-1α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IF-1α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放射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出现G2/M期细胞阻滞(P<0.05),G0/G1期、S期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125Ⅰ粒子近距离照射能够抑制HCT-116肿瘤细胞的生长,可能与125Ⅰ粒子近距离照射改变HCT116细胞周期分布并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有关.
作者:杨嵘;陈亿;罗开元 刊期: 2010年第03期
2002年中国男性肺癌发病率为44.7/10万,女性为27.4/10万,其发病率还在迅猛上升,其中几乎80 %以上的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carcinoma , NSCLC)[1].由于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较为困难,85 %~90 % 的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佳手术机会[2],治疗目前以化疗为主.我院采用阳和汤联合长春瑞滨、顺铂方案治疗晚期NSCLC 17例,现将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陈志伟;唐中焰;程旺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00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LYVE-1的表达进行检测,计数LVD,分析LVD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它病理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LVD显著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LVD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LVD与年龄、肿瘤大小、ER、PR、c-erbB2无关(P>0.05),与病理分期显著相关(P<0.01).结论 LVD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李光明;段百芸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膀胱内灌注125Ⅰ-脱氧尿嘧啶核苷(125IUdR)对裸鼠原位膀胱癌治疗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 裸鼠原位膀胱癌模型设立对照组、MMC组、125IUdR组和联合组,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实时定量PCR检测、病理学检查、caspase-3蛋白检测和生存分析比较各组的治疗情况.结果 MMC组、125IUdR组和联合组裸鼠的膀胱肿瘤重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抑瘤率分别为33.45%、31.46%和50.27%;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125IUdR组和联合组肿瘤细胞的S期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为(3.9±0.7)%和(0.18±0.03)%],而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367±1.629)%和(25.767±11.875)%];治疗组肿瘤细胞p21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aspase-3检测治疗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组裸鼠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结论 膀胱内灌注125IUdR对裸鼠膀胱癌的治疗安全有效;125IUdR能选择性杀伤DNA合成S期的肿瘤细胞,显著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干扰膀胱癌细胞的DNA合成;氨甲喋呤联合125IUdR具有协同效应,可增强疗效.
作者:吴光;侯建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至今仍以平均每年2.3%的速度增长,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目前对术后复发、转移性的晚期乳腺癌没有较理想的化疗方案.我们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TP)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作者:韦嵩;张发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Wnt 概述1.1 起源1973年,初无翅基因(wingless,wg)产物是在果蝇中发现的[1].1982年,在鼠乳腺癌病毒诱导的乳腺癌中,无翅有关的鼠乳腺肿瘤病毒整合位点1(wingless-related MMTV int-egration site 1,Wnt-1) 基因,也叫int-1,首次作为原癌基因被发现的,位于(12q13),Wnt-1信号是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分泌性糖蛋白[2].
作者:徐东;杨小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一经发现大多已到中晚期,所以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我们就CEA、CA19-9联合检测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作者:黄开荣;郑文;谭金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7例SPTP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免疫表型的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SPTP,男女之比为2∶5,平均年龄34岁,仅3例有临床症状.6例发生于胰腺,有1例发生在胰腺外.肿瘤均呈囊实性;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巢状排列,并形成假乳头状结构,部分瘤细胞呈透明细胞样细胞改变;间质黏液样变性、异物巨细胞反应及胆固醇样结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瘤细胞Vimentin、AAT呈强阳性,EMA均呈阴性;部分病例NSE、Syn 、CgA、CD56、CD10、、AE1/AE3、PR局部阳性.4例术后随访30~114个月,患者均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SPTP少见,多见于年轻女性,以实性、假乳头结构为主要组织学特征,并伴有其它多种组织学结构及多向分化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对SPTP诊断具有重要价值,AAT、Vimentin阳性是诊断SPTP的可靠依据.
作者:刘彤;许丽娟;崔莉;吕彧;王秀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锯齿状腺瘤与传统腺瘤的癌变潜能的差异.方法 2007年4月~2009年9月经肠镜检出、并经病理检查证实、同时具有锯齿状腺瘤、管状腺瘤的病例.从腺瘤的临床特征(生长部位、直径大小、蒂部情况及异型增生程度)及免疫组化(β-连环蛋白、P53、Ki67)两个方面,比较两者差异.结果 同时具有SA及TA的16例,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62.9岁;2种腺瘤的部位分布、异型增生程度及直径大小无显著性差异,无蒂的SA明显多于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连环蛋白、P53、Ki67在2种腺瘤中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同1个体的锯齿状腺瘤与传统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代小娟;王鲁平;韩英;杨欣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乳腺癌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在当前所有的医学手段中,对于无症状的肿瘤患者,肿瘤标志物常常是早期发现肿瘤的方法之一.
作者:吕赛平;邹学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由于宫颈癌有较长癌前病变阶段,因此开展以宫颈癌筛查为主的妇科病普查,可使宫颈癌得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有效降低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率.
作者:帅采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金属蛋白酶解离素9(ADAM9)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了4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ADAM9的表达.结果 分化型甲状腺癌中ADAM9的阳性率为64.3%.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中ADAM9阳性率为80.0%,显著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50.0%),P<0.05;累及或超出甲状腺被膜的甲状腺癌中ADAM9阳性率为100.0%,明显高于肿块限于甲状腺内的甲状腺癌(57.1%),P<0.05;ADAM9表达与病理分型和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 ADAM9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侵袭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ADAM9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判定甲状腺癌侵袭转移的客观指标.
作者:陈启;冯吉焕;张莹;赵一军;许俊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肺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初诊的肺癌中约75%~80%患者就诊时因分期过晚而失去手术机会,单纯放疗和单纯化疗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均不满意[1],主要原因为局部控制困难和远处转移.对不宜手术的Ⅲ~Ⅳ期肺癌患者进行放化疗联合的综合治疗成为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哈日巴拉;王大鹏;侯斯琴高娃;施晓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替加氟方案与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治疗术后晚期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67例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2例,奥沙利铂,130 mg/m2,持续静脉点滴2 h,d1;亚叶酸钙,150 mg/m2,静脉点滴,d1~5;替加氟,1.0 g,静脉点滴,d1~5,3周后重复.B组25例,奥沙利铂,130 mg/m2,持续静脉点滴2 h,d1;亚叶酸钙,150 mg/m2,静脉点滴,d1~5;氟尿嘧啶,300 mg/m2,静脉持续输注6h,d1~5,3周后重复.治疗2个周期后比较不良反应.结果 2年生存率A组(52.4%)高于B组(48.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度不良反应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骨髓抑制、重度肝肾功能损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腹泻、重度口腔炎及重度恶心、呕吐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加氟代替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及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不良反应轻、安全简便、易行.
作者:于虹娥;鲍振华;张金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对肺腺癌SPC-A-1细胞X射线放疗的增敏作用以及其作为放疗增敏剂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MTT法和集落形成法研究原花青素的放疗增敏效应,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增敏剂量和增敏作用,单击多靶曲线拟合计算增敏比及相关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增敏后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MTT检测结果表明,单独应用原花青素对SPC-A-1的抑制作用较弱,IC50大于400 μg/ml;细胞药物处理后对X射线的敏感性增加,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药物和X射线有协同作用(P<0.05),100 μg/ml时表现出增敏效应;集落形成结果表明,100 μg/ml药物对X射线增敏作用明显,增敏比为2.56.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试验组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凋亡峰,提示亚二倍体DNA含量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28.2%).实验显示原花青素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并将细胞阻滞于G1期.结论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肺腺癌SPC-A-1细胞有显著的放疗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的增殖,G1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张小芳;赵健雄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宫颈上皮内肿瘤(CIN)是宫颈癌的早期病变,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探讨发现P-ERK在宫颈上皮内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静;许颖思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EC)中肿瘤相关基因DNA启动子区CpG甲基化谱(CIMP)状态及意义.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检测35例EC组织、15例癌旁配对组织及2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14、P16、ER、RASSF1A及COX-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修饰状况,并分析CIMP的频率及与各基因甲基化的关系.结果 EC组织中甲基化频率从P16的37%至P14的57%不等,癌旁配对组织中由P16的27%至P14的60%不等.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仅有2例ER、COX-2和4例RASSF1A甲基化.46% (17/35)的EC和47% (7/15)的癌旁组织为CIMP+ (P=0.574),正常组织中未见CIMP+.在CIMP+ 的EC中,CIMP+ 与P16和COX-2 的甲基化相关(P=0.001).结论 多基因同时甲基化在EC及癌旁组织频率较高,P16 和 COX-2的甲基化与CIMP+状态相关,CIMP+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癌变的早期事件.
作者:张庆英;周莉;张东红;易德青;周太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胃癌位于世界常见肿瘤的第四位,每年大约有700 000人死于胃癌[1],我科自2007年7月至2008年11月采用放疗联合周剂量紫杉醇同步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3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晓岗;沈预程;王彧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16层CT及纤维支气管镜在小体积中央型肺癌与肿瘤样EBTB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小体积的中央型肺癌共22例,肿瘤样EBTB 25例,所有病例均行16层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然后进行CT后处理并行相关数据测量及分析.结果 根据肿瘤形态、位置,小体积中央型肺癌与肿瘤样EBTB均可分为5种类型:支气管腔内结节型;支气管腔内团块型;支气管腔外压迫型;肺门区团块型;肺不张型.16层CT的分型可以与纤维支气管镜所得的病理分型相对应.16层CT轴位扫描结合后处理重建图像能整体显示气管、支气管及叶段支气管改变,可以进行患病气管支气管长度、厚度的测量,揭示管壁表现与纤维支气管镜下病理分型对应,即不同的病理类型有其相应的CT表现.16层CT尚可反映2种疾病影像学上的不同点.纤维支气管镜可观察病变表面并进行病理分型.结论 16层CT与纤维支气管镜在小体积中央型肺癌与肿瘤样EBTB鉴别诊断中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
作者:方伟军;江魁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