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ERK在宫颈上皮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李静;许颖思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肿瘤, p-ERK
摘要:宫颈上皮内肿瘤(CIN)是宫颈癌的早期病变,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探讨发现P-ERK在宫颈上皮内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修水县宫颈癌筛查结果分析

    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由于宫颈癌有较长癌前病变阶段,因此开展以宫颈癌筛查为主的妇科病普查,可使宫颈癌得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有效降低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率.

    作者:帅采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乳腺叶状肿瘤的针吸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对照分析

    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s,PTs)是1种乳腺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占女性乳腺肿块的0.3%~0.5%,通常为良性,但复发常见,有极少数患者出现血行转移[1].现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1月~2009年10月间收治的32例乳腺叶状肿瘤病历资料,并将针吸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结果结合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FNAC检查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杨继洲;何惠华;李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大剂量分割三维适形放疗对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疗效

    目的 观察大剂量分割三维适形放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的疗效.方法 对5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HCC伴PVTT患者,根据肿瘤体积大小行大剂量分割3DCRT,放疗剂量为4~8 Gy,每周3次,48~58 Gy,3.0~3.5周完成.大体肿瘤靶区(GTV)包括癌栓及靠近的原发灶,90%等剂量曲线覆盖计划靶区(PTV).结果 有效率(CR+PR) 为58.9 %(33/56),1、2 年生存率分别为47.4%和17.5%.患者耐受性好,无严重放疗并发症.结论 大剂量分割3DCRT对HCC合并PVTT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傅敬忠;李金高;卢彦达;周林平;何秀琴;潘汉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自身配对的锯齿状腺瘤与传统腺瘤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目的 探讨锯齿状腺瘤与传统腺瘤的癌变潜能的差异.方法 2007年4月~2009年9月经肠镜检出、并经病理检查证实、同时具有锯齿状腺瘤、管状腺瘤的病例.从腺瘤的临床特征(生长部位、直径大小、蒂部情况及异型增生程度)及免疫组化(β-连环蛋白、P53、Ki67)两个方面,比较两者差异.结果 同时具有SA及TA的16例,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62.9岁;2种腺瘤的部位分布、异型增生程度及直径大小无显著性差异,无蒂的SA明显多于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连环蛋白、P53、Ki67在2种腺瘤中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同1个体的锯齿状腺瘤与传统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代小娟;王鲁平;韩英;杨欣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125Ⅰ粒子对人结肠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敏感性研究

    目的 探讨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对裸鼠皮下低分化结肠腺癌移植瘤的敏感性.方法 应用人结肠癌HCT116细胞株及雄性BALB/c-nu裸鼠,建立人低分化结肠腺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荷瘤鼠随机分为125Ⅰ粒子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24).每3天观测裸鼠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长短径,计算肿瘤体积.每7天各处死治疗组及对照组一批裸小鼠,共4批.采用相对定量荧光RT-PCR检测HIF-1αmRNA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FCM)PI单染法检测肿瘤细胞周期的再分布.结果 125Ⅰ粒子治疗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瘤重减轻(P<0.05).第7、14、21、28天4个时间点治疗组HIF-1α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对照组HIF-1α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IF-1α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放射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出现G2/M期细胞阻滞(P<0.05),G0/G1期、S期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125Ⅰ粒子近距离照射能够抑制HCT-116肿瘤细胞的生长,可能与125Ⅰ粒子近距离照射改变HCT116细胞周期分布并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有关.

    作者:杨嵘;陈亿;罗开元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血清VEGF在鼻咽癌诊断和治疗中作用的Meta 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VEGF在NPC诊断、治疗及随访中的作用.方法 检索MEDLINE(1966年至今)、EMBASE数据库(1974年至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至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79年至今)、重庆维普数据库(1989至今),手工检索所有纳入试验的参考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EGF浓度NPC患者明显高于正常人,T4期患者高于T1、T2、T3患者,N3患者高于N0、N1、N2患者,M1患者高于M0患者(P均<0.05) ;合理治疗后NPC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降低,随访中发现复发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增高.结论 血清VEGF水平可反映NPC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的发展情况,是确定NPC有无远处转移、判断疗效及监测复发的重要标志物.

    作者:谢莹;韦正波;许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香菇多糖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2例临床疗效观察

    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是病程晚期的1种表现,而且恶性胸腔积液发展迅速,不易控制.大量胸腔积液可使肺扩张受到机械性限制,影响心肺功能,造成严重的呼吸困难和循环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限和生存质量.

    作者:唐武平;刘海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氟尿嘧啶缓释剂在进展期直肠癌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大多患者就诊时处于进展期,患者术后生存率仍然波动在50%左右[1].为提高直肠癌术后的生存率,我们术中应用缓释剂治疗进展期直肠癌,并取得一定疗效,现分析如下.

    作者:闵长国;江小云;刘宾华;侯利华;殷瑞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EGFR荧光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检测的比较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和免疫组化(IHC)法检测石蜡标本非小细胞肺癌(NSCLC)EGFR基因扩增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FISH和IHC分别检测27例NSCLC患者石蜡标本EGFR基因和蛋白表达,对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4例IHC法EGFR表达(3+)的标本中有9例FISH显示阳性(64.29%),其中5例为EGFR基因高多体性扩增(55.56%),4 例为EGFR基因扩增(44.44%);6例IHC(2+)的标本中仅1例为高多体性扩增(16.67%);2例IHC(1+)及5例IHC(-)标本均无EGFR基因扩增.结论 IHC法初筛(3+)、(2+)的标本与FISH检测的符合率较低,提示对IHC 检测EGFR表达为(3+)及(2+)并选择靶向药物治疗的病例,应采用FISH法对 EGFR基因表达作进一步检测.

    作者:陈顺平;余英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K-ras基因在肿瘤中的研究与展望

    通过对人类基因组序列的鉴定,人们发现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各种不同的肿瘤[1],比如p53、EGFR等.在肿瘤基因中,ras基因的突变可以说和人类肿瘤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ras家族中K-ras基因又因为其高突变率而成为了ras基因研究的1个热点.下面就K-ras基因及该基因在一些肿瘤中的研究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叶璐;于晓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7例临床病理特征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7例SPTP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免疫表型的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SPTP,男女之比为2∶5,平均年龄34岁,仅3例有临床症状.6例发生于胰腺,有1例发生在胰腺外.肿瘤均呈囊实性;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巢状排列,并形成假乳头状结构,部分瘤细胞呈透明细胞样细胞改变;间质黏液样变性、异物巨细胞反应及胆固醇样结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瘤细胞Vimentin、AAT呈强阳性,EMA均呈阴性;部分病例NSE、Syn 、CgA、CD56、CD10、、AE1/AE3、PR局部阳性.4例术后随访30~114个月,患者均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SPTP少见,多见于年轻女性,以实性、假乳头结构为主要组织学特征,并伴有其它多种组织学结构及多向分化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对SPTP诊断具有重要价值,AAT、Vimentin阳性是诊断SPTP的可靠依据.

    作者:刘彤;许丽娟;崔莉;吕彧;王秀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放疗联合周剂量紫杉醇同步化疗治疗进展期术后胃癌39例临床观察

    胃癌位于世界常见肿瘤的第四位,每年大约有700 000人死于胃癌[1],我科自2007年7月至2008年11月采用放疗联合周剂量紫杉醇同步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3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晓岗;沈预程;王彧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DADS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致瘤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二烯丙基二硫(DADS)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致瘤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15只实验裸鼠分为3组,每组5只.观察DADS对裸鼠致瘤的影响,并记录各组裸鼠及其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肿瘤体积和肿瘤生长抑制率.光镜下观察移植瘤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瘤组织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21WAF1蛋白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瘤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DADS能明显降低人结肠癌SW480细胞致瘤性,抑制移植瘤生长,降低肿瘤组织异型性,引起细胞周期G2/M阻滞,抑制PCNA蛋白表达,增强p21WAF1蛋白表达.结论 DADS可明显降低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致瘤性,抑制SW480细胞增殖,引起G2/M期阻滞,其可能与抑制PCNA蛋白表达、增强p21WAF1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廖前进;苏坚;何洁;宋颖;唐海林;苏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原花青素对肺癌SPC-A-1细胞X射线放射增敏作用

    目的 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对肺腺癌SPC-A-1细胞X射线放疗的增敏作用以及其作为放疗增敏剂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MTT法和集落形成法研究原花青素的放疗增敏效应,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增敏剂量和增敏作用,单击多靶曲线拟合计算增敏比及相关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增敏后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MTT检测结果表明,单独应用原花青素对SPC-A-1的抑制作用较弱,IC50大于400 μg/ml;细胞药物处理后对X射线的敏感性增加,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药物和X射线有协同作用(P<0.05),100 μg/ml时表现出增敏效应;集落形成结果表明,100 μg/ml药物对X射线增敏作用明显,增敏比为2.56.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试验组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凋亡峰,提示亚二倍体DNA含量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28.2%).实验显示原花青素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并将细胞阻滞于G1期.结论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肺腺癌SPC-A-1细胞有显著的放疗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的增殖,G1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张小芳;赵健雄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紫杉醇联合顺铂同步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肺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初诊的肺癌中约75%~80%患者就诊时因分期过晚而失去手术机会,单纯放疗和单纯化疗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均不满意[1],主要原因为局部控制困难和远处转移.对不宜手术的Ⅲ~Ⅳ期肺癌患者进行放化疗联合的综合治疗成为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哈日巴拉;王大鹏;侯斯琴高娃;施晓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乳腺癌淋巴管密度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00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LYVE-1的表达进行检测,计数LVD,分析LVD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它病理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LVD显著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LVD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LVD与年龄、肿瘤大小、ER、PR、c-erbB2无关(P>0.05),与病理分期显著相关(P<0.01).结论 LVD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李光明;段百芸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介入治疗贲门癌肝转移42例疗效观察

    贲门癌肝转移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大多数为多发转移,只有不到15%的患者具备外科手术切除适应证.若采用全身化疗,其中位生存期不到10个月[1].我们在1998年~2009年期间对42例贲门癌肝转移患者同时行贲门及肝脏肿瘤靶动脉栓塞化疗术,对于肝内转移灶控制欠佳的患者,结合微波消融术巩固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立;顾洪;陈新国;王兴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T引导下微波热凝固疗法治疗肺部肿瘤18例分析

    微波热凝固疗法在肝脏肿瘤治疗中已广泛开展[1],近年亦应用于肺部肿瘤治疗,但在肺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国内外报道较少.我院自2009年1月~2009年9月采用在CT引导下微波热凝固疗法治疗肺部肿瘤1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玉忠;王洪敏;赵如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EA、CA19-9联合测定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一经发现大多已到中晚期,所以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我们就CEA、CA19-9联合检测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作者:黄开荣;郑文;谭金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阿那曲唑一线治疗301例绝经后晚期乳腺癌全国多中心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 301例均可评价疗效,中位显效时间为2~3个月.CR为11.6%(35/301),PR为38.2%(115/301).总客观缓解率(ORR)为49.8%(150/301).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12个月.≥70岁者TTP为 12个月,ORR 为64.2%,均优于<70岁者.非内脏转移组(TTP 为12个月,ORR为 61.9%)优于肝脏以外内脏转移组(TTP 为6个月,ORR 为37.9%);肝脏以外内脏转移组TTP和ORR优于肝脏转移组(TTP 3个月,ORR为7.1%).激素受体双阳性组TTP 为12个月和ORR 为57.8%,明显优于激素受体单阳性组[ER(+)PR(-)、ER(-)PR(+)组];ER(+)PR(-)组TTP、ORR与ER(-)PR(+)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阿那曲唑作为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一线治疗选择,能够有效提高疾病客观缓解率和延长疾病进展时间.

    作者:张敏;李春艳;郝晓甍;张瑾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