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KiSS-1基因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龙孝斌;李汉贤

关键词:Kiss-1, 肿瘤, 基因, 转移
摘要:侵袭和(或)远处转移是影响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肿瘤转移涉及肿瘤细胞的侵袭力、黏附力、与间质的相互作用等异常,是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对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研究已成为肿瘤转移机制研究的热点.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OPN和vWF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与肺转移的关系

    目的 检测骨肉瘤组织中骨桥蛋白(OPN)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分析OPN和vWF的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10例骨软骨瘤和62例骨肉瘤组织中的OPN和vWF表达情况.结果 2例骨肉瘤患者中OPN和vWF阳性表达率为75.81%(47/62)和67.74%(42/62),且在转移骨肉瘤中OPN和vW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44%,88.89%,明显高于无肺转移骨肉瘤组织中OPN(68.18%,30/44)和vWF(59.09%,26/44)的阳性表达率,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OPN和vWF在骨肉瘤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型无关,而与临床分期、肺转移呈正相关.结论 OPN和vWF在骨肉瘤组织中呈高表达,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及肺转移密切相关,骨肉瘤中OPN表达与vWF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吴子晏;杨述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不同药物输注方法对晚期胃肠癌患者化疗疗效影响观察

    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我科对120例晚期胃肠癌患者采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her, PICC)配合便携式化疗泵持续给药及常规输液给药2种方法进行治疗,在提高近期疗效、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抗癌药毒性反应方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梅浪华;吴淑娥;龚沿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血浆内皮素-1与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随着放射治疗在胸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放射线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这种并发症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肺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时的主要剂量限制器官,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作者:涂海燕;刘安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岩舒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岩舒联合化疗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治疗组应用岩舒静脉滴注联合紫杉醇和奥沙利铂化疗,对照组仅用紫杉醇和奥沙利铂化疗,3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疗效相近,治疗组临床受益反应高于对照组(P<0.05),且恶心呕吐和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都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晚期胃癌应用岩舒联合紫杉醇和奥沙利铂化疗能够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临床受益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熊良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apc基因突变与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机理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apc基因第15外显子密集突变区(Mutation cluster region, MCR)突变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石蜡组织DNA抽提、PCR扩增和2%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40例B-NHL和20例直肠腺癌(阳性对照)组织中DNA的apc基因MCR突变情况.结果 在相同PCR反应体系和条件下,从筛选出的20例直肠腺癌组织DNA中扩增出apc基因MCR的产物,而40例B-NHL组织DNA中未扩增出相应产物.结论 apc抑癌基因第15外显子MCR突变是结、直肠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常见分子改变,但在B-NHL中可能不是普遍现象并有可能发生纯合性缺失.

    作者:陈芳;阮培刚;邓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大肠癌组织中CXCR4、MMP-2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目的 观察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XCR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肠癌、癌旁组织中CXCR4、 MMP-2的表达,分析CXCR4和MMP-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大肠癌、癌旁组织中CXCR4的阳性率分别为64.3%、20.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大肠癌、癌旁组织中MMP-2的阳性率分别为78.5%、30.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XCR4和MMP-2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结论 CXCR4和MMP-2在大肠癌组织中明显升高,可能促进了大肠癌的转移.

    作者:尹林林;李静;王静;张钢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治疗转归的临床分析

    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ervical inl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处重要地位,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同样密切相关.早期对CIN及HPV进行治疗,对阻断宫颈癌发病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潘玫;李隆玉;乔志强;雷钧;张燕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肿瘤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326例住院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痰细菌分离株及耐药监测情况.结果 共分离细菌34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3.2%,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多见;革兰阳性茵占18.7%,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占28.1%;培养出2种致病菌的患者占48.6%,其中革兰阴性菌合并真菌感染占混合感染的65.4%.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耐药性,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耐药率低,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肿瘤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细菌耐药性严重,并且具有多重耐药性.治疗时应重视病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胡斌;李立涛;唐溢聪;白永红;陈泽程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胸苷酸合成酶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TS)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S-P法)检测了48例胃癌组织中TS基因表达情况,并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48例胃癌组织中TS基因表达的阳性率为52.1%(25/48); TS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TS表达水平可能是胃癌患者1个重要的预后指标.

    作者:邢国臣;张寒梅;张怀亮;梁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S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伽玛射线体部治疗(r-刀)系统治疗125例肝癌患者.根据肿瘤的大小、临床靶体积、患者的身体状况与治疗目的,制定治疗计划.等剂量曲线50%~80%,单次剂量3~5Gy,治疗次数7~14次,总剂量35~50Gy,每日或隔日治疗.结果 治疗结束后3个月,肝区疼痛症状缓解率为82.8%, AFP转阴或滴度下降为90.9%,生存质量(Karnofsky评分)提高52.0%.肿瘤大小≤5cm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2%,64.2%和7.1%;≤10cm者1、3、5年生存率为51.1%,20.0%和4.4%;>10cm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0.5%,13.5%和0.弥漫型肝癌1年生存率只有20.0%,无1例生存超过2年.毒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SRT使肿瘤局部得到准确高剂量照射,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近期治疗效果较理想,为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1种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张重魁;刘红军;陈标;刘支源;贺润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卡铂联合足叶乙甙治疗小细胞肺癌40例回顾分析

    目的 探讨卡铂、足叶乙甙联合(CE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法国波尔多大学医院呼吸科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40例接受CE方案化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完整的病例资料,分析CE方案化疗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和患者的生存期.结果 40例中,局限期(LD)15例,广泛期(ED)25例.化疗总有效率为60.0%,LD和ED的OR分别为73.3%和52.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5.9个月和5.6个月,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2个月和6.8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26.7%和16.0%.3~4度粒细胞减少、贫血、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55.0%,15.0%,17.5%.结论 CE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疗效满意,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粟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胃肠道间质瘤8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F)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8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78例获得了完全切除,手术切除率为87.6%(78/89),切除39枚淋巴结,均无转移.84例患者CD117阳性(94.4%)、69例患者CD34阳性(77.5%),53例患者共同表达CD117和CD34(59.6%).极低度及低度危险性26例患者无局部复发及转移;中度、高度危险性患者63例中有29例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术后转移复发率为46.0%(29/6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不同部位间质瘤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是否口服格列卫的复发转移间质瘤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不主张常規行标准淋巴结清扫,但术后转移复发率高,其预后与危险性评分及发病部位有关;对于转移或不能切除者,Glivec是目前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法.

    作者:李光;张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FHIT基因与妇科肿瘤的研究进展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癌基因异常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及DNA错配修复基因异常密切相关.其中,抑癌基因是一大类可抑制细胞生长,并能潜在抑制癌变作用的基因群,这类基因缺失或失活与细胞癌变有关.

    作者:聂春莲;高国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胃癌组织中VEGF、MMP-9和PCNA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胃癌组织中VEGF、 MMP-9和PCNA的表达.结果 VEGF表达与患者的病理大体类型、生长方式无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 MMP-9表达与患者的病理大体类型、生长方式、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 PCNA表达与患者的病理大体类型、生长方式无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結转移有关(P<0.05).结论 随着胃癌浸润深度的加深、淋巴结转移程度的提高,VEGF、 MMP-9和PCNA的表达逐渐升高,提示其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的1个晚期事件,可能有转移的发生.

    作者:张涛;徐惠绵;赵宜良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食管胃吻合口狭窄扩张治疗96例分析

    食管胃吻合口狭窄属于较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多在手术后2~3周发生,也有迟至2~3个月后开始出现吞咽困难,多与吻合技术、吻合口感染、吻合口瘘及患者个人体质本身系瘢痕体质等因素有关.

    作者:袁培江;刘洪;袁培云;张会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四肢骨肉瘤综合治疗55例临床分析

    骨肉瘤是常见的骨肿瘤,占原发恶性骨肿瘤中的20%,好发于青少年,恶性程度高,症状重,预后差.近20年来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更新及化疗的发展,综合治疗使骨肉瘤的预后有了重大改善,不仅提高了保肢率,而且5年生存率达到了50%~80%.

    作者:余智华;陈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云南省妇女乳腺癌危险因子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云南省妇女乳腺癌致癌的危险因子,为乳腺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问卷调查1997年1月~2007年4月入院的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女性乳腺癌生存病例及同时段年龄相近的非乳腺癌人群.利用SPSS 10.0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危险因子为:BMI、文化程度、高脂饮食、绝经年龄大、乳腺增生、乳腺癌家族史;保护因子为:月经持续时间、人际关系和精神状况.结论 乳腺癌发病危险因子为:BMI、文化程度、高脂饮食、绝经年龄大、乳腺增生、乳腺癌家族史等,月经持续时间长、较好的人际关系和精神状况等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作者:聂建云;金丛国;唐一吟;陈文林;王茂华;郑凯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同期化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中晚期食管癌治疗的有效方案.方法 中晚期食管癌70例随机分为2组:单纯放疗(单放组)35例,采用常規分割放疗,总剂量为60~70Gy/6~7W;同期化放疗(化放组)35例,应用CF/DF、单药紫杉醇化疗联合放疗.结果 化放组总有效率(RR)为82.9%,单放组RR为60.0%(P<0.05);2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7%、40.0%、28.6%和54.3%、17.1%、8.6%,2、3年生存率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化放组的胃肠反应及骨髓抑制高于单放组(P<0.05).结论 同期化放疗是治疗中晚期食管癌较为有效且安全的方案,毒副反应略增加,惠者均可耐受.

    作者:李本全;李发强;王道军;靳桂红;刘阿海;詹香草;李新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Walker-256肿瘤对荷瘤大鼠Th1/Th2平衡的影响

    目的 建立Walker-256大鼠种植瘤模型,研究Walker-256肿瘤对大鼠的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肿瘤组和对照组.肿瘤组大鼠皮下注射Walker-256肿瘤细胞悬液,建立肿瘤模型,对照组大鼠则皮下注射等量PBS.25天后,检测大鼠血细胞因子(包括IL-12、IFN-γ、IL-4、IL-10)和肿瘤大径.结果 肿瘤组与对照组比较,肿瘤组IL-12明显下降(P<0.05),IFN-γ明显下降(P<0.05),IL-10明显上升(P<0.01).以IFN-γ/IL-4代表Th1/Th2,肿瘤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Th1/Th2失衡与肿瘤生长情况存在相关性.结论 Walker-256肿瘤能够导致荷瘤大鼠Th1/Th2失衡.Th1/Th2失衡有利于肿瘤生长.

    作者:喻钢;王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奧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及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38例临床观察

    晚期胃癌通常采用全身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1],我们将国产奥沙利铂(L-OHP)、氟尿嘧啶(5-Fu)及亚叶酸钙(CF)组成联合方案治疗38例晚期胃癌,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范圣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