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尚峰;宾精文
目的 探讨薄层细胞涂片法(TP)免疫细胞化学对浆膜腔积液中腺癌细胞及反应性间皮细胞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浆膜腔积液行常规HE染色,其中包括胸腔积液26例,腹水33例和心包积液6例.全部采用TP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癌胚抗原(CEA)、上皮抗原(EA)、间皮细胞抗原(MC)和钙结合蛋白(Ca1)抗原的表达.结果 42例腺癌中90.5%(38/42)CEA表达阳性,95.2%(40/42)EA表达阳性,4.8%(2/42)MC表达阳性,4.8%(2/42)Cal表达阳性.在23例反应性间皮细胞中,反应性间皮细胞CEA和EA全部呈阴性表达,91.3%(21/23)MC表达阳性,87.0%(20/23)Cal表达阳性.CEA和EA在腺癌细胞中特异性为100.0%.MC和Cal在良性反应性间皮细胞中特异性为95.2%.结论 通过T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选择性的联合使用4种抗体(CEA、EA、MC、Cal)可以帮助对浆膜腔积液中腺癌细胞与反应性间皮细胞的鉴别诊断.
作者:崔彬;刘旭;姜汉国;肖静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癌症和抑郁的发生进展之间的联系,为癌症相关性抑郁(CRD)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提供可靠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对经病理确诊并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DA、SAS)调查评定出的58例癌症相关性抑郁患者(其中29例为轻-中度抑郁,29例为严重抑郁),29例无抑郁的癌症患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IGF-1水平.结果 抑郁组和对照组的平均IGF-1水平分别是289.18±52.62,129.45±34.34(P<0.01).IGF-1水平在对照组、轻-中度抑郁组及严重抑郁组逐步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F-1(OR=2.558)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检测外周血IGF-1水平有助于癌症相关性抑郁的早期诊断.
作者:赵金奇;刘勇;张灿珍;王羽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PCNA和CXCR4蛋白在青年乳腺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4例青年乳腺癌的PCNA、CXCR4表达,并与随机抽取的同期50例中老年乳腺癌相比较.结果 24例青年乳腺癌PCNA、CXCR4表达率分别是83.3%、70.8%.中老年组PCNA、CXCR4表达率分别是64.0%、52.0%.青年乳腺癌PCNA、CXCR4表达率均高于中老年组(P<0.05).结论 PCNA及CXCR4高表达与青年乳腺癌组织分化差,侵袭性强有关.
作者:刘桂平;张良明;孙萍;耿冬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1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易发生转移,预后差,其临床病理形态复杂多样,有时诊断比较困难,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妊娠期恶性黑色素瘤更为罕见.我们通过对1例妊娠期恶性黑色素瘤进行病理分析,结合光镜、免疫组化,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其与雌、孕激素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陆晓旻;彭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现象已成为肿瘤化学治疗中的1个难题.
作者:杜芹;杨锡贵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食管癌常规二维放疗(2DRT)与全程三维适形放疗(3DCRT)肿瘤靶区和周围敏感器官剂量分布.方法 15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行CT模拟定位,CT扫描图像经网络传输到治疗计划系统(TPS)进行三维重建,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临床靶体积(CTV)和危及器官(OARs).每例做2DRT和3DCRT 2套计划.计划评估、优化后比较两者的剂量分布情况.结果 ①2DRT和3DCRT 的GTV-V100分别为30.1%、38.4%;GTV-V95分别为83.2%、94.2%,CTV-V95分别为 75.2%、90.2% ;PTV-V95分别为65.2%、83.2%;②2DRT和3DCRT 计划的两肺V20分别为18.1%、29.4%,脊髓V40分别为50.1%、26.4%,心脏V45分别为17.2%、20.1%.结论 3DCRT技术比2DRT技术更能够给予食管癌临床靶区均匀的剂量分布,并使脊髓得到保护,两肺和心脏的受照在耐受范围内.
作者:马代远;柳弥;谭榜宪;李贤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发病率增高快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目前仅约有20%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并得到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尽管如此,总的5年生存率仍较低,多数患者仍会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而手术切缘是否安全与复发明显相关.目前检查切缘是否安全的方法依然是常规病理学检查(苏木精-伊红染色),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病理检查癌细胞阴性的切缘中仍能检测到一些与预后有关的基因和蛋白的改变,从而对术后肿瘤复发有一定的提示作用,Survivin基因即是其中之一.
作者:黄建峰;沈振亚;许林;祝晓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直肠癌发生率较高,约占胃肠道肿瘤的25%.虽然约80%直肠癌可经直肠指诊发现,而延误诊断者亦约有80%是未进行直肠指诊.这两个80%的数字值得重视[1].其方法简单易行,但误诊率仍相当高,致使部分患者延误病情,从而失去根治手术的机会.现将2000年8月~2007年8月我们收治的4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的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党长宁;于永铎;刘铁龙;孙凤伟;李彦龙;黄洋;路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状癌淋巴结N0期与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83例432枚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颈淋巴结(pN0),其中N115例,颈淋巴结(pN0)76枚;N0 68例,颈淋巴结(pN0)356枚.选择细胞角蛋白(CK-19)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检测,确定其微转移情况并与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3例中16例(19.3%)58枚淋巴结有微转移.在微转移患者中9例(9/16)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而67例无微转移患者中仅6例(6/67),P<0.001.同时,N1、N0其微转移分别是7例(7/15)和9例(9/68),P<0.01.结论 甲状腺滤泡状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复发及转移密切相关.微转移的检测对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勤江;田尤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以黑色素瘤抗原-A1和A3(MAGE-A1和MAGE-A3) 基因mRNA为标记,检测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60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标本及术前、化疗后外周血和60例非肿瘤患者外周血,用巢式RT-PCR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标本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MAGE-A1和MAGE-A3基因mRNA.结果 28.3%(17/60)和23.3%(14/60)的乳腺癌患者PBMC中分别检测到MAGE-A1和MAGE-A3 基因的mRNA,35.0%(21/60)的乳腺癌患者PBMC中至少可以检测到1种MAGE基因mRNA.乳腺癌患者PBMC中MAGE-A1和MAGE-A3基因mRNA的检出率与肿瘤组织中MAGE的检出率相关(P<0.0005),肿瘤组织及外周血中MAGE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肿瘤的病理类型、年龄、受体状况、CerbB-2、 Ki-67无相关性(P>0.05).结论 MAGE-A1和MAGE-A3基因mRNA可以作为特异性肿瘤标记物用于检测乳腺癌患者PBMC中的乳腺癌细胞,其检测结果可能有助于判断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贾海明;杜小平;赵庆丽;高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大肠癌是威胁人们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四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大肠癌已成为死亡率位居第2位的恶性肿瘤,且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作者:朱玉萍;李德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鉴别诊断和治疗现状.方法 对2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GIST常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20例GIST中恶性15例,交界性2例,良性3例;发生在胃肠道者17例,发生于胃肠道外3例;抗体表达情况:CD117 95.0%、CD34 65.0%、Vimentin 100.0%、SMA 20.0%阳性,S-100全部阴性.20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恶性间质瘤术后辅助化疗生存21个月、30个月,另2例恶性间质瘤术后复发应用格列卫(STI571)治疗,生存3年;3例良性者术后无复发生存2~7年;2例交界性术后分别生存10个月、7年.结论 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D117、CD34、S-100和SMA联合检测可协助诊断;细胞密集、明显核异形、肿瘤性坏死及核分裂数>5/50HP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可靠的治疗方法,传统放化疗可作为晚期或术后复发GIST的姑息治疗手段.STI571是治疗术后复发及不能手术切除GIST的有效药物,并能改善其预后.
作者:李本全;李发强;王道军;刘阿海;靳桂红;王占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1,2].
作者:王化修;肖小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上皮钙黏蛋白( E-cad)与CD44v6蛋白在青年女性(≤35岁)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60例青年女性乳腺癌组织和60例绝经后(≥55岁)乳腺癌组织,复习病理资料,按照舟山会议标准重新做组织学类型和病理分级.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E-cad和CD44v6的表达.结果 青年女性乳腺癌组织E-cad和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7%(43/60)和68.3%(41/60),而绝经后乳腺癌组织E-cad和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52/60)和48.3%(29/6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E-ca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4%(29/45)和93.3%(14/15),差异有显著性(P<0.05 );CD44v6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73.3%)和无淋巴结转移组(53.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E-cad和CD44v6蛋白表达与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无显著相关性.青年女性乳腺癌组织中E-cad和CD44v6蛋白表达呈负相关(γ=-0.51).结论 E-cad蛋白低表达及CD44v6蛋白高表达预示青年女性乳腺癌具有较强的侵袭转移能力,可作为预测青年女性乳腺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吕增华;韩玉贞;朱玉红;俎玉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肺癌是1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美国新数据统计推测在2007年肺癌发病率在男性中仅次于前列腺癌,在女性中仅次于乳腺癌,但死亡率却均居各恶性肿瘤之首[1],且临床初诊时5%的患者已经发生远处转移,因此早期诊断肺癌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徐则兰;陈昌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制备负载大鼠Walker-256肿瘤细胞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从大鼠骨髓细胞中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导素4(IL-4)在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出DC,以液氮冻融法制备肿瘤抗原刺激DC制备肿瘤疫苗.ELISA检测培养液中IL-12的浓度.结果 得到大量具备典型光镜和电镜形态特征的DC,表达大鼠DC特异性标志OX62.负载抗原前后DC产生IL-12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负载Walker-256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制备成功,具有促进Th1极化的潜能.
作者:喻钢;王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骨骼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骨转移后常出现顽固性疼痛、运动功能障碍、高血钙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传统常规治疗手段.而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是1种新型含氮的双膦酸盐类骨重吸收抑制剂,可明显缓解骨转移患者的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我们使用国产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秦玲;张华;潘桂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吉非替尼(Gefitinib,ZD1839)作为一线化疗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 26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岁),应用吉非替尼(25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果 26例可评价疗效,CR为3.8%(1/26),PR为34.6%(9/26),有效率为38.4%;SD 为38.5%(10/26);疾病控制率为76.9%;PD 为23.1%(6/26).中位缓解时间为6.6个月,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5.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1.2个月,1年生存率为36.6%.疗效与患者性别、皮疹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依次为:皮疹、腹泻、恶心、关节痛、肝功能异常.尚无因不良反应需停药者.结论 吉非替尼治疗疗效明确,毒副反应较轻,耐受性较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作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值得推广.
作者:姜宏宁;史崑;余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和MMP-9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并分析其与乳腺癌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乳腺增生症组织中OPN和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80例乳腺癌组织中OPN和MMP-9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乳腺增生症组织(P<0.05),OPN的表达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及C-erbB-2表达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月经状况、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状况无关(P>0.05).MMP-9的表达与患者TNM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及C-erbB-2表达密切相关(P<0.05),与月经状况、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状况无关(P>0.05).OPN和MMP-9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γ=0.297,P=0.007).结论 OPN和MMP-9蛋白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两者均阳性表达时对判断乳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陈军;覃思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常规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协同替加氟治疗食管癌的疗效与毒性.方法 将100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分割组(CF组)为每周照射5次,2.0 Gy/次,总量64~70 Gy;常规分割+替加氟组(CF+H组):在常规分割放疗开始之日起加用替加氟静脉滴注,0.5 g/天,共10天.结果 CF组和CF+H组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0.0%和80.0%、54.0%和78.0%、30.0%和56.0%、18.0%和40.0%;半年、1年、2年、3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8.0%和86.0%、40.0%和74.0%、32.0%和64.0%、24.0%和44.0%.CF+H组的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均明显高于CF组(P<0.05).2组患者的死亡原因无明显差异,但CF+H组患者死于局部复发的低于CF组.结论 常规分割放疗协同替加氟治疗能提高食管癌的局部控制率与生存率.
作者:郭隽;袁一枫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