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放化疗综合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113例疗效观察

王凤明;孙健;朱莉;袁智勇;王平

关键词:局部晚期鼻咽癌, 放疗, 诱导化疗, 辅助化疗
摘要:目的 探讨诱导化疗+辅助化疗配合放疗综合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应用PF方案诱导化疗和辅助化疗配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T3,T4)113例.诱导化疗1~2个周期;辅助化疗4~5个周期.放疗开始均采用面颈联合野和下半颈切线野常规分割照射,少数患者用分次X-刀加量;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量放疗.观察综合治疗的疗效和患者的耐受性.结果 放疗结束后1、3、6个月鼻咽部原发灶完全缓解率分别95.5%、98.0%和98.0%;颈部淋巴结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5.0%、97.5%和97.5%.3、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3%和77.2% 、60.5%和54.2%.早期反应主要为白细胞下降和口腔粘膜炎;晚期则主要为口干和颈部纤维化,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诱导化疗+辅助化疗配合放疗综合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少,患者可耐受性好,适合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综合治疗.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氚掺入法检测低分化鼻咽癌亚株的放射敏感性差异及放射增敏

    目的 探讨人低分化鼻咽癌亚株之间的放射敏感性差异及对其放射增敏.方法 采用氚掺入法检测其亚株对射线敏感的差别;通过细胞周期同步化对其放射抵抗亚株S1增敏.结果 氚掺入法结果表明放射后H5受抑制程度大(P<0.05);TNFα可以使细胞周期同步化达到了放射增敏,对放射抵抗亚株增敏后缩小了亚株间的放射敏感性差距.结论 低分化鼻咽癌亚株存在着放射敏感性差异;对其放射抵抗亚株增敏后差异不显著.

    作者:袁健;孙宁;田伟;周小明;陈东波;古宏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5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奥沙利铂1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卡培他滨2 000 mg/m2/d分早晚2次餐后口服,第1~14天,每3周重复.每周期评价疗效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全组35例病例中CR 2例(5.71%),PR 13例(37.14%),SD 10例(28.57%),PD 10例(28.57%),总有效率为42.86%.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手足综合症、腹泻、皮肤色素沉着,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确切,多数患者耐受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伟民;王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bcl-2、Survivin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渐的升.研究显示,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凋亡障碍关系更为密切.很多研究还证明bcl-2是调节细胞凋亡的关键性生物因子.新近发现的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属于凋亡抑制蛋白家庭的新成员.

    作者:黄金凤;何志明;李炜霞;章锦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EP同期放化疗后TP巩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EP同期放化疗后紫杉醇联合顺铂巩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对6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首先采用EP方案化疗后辅助放疗,然后采用TP方案巩固化疗.结果 RR 71.6%,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1.2%、38.8%、20.8%.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4.7%、20.8%、11.9%,中位生存时间为 17.6个月.分层分析,中位生存时间ⅢA期为28.5个月,ⅢB期为 14.1个月,1、2、3年生存率ⅢA期为67.8%、53.5%、39.2%;ⅢB期为56.4%、28.2%、7.7%.毒性反应包括:白细胞下降、贫血、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但均可耐受并容易处理.结论 EP同期放化疗后TP巩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毒性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徐正阳;郭建新;谢国明;陶庆松;沈燕萍;陈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MUC1、MUC2及MUC5AC在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黏蛋白MUC1、MUC2和MUC5AC在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的SP法,检测40例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黏蛋白MUC1、MUC2和MUC5AC的表达.结果 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MUC1、MUC2和MUC5A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0%、82.5%和77.5%.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MUC1、MUC2及MUC5AC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MUC1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呈负相关,而MUC2、MUC5AC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MUC1、MUC2和MUC5AC的表达可预示大肠黏液腺癌的浸润转移潜能.

    作者:肖春卫;易永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以手术为主的食管癌综合治疗进展

    食管癌是我国高发肿瘤之一,其5年生存率一直很难提高,特别是中晚期患者的预后更差.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采用了有计划的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就以手术为主的食管癌综合治疗作如下综述.

    作者:王丹;曹秀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放射性肺炎121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及治疗情况.方法 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接受胸部放疗的1793例患者中,共有121例被诊断为放射性肺炎,分析不同原发病种间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根据住院时间以2001年7月1日为界分为两组,比较不同时间段放射性肺炎发病率并分析其原因.将中重度放射性肺炎的患者依据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的不同分为2组,一组的使用时间在2个月以下,另一组在2个月以上.结果 2001年~2003年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高于1998年~2001年(P<0.05).多因素分析,原发病种类、放疗剂量、辅助化疗是对放射性肺炎发生有影响的危险因素.中重度放射性肺炎的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维持量的使用时间在2个月以上组放射性肺炎的复发率低于使用时间在2个月以下组(P<0.05).结论 原发病种类、放疗剂量、辅助化疗是对放射性肺炎发生有影响的危险因素.中重度放射性肺炎的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的的使用时间应在2个月以上.

    作者:高秋玲;庞青松;王平;宋勇春;王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以胸部病变为表现的恶性淋巴瘤33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以胸部病变为表现的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3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病理类型及诊治情况.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胸部CT以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多见,多数病例经穿刺活检确诊,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结论 恶性淋巴瘤常侵犯胸部,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应及早活检获取病理以利早期诊治.

    作者:贾镭;李宝兰;郑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β-catenin和Ki-67在人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β-catenin 和Ki-67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转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了55例宫颈癌、1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1例正常组织中β-catenin 和Ki-67的表达水平.结果 β-catenin在正常宫颈、CIN、宫颈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18.3%、50.0%、80.0%(P均<0.05);β-catenin 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Ki-67在宫颈癌组织、正常宫颈组织、CIN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5%,0,41.6%(P均<0.05);Ki-67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联合检测β-catenin 和Ki-67,有助于判断宫颈癌分期及预后,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东辉;李明众;张薛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多药耐药乳腺癌细胞MCF-7/Adr中体外转录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mdr1基因的干扰作用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乳腺癌细胞MCF-7/Adr中体外转录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mdr1基因的干扰作用.方法 将siRNA转染多药耐药乳腺癌细胞MCF-7/Adr后,采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分析siRNA在蛋白和mRNA水平对mdr1基因的静止作用;并用MTT法测定siRNA处理后阿霉素对MCF-7/Adr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特异性siRNA能明显抑制P170蛋白表达及其mRNA,并能明显提高阿霉素对MCF-7/Adr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 siRNA能逆转细胞耐药性,可能将为肿瘤耐药的治疗提供又一新技术.

    作者:袁亚维;孙爱民;刘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体积较小的中央型肺癌与增殖型支气管内膜结核的CT鉴别诊断

    目的 分析与对比体积较小的中央型肺癌与增殖型支气管内膜结核的CT的影像学特征,评价CT对体积较小的中央型肺癌与增殖性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支气管内膜与中央型肺癌的认识水平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52例体积较小中央型肺癌与123例增殖型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的CT片表现,并总结各自的影像特征,以上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痰检、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穿刺组织病理证实.所有中央型肺癌患者均行平扫和增强检查,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中所有患者行平扫,其中的107例病同时行增强检查.结果 发现增殖型支气管内膜结核与体积较小的中央型肺癌与的CT的影像学对比,有以下特异点:①病变范围较广,常见多个支段受累,本组病例中有60例累及2叶段以上;②病变支气管范围长,多为主支气管、叶支气管、段支气管连续或间断受累;③管腔多为不规则狭窄,有串珠状改变;④管壁多为不规则增厚,但其管壁外径未见增大,即中心性增厚,内径缩小;以上病例管壁密度增高或钙化;⑤肺部多见结核并发灶;⑥肺门纵膈一般无肿块影.结论 增殖型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与中央型肺癌CT上有一些不同点,对这些征象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可以提高支气管内膜结核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方伟军;张颖;张晖;华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鼻咽癌组织中P-gp、MRP和LR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基因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 和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多药耐药相关蛋白(P-gp),多药耐药基因蛋白(MRP),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对54例鼻咽癌初诊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项多药耐药指标在54例患者中有不同程度表达.P-gp、MRP、LRP的表达与鼻咽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不相关;P-gp表达与MRP、LRP表达不相关,MRP与LRP表达间呈正相关.结论 联合检测LP-gp、MRP、LRP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对鼻咽癌化疗药物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陆锦龙;毛志福;林辉;陶仲强;刘时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贲门癌食管及胃切除范围的探讨

    目的 探讨贲门癌外科治疗中食管及胃的适宜切除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贲门癌217例,其中近端胃+食管下段切除186例,全胃+食管下段切除31例.根治性切除191例,姑息性切除26例.为保证切缘距肿瘤距离的精确性,以切除后标本测量值和术中目测值双重对比判断.结果 标本上切端距肿瘤上缘0~5 cm;下切端距肿瘤下缘0.5~19 cm.术中目测上切端距肿瘤上缘3.3 cm;下切端距肿瘤下缘平均4.7 cm.将实测距离转化为术中目测距离,则上切端距肿瘤为0~11.6 cm,下切端距肿瘤0.65~24.7 cm.上切端阳性36例,阳性率17.4%;下切端阳性6例,阳性率2.9%.上切缘大标本距离4 cm,下切缘8 cm,即上切缘目测距离9.3 cm,下切缘10.4 cm时仍有切缘阳性的发生.术中目测距离达7 cm时切缘阳性率为3.7%.结论 施行贲门癌切除术时为避免上切端阳性的发生,至少应在肿瘤上缘以上7 cm处切断食管;应从病变的部位及大小、对淋巴结清扫的影响、切缘有否可能阳性、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尽可能保证切缘阴性和切除彻底性的前提下尽量不作全胃切除.

    作者:赵锡江;黄景陶;唐鹏;任鹏;马明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食管癌全程连续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和比较常规分割剂量每周照射5天、7天且后程加速超分割2种方法治疗Ⅲ期食管癌的疗效及放射反应.方法 对92例Ⅲ期食管癌首治病例随机分成每周照射5天组(A组)、每周照射7天且后程加速超分割组(B组).A组46例,2.0Gy/次,1次/天,5天/周,共60~70 Gy,40~47天完成;B组46例,2.0 Gy/次,1次/天,7天/周,DT40 Gy/20天后,改为每次1.2 Gy,每天2次,间隔6小时以上共60~70 Gy,30~35天完成.结果 A组、B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32.6%、67.4%; 3年生存率分别为6.5%、43.5%.B组高于A组(P<0.05).1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34.8%、71.7%;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7.4%、56.5%,B组高于A组(P<0.05).A组和B组Ⅱ级及以上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3.0%、47.8%,B、组高于A组(P<0.05).出血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4.3%、6.2%,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常规分割剂量7天/周照射且后程加速超分割照射比5天/周照射可明显提高疗效,除了Ⅱ级及以上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增高外,其他不良反应无显著增加.

    作者:盛延兴;尹爱芹;张玉霞;郑芳霞;郭玉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两种皮瓣分离方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伤口的影响

    目的 比较肾上腺盐水皮下浸润后手术刀片游离皮瓣和电刀游离皮瓣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伤口的影响.方法 自2002年1月至2006年9月实施Auchincloss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者130例,均采用横切口,肾上腺盐水皮下浸润后手术刀片游离皮瓣组75例(A组),电刀游离皮瓣55例(B组).结果 A组发生皮瓣坏死共6例(8.0%),均经换药治疗后痊愈;B组发生皮瓣坏死18例(32.7%),其中3例需植皮治疗,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组发生皮下积液3例(4.0%),B组发生皮下积液8例(14.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肾上腺盐水皮下浸润后手术刀片游离皮瓣是简捷安全和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刘海;符勇;朱晒红;杨文龙;杨湘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脐尿管癌13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脐尿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脐尿管腺癌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结果治疗和随访结果.结果 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肿瘤大小平均为5.6 cm,侵犯膀胱4例、脐周皮肤2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发现腺癌细胞2例.手术切除病变11例,术式包括:扩大性膀胱部分切除(9例)和根治性膀胱全切(2例).2例行单纯盆腔放疗.复发和转移者行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为30.7%.结论 CT是具有较高价值的诊断方法; B超引导下穿刺可得出组织学诊断;膀胱扩大切除术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综合治疗可应用于复发转移者.

    作者:赵立军;王志勇;马光;于满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吉西他滨(GEM)联合顺铂(DDP)在治疗既往使用过蒽环类和或紫杉醇类、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4例分为观察组(GP方案)和对照组(NP方案)各32例.GP方案:GEM 1 000 mg/m2静脉点滴第1、8天,DDP 80 mg/m2分成3次,静脉点滴,第1、2、3天.NP方案:长春瑞滨(NVB)30mg/m2静脉点滴,第1、8天,DDP与观察组相同.21天为1个周期,每例2个周期.结果 64例均可评价疗效和毒性反应.观察组CR 2例、PR 15例、SD 5例、PD 10例,总有效率(CR+PR)为53.1%,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4.8个月,毒性反应中恶心呕吐和白细胞下降发生率高,血小板降低明显.对照组中无CR,PR 9例、SD 10例、PD 13例,总有效率为28.1%,TTP 4.1个月,毒性反应是恶心呕吐和白细胞下降及静脉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GEM加 DDP联合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有效安全,毒副反应轻,患者能耐受,为蒽环类和(或)紫杉醇类治疗失败并HER2阳性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刘明恒;陈旭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VEGF-C和FLT-4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VEGF-C、FLT-4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VEGF-C、FLT-4的表达.结果 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36例(60%)VEGF-C阳性表达,30例(50%)FLT-4阳性表达.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C和FLT-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5%和69.4%,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组(29.2%和33.3%),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经半定量RT-PCR分析,VEGF-C和FLT-4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P<0.05).结论 VEGF-C及其受体FLT-4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刘杏娥;毛伟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RNA结合蛋白HuR在肿瘤及非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定位

    目的 观察HuR基因在不同肿瘤细胞及非肿瘤细胞系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及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6种细胞株(结肠癌高转移细胞株LoVo,结肠癌低转移细胞株HT-29,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肝癌细胞株HepG2,人卵巢癌细胞株3AO和人脐静脉细胞株ECV304)中HuR的表达情况.结果 6种细胞中HuR基因均有表达且其mRNA表达水平相当,但是在不同细胞的分布规律各不同.结论 HuR蛋白在6种不同细胞中表达的部位和规律不同,为进一步研究其胞质表达的分布机理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慧玲;高雪芹;韩金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鼻咽癌后程三维适形与传统放疗剂量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鼻咽癌后程三维适形(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和传统放疗(2-dimensional radiotherapy,2DRT)在靶区和周边重要器官的不同剂量分布并探究3DCRT的潜在优势.方法 比较和分析5例鼻咽癌7野后程3DCRT和其相应的2DRT在各靶区和重要器官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DVH)的各项指标值.结果 与2DRT相比,3DCRT PTV 的Dmean从92.7%提高至96.1%; 剂量不均匀度(DI)从84.1%降至59.3%; 90%等剂量线适形指数(CI)从0.32提高到0.51; 但两者PTV接受90%处方剂量的体积均小于90%; 在颈动脉鞘区,3DCRT的Dmean提高了5%但Dmax达117.2%.3DCRT和2DRT相比,串行器官如视神经、脑干和颞叶的Dmax分别为: 33.5%和104.3%,11.7%和26.4%,97.6%和103.2%; 但在晶体、眼球和下颌骨则分别为: 16.1%和2.8%,21.3%和8.7%,115.3%和104.2%.在并行器官的Dmean,颞颌关节: 68.5%和93.3%; 耳蜗: 58.5%和69.0%; 而腮腺则为59.8%和43.3%.结论 与传统放疗相比,鼻咽癌后程3DCRT降低了视神经、脑干、颞叶、颞颌关节和耳蜗的剂量,但却增加了晶体、眼球、下颌骨和腮腺的剂量.3DCRT使靶区剂量的适形性分布有所改善,潜在可能使颈动脉鞘区受累的鼻咽癌患者受益.但靶区剂量覆盖仍显不足,通过调强放疗有望达到更理想的剂量分布.

    作者:朱苏雨;向舫;罗荣喜;鲁旭蔚;张九堂;胡炳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