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部肿瘤手术后肺栓塞的防治

李启驹;杨光;成志刚;陈军;李宙童

关键词:胸部肿瘤, 肺栓塞, 预防性方案
摘要:目的 探讨能有效地降低或避免胸部肿瘤手术后肺栓塞并发症的围手术期补液方案.方法 补液新方案包括,改变术中、术后输液径路;术后放弃所有止、凝血药物的使用;术后第3天始常规应用抗凝药物;比较新补液方案实施前后为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实施新补液方案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60%(16/2 676),肺栓塞发生率为0.41%(11/2 676),死亡率为0.30%(8/2 676);实施新补液方案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肺栓塞发生率均为0(0/1210)(P<0.001).结论预防性新补液方案可以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第六版AJCC分期的乳腺癌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1997年第五版和2002年第六版AJCC的病理分期标准对乳腺癌预后预测的不同点.方法 1996年~1999年治疗157例早期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我们医院的存档资料,按照第五版和第六版的AJCC分期系统进行重新病理分期并随访;主要观察目标为不同分期下的无复发生存率和生存期,用Kaplan-Meier和log-rank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第五版Ⅱ期例数有93例,在第六版分期则只有64例(68.8%)仍是Ⅱ期,其中Ⅱa期例数无变化,Ⅱb期71例中有42.3%(30/71)产生了分期的变化.第五版Ⅰ期患者无复发,Ⅱ和Ⅲ期的无复发生存率有差别,平均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77.1个月和64.8个月,但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 P=0.069).第六版Ⅰ期患者无复发,Ⅱ和Ⅲ期的无复发生存率亦有明显差别,平均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81.2个月和65.4个月,有显著性差异(Log-Rank P=0.029).结论由于体现了淋巴结侵犯的数目,AJCC第六版TNM病理分期系统定义了更多的Ⅲ期患者,Ⅱ、Ⅲ期患者间的无复发生存率具有更显著的差别,较第五版分期系统有了进一步改进,新的分期系统一样适用于中国乳腺癌患者.

    作者:王巍;白永红;邓燕明;曹硕;林奔;张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痰热清预防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急性放射性肺炎(acute radiation pneumonitis,ARP)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是胸部肿瘤局部推量、提高局部控制率的重要限制因素,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ARP进行有效的防治十分重要.2006年4月至2006年12月,我们进行了应用痰热清注射液预防ARP的前瞻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宜宗;张军宁;顾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人热休克蛋白70的原核表达和纯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源性热休克蛋白70基因并纯化表达产物.方法 以人HSPO c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进行扩增,将PCR产物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上,将重组质粒pET30a-HSP70转化大肠杆菌B121上,经IPTG诱导后,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验证并纯化.结果 应用PCR方法扩增出约1 900 bp的目的片段;经酶切鉴定和DNA测序证实,HSP70基因成功地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转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后,进行SDS-PAGE,发现在分子量约为70 kD处有蛋白表达,Westem blot证实其为目的蛋白,纯化后的HSP70纯度达到90%以上.结论在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地表达了HSP70蛋白并且经过纯化,为研究HSP70的结构、功能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作者:应敏刚;林绍峰;谢云青;郑秋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金花茶和银杏叶对2-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前病变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5%的金花茶叶和5%的金花茶浓缩液及5%银杏叶对DEN致肝癌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研究室建立的2-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作用的短期体内实验模型,用DEN作为肝癌的启动剂(200μg/kg静脉注射,只用1次),然后喂食含0.015%的2-AAF(2-乙酰氨基芴)饲料2周,加大部分肝切除,作为选择性促进程序,使被DEN启动的肝细胞迅速增生成癌前病灶.各实验组大鼠从实验一开始即喂食含5%的金花茶叶、5%金花茶浓缩液和5%银杏叶饲料,对照组则喂食基础饲料.大鼠于停饲2-AAF饲料3天后处死.肝脏按规定部位取材,做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染色,用我们自己设计的计算机软件计算肝癌前病变γ-GT阳性灶,算出平均每cm2肝面积中γ-GT阳性灶的数目、面积.结果 实验组-GT阳性灶的数目、面积均明显少于和小于对照组.结论 5%金花茶叶、5%的金花茶浓缩液和5%银杏叶均有抑制DEN致大鼠肝癌作用,且银杏叶具有抵抗DEN对大鼠的毒性作用.

    作者:唐小岚;段小娴;苏建家;汪云;李瑗;杨春;曹骥;欧超;岳惠芬;付镜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细胞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以及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 研究人原发性肝癌(HCC)中的磷酸酶基因(PTEN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人HCC组织、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TEN蛋白的表达在人HCC组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38),其阳性率也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P=0.007).PTEN蛋白的表达与HCC患者的年龄、血清AFP水平、肿瘤个数、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术后复发、有无肝外转移、病理分级等多数临床病理学指标无关,而与有无门脉癌栓有密切的关系.无门脉癌栓的患者的肝癌组织中的PTEN蛋白较有门脉癌栓的表达高(P=0.010).结论 HCC的发生中可能存在PTEN基因的突变或缺失.PTEN基因的表达缺失可能与HCC的恶性程度,疾病的进程及HCC的侵袭转移有密切关系.PTEN基因低表达,HCC患者病程较晚、肝癌的恶性程度较高,较容易发生侵袭转移,预后较差.

    作者:段小娴;陈立霞;曹骥;欧超;李瑗;苏建家;杨春;岳惠芬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PET和PET/CT在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食管癌在我国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中占第4位,它的预后和患者的TNM分期密切相关,Ⅰ期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0%~80%,而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有5%~15%,因此早期诊断和准确分期就成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素.

    作者:丁其勇;黄庆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Exosomes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作用研究现状

    早在1981年,Trams等[1]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发现并描述了1种囊泡结构,6年后Johnstone等[2]从网织红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分离纯化了这种囊泡状沉淀物,并命名为Exosomes.但直到近几年有关Exosomes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才得到更多的关注,这主要归因于它在抗肿瘤方面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现综述如下.

    作者:杨麟;沈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胃镜下置入食管被膜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并发症32例分析

    食管癌晚期严重的并发症是食管气管瘘与食管腔狭窄引起的进食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自2004年9月至2006年11月,在胃镜下置入食管被膜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并发症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粟玉清;陈跃军;肖高明;唐石初;杨通明;吴泽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MMP-2、TIMP-2和Cathepsin D表达与结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MMP-2、TIMP-2和Cathepsin D在结肠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7例结肠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MMP-2、TIMP-2和Cathepsin D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2、TIMP-2和Cathepsin D的高表达率在原发灶和转移灶中分别为20.78% VS 41.56%、61.04% VS 44.16%、75.32% VS 53.25%.MMP-2高表达率在原发灶显著低于转移灶;TIMP-2和Cathepsin D高表达率在原发灶均显著高于转移灶(P均<0.05).MMP-2表达强度在原发灶显著低于转移灶,TIMP-2及Cathepsin D表达强度在原发灶显著高于转移灶(P<0.001).结论 MMP-2、TIMP-2和Cathepsin D的表达与结肠癌细胞浸润和转移能力有关,高表达MMP-2和低表达TIMP-2的癌细胞更易发生淋巴道转移.

    作者:谷彦军;张诗武;魏焕萍;刘亚敏;李雪华;何瑞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EC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ECX方案(表阿霉素+顺铂+希罗达)治疗26例晚期胃癌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 表阿霉素50 mg/m2,静脉推注,第1天;顺铂30 mg/m2,静脉滴注,第1~2天;希罗达1 000 mg/m2,口服,每天2次,第1~14天,每21~28天为1个周期.每例患者治疗至少2个周期,2个周期化疗即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 在可评价疗效的该2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3.8%),部分缓解(PR)11例(42.3%),疾病稳定(SD)9例(34.4%),疾病进展(PD)5例(19.5%),总有效率(CR+PR)46.1%,临床获益者(CR+PR+SD)共21例,占80.5%;平均肿瘤进展时间(TTP)为(6.04±2.20)个月,平均生存期(MST)为(12.04±2.14)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腹泻,手足综合征.结论EC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伍小平;庄英帜;姜浩;伍尤华;戴文香;艾小红;唐三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染色体分析及FISH法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染色体分析及FISH检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骨髓标本经细胞培养后,采用染色体G带显带方法分析是否存在t(15;17),同时用FISH方法进行与t(15;17)相关的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结果 38例确诊APL的患者中,病理形态学检出率为92.1%(36/38),染色体分析36例发现克隆性t(15;17)存在,检出率为92.1%;FISH检测发现所有病例均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检出率为100.0%.结论染色体分析及FISH检测t(15;17)相关的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可靠指标;其中FISH检测更为敏感.

    作者:袁健;熊文;陈建波;古洪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紫杉醇顺铂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2例观察

    目的 探讨紫杉醇+顺铂(T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紫杉醇135 mg/m2,d1静滴3 h,顺铂14~20 mg/m2,d1~d5,静滴,每4周重复.结果 入组34例,可评价疗效(化疗2个周期以上)32例,PR 12例,Nc 14例,PD 6例,总有效率为37.5%.中位生存期8.5个月,1年生存率18.8%.毒副反应: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为81.3%,Ⅲ度降低为18.8%,无Ⅳ度毒副反应;周围神经毒发生率为21.9%,脱发发生率为96.9%,Ⅲ度脱发为12.5%,无Ⅳ度毒副反应.胃肠道反应34.4%.结论 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以耐受,生活质量保持稳定.

    作者:林运政;庞世权;卜桂兰;吴江;朱海军;潘洁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祛毒化瘀中药复方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 了解祛毒化瘀中药复方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取血清药理学和细胞培养的方法,以K562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祛毒化瘀中药复方对其的影响.结果 祛毒化瘀中药复方具有抑制K562细胞生长,促进K562细胞凋亡,下调特征性的bcr/abl融合基因的mRNA表达的作用.结论祛毒化瘀中药复方具有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

    作者:李海燕;古学奎;王倩;张惠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客观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9例,采用紫杉醇13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80 mg/m2,分3天给药,第2~4天,或卡铂350 mg/m2,静脉滴注,第2天,21天为1个周期,2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全组PR24例,SD 23例,PD12例,总有效率为40.7%.主要毒副作用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关节肌肉痛等.大部分为Ⅰ~Ⅱ度不良反应,患者耐受良好.结论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是1种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治疗方案,毒副作用轻,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李淑芬;佟仲生;汪旭;王忱;何丽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胃癌组织中c-erbB-2与P-gp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胃癌组织中c-erbB-2表达与多药耐药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98例胃癌组织中c-erbB-2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癌细胞P-糖蛋白(P-gp)水平,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胃癌组织中c-erbB-2阳性表达33例,阳性率33.67%;P-gp阳性表达58例,阳性率59.18%.在c-erbB-2表达阴性的病例累及2~3个部位的癌比累及1个部位癌的P-gp表达增多,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5).当c-erbB-2和P-gp表达双阳性时,P-gp表达增多与双阴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当c-erbB-2或P-gp表达单阳性时,P-g表达增多与双阴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胃癌c-erbB-2和P-gp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胃癌分化程度和3年生存情况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时检测胃癌c-erbB-2和P-gp表达水平,可为胃癌的综合治疗及化疗药物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但是不能用来判断胃癌患者预后.

    作者:余传定;许沈华;倪型灏;凌雨田;张谷;朱赤红;刘祥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肿瘤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并发院内感染的10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8例院内感染患者中,发病年龄在40~69岁之间较多;住院时间在10~29天之间患者发病为多;发病部位和发病痛种以呼吸系统占首位;院内感染可发生于出现骨髓抑制或无骨髓抑制患者,但与是否进行相关侵入性治疗无关,而与激素、抗生素的使用相关.结论对住院的肿瘤患者应监测有无院内感染的发生,严格掌握激素、抗生素的使用适应证,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云霞;邓明佳;沈丽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外周血人类斯钙素-1基因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人类斯钙素-1(hSTC-1)基因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及外周血中hSTC-1 mRNA的表达.结果 30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hSTC-1 mRNA阳性率为93.3%,51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hSTC-1 mRNA的阳性率为37.3%,血液中的hSTC.1 mRNA的表达与多个临床病理因子有显著相关性(P<0.05),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而非肿瘤女性患者外周血检测不到hSTC-1mRNA.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hSTC-1有望成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韦成益;徐美荣;单国平;胡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小细胞肺癌化学治疗的临床进展

    临床上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小细胞肺癌(small sell lung sancer,SCL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肺癌总数的20%~30%[1].SCLC的病情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易发生早期转移,即使是病变局限也有必要当作全身性疾病来处理.

    作者:刘波;金沅武;王哲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癌的综合治疗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评价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模式以及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1例住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研究与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学指标和治疗方法与生存期和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 98%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了手术.总的生存率为90.8%.高危组接受术前腔内放疗和术后外照射的可能性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接受辅助化疗的可能性,高危组明显高于中危组(P<0.05),中危组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单变量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细胞分级和肌层受浸与子宫内膜癌的局部复发和整体生存有关;手术方式和激素治疗与子宫内膜癌的局部复发有关,与整体生存无关.Cox多变量回归分析,临床分期、淋巴结清扫和肌层受浸与子宫内膜癌的复发有关,激素治疗与总体存活有关.结论除外低危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配合激素治疗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需要更多病例和更长时间随访,来研究中危、高位患者放疗和化疗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克强;江宁;沈光耀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希罗达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2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以希罗达为主的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对2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希罗达2 500 mg/m2,每天分早晚2次餐后30 min温开水送服,连用14天,停药7天.多西紫杉醇75 mg/m2加生理盐水100 ml第1,8天静脉滴注,在接受多西紫杉醇治疗之前进行预处理,在用药前日晚21时及次日5时口服地塞米松7.5 mg,连服3天,21天为1个周期.治疗2~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0例患者中8例接受了2个周期化疗,12例完成4个周期的化疗.完全缓解(CR),2例(10%)部分缓解(PR),7例(35%)好转(MR),4例(20%)稳定(SD),2例(10%)进展(PD),5例(25%)总有效率(RR),(CR+PR)45%.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手足综合症、皮肤色素沉着、少数乏力等.Ⅲ度不良反应仅见于少数病例,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手足综合症2例.结论希罗达联合多西紫杉醇作为二线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确切,显著延长疾病进展时间,提高生存率,而且不良反应轻,有望成为紫杉类或蒽环类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理想方案.

    作者:杨燕霞;张丹彤;谭亚琴;樊圣;王丽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