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霞;张丹彤;谭亚琴;樊圣;王丽霞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和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9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前后血清中TGF-β1含量.结果 1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TGF-β1浓度显著高于化疗后血清TGF-β1浓度,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TGF-β1浓度高于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GF-β1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GF-β1水平可视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1个独立因素.
作者:毕明宏;郑洪波;郑荣生;丁永为;秦凤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1997年第五版和2002年第六版AJCC的病理分期标准对乳腺癌预后预测的不同点.方法 1996年~1999年治疗157例早期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我们医院的存档资料,按照第五版和第六版的AJCC分期系统进行重新病理分期并随访;主要观察目标为不同分期下的无复发生存率和生存期,用Kaplan-Meier和log-rank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第五版Ⅱ期例数有93例,在第六版分期则只有64例(68.8%)仍是Ⅱ期,其中Ⅱa期例数无变化,Ⅱb期71例中有42.3%(30/71)产生了分期的变化.第五版Ⅰ期患者无复发,Ⅱ和Ⅲ期的无复发生存率有差别,平均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77.1个月和64.8个月,但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 P=0.069).第六版Ⅰ期患者无复发,Ⅱ和Ⅲ期的无复发生存率亦有明显差别,平均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81.2个月和65.4个月,有显著性差异(Log-Rank P=0.029).结论由于体现了淋巴结侵犯的数目,AJCC第六版TNM病理分期系统定义了更多的Ⅲ期患者,Ⅱ、Ⅲ期患者间的无复发生存率具有更显著的差别,较第五版分期系统有了进一步改进,新的分期系统一样适用于中国乳腺癌患者.
作者:王巍;白永红;邓燕明;曹硕;林奔;张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HCPT联合LFP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 HCPT 6 mg/m2,第1~5天;DDP 60-80 mg/m2(总量),第1~5天;CF 200 mg/d,第1~5天;5-Fu 0.6 g/m2,第1~5天;每21天为1个周期,化疗3个周期的评定疗效.结果 全组总有效率(CR+PR)为50.00%(26/52),化疗受益率(CR+PR+SD)为84.60%(42/52).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症状,大多为Ⅰ、Ⅱ度,其他反应轻微.结论 HCPT联合LFP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疗效较好,且稳定率较高,不良反应轻,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春芳;黄云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能有效地降低或避免胸部肿瘤手术后肺栓塞并发症的围手术期补液方案.方法 补液新方案包括,改变术中、术后输液径路;术后放弃所有止、凝血药物的使用;术后第3天始常规应用抗凝药物;比较新补液方案实施前后为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实施新补液方案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60%(16/2 676),肺栓塞发生率为0.41%(11/2 676),死亡率为0.30%(8/2 676);实施新补液方案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肺栓塞发生率均为0(0/1210)(P<0.001).结论预防性新补液方案可以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作者:李启驹;杨光;成志刚;陈军;李宙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食管癌晚期严重的并发症是食管气管瘘与食管腔狭窄引起的进食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自2004年9月至2006年11月,在胃镜下置入食管被膜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并发症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粟玉清;陈跃军;肖高明;唐石初;杨通明;吴泽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心包积液的常见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以结核病和病毒感染常见,非感染性以恶性肿瘤和风湿病常见.
作者:赵强;孙宏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对人高分化鼻咽癌CNE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电穿孔基因转染技术.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报道系统的EB病毒LMP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导入CNE1,以载体质粒转染及CNE1细胞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检测LMP1蛋白的表达;用细胞体外增殖实验检测细胞OD比值;用裸小鼠成瘤实验观察移植瘤体积倍增时间和生长率.结果 内动物实验细胞移植后CNE1GL组潜伏期缩短,第7、8、9周时,其平均肿瘤体积生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外细胞增殖实验3组细胞OD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BV-LMP1对CNE1细胞的体内增殖能力可能有促进作用.
作者:唐泽立;陈燕;陈小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模式以及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1例住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研究与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学指标和治疗方法与生存期和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 98%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了手术.总的生存率为90.8%.高危组接受术前腔内放疗和术后外照射的可能性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接受辅助化疗的可能性,高危组明显高于中危组(P<0.05),中危组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单变量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细胞分级和肌层受浸与子宫内膜癌的局部复发和整体生存有关;手术方式和激素治疗与子宫内膜癌的局部复发有关,与整体生存无关.Cox多变量回归分析,临床分期、淋巴结清扫和肌层受浸与子宫内膜癌的复发有关,激素治疗与总体存活有关.结论除外低危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配合激素治疗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需要更多病例和更长时间随访,来研究中危、高位患者放疗和化疗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克强;江宁;沈光耀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对晚期卵巢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①对56例Ⅲc、Ⅳ期上皮性卵巢癌采用新辅助化疗,肿瘤细胞减灭术加以铂类和(或)紫杉醇为主的化疗组(A组):术前给予1~3个疗程以铂类和(或)紫杉醇为主的化疗,途径为静脉+腹腔或静脉化疗,每3周1次,56例患者共施行新辅助化疗109次;②49例Ⅲc、Ⅳ期上皮性卵巢癌传统肿瘤细胞减灭术加以铂类和(或)紫杉醇为主的化疗组(B组);A,B两组均按卵巢癌手术原则行大限度减瘤术,部分患者进行腹膜后淋巴清扫,术后1周左右开始化疗,均采用联合化疗6~8个疗程,方案和剂量同新辅助化疗.结果 A组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CR+PR)为85.7%,胸、腹水控制有效率为93.6%.A组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残瘤大直径<2 cm)80.4%,减瘤术(术后残瘤大直径≥2 cm)19.6%;B组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51.0%,减瘤术49.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为术后化疗创造了有利条件,新辅助化疗毒副反应轻,可以耐受.5年生存率A组为35.7%,B组为1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有可能为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创造手术条件,提高达到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改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
作者:杨运胜;高国兰;杨心凤;马莹;卜照香;胡爱民;刘晓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DNA修复基因XPG以及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铂类为主的化疗方案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经病理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101例,采用DDP为主的化疗方案,化疗2~3个周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PCR-RLFP方法进行XPG、MDR-1的基因型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携带MDR1-3435等位基因C/C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为57.8%,显著高于至少携带1个T等位基因的26.8%(OR=0.272,95%CI=0.117-0.635,P<0.05));携带MDR1-2677至少1个T等位基因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12.8%要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患者的58.1%(OR=17.999,95%CI=4.938~65.599,P<0.01);而XPG各基因型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 MDR1基因多态性与NSCLC患者对铂类药物的化疗敏感性相关,基因XPG的多态性是否与铂类药物化疗的敏感性是否具有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于庆忠;韩金祥;潘继红;盛立军;吴坚美;黄海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临床上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小细胞肺癌(small sell lung sancer,SCL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肺癌总数的20%~30%[1].SCLC的病情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易发生早期转移,即使是病变局限也有必要当作全身性疾病来处理.
作者:刘波;金沅武;王哲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肿瘤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并发院内感染的10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8例院内感染患者中,发病年龄在40~69岁之间较多;住院时间在10~29天之间患者发病为多;发病部位和发病痛种以呼吸系统占首位;院内感染可发生于出现骨髓抑制或无骨髓抑制患者,但与是否进行相关侵入性治疗无关,而与激素、抗生素的使用相关.结论对住院的肿瘤患者应监测有无院内感染的发生,严格掌握激素、抗生素的使用适应证,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云霞;邓明佳;沈丽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干扰素与化疗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1月可供分析的Ⅰ期NSCLC术后干扰素治疗患者106例及Ⅰ B期NSCLC术后化疗病例74例为研究组,同时随机抽取单独手术病例112例为对照组,行对照研究.结果 Ⅰ期NSCLC患者干扰素组和对照组1~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106/106),97.8%(87/89),93.4%(57/61),83.3%(25/30),76.2%(16/21)和88.4%(99/112),79.3%(73/92),71.9%(41/57),66.7%(28/42),59.3%(16/27).显示两组患者1~3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4~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 B期NSCLC患者干扰素组1~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5年生存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 B期NSCLC患者化疗组与对照组1~5年生存率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扰素组主要毒副反应是注射部位不同程度的红肿和疼痛,化疗组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结论干扰素可以提高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1~3年生存率,但对长期生存率无影响,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化疗不利于提高生存率.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单独应用干扰素短期疗效强于单独应用化疗.
作者:王勐;王长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染色体分析及FISH检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骨髓标本经细胞培养后,采用染色体G带显带方法分析是否存在t(15;17),同时用FISH方法进行与t(15;17)相关的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结果 38例确诊APL的患者中,病理形态学检出率为92.1%(36/38),染色体分析36例发现克隆性t(15;17)存在,检出率为92.1%;FISH检测发现所有病例均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检出率为100.0%.结论染色体分析及FISH检测t(15;17)相关的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可靠指标;其中FISH检测更为敏感.
作者:袁健;熊文;陈建波;古洪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PET-CT融合图像勾画靶区的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优势.方法 对16例食管癌病例分别进行CT、PET同机扫描,图像重建后传输至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进行自动图像融合,由同一临床医师分别在CT、PET-CT融合图像上勾画出,同一物理师分别设计优化TPS计划,给予常规处方剂量2.0Gy×30次,每个计划采用5个方向照射野来实现较好的靶区剂量分布,并达到周围正常组织保护的目的.计算各计划的靶区体积并显示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DVH),比较2个计划的全肺平均受量(mean lung dose,MLD)、双肺受照超过20 Gy的体积占全肺体积的百分比(V20)、气管平均受量、心脏平均受量、脊髓大受量.结果 CT勾画的GTV体积均值为67.10 cm3,大于PET.CT融合图像下勾划的GTV均值60.82 cm3,包括MLD、全肺V20、气管平均受量、心脏平均受量、脊髓大受量在内的各项DVH参数的比较显示,均以PET-CT勾画靶区的计划明显优于CT勾画靶区的计划.结论 PET-CT图像融合基础上勾画靶区制定放疗计划,可更有效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
作者:邢军;李建彬;刘娟;卢洁;范廷勇;邵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源性热休克蛋白70基因并纯化表达产物.方法 以人HSPO c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进行扩增,将PCR产物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上,将重组质粒pET30a-HSP70转化大肠杆菌B121上,经IPTG诱导后,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验证并纯化.结果 应用PCR方法扩增出约1 900 bp的目的片段;经酶切鉴定和DNA测序证实,HSP70基因成功地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转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后,进行SDS-PAGE,发现在分子量约为70 kD处有蛋白表达,Westem blot证实其为目的蛋白,纯化后的HSP70纯度达到90%以上.结论在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地表达了HSP70蛋白并且经过纯化,为研究HSP70的结构、功能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作者:应敏刚;林绍峰;谢云青;郑秋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胃癌组织中c-erbB-2表达与多药耐药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98例胃癌组织中c-erbB-2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癌细胞P-糖蛋白(P-gp)水平,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胃癌组织中c-erbB-2阳性表达33例,阳性率33.67%;P-gp阳性表达58例,阳性率59.18%.在c-erbB-2表达阴性的病例累及2~3个部位的癌比累及1个部位癌的P-gp表达增多,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5).当c-erbB-2和P-gp表达双阳性时,P-gp表达增多与双阴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当c-erbB-2或P-gp表达单阳性时,P-g表达增多与双阴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胃癌c-erbB-2和P-gp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胃癌分化程度和3年生存情况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时检测胃癌c-erbB-2和P-gp表达水平,可为胃癌的综合治疗及化疗药物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但是不能用来判断胃癌患者预后.
作者:余传定;许沈华;倪型灏;凌雨田;张谷;朱赤红;刘祥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山萘黄素(kaempferol)对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HO-8910PM转移相关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台盼蓝拒染法检测山萘黄素对高转移卵巢癌细胞HO-8910PM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山萘黄素对HO-8910PM细胞的侵袭能力、趋化运动能力和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 50μmol/L的山萘黄素作用细胞6 h后能抑制HO-8910PM细胞体外侵袭人工基膜和趋化运动能力,抑制率分别为(10.53±2.71)%和(10.84±1.45)%,但与对照组相比,对黏附能力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山萘菌素能抑制高转移卵巢癌细胞HO-8910PM的侵袭和运动能力,对黏附能力无显著影响.
作者:陈伟珠;杨明;刘新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观察11种化学治疗药物对人卵巢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对外周血有核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毒性效应,并探讨这2种作用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经典的MTT比色法分别检测34例卵巢癌患者新鲜肿瘤组织标本的癌细胞对11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和药物对外周血有核细胞的毒性.结果 各药物对癌细胞抑制率的差异有显著性;其中,TAX和VM-26 2种化疗药物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0.97%和41.38%,可认为属于卵巢癌细胞的敏感药物;其余9种药物对卵巢癌细胞的抑制率均较低.各药物对癌细胞的抑制率与其对有核细胞中的粒细胞的毒性作用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TAX和VM-26,属于卵巢癌细胞敏感的化疗药物;检测的11种化疗药物,其对卵巢癌的疗效与其对粒细胞的毒性显著相关;在缺乏进行肿瘤细胞药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粒细胞毒性试验,是1种可行的替代检测措施.
作者:唐东平;陈心秋;唐凯;张洁清;贺海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我院1999年4月~2002年4月收治绝经前妇女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45例,其中采用改良根治术者110例,采用保留乳房手术者3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志刚;余建军;曹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