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干扰素与化疗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治疗的疗效比较

王勐;王长利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辅助化疗, 完全切除, 干扰素
摘要:目的 比较干扰素与化疗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1月可供分析的Ⅰ期NSCLC术后干扰素治疗患者106例及Ⅰ B期NSCLC术后化疗病例74例为研究组,同时随机抽取单独手术病例112例为对照组,行对照研究.结果 Ⅰ期NSCLC患者干扰素组和对照组1~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106/106),97.8%(87/89),93.4%(57/61),83.3%(25/30),76.2%(16/21)和88.4%(99/112),79.3%(73/92),71.9%(41/57),66.7%(28/42),59.3%(16/27).显示两组患者1~3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4~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 B期NSCLC患者干扰素组1~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5年生存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 B期NSCLC患者化疗组与对照组1~5年生存率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扰素组主要毒副反应是注射部位不同程度的红肿和疼痛,化疗组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结论干扰素可以提高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1~3年生存率,但对长期生存率无影响,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化疗不利于提高生存率.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单独应用干扰素短期疗效强于单独应用化疗.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6例疗效观察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是标准的一线方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自2003年8月~2004年12月应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6例,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群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胃癌组织中c-erbB-2与P-gp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胃癌组织中c-erbB-2表达与多药耐药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98例胃癌组织中c-erbB-2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癌细胞P-糖蛋白(P-gp)水平,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胃癌组织中c-erbB-2阳性表达33例,阳性率33.67%;P-gp阳性表达58例,阳性率59.18%.在c-erbB-2表达阴性的病例累及2~3个部位的癌比累及1个部位癌的P-gp表达增多,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5).当c-erbB-2和P-gp表达双阳性时,P-gp表达增多与双阴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当c-erbB-2或P-gp表达单阳性时,P-g表达增多与双阴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胃癌c-erbB-2和P-gp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胃癌分化程度和3年生存情况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时检测胃癌c-erbB-2和P-gp表达水平,可为胃癌的综合治疗及化疗药物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但是不能用来判断胃癌患者预后.

    作者:余传定;许沈华;倪型灏;凌雨田;张谷;朱赤红;刘祥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羟基喜树碱联合LFP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HCPT联合LFP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 HCPT 6 mg/m2,第1~5天;DDP 60-80 mg/m2(总量),第1~5天;CF 200 mg/d,第1~5天;5-Fu 0.6 g/m2,第1~5天;每21天为1个周期,化疗3个周期的评定疗效.结果 全组总有效率(CR+PR)为50.00%(26/52),化疗受益率(CR+PR+SD)为84.60%(42/52).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症状,大多为Ⅰ、Ⅱ度,其他反应轻微.结论 HCPT联合LFP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疗效较好,且稳定率较高,不良反应轻,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春芳;黄云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客观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9例,采用紫杉醇13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80 mg/m2,分3天给药,第2~4天,或卡铂350 mg/m2,静脉滴注,第2天,21天为1个周期,2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全组PR24例,SD 23例,PD12例,总有效率为40.7%.主要毒副作用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关节肌肉痛等.大部分为Ⅰ~Ⅱ度不良反应,患者耐受良好.结论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是1种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治疗方案,毒副作用轻,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李淑芬;佟仲生;汪旭;王忱;何丽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超声聚焦刀治疗肝癌42例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超声聚焦刀(HIFU)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 应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声像图引导定位、实时监控超声聚焦刀治疗原发性肝癌42例.3DCRT采用15 MV X射线,计划靶体积(PTV)<125 cm3 者单次剂量4~6 Gy,5次/周,总DT45~56 Gy;PTV≥125 cm3 者单次剂量2~4 Gy,每周5次,总DT45~60 Gy.超声聚焦刀治疗每周2次,两次中间隔72 h.结果 治疗后超声显示回声增强,随后中心回声减低,边缘回声增强,血供消失或明显减少,终回声不均匀增强是疗效显著的特征性表现.CR 9例(21.4%),PR 26例(61.9%),NC 4例(9.5%),PD 3例(7.1%),总有效率(CR+PR)为83.3%,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1%、66.7%、40.4%.结论应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超声聚焦刀治疗早期肝癌及部分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较好,超声能准确有效地引导焦点定位、实时疗效监控及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作者:柯庆华;刘敏;付国权;蒋代文;杨继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紫杉醇顺铂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2例观察

    目的 探讨紫杉醇+顺铂(T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紫杉醇135 mg/m2,d1静滴3 h,顺铂14~20 mg/m2,d1~d5,静滴,每4周重复.结果 入组34例,可评价疗效(化疗2个周期以上)32例,PR 12例,Nc 14例,PD 6例,总有效率为37.5%.中位生存期8.5个月,1年生存率18.8%.毒副反应: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为81.3%,Ⅲ度降低为18.8%,无Ⅳ度毒副反应;周围神经毒发生率为21.9%,脱发发生率为96.9%,Ⅲ度脱发为12.5%,无Ⅳ度毒副反应.胃肠道反应34.4%.结论 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以耐受,生活质量保持稳定.

    作者:林运政;庞世权;卜桂兰;吴江;朱海军;潘洁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Exosomes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作用研究现状

    早在1981年,Trams等[1]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发现并描述了1种囊泡结构,6年后Johnstone等[2]从网织红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分离纯化了这种囊泡状沉淀物,并命名为Exosomes.但直到近几年有关Exosomes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才得到更多的关注,这主要归因于它在抗肿瘤方面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现综述如下.

    作者:杨麟;沈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外周血人类斯钙素-1基因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人类斯钙素-1(hSTC-1)基因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及外周血中hSTC-1 mRNA的表达.结果 30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hSTC-1 mRNA阳性率为93.3%,51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hSTC-1 mRNA的阳性率为37.3%,血液中的hSTC.1 mRNA的表达与多个临床病理因子有显著相关性(P<0.05),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而非肿瘤女性患者外周血检测不到hSTC-1mRNA.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hSTC-1有望成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韦成益;徐美荣;单国平;胡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祛毒化瘀中药复方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 了解祛毒化瘀中药复方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取血清药理学和细胞培养的方法,以K562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祛毒化瘀中药复方对其的影响.结果 祛毒化瘀中药复方具有抑制K562细胞生长,促进K562细胞凋亡,下调特征性的bcr/abl融合基因的mRNA表达的作用.结论祛毒化瘀中药复方具有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

    作者:李海燕;古学奎;王倩;张惠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72例病理分析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ESC)是为常见的肺外小细胞癌,其临床症状与其它食管肿瘤相似,均以进食不适或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ESC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鳞癌或腺癌混合存在,但在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面远不同于一般的鳞癌或腺癌.国外ESC罕见,在国内屡见报道,可能与我国食管癌高发有关.一般认为ESC恶性度高,易发生转移,治疗效果差.为了进一步探讨ESC的特点,我们对比分析了同期经手术治疗的6 884非小细胞癌(NESC)和72例ESC,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梅;赵一电;景丽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癌的综合治疗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评价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模式以及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1例住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研究与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学指标和治疗方法与生存期和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 98%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了手术.总的生存率为90.8%.高危组接受术前腔内放疗和术后外照射的可能性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接受辅助化疗的可能性,高危组明显高于中危组(P<0.05),中危组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单变量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细胞分级和肌层受浸与子宫内膜癌的局部复发和整体生存有关;手术方式和激素治疗与子宫内膜癌的局部复发有关,与整体生存无关.Cox多变量回归分析,临床分期、淋巴结清扫和肌层受浸与子宫内膜癌的复发有关,激素治疗与总体存活有关.结论除外低危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配合激素治疗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需要更多病例和更长时间随访,来研究中危、高位患者放疗和化疗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克强;江宁;沈光耀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bc1-2、p53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恶性肿瘤的异常增殖不仅与促进细胞生长的原癌基因的激活及控制细胞生长的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并与细胞凋亡被抑制有重要关系.我们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已随访5年以上的125例肺癌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了bc1-2和p53基因蛋白产物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此2种蛋白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古颖春;苏天璐;胡咏汶;古保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1种化疗药物对卵巢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对有核细胞毒性的研究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观察11种化学治疗药物对人卵巢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对外周血有核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毒性效应,并探讨这2种作用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经典的MTT比色法分别检测34例卵巢癌患者新鲜肿瘤组织标本的癌细胞对11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和药物对外周血有核细胞的毒性.结果 各药物对癌细胞抑制率的差异有显著性;其中,TAX和VM-26 2种化疗药物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0.97%和41.38%,可认为属于卵巢癌细胞的敏感药物;其余9种药物对卵巢癌细胞的抑制率均较低.各药物对癌细胞的抑制率与其对有核细胞中的粒细胞的毒性作用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TAX和VM-26,属于卵巢癌细胞敏感的化疗药物;检测的11种化疗药物,其对卵巢癌的疗效与其对粒细胞的毒性显著相关;在缺乏进行肿瘤细胞药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粒细胞毒性试验,是1种可行的替代检测措施.

    作者:唐东平;陈心秋;唐凯;张洁清;贺海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干扰素与化疗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治疗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干扰素与化疗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1月可供分析的Ⅰ期NSCLC术后干扰素治疗患者106例及Ⅰ B期NSCLC术后化疗病例74例为研究组,同时随机抽取单独手术病例112例为对照组,行对照研究.结果 Ⅰ期NSCLC患者干扰素组和对照组1~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106/106),97.8%(87/89),93.4%(57/61),83.3%(25/30),76.2%(16/21)和88.4%(99/112),79.3%(73/92),71.9%(41/57),66.7%(28/42),59.3%(16/27).显示两组患者1~3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4~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 B期NSCLC患者干扰素组1~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5年生存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 B期NSCLC患者化疗组与对照组1~5年生存率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扰素组主要毒副反应是注射部位不同程度的红肿和疼痛,化疗组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结论干扰素可以提高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1~3年生存率,但对长期生存率无影响,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化疗不利于提高生存率.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单独应用干扰素短期疗效强于单独应用化疗.

    作者:王勐;王长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痰热清预防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急性放射性肺炎(acute radiation pneumonitis,ARP)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是胸部肿瘤局部推量、提高局部控制率的重要限制因素,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ARP进行有效的防治十分重要.2006年4月至2006年12月,我们进行了应用痰热清注射液预防ARP的前瞻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宜宗;张军宁;顾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绝经前妇女早期浸润性导管癌保留乳房手术35例分析

    我院1999年4月~2002年4月收治绝经前妇女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45例,其中采用改良根治术者110例,采用保留乳房手术者3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志刚;余建军;曹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胃镜下置入食管被膜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并发症32例分析

    食管癌晚期严重的并发症是食管气管瘘与食管腔狭窄引起的进食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自2004年9月至2006年11月,在胃镜下置入食管被膜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并发症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粟玉清;陈跃军;肖高明;唐石初;杨通明;吴泽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去甲斑蝥素处理肝癌细胞SMMC-7721蛋白质组的双向电泳分析

    目的 分析去甲斑蝥素(NCTD)作用于肝癌细胞SMMC-7721前后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方法 采用四氮唑蓝还原法(MTT)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20μg/ml的NCTD作用于肝癌细胞SMMC-7721 24 h,分别收集处理组与对照组细胞,裂解并提取细胞内总蛋白;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蛋白质,凝胶银染,ImageMaster 2D Platinum软件分析2-DE图谱,寻找差异表达蛋白点.结果 NCTD能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的凋亡,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2-DE图谱中有5个蛋白点表达上调,6个蛋白点表达下调.结论抗癌药NCTD能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并引起细胞内蛋白质组表达的改变.

    作者:徐乃玉;张素萍;童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希罗达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2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以希罗达为主的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对2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希罗达2 500 mg/m2,每天分早晚2次餐后30 min温开水送服,连用14天,停药7天.多西紫杉醇75 mg/m2加生理盐水100 ml第1,8天静脉滴注,在接受多西紫杉醇治疗之前进行预处理,在用药前日晚21时及次日5时口服地塞米松7.5 mg,连服3天,21天为1个周期.治疗2~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0例患者中8例接受了2个周期化疗,12例完成4个周期的化疗.完全缓解(CR),2例(10%)部分缓解(PR),7例(35%)好转(MR),4例(20%)稳定(SD),2例(10%)进展(PD),5例(25%)总有效率(RR),(CR+PR)45%.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手足综合症、皮肤色素沉着、少数乏力等.Ⅲ度不良反应仅见于少数病例,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手足综合症2例.结论希罗达联合多西紫杉醇作为二线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确切,显著延长疾病进展时间,提高生存率,而且不良反应轻,有望成为紫杉类或蒽环类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理想方案.

    作者:杨燕霞;张丹彤;谭亚琴;樊圣;王丽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基于第六版AJCC分期的乳腺癌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1997年第五版和2002年第六版AJCC的病理分期标准对乳腺癌预后预测的不同点.方法 1996年~1999年治疗157例早期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我们医院的存档资料,按照第五版和第六版的AJCC分期系统进行重新病理分期并随访;主要观察目标为不同分期下的无复发生存率和生存期,用Kaplan-Meier和log-rank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第五版Ⅱ期例数有93例,在第六版分期则只有64例(68.8%)仍是Ⅱ期,其中Ⅱa期例数无变化,Ⅱb期71例中有42.3%(30/71)产生了分期的变化.第五版Ⅰ期患者无复发,Ⅱ和Ⅲ期的无复发生存率有差别,平均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77.1个月和64.8个月,但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 P=0.069).第六版Ⅰ期患者无复发,Ⅱ和Ⅲ期的无复发生存率亦有明显差别,平均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81.2个月和65.4个月,有显著性差异(Log-Rank P=0.029).结论由于体现了淋巴结侵犯的数目,AJCC第六版TNM病理分期系统定义了更多的Ⅲ期患者,Ⅱ、Ⅲ期患者间的无复发生存率具有更显著的差别,较第五版分期系统有了进一步改进,新的分期系统一样适用于中国乳腺癌患者.

    作者:王巍;白永红;邓燕明;曹硕;林奔;张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