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庆华;刘敏;付国权;蒋代文;杨继元
目的 评价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模式以及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1例住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研究与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学指标和治疗方法与生存期和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 98%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了手术.总的生存率为90.8%.高危组接受术前腔内放疗和术后外照射的可能性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接受辅助化疗的可能性,高危组明显高于中危组(P<0.05),中危组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单变量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细胞分级和肌层受浸与子宫内膜癌的局部复发和整体生存有关;手术方式和激素治疗与子宫内膜癌的局部复发有关,与整体生存无关.Cox多变量回归分析,临床分期、淋巴结清扫和肌层受浸与子宫内膜癌的复发有关,激素治疗与总体存活有关.结论除外低危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配合激素治疗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需要更多病例和更长时间随访,来研究中危、高位患者放疗和化疗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克强;江宁;沈光耀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以希罗达为主的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对2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希罗达2 500 mg/m2,每天分早晚2次餐后30 min温开水送服,连用14天,停药7天.多西紫杉醇75 mg/m2加生理盐水100 ml第1,8天静脉滴注,在接受多西紫杉醇治疗之前进行预处理,在用药前日晚21时及次日5时口服地塞米松7.5 mg,连服3天,21天为1个周期.治疗2~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0例患者中8例接受了2个周期化疗,12例完成4个周期的化疗.完全缓解(CR),2例(10%)部分缓解(PR),7例(35%)好转(MR),4例(20%)稳定(SD),2例(10%)进展(PD),5例(25%)总有效率(RR),(CR+PR)45%.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手足综合症、皮肤色素沉着、少数乏力等.Ⅲ度不良反应仅见于少数病例,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手足综合症2例.结论希罗达联合多西紫杉醇作为二线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确切,显著延长疾病进展时间,提高生存率,而且不良反应轻,有望成为紫杉类或蒽环类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理想方案.
作者:杨燕霞;张丹彤;谭亚琴;樊圣;王丽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对晚期卵巢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①对56例Ⅲc、Ⅳ期上皮性卵巢癌采用新辅助化疗,肿瘤细胞减灭术加以铂类和(或)紫杉醇为主的化疗组(A组):术前给予1~3个疗程以铂类和(或)紫杉醇为主的化疗,途径为静脉+腹腔或静脉化疗,每3周1次,56例患者共施行新辅助化疗109次;②49例Ⅲc、Ⅳ期上皮性卵巢癌传统肿瘤细胞减灭术加以铂类和(或)紫杉醇为主的化疗组(B组);A,B两组均按卵巢癌手术原则行大限度减瘤术,部分患者进行腹膜后淋巴清扫,术后1周左右开始化疗,均采用联合化疗6~8个疗程,方案和剂量同新辅助化疗.结果 A组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CR+PR)为85.7%,胸、腹水控制有效率为93.6%.A组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残瘤大直径<2 cm)80.4%,减瘤术(术后残瘤大直径≥2 cm)19.6%;B组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51.0%,减瘤术49.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为术后化疗创造了有利条件,新辅助化疗毒副反应轻,可以耐受.5年生存率A组为35.7%,B组为1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有可能为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创造手术条件,提高达到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改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
作者:杨运胜;高国兰;杨心凤;马莹;卜照香;胡爱民;刘晓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干扰素与化疗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1月可供分析的Ⅰ期NSCLC术后干扰素治疗患者106例及Ⅰ B期NSCLC术后化疗病例74例为研究组,同时随机抽取单独手术病例112例为对照组,行对照研究.结果 Ⅰ期NSCLC患者干扰素组和对照组1~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106/106),97.8%(87/89),93.4%(57/61),83.3%(25/30),76.2%(16/21)和88.4%(99/112),79.3%(73/92),71.9%(41/57),66.7%(28/42),59.3%(16/27).显示两组患者1~3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4~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 B期NSCLC患者干扰素组1~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5年生存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 B期NSCLC患者化疗组与对照组1~5年生存率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扰素组主要毒副反应是注射部位不同程度的红肿和疼痛,化疗组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结论干扰素可以提高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1~3年生存率,但对长期生存率无影响,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化疗不利于提高生存率.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单独应用干扰素短期疗效强于单独应用化疗.
作者:王勐;王长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DNA修复基因XPG以及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铂类为主的化疗方案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经病理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101例,采用DDP为主的化疗方案,化疗2~3个周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PCR-RLFP方法进行XPG、MDR-1的基因型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携带MDR1-3435等位基因C/C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为57.8%,显著高于至少携带1个T等位基因的26.8%(OR=0.272,95%CI=0.117-0.635,P<0.05));携带MDR1-2677至少1个T等位基因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12.8%要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患者的58.1%(OR=17.999,95%CI=4.938~65.599,P<0.01);而XPG各基因型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 MDR1基因多态性与NSCLC患者对铂类药物的化疗敏感性相关,基因XPG的多态性是否与铂类药物化疗的敏感性是否具有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于庆忠;韩金祥;潘继红;盛立军;吴坚美;黄海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和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9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前后血清中TGF-β1含量.结果 1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TGF-β1浓度显著高于化疗后血清TGF-β1浓度,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TGF-β1浓度高于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GF-β1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GF-β1水平可视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1个独立因素.
作者:毕明宏;郑洪波;郑荣生;丁永为;秦凤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超声聚焦刀(HIFU)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 应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声像图引导定位、实时监控超声聚焦刀治疗原发性肝癌42例.3DCRT采用15 MV X射线,计划靶体积(PTV)<125 cm3 者单次剂量4~6 Gy,5次/周,总DT45~56 Gy;PTV≥125 cm3 者单次剂量2~4 Gy,每周5次,总DT45~60 Gy.超声聚焦刀治疗每周2次,两次中间隔72 h.结果 治疗后超声显示回声增强,随后中心回声减低,边缘回声增强,血供消失或明显减少,终回声不均匀增强是疗效显著的特征性表现.CR 9例(21.4%),PR 26例(61.9%),NC 4例(9.5%),PD 3例(7.1%),总有效率(CR+PR)为83.3%,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1%、66.7%、40.4%.结论应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超声聚焦刀治疗早期肝癌及部分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较好,超声能准确有效地引导焦点定位、实时疗效监控及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作者:柯庆华;刘敏;付国权;蒋代文;杨继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能有效地降低或避免胸部肿瘤手术后肺栓塞并发症的围手术期补液方案.方法 补液新方案包括,改变术中、术后输液径路;术后放弃所有止、凝血药物的使用;术后第3天始常规应用抗凝药物;比较新补液方案实施前后为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实施新补液方案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60%(16/2 676),肺栓塞发生率为0.41%(11/2 676),死亡率为0.30%(8/2 676);实施新补液方案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肺栓塞发生率均为0(0/1210)(P<0.001).结论预防性新补液方案可以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作者:李启驹;杨光;成志刚;陈军;李宙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ECX方案(表阿霉素+顺铂+希罗达)治疗26例晚期胃癌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 表阿霉素50 mg/m2,静脉推注,第1天;顺铂30 mg/m2,静脉滴注,第1~2天;希罗达1 000 mg/m2,口服,每天2次,第1~14天,每21~28天为1个周期.每例患者治疗至少2个周期,2个周期化疗即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 在可评价疗效的该2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3.8%),部分缓解(PR)11例(42.3%),疾病稳定(SD)9例(34.4%),疾病进展(PD)5例(19.5%),总有效率(CR+PR)46.1%,临床获益者(CR+PR+SD)共21例,占80.5%;平均肿瘤进展时间(TTP)为(6.04±2.20)个月,平均生存期(MST)为(12.04±2.14)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腹泻,手足综合征.结论EC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伍小平;庄英帜;姜浩;伍尤华;戴文香;艾小红;唐三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是标准的一线方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自2003年8月~2004年12月应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6例,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群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食管癌在我国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中占第4位,它的预后和患者的TNM分期密切相关,Ⅰ期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0%~80%,而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有5%~15%,因此早期诊断和准确分期就成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素.
作者:丁其勇;黄庆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源性热休克蛋白70基因并纯化表达产物.方法 以人HSPO c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进行扩增,将PCR产物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上,将重组质粒pET30a-HSP70转化大肠杆菌B121上,经IPTG诱导后,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验证并纯化.结果 应用PCR方法扩增出约1 900 bp的目的片段;经酶切鉴定和DNA测序证实,HSP70基因成功地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转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后,进行SDS-PAGE,发现在分子量约为70 kD处有蛋白表达,Westem blot证实其为目的蛋白,纯化后的HSP70纯度达到90%以上.结论在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地表达了HSP70蛋白并且经过纯化,为研究HSP70的结构、功能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作者:应敏刚;林绍峰;谢云青;郑秋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mFOLFOX6方案用于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29例入mFOLFOX6组,用奥沙利铂85 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四氢叶酸钙400 mg/m2,静脉滴注(2h),第1天;氟尿嘧啶0.4 g/m2,静脉推注(四氢叶酸钙之后用);氟尿嘧啶2.4g/m2,持续静脉灌注(经化疗泵灌注)46小时.每2周重复1次,2次为1个疗程.同期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26例入PF组,用顺铂2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四氢叶酸钙300 mg/m2,静脉滴注(2 h),第1~5天;氟尿嘧啶500 mg/m2,静脉滴注(四氢叶酸钙之后用),第1~5天;每3周重复1次,为1个疗程.结果 mFOLFOX6组和PF组的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分别为8.5个月和6.3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5.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和67%,无显著性差异,P>0.05,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2%和29%.无显著性差异,P>0.05.mFOLFOX6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PF组,P<0.05.mFOLFOX6组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高于PF组,P<0.05,但多数为Ⅰ~Ⅱ度.结论 mFOLFOX6用于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疾病无进展时间优于旧方案,毒性反应轻,胃癌术后患者容易接受.
作者:庞丹梅;邓燕明;林耀东;徐绮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去甲斑蝥素(NCTD)作用于肝癌细胞SMMC-7721前后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方法 采用四氮唑蓝还原法(MTT)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20μg/ml的NCTD作用于肝癌细胞SMMC-7721 24 h,分别收集处理组与对照组细胞,裂解并提取细胞内总蛋白;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蛋白质,凝胶银染,ImageMaster 2D Platinum软件分析2-DE图谱,寻找差异表达蛋白点.结果 NCTD能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的凋亡,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2-DE图谱中有5个蛋白点表达上调,6个蛋白点表达下调.结论抗癌药NCTD能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并引起细胞内蛋白质组表达的改变.
作者:徐乃玉;张素萍;童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客观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9例,采用紫杉醇13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80 mg/m2,分3天给药,第2~4天,或卡铂350 mg/m2,静脉滴注,第2天,21天为1个周期,2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全组PR24例,SD 23例,PD12例,总有效率为40.7%.主要毒副作用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关节肌肉痛等.大部分为Ⅰ~Ⅱ度不良反应,患者耐受良好.结论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是1种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治疗方案,毒副作用轻,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李淑芬;佟仲生;汪旭;王忱;何丽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人原发性肝癌(HCC)中的磷酸酶基因(PTEN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人HCC组织、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TEN蛋白的表达在人HCC组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38),其阳性率也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P=0.007).PTEN蛋白的表达与HCC患者的年龄、血清AFP水平、肿瘤个数、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术后复发、有无肝外转移、病理分级等多数临床病理学指标无关,而与有无门脉癌栓有密切的关系.无门脉癌栓的患者的肝癌组织中的PTEN蛋白较有门脉癌栓的表达高(P=0.010).结论 HCC的发生中可能存在PTEN基因的突变或缺失.PTEN基因的表达缺失可能与HCC的恶性程度,疾病的进程及HCC的侵袭转移有密切关系.PTEN基因低表达,HCC患者病程较晚、肝癌的恶性程度较高,较容易发生侵袭转移,预后较差.
作者:段小娴;陈立霞;曹骥;欧超;李瑗;苏建家;杨春;岳惠芬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胃癌组织中c-erbB-2表达与多药耐药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98例胃癌组织中c-erbB-2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癌细胞P-糖蛋白(P-gp)水平,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胃癌组织中c-erbB-2阳性表达33例,阳性率33.67%;P-gp阳性表达58例,阳性率59.18%.在c-erbB-2表达阴性的病例累及2~3个部位的癌比累及1个部位癌的P-gp表达增多,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5).当c-erbB-2和P-gp表达双阳性时,P-gp表达增多与双阴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当c-erbB-2或P-gp表达单阳性时,P-g表达增多与双阴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胃癌c-erbB-2和P-gp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胃癌分化程度和3年生存情况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时检测胃癌c-erbB-2和P-gp表达水平,可为胃癌的综合治疗及化疗药物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但是不能用来判断胃癌患者预后.
作者:余传定;许沈华;倪型灏;凌雨田;张谷;朱赤红;刘祥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肿瘤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并发院内感染的10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8例院内感染患者中,发病年龄在40~69岁之间较多;住院时间在10~29天之间患者发病为多;发病部位和发病痛种以呼吸系统占首位;院内感染可发生于出现骨髓抑制或无骨髓抑制患者,但与是否进行相关侵入性治疗无关,而与激素、抗生素的使用相关.结论对住院的肿瘤患者应监测有无院内感染的发生,严格掌握激素、抗生素的使用适应证,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云霞;邓明佳;沈丽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人类斯钙素-1(hSTC-1)基因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及外周血中hSTC-1 mRNA的表达.结果 30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hSTC-1 mRNA阳性率为93.3%,51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hSTC-1 mRNA的阳性率为37.3%,血液中的hSTC.1 mRNA的表达与多个临床病理因子有显著相关性(P<0.05),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而非肿瘤女性患者外周血检测不到hSTC-1mRNA.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hSTC-1有望成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韦成益;徐美荣;单国平;胡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心包积液的常见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以结核病和病毒感染常见,非感染性以恶性肿瘤和风湿病常见.
作者:赵强;孙宏廷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