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XPG基因及MD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铂类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于庆忠;韩金祥;潘继红;盛立军;吴坚美;黄海南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化学疗法, 单核苷酸多态性, 药物敏感性, DNA修复基因XPG, 多药耐药基因MDR1
摘要:目的 探讨DNA修复基因XPG以及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铂类为主的化疗方案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经病理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101例,采用DDP为主的化疗方案,化疗2~3个周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PCR-RLFP方法进行XPG、MDR-1的基因型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携带MDR1-3435等位基因C/C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为57.8%,显著高于至少携带1个T等位基因的26.8%(OR=0.272,95%CI=0.117-0.635,P<0.05));携带MDR1-2677至少1个T等位基因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12.8%要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患者的58.1%(OR=17.999,95%CI=4.938~65.599,P<0.01);而XPG各基因型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 MDR1基因多态性与NSCLC患者对铂类药物的化疗敏感性相关,基因XPG的多态性是否与铂类药物化疗的敏感性是否具有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Glut-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蛋白)在人结直肠癌组织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及26例正常肠组织标本中Glut-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在正常肠组织中未见Glut-1蛋白的表达,结直肠癌组织中Glut-1蛋白表达率为80.0%.Glut-1蛋白的表达量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有关(P<0.01).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Glut-1蛋白表达水平异常增高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结直肠癌预后不良有关.

    作者:崔志宏;贾古友;高航;孙步伟;毛庆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胃镜下置入食管被膜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并发症32例分析

    食管癌晚期严重的并发症是食管气管瘘与食管腔狭窄引起的进食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自2004年9月至2006年11月,在胃镜下置入食管被膜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并发症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粟玉清;陈跃军;肖高明;唐石初;杨通明;吴泽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金花茶和银杏叶对2-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前病变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5%的金花茶叶和5%的金花茶浓缩液及5%银杏叶对DEN致肝癌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研究室建立的2-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作用的短期体内实验模型,用DEN作为肝癌的启动剂(200μg/kg静脉注射,只用1次),然后喂食含0.015%的2-AAF(2-乙酰氨基芴)饲料2周,加大部分肝切除,作为选择性促进程序,使被DEN启动的肝细胞迅速增生成癌前病灶.各实验组大鼠从实验一开始即喂食含5%的金花茶叶、5%金花茶浓缩液和5%银杏叶饲料,对照组则喂食基础饲料.大鼠于停饲2-AAF饲料3天后处死.肝脏按规定部位取材,做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染色,用我们自己设计的计算机软件计算肝癌前病变γ-GT阳性灶,算出平均每cm2肝面积中γ-GT阳性灶的数目、面积.结果 实验组-GT阳性灶的数目、面积均明显少于和小于对照组.结论 5%金花茶叶、5%的金花茶浓缩液和5%银杏叶均有抑制DEN致大鼠肝癌作用,且银杏叶具有抵抗DEN对大鼠的毒性作用.

    作者:唐小岚;段小娴;苏建家;汪云;李瑗;杨春;曹骥;欧超;岳惠芬;付镜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基于第六版AJCC分期的乳腺癌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1997年第五版和2002年第六版AJCC的病理分期标准对乳腺癌预后预测的不同点.方法 1996年~1999年治疗157例早期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我们医院的存档资料,按照第五版和第六版的AJCC分期系统进行重新病理分期并随访;主要观察目标为不同分期下的无复发生存率和生存期,用Kaplan-Meier和log-rank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第五版Ⅱ期例数有93例,在第六版分期则只有64例(68.8%)仍是Ⅱ期,其中Ⅱa期例数无变化,Ⅱb期71例中有42.3%(30/71)产生了分期的变化.第五版Ⅰ期患者无复发,Ⅱ和Ⅲ期的无复发生存率有差别,平均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77.1个月和64.8个月,但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 P=0.069).第六版Ⅰ期患者无复发,Ⅱ和Ⅲ期的无复发生存率亦有明显差别,平均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81.2个月和65.4个月,有显著性差异(Log-Rank P=0.029).结论由于体现了淋巴结侵犯的数目,AJCC第六版TNM病理分期系统定义了更多的Ⅲ期患者,Ⅱ、Ⅲ期患者间的无复发生存率具有更显著的差别,较第五版分期系统有了进一步改进,新的分期系统一样适用于中国乳腺癌患者.

    作者:王巍;白永红;邓燕明;曹硕;林奔;张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染色体分析及FISH法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染色体分析及FISH检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骨髓标本经细胞培养后,采用染色体G带显带方法分析是否存在t(15;17),同时用FISH方法进行与t(15;17)相关的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结果 38例确诊APL的患者中,病理形态学检出率为92.1%(36/38),染色体分析36例发现克隆性t(15;17)存在,检出率为92.1%;FISH检测发现所有病例均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检出率为100.0%.结论染色体分析及FISH检测t(15;17)相关的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可靠指标;其中FISH检测更为敏感.

    作者:袁健;熊文;陈建波;古洪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肿瘤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并发院内感染的10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8例院内感染患者中,发病年龄在40~69岁之间较多;住院时间在10~29天之间患者发病为多;发病部位和发病痛种以呼吸系统占首位;院内感染可发生于出现骨髓抑制或无骨髓抑制患者,但与是否进行相关侵入性治疗无关,而与激素、抗生素的使用相关.结论对住院的肿瘤患者应监测有无院内感染的发生,严格掌握激素、抗生素的使用适应证,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云霞;邓明佳;沈丽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Seldinger导管法心包穿刺置管引流57例分析

    心包积液的常见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以结核病和病毒感染常见,非感染性以恶性肿瘤和风湿病常见.

    作者:赵强;孙宏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对鼻咽癌CNE1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对人高分化鼻咽癌CNE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电穿孔基因转染技术.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报道系统的EB病毒LMP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导入CNE1,以载体质粒转染及CNE1细胞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检测LMP1蛋白的表达;用细胞体外增殖实验检测细胞OD比值;用裸小鼠成瘤实验观察移植瘤体积倍增时间和生长率.结果 内动物实验细胞移植后CNE1GL组潜伏期缩短,第7、8、9周时,其平均肿瘤体积生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外细胞增殖实验3组细胞OD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BV-LMP1对CNE1细胞的体内增殖能力可能有促进作用.

    作者:唐泽立;陈燕;陈小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绝经前妇女早期浸润性导管癌保留乳房手术35例分析

    我院1999年4月~2002年4月收治绝经前妇女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45例,其中采用改良根治术者110例,采用保留乳房手术者3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志刚;余建军;曹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bc1-2、p53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恶性肿瘤的异常增殖不仅与促进细胞生长的原癌基因的激活及控制细胞生长的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并与细胞凋亡被抑制有重要关系.我们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已随访5年以上的125例肺癌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了bc1-2和p53基因蛋白产物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此2种蛋白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古颖春;苏天璐;胡咏汶;古保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干扰素与化疗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治疗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干扰素与化疗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1月可供分析的Ⅰ期NSCLC术后干扰素治疗患者106例及Ⅰ B期NSCLC术后化疗病例74例为研究组,同时随机抽取单独手术病例112例为对照组,行对照研究.结果 Ⅰ期NSCLC患者干扰素组和对照组1~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106/106),97.8%(87/89),93.4%(57/61),83.3%(25/30),76.2%(16/21)和88.4%(99/112),79.3%(73/92),71.9%(41/57),66.7%(28/42),59.3%(16/27).显示两组患者1~3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4~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 B期NSCLC患者干扰素组1~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5年生存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 B期NSCLC患者化疗组与对照组1~5年生存率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扰素组主要毒副反应是注射部位不同程度的红肿和疼痛,化疗组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结论干扰素可以提高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1~3年生存率,但对长期生存率无影响,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化疗不利于提高生存率.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单独应用干扰素短期疗效强于单独应用化疗.

    作者:王勐;王长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6例疗效观察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是标准的一线方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自2003年8月~2004年12月应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6例,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群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癌的综合治疗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评价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模式以及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1例住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研究与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学指标和治疗方法与生存期和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 98%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了手术.总的生存率为90.8%.高危组接受术前腔内放疗和术后外照射的可能性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接受辅助化疗的可能性,高危组明显高于中危组(P<0.05),中危组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单变量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细胞分级和肌层受浸与子宫内膜癌的局部复发和整体生存有关;手术方式和激素治疗与子宫内膜癌的局部复发有关,与整体生存无关.Cox多变量回归分析,临床分期、淋巴结清扫和肌层受浸与子宫内膜癌的复发有关,激素治疗与总体存活有关.结论除外低危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配合激素治疗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需要更多病例和更长时间随访,来研究中危、高位患者放疗和化疗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克强;江宁;沈光耀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72例病理分析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ESC)是为常见的肺外小细胞癌,其临床症状与其它食管肿瘤相似,均以进食不适或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ESC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鳞癌或腺癌混合存在,但在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面远不同于一般的鳞癌或腺癌.国外ESC罕见,在国内屡见报道,可能与我国食管癌高发有关.一般认为ESC恶性度高,易发生转移,治疗效果差.为了进一步探讨ESC的特点,我们对比分析了同期经手术治疗的6 884非小细胞癌(NESC)和72例ESC,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梅;赵一电;景丽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山萘黄素对高转移卵巢癌细胞HO-8910PM侵袭转移的影响

    目的 研究山萘黄素(kaempferol)对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HO-8910PM转移相关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台盼蓝拒染法检测山萘黄素对高转移卵巢癌细胞HO-8910PM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山萘黄素对HO-8910PM细胞的侵袭能力、趋化运动能力和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 50μmol/L的山萘黄素作用细胞6 h后能抑制HO-8910PM细胞体外侵袭人工基膜和趋化运动能力,抑制率分别为(10.53±2.71)%和(10.84±1.45)%,但与对照组相比,对黏附能力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山萘菌素能抑制高转移卵巢癌细胞HO-8910PM的侵袭和运动能力,对黏附能力无显著影响.

    作者:陈伟珠;杨明;刘新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去甲斑蝥素处理肝癌细胞SMMC-7721蛋白质组的双向电泳分析

    目的 分析去甲斑蝥素(NCTD)作用于肝癌细胞SMMC-7721前后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方法 采用四氮唑蓝还原法(MTT)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20μg/ml的NCTD作用于肝癌细胞SMMC-7721 24 h,分别收集处理组与对照组细胞,裂解并提取细胞内总蛋白;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蛋白质,凝胶银染,ImageMaster 2D Platinum软件分析2-DE图谱,寻找差异表达蛋白点.结果 NCTD能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的凋亡,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2-DE图谱中有5个蛋白点表达上调,6个蛋白点表达下调.结论抗癌药NCTD能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并引起细胞内蛋白质组表达的改变.

    作者:徐乃玉;张素萍;童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细胞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以及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 研究人原发性肝癌(HCC)中的磷酸酶基因(PTEN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人HCC组织、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TEN蛋白的表达在人HCC组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38),其阳性率也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P=0.007).PTEN蛋白的表达与HCC患者的年龄、血清AFP水平、肿瘤个数、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术后复发、有无肝外转移、病理分级等多数临床病理学指标无关,而与有无门脉癌栓有密切的关系.无门脉癌栓的患者的肝癌组织中的PTEN蛋白较有门脉癌栓的表达高(P=0.010).结论 HCC的发生中可能存在PTEN基因的突变或缺失.PTEN基因的表达缺失可能与HCC的恶性程度,疾病的进程及HCC的侵袭转移有密切关系.PTEN基因低表达,HCC患者病程较晚、肝癌的恶性程度较高,较容易发生侵袭转移,预后较差.

    作者:段小娴;陈立霞;曹骥;欧超;李瑗;苏建家;杨春;岳惠芬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PET和PET/CT在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食管癌在我国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中占第4位,它的预后和患者的TNM分期密切相关,Ⅰ期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0%~80%,而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有5%~15%,因此早期诊断和准确分期就成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素.

    作者:丁其勇;黄庆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小细胞肺癌化学治疗的临床进展

    临床上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小细胞肺癌(small sell lung sancer,SCL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肺癌总数的20%~30%[1].SCLC的病情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易发生早期转移,即使是病变局限也有必要当作全身性疾病来处理.

    作者:刘波;金沅武;王哲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客观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9例,采用紫杉醇13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80 mg/m2,分3天给药,第2~4天,或卡铂350 mg/m2,静脉滴注,第2天,21天为1个周期,2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全组PR24例,SD 23例,PD12例,总有效率为40.7%.主要毒副作用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关节肌肉痛等.大部分为Ⅰ~Ⅱ度不良反应,患者耐受良好.结论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是1种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治疗方案,毒副作用轻,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李淑芬;佟仲生;汪旭;王忱;何丽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