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72例病理分析

郭梅;赵一电;景丽萍

关键词:食管肿瘤, 小细胞癌, 临床病理
摘要: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ESC)是为常见的肺外小细胞癌,其临床症状与其它食管肿瘤相似,均以进食不适或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ESC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鳞癌或腺癌混合存在,但在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面远不同于一般的鳞癌或腺癌.国外ESC罕见,在国内屡见报道,可能与我国食管癌高发有关.一般认为ESC恶性度高,易发生转移,治疗效果差.为了进一步探讨ESC的特点,我们对比分析了同期经手术治疗的6 884非小细胞癌(NESC)和72例ESC,现报告如下.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Glut-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蛋白)在人结直肠癌组织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及26例正常肠组织标本中Glut-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在正常肠组织中未见Glut-1蛋白的表达,结直肠癌组织中Glut-1蛋白表达率为80.0%.Glut-1蛋白的表达量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有关(P<0.01).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Glut-1蛋白表达水平异常增高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结直肠癌预后不良有关.

    作者:崔志宏;贾古友;高航;孙步伟;毛庆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Exosomes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作用研究现状

    早在1981年,Trams等[1]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发现并描述了1种囊泡结构,6年后Johnstone等[2]从网织红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分离纯化了这种囊泡状沉淀物,并命名为Exosomes.但直到近几年有关Exosomes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才得到更多的关注,这主要归因于它在抗肿瘤方面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现综述如下.

    作者:杨麟;沈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mFOLFOX6方案用于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mFOLFOX6方案用于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29例入mFOLFOX6组,用奥沙利铂85 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四氢叶酸钙400 mg/m2,静脉滴注(2h),第1天;氟尿嘧啶0.4 g/m2,静脉推注(四氢叶酸钙之后用);氟尿嘧啶2.4g/m2,持续静脉灌注(经化疗泵灌注)46小时.每2周重复1次,2次为1个疗程.同期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26例入PF组,用顺铂2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四氢叶酸钙300 mg/m2,静脉滴注(2 h),第1~5天;氟尿嘧啶500 mg/m2,静脉滴注(四氢叶酸钙之后用),第1~5天;每3周重复1次,为1个疗程.结果 mFOLFOX6组和PF组的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分别为8.5个月和6.3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5.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和67%,无显著性差异,P>0.05,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2%和29%.无显著性差异,P>0.05.mFOLFOX6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PF组,P<0.05.mFOLFOX6组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高于PF组,P<0.05,但多数为Ⅰ~Ⅱ度.结论 mFOLFOX6用于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疾病无进展时间优于旧方案,毒性反应轻,胃癌术后患者容易接受.

    作者:庞丹梅;邓燕明;林耀东;徐绮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TGF-β1表达的意义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和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9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前后血清中TGF-β1含量.结果 1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TGF-β1浓度显著高于化疗后血清TGF-β1浓度,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TGF-β1浓度高于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GF-β1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GF-β1水平可视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1个独立因素.

    作者:毕明宏;郑洪波;郑荣生;丁永为;秦凤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胸部肿瘤手术后肺栓塞的防治

    目的 探讨能有效地降低或避免胸部肿瘤手术后肺栓塞并发症的围手术期补液方案.方法 补液新方案包括,改变术中、术后输液径路;术后放弃所有止、凝血药物的使用;术后第3天始常规应用抗凝药物;比较新补液方案实施前后为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实施新补液方案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60%(16/2 676),肺栓塞发生率为0.41%(11/2 676),死亡率为0.30%(8/2 676);实施新补液方案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肺栓塞发生率均为0(0/1210)(P<0.001).结论预防性新补液方案可以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作者:李启驹;杨光;成志刚;陈军;李宙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胃癌组织中c-erbB-2与P-gp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胃癌组织中c-erbB-2表达与多药耐药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98例胃癌组织中c-erbB-2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癌细胞P-糖蛋白(P-gp)水平,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胃癌组织中c-erbB-2阳性表达33例,阳性率33.67%;P-gp阳性表达58例,阳性率59.18%.在c-erbB-2表达阴性的病例累及2~3个部位的癌比累及1个部位癌的P-gp表达增多,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5).当c-erbB-2和P-gp表达双阳性时,P-gp表达增多与双阴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当c-erbB-2或P-gp表达单阳性时,P-g表达增多与双阴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胃癌c-erbB-2和P-gp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胃癌分化程度和3年生存情况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时检测胃癌c-erbB-2和P-gp表达水平,可为胃癌的综合治疗及化疗药物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但是不能用来判断胃癌患者预后.

    作者:余传定;许沈华;倪型灏;凌雨田;张谷;朱赤红;刘祥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72例病理分析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ESC)是为常见的肺外小细胞癌,其临床症状与其它食管肿瘤相似,均以进食不适或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ESC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鳞癌或腺癌混合存在,但在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面远不同于一般的鳞癌或腺癌.国外ESC罕见,在国内屡见报道,可能与我国食管癌高发有关.一般认为ESC恶性度高,易发生转移,治疗效果差.为了进一步探讨ESC的特点,我们对比分析了同期经手术治疗的6 884非小细胞癌(NESC)和72例ESC,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梅;赵一电;景丽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干扰素与化疗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治疗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干扰素与化疗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1月可供分析的Ⅰ期NSCLC术后干扰素治疗患者106例及Ⅰ B期NSCLC术后化疗病例74例为研究组,同时随机抽取单独手术病例112例为对照组,行对照研究.结果 Ⅰ期NSCLC患者干扰素组和对照组1~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106/106),97.8%(87/89),93.4%(57/61),83.3%(25/30),76.2%(16/21)和88.4%(99/112),79.3%(73/92),71.9%(41/57),66.7%(28/42),59.3%(16/27).显示两组患者1~3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4~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 B期NSCLC患者干扰素组1~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5年生存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 B期NSCLC患者化疗组与对照组1~5年生存率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扰素组主要毒副反应是注射部位不同程度的红肿和疼痛,化疗组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结论干扰素可以提高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1~3年生存率,但对长期生存率无影响,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化疗不利于提高生存率.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单独应用干扰素短期疗效强于单独应用化疗.

    作者:王勐;王长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细胞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以及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 研究人原发性肝癌(HCC)中的磷酸酶基因(PTEN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人HCC组织、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TEN蛋白的表达在人HCC组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38),其阳性率也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P=0.007).PTEN蛋白的表达与HCC患者的年龄、血清AFP水平、肿瘤个数、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术后复发、有无肝外转移、病理分级等多数临床病理学指标无关,而与有无门脉癌栓有密切的关系.无门脉癌栓的患者的肝癌组织中的PTEN蛋白较有门脉癌栓的表达高(P=0.010).结论 HCC的发生中可能存在PTEN基因的突变或缺失.PTEN基因的表达缺失可能与HCC的恶性程度,疾病的进程及HCC的侵袭转移有密切关系.PTEN基因低表达,HCC患者病程较晚、肝癌的恶性程度较高,较容易发生侵袭转移,预后较差.

    作者:段小娴;陈立霞;曹骥;欧超;李瑗;苏建家;杨春;岳惠芬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希罗达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2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以希罗达为主的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对2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希罗达2 500 mg/m2,每天分早晚2次餐后30 min温开水送服,连用14天,停药7天.多西紫杉醇75 mg/m2加生理盐水100 ml第1,8天静脉滴注,在接受多西紫杉醇治疗之前进行预处理,在用药前日晚21时及次日5时口服地塞米松7.5 mg,连服3天,21天为1个周期.治疗2~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0例患者中8例接受了2个周期化疗,12例完成4个周期的化疗.完全缓解(CR),2例(10%)部分缓解(PR),7例(35%)好转(MR),4例(20%)稳定(SD),2例(10%)进展(PD),5例(25%)总有效率(RR),(CR+PR)45%.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手足综合症、皮肤色素沉着、少数乏力等.Ⅲ度不良反应仅见于少数病例,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手足综合症2例.结论希罗达联合多西紫杉醇作为二线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确切,显著延长疾病进展时间,提高生存率,而且不良反应轻,有望成为紫杉类或蒽环类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理想方案.

    作者:杨燕霞;张丹彤;谭亚琴;樊圣;王丽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肿瘤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并发院内感染的10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8例院内感染患者中,发病年龄在40~69岁之间较多;住院时间在10~29天之间患者发病为多;发病部位和发病痛种以呼吸系统占首位;院内感染可发生于出现骨髓抑制或无骨髓抑制患者,但与是否进行相关侵入性治疗无关,而与激素、抗生素的使用相关.结论对住院的肿瘤患者应监测有无院内感染的发生,严格掌握激素、抗生素的使用适应证,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云霞;邓明佳;沈丽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染色体分析及FISH法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染色体分析及FISH检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骨髓标本经细胞培养后,采用染色体G带显带方法分析是否存在t(15;17),同时用FISH方法进行与t(15;17)相关的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结果 38例确诊APL的患者中,病理形态学检出率为92.1%(36/38),染色体分析36例发现克隆性t(15;17)存在,检出率为92.1%;FISH检测发现所有病例均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检出率为100.0%.结论染色体分析及FISH检测t(15;17)相关的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可靠指标;其中FISH检测更为敏感.

    作者:袁健;熊文;陈建波;古洪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MMP-2、TIMP-2和Cathepsin D表达与结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MMP-2、TIMP-2和Cathepsin D在结肠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7例结肠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MMP-2、TIMP-2和Cathepsin D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2、TIMP-2和Cathepsin D的高表达率在原发灶和转移灶中分别为20.78% VS 41.56%、61.04% VS 44.16%、75.32% VS 53.25%.MMP-2高表达率在原发灶显著低于转移灶;TIMP-2和Cathepsin D高表达率在原发灶均显著高于转移灶(P均<0.05).MMP-2表达强度在原发灶显著低于转移灶,TIMP-2及Cathepsin D表达强度在原发灶显著高于转移灶(P<0.001).结论 MMP-2、TIMP-2和Cathepsin D的表达与结肠癌细胞浸润和转移能力有关,高表达MMP-2和低表达TIMP-2的癌细胞更易发生淋巴道转移.

    作者:谷彦军;张诗武;魏焕萍;刘亚敏;李雪华;何瑞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外周血人类斯钙素-1基因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人类斯钙素-1(hSTC-1)基因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及外周血中hSTC-1 mRNA的表达.结果 30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hSTC-1 mRNA阳性率为93.3%,51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hSTC-1 mRNA的阳性率为37.3%,血液中的hSTC.1 mRNA的表达与多个临床病理因子有显著相关性(P<0.05),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而非肿瘤女性患者外周血检测不到hSTC-1mRNA.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hSTC-1有望成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韦成益;徐美荣;单国平;胡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去甲斑蝥素处理肝癌细胞SMMC-7721蛋白质组的双向电泳分析

    目的 分析去甲斑蝥素(NCTD)作用于肝癌细胞SMMC-7721前后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方法 采用四氮唑蓝还原法(MTT)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20μg/ml的NCTD作用于肝癌细胞SMMC-7721 24 h,分别收集处理组与对照组细胞,裂解并提取细胞内总蛋白;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蛋白质,凝胶银染,ImageMaster 2D Platinum软件分析2-DE图谱,寻找差异表达蛋白点.结果 NCTD能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的凋亡,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2-DE图谱中有5个蛋白点表达上调,6个蛋白点表达下调.结论抗癌药NCTD能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并引起细胞内蛋白质组表达的改变.

    作者:徐乃玉;张素萍;童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绝经前妇女早期浸润性导管癌保留乳房手术35例分析

    我院1999年4月~2002年4月收治绝经前妇女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45例,其中采用改良根治术者110例,采用保留乳房手术者3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志刚;余建军;曹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羟基喜树碱联合LFP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HCPT联合LFP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 HCPT 6 mg/m2,第1~5天;DDP 60-80 mg/m2(总量),第1~5天;CF 200 mg/d,第1~5天;5-Fu 0.6 g/m2,第1~5天;每21天为1个周期,化疗3个周期的评定疗效.结果 全组总有效率(CR+PR)为50.00%(26/52),化疗受益率(CR+PR+SD)为84.60%(42/52).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症状,大多为Ⅰ、Ⅱ度,其他反应轻微.结论 HCPT联合LFP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疗效较好,且稳定率较高,不良反应轻,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春芳;黄云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金花茶和银杏叶对2-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前病变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5%的金花茶叶和5%的金花茶浓缩液及5%银杏叶对DEN致肝癌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研究室建立的2-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作用的短期体内实验模型,用DEN作为肝癌的启动剂(200μg/kg静脉注射,只用1次),然后喂食含0.015%的2-AAF(2-乙酰氨基芴)饲料2周,加大部分肝切除,作为选择性促进程序,使被DEN启动的肝细胞迅速增生成癌前病灶.各实验组大鼠从实验一开始即喂食含5%的金花茶叶、5%金花茶浓缩液和5%银杏叶饲料,对照组则喂食基础饲料.大鼠于停饲2-AAF饲料3天后处死.肝脏按规定部位取材,做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染色,用我们自己设计的计算机软件计算肝癌前病变γ-GT阳性灶,算出平均每cm2肝面积中γ-GT阳性灶的数目、面积.结果 实验组-GT阳性灶的数目、面积均明显少于和小于对照组.结论 5%金花茶叶、5%的金花茶浓缩液和5%银杏叶均有抑制DEN致大鼠肝癌作用,且银杏叶具有抵抗DEN对大鼠的毒性作用.

    作者:唐小岚;段小娴;苏建家;汪云;李瑗;杨春;曹骥;欧超;岳惠芬;付镜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XPG基因及MD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铂类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DNA修复基因XPG以及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铂类为主的化疗方案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经病理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101例,采用DDP为主的化疗方案,化疗2~3个周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PCR-RLFP方法进行XPG、MDR-1的基因型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携带MDR1-3435等位基因C/C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为57.8%,显著高于至少携带1个T等位基因的26.8%(OR=0.272,95%CI=0.117-0.635,P<0.05));携带MDR1-2677至少1个T等位基因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12.8%要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患者的58.1%(OR=17.999,95%CI=4.938~65.599,P<0.01);而XPG各基因型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 MDR1基因多态性与NSCLC患者对铂类药物的化疗敏感性相关,基因XPG的多态性是否与铂类药物化疗的敏感性是否具有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于庆忠;韩金祥;潘继红;盛立军;吴坚美;黄海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EC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ECX方案(表阿霉素+顺铂+希罗达)治疗26例晚期胃癌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 表阿霉素50 mg/m2,静脉推注,第1天;顺铂30 mg/m2,静脉滴注,第1~2天;希罗达1 000 mg/m2,口服,每天2次,第1~14天,每21~28天为1个周期.每例患者治疗至少2个周期,2个周期化疗即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 在可评价疗效的该2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3.8%),部分缓解(PR)11例(42.3%),疾病稳定(SD)9例(34.4%),疾病进展(PD)5例(19.5%),总有效率(CR+PR)46.1%,临床获益者(CR+PR+SD)共21例,占80.5%;平均肿瘤进展时间(TTP)为(6.04±2.20)个月,平均生存期(MST)为(12.04±2.14)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腹泻,手足综合征.结论EC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伍小平;庄英帜;姜浩;伍尤华;戴文香;艾小红;唐三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