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安平;赵一电;赵福军;孙荣刚;张广彬;王东果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5岁.因发现左颈肿物伴抽吸性血痰1年余入院.体检:鼻咽部顶后壁及左侧壁见结节状新生物突出,左侧颈部可及巨大淋巴结,固定,表皮红肿、变硬,边界不清,无颅神经累犯征.
作者:李冰;司勇锋;黄波;兰桂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全身静脉注射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32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常规化疗药物经皮肝动脉栓塞治疗,每4周重复,同时给予三氧化二砷注射液10~15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 天,每4周重复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近期疗效,均按要求完成2~3个疗程,随访1年以上,PR 13例,NC 14例,PD 5例,总有效率40.6%,临床获益率为84.4%.生活质量,改善18例(56.3%),稳定11例(34.4%).不良反应轻.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静注三氧化二砷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小.
作者:王向明;李凯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子宫颈癌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尽管手术或(和)放疗已使各期子宫颈癌得到了综合治疗,并也已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由于子宫颈的解剖学位置和癌组织的生物学行为特点,以及放疗与手术的局限性等因素,使治疗后的患者仍有60%在2年内复发,其中70%发生在盆腔局部,43%患者再就诊时已有膀胱直肠受浸.这类患者往往因排泄功能障碍,生理机能紊乱,再治疗困难,很快死亡.对这类患者的手术治疗, Brunschwig(1948)首创了盆腔脏器切除术,当时主要用于盆腔内中央型复发或残留的宫颈癌[1],80年代后随着医疗条件和手术操作技术的改进,国内相继开展了以前盆或后盆为主的盆腔脏器切除术.90年代后全盆脏器联合切除术以其较高的根治率(80%)和良好的术后生存率(20%~50%),成为局部进展期盆腔恶性肿瘤有效的治疗手段[2].我院自1997年4月,对20例有膀胱、直肠同时受浸的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实施了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术后再补充放疗,该方法在解决患者排便障碍,克服因放疗累剂量对器官功能损害而不能追加放疗剂量的弊端等方面,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其中8例存活时间超过了2年(40.0%),超过了传统治疗方法5.3%的2年生存率.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庄甲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鼻咽癌患者IMRT和常规放射治疗前后腮腺功能变化以及随访中腮腺功能恢复程度.方法 将35例鼻咽癌患者,分为IMRT组(26)例,年龄17~67岁,中位年龄41岁;男19例,女7例,鼻咽部GTV为6 600~7 230cGy,30~32次,6~7周.常规放射治疗组9例,年龄38~66岁,中位年龄47岁;男6例,女3例.鼻咽部DT 7 200 cGy,36次,7~8周.计算腮腺分泌功能指标-大酸反应泌 99mTcTcO4-率(Ex).结果 不论常规放疗或适形调强放疗,放疗结束时腮腺功能急性放射性损伤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P=0.604.随访6个月以上,发现在IMRT组中腮腺功能损伤恢复情况大大好于常规放疗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采用IMRT将腮腺剂量控制在26Gy以下,明显有利于腮腺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春;潘建基;张瑜;柏朋刚;张秀春;王根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CD44V5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胃癌浸润和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CD44V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D44V5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为48.3%,在癌旁组织中表达率为10.0% (χ2=21.3378,P<0.05).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中无表达.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 CD44V5表达与胃癌分期和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胃癌组织中CD44V5蛋白表达率增高,与胃癌的转移相关,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和预测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黄钢丁;姜海行;陶霖;邓德海;吕小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及氟尿嘧啶/亚叶酸钙(5-Fu/CF)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BorrmannIV型胃癌的疗效.方法 自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将55例BorrmannIV型胃癌分为两组,新辅助化疗组29例(NCT组),术前给予多西紫杉醇75 mg/m2,第1天,静脉点滴;顺铂30 mg/ m2,第1~3天,静脉点滴;5-Fu 500 mg/ m2,第1~5天,静脉点滴;亚叶酸钙200 mg/ m2于5-Fu前30 min冲入,每3周为1个周期,共3个周期.术后又给予3个周期化疗.对照组26例(非NCT组),在术后给予6个周期的化疗.观察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原发病灶的缓解情况、手术根治切除率、术后病理缓解率、切缘癌残留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毒性反应等.结果 29例BorrmannIV型胃癌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临床有效率RR(CR+PR)为58.6%,病理缓解率为6.8%,临床表现为原发肿瘤缩小,淋巴转移减少,降低了临床分期,同对照组比,提高了手术根治切除率,并降低术后切缘癌残留率,延长了患者生存期.毒性反应轻,无严重感染和死亡病例.结论 采用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及氟尿嘧啶/亚叶酸钙(5-Fu/CF)的方案进行BorrmannIV型胃癌的新辅助化疗,疗效显著,患者耐受性良好.
作者:孙宪春;冯立民;李刚;朱世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手术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4年12月10年手术治疗的58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手术切除中22例(37.9%)行根治性切除, 26例(44.8 %)行非根治性切除,10例行胆管外引流术.无手术死亡.58例中30例获随访,随访率为51.7%.其中11例现仍存活,根治性切除者存活10例, 非根治性切除者存活1例,胆管外引流术者无存活,3组生存率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生存时间短为28天,长已生存达5年7个月.结论 手术切除,特别是根治性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小平;时开网;杨士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乳腺诊断技术的提高,许多临床不能扪及的乳腺隐匿性肿块被检出[1].由于传统手术不能准确切除病灶,从而错过临床佳治疗时机,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我院自2005年3月~2006年10月对96例乳腺肿块进行B超引导下的Mammotone微创旋切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劲光;巩立国;程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NY-ESO-1及MAGE-1 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为食管癌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构建组织芯片并结合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NY-ESO-1及MAGE-1蛋白在113例食管鳞癌及10例正常食管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10例正常食管黏膜均不表达NY-ESO-1及MAGE-1蛋白,而其在食管鳞癌组织芯片109例有效标本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9.4%和37.4%(32/109,41/109),阳性部位均位于细胞质.其中,59例至少表达1种CT抗原,占总数的54.1%(59/109),13例同时表达2种CT抗原,占11.9%(13/109);NY-ESO-1及MAGE-1蛋白的表达主要集中在肿瘤细胞分化较好的Ⅰ级和Ⅱ级食管鳞癌,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NY-ESO-1及MAGE-1可作为食管癌免疫治疗的靶标之一,含有CT抗原的疫苗可用于食管癌患者的免疫治疗.
作者:吴晁;陈同钰;樊祥山;孟凡青;谈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我们自2006年9月起对3例中晚期胃癌患者于术中腹腔内植入缓释氟脲嘧啶植入剂进行腹腔内区域化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凯;牛佳木;杨小文;李应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神经营养素(neurotrophins,NTs)是一组结构具有同源性,功能相似的基因家族.主要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growth factor,BDNF)、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神经营养因子-4/5(NT-4/5)、神经营养因子-6(NT-6)、神经营养因子-7(NT-7).所有的NTs结构相似,其相互之间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
作者:刘臣彪;陈昌杰;章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人乳腺珠蛋白(hMAM)及乳腺上皮粘蛋白(SBEM)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58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 mRNA及SBEM mRNA的表达,并用健康志愿者及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各10例作为对照.结果 hMAM及SBEM在58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5%、25.9%,乳腺良性肿瘤和正常对照均无阳性表达,两者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两者联合检测的总阳性率为41.4%(24/58),与单一标志物相比缺乏统计学意义.结论 hMAM及SBEM特异性表达于乳腺癌外周血,可作为检测乳腺癌外周血肿瘤细胞标志物,并有可能在乳腺癌微转移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敏;顾胤杰;张建新;庞利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恶性肿瘤的异常增殖不仅与促进细胞生长的原癌基因的激活及控制细胞生长的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并与细胞凋亡被抑制有重要关系.我们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已随访5年以上的125例肺癌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了bcl-2和p53基因蛋白产物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此两种蛋白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作者:古颖春;苏天璐;胡咏汶;古保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鼻咽癌放疗后残留或复发颈部转移灶采用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对23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残留或复发颈部转移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诊,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3例患者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52.2%,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者手术治疗的术式应采用根治性颈清扫术或区域性颈清扫术较合适.
作者:杨湘宁;陈万楷;潘智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的疗效.方法 将60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静脉点滴唑来膦酸4 mg加局部放疗30 Gy/10 f/2 w,对照组则单纯行放疗.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总缓解率分别为93.3%和73.3%,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KPS评分改善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6.7%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疗效优于单纯放疗,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吴瑾;周莉华;蒋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奥沙利铂、紫杉醇分别联合5-氟脲嘧啶/亚叶酸钙组成的两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84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43例,采用奥沙利铂联合5-氟脲嘧啶或亚叶酸钙治疗,B组41例,采用紫杉醇联合5-氟尿嘧啶或亚叶酸钙治疗.两组方案均以21天为1个周期,化疗至少2个周期.结果 A组患者有效率、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分别是51.2%、5.9个月、9.3个月、28.1%,B组则分别是46.3%、6.1个月、9.1个月、26.5%.两组有效率与生存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但不严重.结论 奥沙利铂、紫杉醇分别联合5-氟脲嘧啶或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有较好疗效,且疗效相似,毒副反应均可耐受.
作者:刘振洋;曹培国;向芳;曾毅栋;沈华;殷先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宫颈癌是1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的新发病例约为47万人,并导致30万人死亡,是仅次于乳腺癌而引起妇女死亡的重要原因[1,2].随着分子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的发展,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uirus,HPV) 感染与下生殖道疾病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IARC) 专题讨论会(1995) 年明确提出HPV 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现在流行病学资料结合实验室的证据已经确定了HPV与宫颈癌的病因关系.HPV有很多亚型,各亚型在宫颈浸润癌中,以16型多见,宫颈腺癌中以HPV18型多见,而与鳞癌关系大的是HPV16型.
作者:李华;高国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3-DCRT)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22例,单次剂量3~4 Gy,每周3~4次,DT 36~60 Gy.结果 86例中可评价疗效的有81例,获CR 4例,PR 38例 ,NC 21例,PD 18例.RR为51.9%(42/81),DCR为77.8%(63/81) ,1年生存率为53.1%(43/81).AFP值下降者31例,下降率为68.9%(31/45)其中下降1/2以上者20例.毒副作用主要为近期胃肠道反应,经对症处理恢复正常.13例患者出现Ⅰ~Ⅱ度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16.1%(13/81).8例患者出现Ⅰ度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9.9%(8/81).放疗中肝脏急性不良反应1级7例,发生率为8.6%(7/81),经积极护肝治疗恢复正常.2例乙型肝炎合并有肝硬化患者,分别于放疗结束2个月及6个月时发生严重的肝脏损害.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好,毒副作用轻,但应该严格掌握其治疗的适应证.
作者:吴晓安;章志勇;洪节约;陈建清;高春玲;万幼峰;严志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形态特点,以帮助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75年~2006年间诊治的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2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中,肿瘤多位于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中鼻道10例,鼻中隔6例,中鼻甲4例,下鼻甲3例,鼻底1例,另1例病变范围广无法判断其来源.肿瘤呈黑色或紫褐色21例,呈结节状或菜花状;淡红色表面光滑如息肉状4例;肿瘤触之易出血.结论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少见,易误诊,应与鼻腔癌、血管瘤、鼻息肉相鉴别;对鼻腔发现的黑色或紫褐色肿物,触之易出血者可作该病的临床诊断,活检应谨慎,以免促进肿瘤转移.
作者:刘芩;孙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经脐静脉置管门静脉复方丹参灌注+化疗对肝癌术后复发的防治价值.方法 60例患者被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单纯肝癌切除,实验组30例肝癌切除术后采用复方丹参加丝裂霉素、阿霉素方案门静脉化疗作者对30例肝癌肝切除术中经脐静脉留置门静脉导管或化疗泵,术后通过B超、CT检查,AFP监测,门静脉造影等措施随诊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肝癌术后1年复发率分别为15.3%、60.7%(P<0.05)2年复发率分别为30.0%和75.1%(P<0.05).结论 复方丹参灌注加化疗对肝癌术后复发有明显防治作用,可为肝癌的术后随访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新手段.
作者:姜德清;立全晰;丁汇清;黄继超;汪锡尧;施乐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