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广桥;熊斌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妇女肿瘤的31%,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乳腺组织的癌变过程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参与,包括遗传、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以及由此产生的乳腺导管细胞基因与激素水平的变化[1,2].在乳腺癌高危人群中,其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说明乳腺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病因是相似的.
作者:温晓燕;张维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乳腺Paget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使该病的诊治更趋合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970年1月至2000年1月的35例乳腺Paget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中有乳头、乳晕区糜烂等湿疹样表现者30例,伴乳腺肿块22例,合并其他类型乳腺癌者32例;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11例.18例行乳癌根治术,13例行改良根治术,4例行乳房单纯切除术.未及肿块者5年生存率90.9%(10/11),合并肿块者5年生存率44.4%(8/18).结论 乳腺Paget病多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易误诊,对乳头乳晕区有湿疹样表现者均要考虑本病的可能,常规的钼靶检查有助于发现隐匿病灶;单纯的Paget病愈后良好,可行乳房单纯切除;合并其他类型的乳腺癌者预后较差,应常规行乳房单纯切除+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并行相应的辅助治疗.
作者:石岚;黄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与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杀伤作用.方法 骨肉瘤细胞株MG-63分别经蛋白酶体抑制剂Z-LLL-CHO和(或)TRAIL作用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作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凋亡细胞所占比例,并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 结果 0.5 μmol/L的Z-LLL-CHO与500 ng/ml的TRAIL合用于MG-63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为61.6%±1.3%,明显高于单用Z-LLL-CHO(0.5 μmol/L )时的96.6%±0.2%及单用TRAIL(500 ng/ml)时的89.5%±0.7%(P<0.01).流式细胞术、电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协同性杀伤作用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结论 蛋白酶体抑制剂能增强TRAIL杀伤骨肉瘤细胞和诱导骨肉瘤细胞的凋亡.
作者:高翔;杨迪生;叶招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OHLF3和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将65例经病理确诊的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采用OHLF3方案化疗:草酸铂135 mg/m2,静脉点滴2 h,第1天,羟基喜树碱6 mg/m2,静脉点滴,第1~5天;甲酰四氢叶酸钙200 mg/m2,静脉点滴2 h,第1~3天;5-氟脲嘧啶400 mg/m2,快速静脉推注,追加600 mg/m2,持续静脉点滴22 h,第1~3天.每21天为1个周期.对照组31例,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草酸铂85 mg/m2,静脉点滴2 h(先入),第1天;甲酰四氢叶酸钙和5-氟脲嘧啶剂量与用法同治疗组,于1~2天内给予.每2周为1个周期.对两组的总反应率、毒副反应、生活质量改善率、中位进展时间(MTTP)和中位生存期(MST)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反应率分别为58.8%(20/34)和48.4%(15/31),无显著性差异(χ2=0.71, P>0.05);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0.6%(7/34)和3.2%(1/31),有显著性差异(χ2=4.53 P<0.05);两组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和神经毒性.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82.6%和60.0%,有显著性差异(χ2=4.78,P<0.05).MTTP及MST差异亦具有显著性.结论 OHLF3和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均较好,毒副反应能耐受,在完全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率及MTPP和MST方面OHLF3方案优于FOLFOX4方案.
作者:吴田;黄启标;陈桂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同时研究两者在骨肉瘤血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4例骨肉瘤和10例瘤旁正常骨组织、6例骨纤维结构不良HIF-1α与GLUT-1蛋白的表达,同时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64例骨肉瘤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4.1%(41/64),与对照组(12.5%,2/16)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GLUT-1阳性表达率为60.9%(39/64),亦显著高于对照组(12.5%,2/16),(P<0.01);HIF-1α与GLUT-1表达一致符合率为57.8%(37/64),两者表达显著相关(P<0.05),且与瘤组织分期显著相关(P<0.05).MVD平均值为21.43±8.56,HIF-1α阳性的骨肉瘤组织MVD值(32.43±8.32)明显高于阴性者(16.67±6.56),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骨肉瘤组织存在HIF-1α与GLUT-1蛋白的过表达,两者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HIF-1α对骨肉瘤新生血管生成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茅文斌;邵增务;裴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上皮性卵巢癌中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确定ADM在正常组织及良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应用SPSS13.0软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正常组织及良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ADM皆有表达,ADM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8.00%,39/50)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10.00%,1/10)及良性卵巢肿瘤组织20.00%(2/1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正常组织和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ADM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 ADM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及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在卵巢癌的浸润和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卵巢癌恶性程度及评估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明群;刘少扬;江大琼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DNA修复酶XRCC1基因Codon 194和Codon 399多态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NSCLC 57例,所有病例化疗前抽静脉血,提取白细胞DNA,用PCR-RFLP技术检测XRCC1 194和399基因型.所有患者均经PDD/GEM化疗方案治疗.结果 ①NSCLC患者中,XRCC1 194 Arg/Arg、 Arg/Trp 、Trp/Trp基因型者分别为30例(52.6%)、23例(40.4%)和4例(7.0%);XRCC1 399 Arg/Arg、 Arg/Gln、Gln/Gln基因型者分别为31例(54.4%)、23例(40.3%)和3例(5.3%).经化疗后,19例患者有效,总有效率33.3%.②XRCC1 194 Trp/Trp、Tp/Arg和Arg/Arg基因型者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50.0%、52.2%和16.7%.携带Trp等位基因者的化疗有效率(51.9%)显著高于Arg/Arg基因型者(χ2=6.41,P=0.0113);XRCC1 399 Arg/Arg、Arg/Gln和Gln/Gln基因型者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35.5%、34.8%和0,各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XRCC1 194与XRCC1 399多态之间在化疗敏感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同时携带194 Arg/Arg和399 Arg/Arg基因型者的化疗有效率仅为7.7%(1/13),而同时携带XRCC1 194 Trp等位基因和399 Arg/Arg基因型者的化疗有效率为58.8%(10/17),2组之间差异显著(Fisher's双侧检验:P=0.0067).结论 DNA修复酶基因XRCC1多态与NSCLC对GP方案化疗的敏感性有关,患者的基因型检测有可能作为预测NSCLC 对GP方案化疗敏感性的指标.
作者:高长明;史美祺;吴建中;曹海霞;冯继锋;许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自1952年Cromer等首先报道动脉灌注化疗应用于子宫颈癌的治疗后,50多年来动脉插管的治疗方法应用于妇科肿瘤领域逐渐增多,特别是近十年以来,血管性介入治疗深入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1~3].本文主要在于探讨导管药盒系统(implantable port-catheter system,PCS)植入术在滋养细胞肿瘤领域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雷钧;潘玫;汪利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科自2000年1月~2006年1月使用24号气囊导尿管经回盲瓣行回肠插管造口,以预防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 25例中无1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方艺聪;王希平;郭银枞;杨乐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淋巴系统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引流组织间隙的体液,免疫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功能的发挥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在炎症及肿瘤过程中,淋巴管生成参与了组织的修复及肿瘤的转移[1,2].研究淋巴管内皮在上述过程中的作用,首先要求能够可靠的鉴定淋巴管内皮细胞,因此淋巴管内皮的标志物的研究不可或缺.
作者:张壮;潘剑;李龙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方法 自1998年8月至2001年8月,对50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每次3~4 Gy,每周3次,共计15~20次,总剂量56~60 Gy.结果 1、3、5年生存率为60%、40%、34%.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以提高胶质瘤的生存率,近期反应可耐受.
作者:包德强;林春丽;董泽华;林凤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科从1995年4月至2005年12月,先后对3例食管肺双原发癌及2例食管癌侵及肺致食管支气管瘘患者,行肺食管联合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立军;郭永祝;李海涛;李同源;张世兴;刘涛;郑晨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滋养细胞肿瘤是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肿瘤,国内常采取氟脲嘧啶与更生霉素联合化疗[1],并取得较好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同时发现应用此方案部分患者因其疗程相对长,不能耐受化疗副反应而不能坚持用药或不能按时接受下1个疗程化疗,延误了化疗时机,导致耐药的发生,病情加重.为选择1种能为病员接受的、副反应较轻、疗效肯定的化疗方案, 我们将2002年4月~2004年1月收治的20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分为2个组.改良组(A组)10例采取甲氨喋呤、更生霉素、依托泊甙、氟脲嘧啶化疗5天;传统组(B组)10例采取传统的氟脲嘧啶与更生霉素化疗8天,比较其疗效及化疗毒副反应,报道如下.
作者:陈洪彬;屈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 方法对170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6.5%(79/170),大于4枚淋巴结转移率为17.6%(30/170).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部位、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0.05).T3、T4期食管癌膈下淋巴结转移率高,分别为15.2%、29.6%.结论 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与位置、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有关,对单纯行放疗的中晚期胸下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建议照射膈下淋巴结引流区.
作者:盛李明;胡琼舸;魏启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报道其病变下缘距肛缘8 cm以下者占70%[1].自1998年起,我们对距肛缘5~6 cm的低位直肠癌,应用单层缝合法行结直肠吻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近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文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紫杉醇(TAX)联合卡铂(CBP)治疗老年人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79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按年龄分为3个组:A组年龄>70岁;B组,60岁≤年龄<70岁;C组,年龄<60岁.采用TC方案治疗,TAX 135 mg/m2,d1,CBP AUC=5~6,d1.每21~28天为1个周期.结果 3组的有效率、1年生存率、临床获益率和肿瘤进展时间分别为31.5%、35.2%、78.1%和5.2个月;32.4%、36.4%、81.2%和6.1个月;32.8%、35.6%、79.8%和5.7个月,3组无显著性差异.3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液、肝肾功能、消化道不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TC方案治疗老年晚期NSCLC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患者能耐受.
作者:丁罡;邵怿;张明;刘合代;任莹;徐菊娣;陈卓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营养支持的理论和实践迅速发展,在各科领域广泛应用,许多急危重症的抢救成功得益于营养的改善,已有许多报道.食管癌及贲门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创伤大,且因进食困难,绝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为使患者能安全渡过围术期,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十分重要.我们于1997年4月~2004年5月对102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将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机体蛋白质代谢、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李涛;卿松;白大应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放射治疗是食管癌综合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按其照射方式不同,可分为外放疗和内放疗2种方法.1901年Pierre Curie 提出近距离治疗(brachytherapy)的术语,其基本方法是在手术中将具有包壳的放射性核素埋入组织间,通过微型放射源发出持续低能量射线破坏肿瘤组织,而周围的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属内放疗范畴.
作者:肖建;曹秀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白血病患者骨髓血管新生与Bcl-2蛋白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on)检测了33例白血病患者骨髓活检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用第Ⅷ因子抗体标记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的VEGF含量.结果 Bcl-2蛋白阳性表达、MVD、VEGF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对这三者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结果MVD与VEGF存在相关性(P<0.01),Bcl-2蛋白阳性率与VEGF存在相关性(P<0.05),但Bcl-2蛋白阳性率与MVD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白血病患者骨髓Bcl-2蛋白阳性和血管新生的增加,可能在白血病的发展、治疗中有重要作用,相互促进白血病的进程.
作者:贺其图;赵晓华;贾国荣;马宏杰;李静;李喆;刘学文;云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58例原发性肝癌、35例转移性肝癌、41例肝外恶性肿瘤患者血清HA、PcⅢ、LN和Ⅳ-C含量并与AFP作相关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HA、PcⅢ、LN和Ⅳ-C水平明显高于转移性肝癌组和肝外恶性肿瘤组(P<0.05或0.01).AFP与HA、PcⅢ、LN和Ⅳ-C呈明显的正相关(γ分别为0.68、0.55、0.73、0.53,P<0.05).结论 肝纤维化指标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肝纤维化程度的判断、鉴别转移性肝癌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劳明;潘元平;朱波;黄文成;李佩章;雷考宁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