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猛青;陈建章;周长芳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1个主要方向.基因组工程获得的大量信息说明了肿瘤的遗传基础[1].然而,这并不能精确描述肿瘤细胞蛋白质水平所发生的一切.目前,在没有特异性治疗手段的情况下,肿瘤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肿瘤蛋白质组学(oncoproteomics)研究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抗肿瘤药物的发现[2].特别是肿瘤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蛋白质组模型(proteomic pattern)将大大提高肿瘤早期检测、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水平.
作者:罗治文;朱樑;谢谓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误诊原因,提高阑尾肿瘤的急诊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住院手术并经病理确诊为阑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阑尾肿瘤仅2例术前获确诊.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6例,误诊为妇科肿瘤3例,肠梗阻4例,消化道出血2例,误诊率92.6%(25/27).二次手术率为29.6%(8/27).病理诊断黏液腺癌9例,类癌7例,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2例,腺瘤6例(其中2例发生恶变).术中可疑为肿瘤者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者22例;良性肿瘤和肿瘤直径小于1 cm的类癌行阑尾单纯切除术者5例.结论阑尾肿瘤易误诊为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对急诊患者应重视阑尾肿块的手术中探查及处理;对不能判定性质的肿块,术中应常规做冷冻切片行病理检查,以提高阑尾肿瘤诊断率和疗效.
作者:刘建;鲁令传;方晓明;郑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对雄激素非依赖型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及其鸡胚绒毛膜尿囊膜(CAM)移植瘤生长抑制和凋亡作用,探讨VES化学预防前列腺癌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显微荧光术及流式细胞术,检测VES对PC-3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及Tunel染色,并计算VES对PC-3细胞接种CAM移植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PI)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VES对前列腺癌PC-3细胞有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随VES浓度增高,诱导PC-3细胞凋亡率上升,提示VES诱导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关系.VES 20 mg/L作用48 h,诱导细胞凋亡率为10.5%;VES诱导PC-3的CAM移植瘤PI减小、AI增大,PI与AI呈负相关(γ=-0.974,P<0.05).结论 VES对PC-3细胞及其CAM移植瘤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G0/G1期)进展等作用,对前列腺癌具有潜在的化学预防作用.
作者:陈捷;李学松;孙国锋;辛殿旗;李鸣;周利群;何志嵩;那彦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作为乳腺癌中的特例,双侧乳腺癌在1800年由Nisbett首次描述,1921年Kilgore发表了第1篇较全面的论著[1].近年来,随着检查和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乳腺癌患者再发对侧乳腺癌的概率明显增高,因此对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值得重视.对侧乳腺癌在何种情况下容易发生,多年来已有不少临床病理方面的分析报道.近年来对其发生发展机理的分子水平的研究渐有开展,为揭示其生物学特性提供了一些较深层次线索.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双侧乳腺癌的基因水平研究进展.
作者:王勐;方志沂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p27和cyclin E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对12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级及分期,另取10例正常膀胱组织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各例组织中p27和cyclin E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27和cyclin E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51/121)和34.7%(42/121).p27和cyclin E蛋白表达均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但与病理分期无关.p27蛋白与cyclin E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p27阴性组中,cyclin E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cyclin E阴性者(P<0.05);p27阳性组中,cyclin E表达状况与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著相关.结论 p27和cyclin E是评估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张维东;贾青;宋守芹;赵东;王朝霞;董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6月至2002年3月收治的75例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资料.临床分期按Ann Arbor分期及肿瘤局部侵犯范围分区标准.预后判断采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75例5年生存率为50.7%(38/75).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①病理类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期均未超过3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1.5%(8/13)和30.7%(4/13),预后极差.②临床分期,Ⅰ、Ⅱ、Ⅲ和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 71.4%(20/28)、54.5%(12/22)、42.9%(6/14)和0(0/11)(P<0.01).③肿瘤局部侵犯范围,T1区、T2区、T3区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 74.1%(20/27)、45.2%(14/31)和23.5%(4/17)(P<0.01),肿瘤局部侵犯范围对预后有显著影响.④治疗方法,放化疗综合治疗、单纯放疗和单纯化疗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8.4%(26/38)、44.1%(12/27)和0(0/10)(P<0.05).结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肿瘤局部侵犯范围是影响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预后因素,应采用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双跃荣;黎虹;李国庆;黄晖;樊光华;万莉娟;吴耀华;陈建祥;叶大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核面积大小、DNA指数及p53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恶性程度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经过病理检查确诊的62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瘤细胞细胞核大小进行定量检测,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细胞核DNA的含量,算出DI值.核大小以面积值来衡量,以41.8 μm2为界限,<41.8 μm2为1级,≥41.8 μm2为2级.同时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作预后相关指标p53进行标记,计算阳性率.结果表达CD20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62例,核面积1级者42例,均值为(36.9±4.6) μm2,核面积2级者20例,均值为(48.6±6.7) μm2,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核面积1级者DI值为1.16±0.16,核面积2级者DI值为1.98±0.1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 2.07);核面积1级者p53阳性表达率为23.8%(10/42),核面积2级者p53阳性表达率为50.0%(10/20),两者p53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4.26);两者IPI预后指数恶性危险度的级别(高、中、低)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6.62).结论核面积越大,核DNA含量越高,p53阳性表达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结合IPI指数,更能准确地判断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恶性程度.
作者:蔡勇;罗庆丰;张丽娜;黄传生;齐淑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EGFR和ERK与肿瘤增殖、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分别对90例舌鳞状细胞癌术后组织标本的EGFR、活化ERK 1/2和Ki-67进行检测,并对各因子间的表达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90例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26例证实有颈部淋巴结转移,EGFR、活化ERK 1/2及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84/90)、100.00%(90/90)和100.00%(90/90),阳性细胞分布和反应强度均以肿瘤深部边界区域为明显,统计分析显示EGFR、活化ERK1/2与肿瘤细胞增殖和肿瘤转移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 EGFR、活化ERK1/2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中多呈现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增殖、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韩新光;温博贵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对大肠癌细胞侵袭转移的调节机制.方法采用羊膜侵袭培养系统和明胶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PKC激活剂佛波酯PMA,对人大肠癌细胞株HT-29体外侵袭作用的影响及PKC抑制剂staurosporine(SP)对PMA的拮抗作用,研究这种体外的侵袭作用与细胞分泌72 kD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92 kD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关系.结果 PMA可显著增强HT-29细胞的侵袭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SP则可拮抗PMA的这种诱导作用.PMA还可增加HT-29细胞分泌MMP-2和MMP-9,而SP则可拮抗PMA的这种诱导作用,抑制MMP-2和MMP-9的分泌.结论 PKC可调节大肠癌细胞侵袭转移,PKC的激活可诱导大肠癌细胞侵袭性增强和增加MMP-2和MMP-9的分泌,PKC的抑制可促进大肠癌细胞侵袭性降低和减少MMP-2和MMP-9的分泌.MMP-2和MMP-9的分泌与肿瘤细胞侵袭性有密切关系,PKC可能通过调节MMP-2、MMP-9的分泌来影响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特性的.
作者:陈宏;陈宇英;张振书;丁云霞;林旭;张国桥;刘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组检测患者血清TGF-α和IGF-Ⅱ的水平,其中肝癌组35例,肝转移癌组32例及肝硬化组30例.结果肝癌及肝转移癌组血清TGF-α水平分别为(22.02±4.10) pg/ml和(31.05±38.24) pg/m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8.61±2.02) pg/ml和对照组(6.01±1.58) pg/ml(P<0.05和P<0.01),肝硬化组血清TGF-α水平(8.61±2.02) pg/ml与对照组(6.01±1.58) pg/m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组IGF-Ⅱ水平(1.32±0.24) ng/m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0.38±0.16) ng/ml和对照组(0.48±0.12) ng/ml(P<0.05),肝硬化组及肝转移癌组IGF-Ⅱ水平分别为(0.38±0.16) ng/ml和(0.40±0.13) ng/ml,与对照组(0.48±0.12) ng/m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清TGF-α和IGF-Ⅱ的水平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作者:刘新兰;朱海珍;王宁菊;李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行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84例均穿刺成功,无并发症.粗针穿刺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诊断总符合率为92.86%(78/84).结论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是1种安全、可行的术前确诊手段.
作者:赵光明;张雪鹏;马琳;李瑞伟;朱红成;张文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蟾酥一词源于<本草衍义>,蟾酥为蟾蜍科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耳后腺及皮肤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制成,别名蟾蜍眉脂、蟾蜍眉酥、蛤蟆酥、蛤蟆浆等.性味甘辛、温、有毒.蟾酥的化学成份[1]有:①蟾蜍毒素类:主要为多种强心甾体化合物;②蟾毒配基类:是蟾蜍毒素类化合物分解而成;③蟾毒色胺类:是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吲哚类生物碱;④其它化合物:有吗啡,肾上腺素,胆甾醇β-谷甾类,喋啶类和多糖类等化合物.
作者:朱大诚;尹小明;王建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直肠癌术前放射治疗后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将80例pTNM Ⅱ期和Ⅲ期直肠癌患者按入院先后次序,分为对照组和放射治疗组,每组40例.使用西门子M6740直线加速器,采用前后对穿射野和等中心剂量,总剂量为40 Gy,每次剂量为2 Gy,共20次.放疗结束后1~2周手术.治疗前后,在直视下分别钳取距癌灶2 cm的正常黏膜和肿瘤组织,经常规处理后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放射治疗组40例患者中,直肠癌消退分级(RCRG)1级14例(35.0%),2级18例(45.0%),3级8例(20.0%).放疗组坏死发生率为72.5%,对照组为45.0%(P=0.004);放疗组间质组织纤维化变性率和血管内膜增厚分别为 80.0%和77.5%,而对照组分别为20.0%和40.0%(P=0.0001和P=0.001).结论直肠癌术前放射治疗可以使癌组织坏死,癌组织和间质产生纤维变性,降低了分期,有利于肿瘤的切除.
作者:刘福坤;陈彻;许哲;祁晓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癌nm23-H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肺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39例肺癌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nm23-H1缺失情况.结果 nm23-H1杂合性缺失(LOH)率为36.1%(13/36);ⅢB+Ⅳ期的LOH发生率(55.6%,10/18)高于Ⅰ+Ⅱ+ⅢA期(16.7%,3/18),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肺癌LOH发生率(60.0%,9/15)高于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19.0%,4/21),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nm23-H1杂合性缺失与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nm23-H1基因在抑制肺癌的侵袭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梅同华;李长毅;黄爱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GFP报道基因在鼻咽癌细胞系CNE-2Z中的表达.方法将带有GFP报道基因的载体质粒pPAT-GFP和3种带有GFP报道基因及目的基因抗端粒酶核酶基因teloRZ的不同质粒pGFPuro-teloRZ 2.1、pGFPuro-teloRZ 7.1、pGFPuro-teloRZ 7.7,转染到鼻咽癌CNE-2Z细胞系中,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细胞在固定后的活细胞中GFP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GFP基因在活细胞中有表达,而在固定后无表达,且目的基因的插入影响GFP基因的表达.结论 GFP基因在转染了含目的基因质粒的鼻咽癌CNE-2Z细胞中稳定表达,可以在CNE-2Z细胞株和抗端粒酶模板区核酶的研究中作为质粒转染和基因表达的报道基因.
作者:赵颖海;陈小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用转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瘤苗,联合白介素-12(IL-12)治疗小鼠T细胞淋巴瘤的方法.方法将小鼠GMCSF真核表达质粒,用电穿孔法导入小鼠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RMA,有限稀释法制备单个细胞克隆,经RT-PCR、骨髓祖细胞增殖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筛选相对高表达GM-CSF的RMA克隆,该克隆细胞用丝裂霉素灭活后免疫小鼠,以诱导产生抵抗RMA肿瘤细胞再攻击的能力,并观察其与IL-12联合应用对淋巴瘤的治疗作用.结果获得了高表达GM-CSF的小鼠T细胞淋巴瘤克隆,其动物体内致瘤活性降低,将其用丝裂霉素灭活后作为瘤苗可使小鼠产生抗肿瘤的免疫保护力,与IL-12联合应用增强其抗肿瘤活性.结论转GM-CSF基因瘤苗可作为有效的抗肿瘤瘤苗,与IL-12联合应用较其单独应用更为有效.
作者:高全立;张叔人;宋永平;王冬梅;马文波;周春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PCR-TRAP-ELISA半定量法及PCR-TRAP银染定性法,检测57例经螺旋CT扫描而发现并疑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BALF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将检测结果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肺癌组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敏感性为 86.1%,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7.8%.结论 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助于对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彭猛青;陈建章;周长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细胞周期的失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 D)是G1/S期转换的重要正性调控因子,包括3个亚型:Cyclin D1、Cyclin D2和Cyclin D3.已证实Cyclin D1是1种原癌基因,其基因结构和功能异常与多种肿瘤(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Cyclin D2在胃癌、结直肠癌、骨肉瘤、慢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肿瘤中发现有异常表达[2].近几年来,另1种D类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3的失调在肿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成为肿瘤遗传学、肿瘤病因学等众多领域的1个新的研究热点.现对Cyclin D3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邵晓轶;沈爱国;程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癌术中淋巴结的标记方法.方法 224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3个组:美蓝-抗胃癌单克隆抗体(MAb 3H11)注射组(观察组)76例;美蓝组73例;对照组75例.结果观察组76例清扫淋巴结2 201个,平均每例清扫29.0个,平均每例清扫转移淋巴结7.8个(593/76);美蓝组73例清扫淋巴结1 619个,平均每例清扫22.2个,平均每例清扫转移淋巴结6.0个(441/73);对照组75例清扫淋巴结1 377个,平均每例清扫18.4个,平均每例清扫转移淋巴结4.9个(368/75);平均每例清扫的淋巴结数及转移淋巴结数,观察组均明显多于美蓝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美蓝-抗胃癌单克隆抗体(MAb 3H11)术中胃壁注射,可有效的标记胃的区域淋巴结.
作者:曹其彬;陈士远;吴旭东;田萌子;刘翠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土槿乙酸(PLAB)的抗癌活性及其机制.方法对用不同浓度PLAB处理的HL60细胞,或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抑制剂DEVD-fmk预处理的HL60细胞.采用MTT法检测HL60细胞抑制增殖作用,采用Hoechst33342/PI双荧光活细胞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CPP32 colorimetric kit检测caspase-3酶活性.结果 PLAB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HL60细胞的生长,其IC50值为1 μmol/L.PLAB诱导HL60细胞死亡的形式以细胞凋亡为主,且该凋亡可被caspase-3抑制剂所遏制.PLAB诱导的caspase-3酶的活化与剂量和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结论 PLAB能有效诱导HL60细胞凋亡,该凋亡过程伴有caspase-3的活化.
作者:徐瑞成;刘燕青;买霞;范磊;徐丽君;陈虹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