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yclin D3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邵晓轶;沈爱国;程纯

关键词:细胞周期蛋白D3, 细胞周期, 肿瘤
摘要:细胞周期的失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 D)是G1/S期转换的重要正性调控因子,包括3个亚型:Cyclin D1、Cyclin D2和Cyclin D3.已证实Cyclin D1是1种原癌基因,其基因结构和功能异常与多种肿瘤(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Cyclin D2在胃癌、结直肠癌、骨肉瘤、慢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肿瘤中发现有异常表达[2].近几年来,另1种D类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3的失调在肿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成为肿瘤遗传学、肿瘤病因学等众多领域的1个新的研究热点.现对Cyclin D3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表达与舌鳞状细胞癌转移关系的观察

    目的了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EGFR和ERK与肿瘤增殖、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分别对90例舌鳞状细胞癌术后组织标本的EGFR、活化ERK 1/2和Ki-67进行检测,并对各因子间的表达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90例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26例证实有颈部淋巴结转移,EGFR、活化ERK 1/2及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84/90)、100.00%(90/90)和100.00%(90/90),阳性细胞分布和反应强度均以肿瘤深部边界区域为明显,统计分析显示EGFR、活化ERK1/2与肿瘤细胞增殖和肿瘤转移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 EGFR、活化ERK1/2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中多呈现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增殖、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韩新光;温博贵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nm23-H1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肺癌转移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肺癌nm23-H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肺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39例肺癌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nm23-H1缺失情况.结果 nm23-H1杂合性缺失(LOH)率为36.1%(13/36);ⅢB+Ⅳ期的LOH发生率(55.6%,10/18)高于Ⅰ+Ⅱ+ⅢA期(16.7%,3/18),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肺癌LOH发生率(60.0%,9/15)高于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19.0%,4/21),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nm23-H1杂合性缺失与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nm23-H1基因在抑制肺癌的侵袭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梅同华;李长毅;黄爱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CD44V6、E-cadherin和nm23-H1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CD44V6、E-cadherinhe和nm23-H1蛋白表达与肾细胞癌(R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46例肾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肾组织中CD44V6、E-cadherin和nm23-H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D44V6蛋白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6.1%,CD44V6高表达与肾细胞癌脉管浸润转移呈正相关(P< 0.05).nm23-H1和E-cadherin蛋白在肾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9%和58.7%,显著低于正常肾组织(100.0%)(P<0.01).nm23-H1和E-cadherin阳性表达与肾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CD44V6、E-cadherin、nm23-H1阳性表达与肾细胞癌组织学分型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 CD44V6蛋白高表达和E-cadherin、nm23-H1蛋白低表达是判断肾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的良好指标.

    作者:周英琼;陆天翼;葛波;侯巧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子宫颈癌的临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例妊娠合并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按前置胎盘保胎治疗延误诊断,5例妊娠合并宫颈癌发现均较晚,病情进展快,盆腔淋巴结均有转移,预后差.结论妊娠期间阴道异常出血者应进行必要的盆腔检查,以早期诊断妊娠合并宫颈癌.

    作者:蒋学风;郄明蓉;舒世春;候敏敏;张崇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蟾酥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蟾酥一词源于<本草衍义>,蟾酥为蟾蜍科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耳后腺及皮肤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制成,别名蟾蜍眉脂、蟾蜍眉酥、蛤蟆酥、蛤蟆浆等.性味甘辛、温、有毒.蟾酥的化学成份[1]有:①蟾蜍毒素类:主要为多种强心甾体化合物;②蟾毒配基类:是蟾蜍毒素类化合物分解而成;③蟾毒色胺类:是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吲哚类生物碱;④其它化合物:有吗啡,肾上腺素,胆甾醇β-谷甾类,喋啶类和多糖类等化合物.

    作者:朱大诚;尹小明;王建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GFP报道基因在鼻咽癌细胞系CNE-2Z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GFP报道基因在鼻咽癌细胞系CNE-2Z中的表达.方法将带有GFP报道基因的载体质粒pPAT-GFP和3种带有GFP报道基因及目的基因抗端粒酶核酶基因teloRZ的不同质粒pGFPuro-teloRZ 2.1、pGFPuro-teloRZ 7.1、pGFPuro-teloRZ 7.7,转染到鼻咽癌CNE-2Z细胞系中,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细胞在固定后的活细胞中GFP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GFP基因在活细胞中有表达,而在固定后无表达,且目的基因的插入影响GFP基因的表达.结论 GFP基因在转染了含目的基因质粒的鼻咽癌CNE-2Z细胞中稳定表达,可以在CNE-2Z细胞株和抗端粒酶模板区核酶的研究中作为质粒转染和基因表达的报道基因.

    作者:赵颖海;陈小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单发者61例(31.4%),多发者132例(68.0%);腺癌117例(60.3%),鳞癌46例(23.7%),腺鳞癌8例 (4.1%),低分化癌22例(11.3%),大细胞癌合并腺癌1例(0.5%).以骨转移为首发表现17例(8.8%),91例(46.9%)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后全面检查时发现,86例(44.3%)在治疗后出现骨转移.骨转移部位依次为肋骨、胸椎、骨盆、腰椎.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骨损害者中,溶骨性损害84例,成骨性损害2例,混合性损害1例.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者72例.发生骨转移后1年生存率为 30.5%,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骨转移后行化疗者与未行化疗者生存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以多发性和溶骨性损害为特征.腺癌骨转移发生率相对较高.血清AKP的检测为骨转移的诊断提供依据.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行化疗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要洁;张湘茹;朱继庆;罗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原发性阑尾肿瘤临床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误诊原因,提高阑尾肿瘤的急诊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住院手术并经病理确诊为阑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阑尾肿瘤仅2例术前获确诊.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6例,误诊为妇科肿瘤3例,肠梗阻4例,消化道出血2例,误诊率92.6%(25/27).二次手术率为29.6%(8/27).病理诊断黏液腺癌9例,类癌7例,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2例,腺瘤6例(其中2例发生恶变).术中可疑为肿瘤者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者22例;良性肿瘤和肿瘤直径小于1 cm的类癌行阑尾单纯切除术者5例.结论阑尾肿瘤易误诊为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对急诊患者应重视阑尾肿块的手术中探查及处理;对不能判定性质的肿块,术中应常规做冷冻切片行病理检查,以提高阑尾肿瘤诊断率和疗效.

    作者:刘建;鲁令传;方晓明;郑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美蓝抗胃癌单克隆抗体在胃癌术中的淋巴结标记

    目的探讨胃癌术中淋巴结的标记方法.方法 224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3个组:美蓝-抗胃癌单克隆抗体(MAb 3H11)注射组(观察组)76例;美蓝组73例;对照组75例.结果观察组76例清扫淋巴结2 201个,平均每例清扫29.0个,平均每例清扫转移淋巴结7.8个(593/76);美蓝组73例清扫淋巴结1 619个,平均每例清扫22.2个,平均每例清扫转移淋巴结6.0个(441/73);对照组75例清扫淋巴结1 377个,平均每例清扫18.4个,平均每例清扫转移淋巴结4.9个(368/75);平均每例清扫的淋巴结数及转移淋巴结数,观察组均明显多于美蓝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美蓝-抗胃癌单克隆抗体(MAb 3H11)术中胃壁注射,可有效的标记胃的区域淋巴结.

    作者:曹其彬;陈士远;吴旭东;田萌子;刘翠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癌腹腔微转移的检测及其预后意义

    目的评估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胃癌腹腔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50例胃癌腹腔冲洗液中角蛋白CK-20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作涂片细胞学检查.结果 RT-PCR方法检测腹腔冲洗液中CK-20 mRNA阳性率(54.0%,27/50)明显高于涂片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32.0%,16/50).CK-20 mRNA阳性率与胃癌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CK-20 mRNA阳性、阴性胃癌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是25.9%和65.2%(P<0.01).结论 RT-PCR方法是检测胃癌腹腔微转移灶的敏感方法,有助于指导术后治疗及预后判断.

    作者:叶凯;许建华;郭启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细胞角蛋白片段抗原21-1检测对卵巢癌诊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和腹腔积液中Cyfra21-1水平检测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0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和1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血清和腹腔积液中Cyfra21-1的水平.结果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清和腹腔积液中Cyfra21-1浓度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P均<0.01.上皮性癌和转移性腺癌患者Cyfra21-1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织类型(P<0.05,P< 0.01).血清Cyfra21-1水平与卵巢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血清与腹腔积液中Cyfra21-1水平变化无相关性(γ=0.0978,P=0.665).结论 Cyfra21-1测定对卵巢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建英;程建新;王淑英;苏杏满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C-erbB-2表达对乳腺癌预后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对乳腺癌癌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癌基因有关,但结果很不一致,仍需要大量研究来证实癌基因的作用.现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11月422例乳腺癌,C-erbB-2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李万浪;陈其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癌患者血清TGF-α和IGF-Ⅱ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组检测患者血清TGF-α和IGF-Ⅱ的水平,其中肝癌组35例,肝转移癌组32例及肝硬化组30例.结果肝癌及肝转移癌组血清TGF-α水平分别为(22.02±4.10) pg/ml和(31.05±38.24) pg/m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8.61±2.02) pg/ml和对照组(6.01±1.58) pg/ml(P<0.05和P<0.01),肝硬化组血清TGF-α水平(8.61±2.02) pg/ml与对照组(6.01±1.58) pg/m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组IGF-Ⅱ水平(1.32±0.24) ng/m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0.38±0.16) ng/ml和对照组(0.48±0.12) ng/ml(P<0.05),肝硬化组及肝转移癌组IGF-Ⅱ水平分别为(0.38±0.16) ng/ml和(0.40±0.13) ng/ml,与对照组(0.48±0.12) ng/m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清TGF-α和IGF-Ⅱ的水平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作者:刘新兰;朱海珍;王宁菊;李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蛋白质芯片质谱技术在肿瘤蛋白质组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1个主要方向.基因组工程获得的大量信息说明了肿瘤的遗传基础[1].然而,这并不能精确描述肿瘤细胞蛋白质水平所发生的一切.目前,在没有特异性治疗手段的情况下,肿瘤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肿瘤蛋白质组学(oncoproteomics)研究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抗肿瘤药物的发现[2].特别是肿瘤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蛋白质组模型(proteomic pattern)将大大提高肿瘤早期检测、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水平.

    作者:罗治文;朱樑;谢谓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盐酸格拉司琼预防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盐酸格拉司琼对于预防肝介入化疗栓塞术后引起的患者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将64例肝介入化疗栓塞患者随机分为格拉司琼治疗组(32例)和胃复安+安定对照组(32例).格拉司琼组,即在介入术中未灌注治疗药物前,通过导管向动脉内注射盐酸格拉司琼3 mg.胃复安+安定组,即在介入术前30 min肌注胃复安20 mg和安定10 mg.观察2组术后3天内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格拉司琼组与胃复安+安定组止吐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盐酸格拉司琼对肝介入化疗栓塞术患者是有效的止吐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晓锋;李国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树突状细胞浸润和PCNA表达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s)浸润和PC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组织标本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DCs标志蛋白S-100的表达.结果不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以及单发癌灶与多发癌灶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其DCs数量相互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与复发膀胱癌的DCs浸润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病理分级膀胱移行细胞癌PCNA阳性表达细胞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膀胱癌DCs浸润数量随病理分级、临床分级的升高而降低,而PCNA随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高.DC可以作为预测膀胱癌生物行为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曼红;蔡聪;邱前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反义RNA与胃癌的研究新进展

    反义RNA(antisense RNA)是指能够通过碱基互补与靶RNA(主要是mRNA)特异结合,抑制靶RNA功能,从而达到抑制特定基因表达的一类小分子转录物.反义RNA的发现始于原核生物,1981年Tomizawa等[1]首先报道以来,反义RNA技术不断完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和调控的研究,特别是在肿瘤研究中应用反义RNA技术特异性地抑制某一过度表达基因或有害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肿瘤基因治疗的目的.本文综述了RNA的作用原理、技术方法及在胃癌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

    作者:双金权;吴婷;庄则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p27和cyclin E蛋白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p27和cyclin E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对12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级及分期,另取10例正常膀胱组织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各例组织中p27和cyclin E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27和cyclin E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51/121)和34.7%(42/121).p27和cyclin E蛋白表达均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但与病理分期无关.p27蛋白与cyclin E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p27阴性组中,cyclin E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cyclin E阴性者(P<0.05);p27阳性组中,cyclin E表达状况与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著相关.结论 p27和cyclin E是评估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张维东;贾青;宋守芹;赵东;王朝霞;董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端粒酶活性检测对周围型肺癌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PCR-TRAP-ELISA半定量法及PCR-TRAP银染定性法,检测57例经螺旋CT扫描而发现并疑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BALF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将检测结果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肺癌组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敏感性为 86.1%,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7.8%.结论 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助于对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彭猛青;陈建章;周长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男性患者直肠癌术中保留盆腔植物神经及术后性功能的变化

    目的研究男性直肠癌患者根治术中保留盆腔植物神经及其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在根治术中,识别、解剖并保留盆腔植物神经.术后调查患者性功能的变化并与传统术式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不同术式及不同肿瘤分期对术后性功能的影响.结果 5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4.6%.与传统术式(63.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0.3604,P=0.001).前切除术与Miles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31.3%、40.0%,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4163,P=0.519).不同肿瘤分期者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1.6489,P=0.438).结论男性直肠癌患者根治术中保留盆腔植物神经能降低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从而改善这类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邓周录;刘质泽;姚力;黄林平;王正康;贾振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