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男性患者直肠癌术中保留盆腔植物神经及术后性功能的变化

邓周录;刘质泽;姚力;黄林平;王正康;贾振庚

关键词:直肠癌根治术, 盆腔植物神经保留, 性功能障碍
摘要:目的研究男性直肠癌患者根治术中保留盆腔植物神经及其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在根治术中,识别、解剖并保留盆腔植物神经.术后调查患者性功能的变化并与传统术式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不同术式及不同肿瘤分期对术后性功能的影响.结果 5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4.6%.与传统术式(63.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0.3604,P=0.001).前切除术与Miles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31.3%、40.0%,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4163,P=0.519).不同肿瘤分期者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1.6489,P=0.438).结论男性直肠癌患者根治术中保留盆腔植物神经能降低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从而改善这类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蟾酥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蟾酥一词源于<本草衍义>,蟾酥为蟾蜍科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耳后腺及皮肤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制成,别名蟾蜍眉脂、蟾蜍眉酥、蛤蟆酥、蛤蟆浆等.性味甘辛、温、有毒.蟾酥的化学成份[1]有:①蟾蜍毒素类:主要为多种强心甾体化合物;②蟾毒配基类:是蟾蜍毒素类化合物分解而成;③蟾毒色胺类:是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吲哚类生物碱;④其它化合物:有吗啡,肾上腺素,胆甾醇β-谷甾类,喋啶类和多糖类等化合物.

    作者:朱大诚;尹小明;王建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端粒酶活性检测对周围型肺癌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PCR-TRAP-ELISA半定量法及PCR-TRAP银染定性法,检测57例经螺旋CT扫描而发现并疑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BALF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将检测结果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肺癌组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敏感性为 86.1%,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7.8%.结论 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助于对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彭猛青;陈建章;周长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双灵固本散对肿瘤放化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免疫功能损伤的防护作用

    目的观察双灵固本散对肿瘤患者放疗、化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免疫功能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60例肿瘤患者分成4个组:放疗对照组,放疗辅加双灵固本散治疗组(双灵放疗组),化疗对照组,化疗辅加双灵固本散治疗组(双灵化疗组).采用CB法测定外周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MNR)、T淋巴细胞转化率(TLTR)及IgG、IgA、IgM水平的变化.结果放疗对照组和化疗对照组MNR显著性升高,而TLTR和IgG、IgA、IgM水平均显著降低.双灵放疗组和双灵化疗组MNR、TLTR和IgG、IgA、IgM水平均无显著性变化.放疗对照组、化疗对照组患者放疗、化疗后外周血MNR与TLTR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双灵固本散明显减轻肿瘤患者放疗、化疗后T淋巴细胞核DNA及其免疫功能损伤.

    作者:黄士超;任武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单发者61例(31.4%),多发者132例(68.0%);腺癌117例(60.3%),鳞癌46例(23.7%),腺鳞癌8例 (4.1%),低分化癌22例(11.3%),大细胞癌合并腺癌1例(0.5%).以骨转移为首发表现17例(8.8%),91例(46.9%)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后全面检查时发现,86例(44.3%)在治疗后出现骨转移.骨转移部位依次为肋骨、胸椎、骨盆、腰椎.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骨损害者中,溶骨性损害84例,成骨性损害2例,混合性损害1例.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者72例.发生骨转移后1年生存率为 30.5%,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骨转移后行化疗者与未行化疗者生存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以多发性和溶骨性损害为特征.腺癌骨转移发生率相对较高.血清AKP的检测为骨转移的诊断提供依据.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行化疗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要洁;张湘茹;朱继庆;罗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男性患者直肠癌术中保留盆腔植物神经及术后性功能的变化

    目的研究男性直肠癌患者根治术中保留盆腔植物神经及其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在根治术中,识别、解剖并保留盆腔植物神经.术后调查患者性功能的变化并与传统术式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不同术式及不同肿瘤分期对术后性功能的影响.结果 5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4.6%.与传统术式(63.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0.3604,P=0.001).前切除术与Miles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31.3%、40.0%,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4163,P=0.519).不同肿瘤分期者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1.6489,P=0.438).结论男性直肠癌患者根治术中保留盆腔植物神经能降低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从而改善这类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邓周录;刘质泽;姚力;黄林平;王正康;贾振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癌腹腔微转移的检测及其预后意义

    目的评估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胃癌腹腔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50例胃癌腹腔冲洗液中角蛋白CK-20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作涂片细胞学检查.结果 RT-PCR方法检测腹腔冲洗液中CK-20 mRNA阳性率(54.0%,27/50)明显高于涂片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32.0%,16/50).CK-20 mRNA阳性率与胃癌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CK-20 mRNA阳性、阴性胃癌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是25.9%和65.2%(P<0.01).结论 RT-PCR方法是检测胃癌腹腔微转移灶的敏感方法,有助于指导术后治疗及预后判断.

    作者:叶凯;许建华;郭启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继发性恶性肿瘤研究进展

    自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广泛开展以来,它已为多种恶性和非恶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使一些难以治愈或控制的疾病得到治愈或长期控制.同时,随着移植后长期生存患者的日益增加,移植后远期并发症亦逐渐为人们所重视.90年代初,一些allo-HSCT后的继发性恶性肿瘤病例陆续被发现,使人们对其危险性有所认识.根据西雅图分类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为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白血病和实体瘤.大多数PTLD发生在移植后初的数月,而白血病和实体瘤多在移植后数年才发生.本文就这三类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可能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和存在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何祎;潘秀英;徐开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癌术中应用F-TH癌浆膜面封闭胶防止癌细胞脱落的随机对照研究

    为了有效防止胃癌术中癌细胞的脱落,我们采用进腹后立即在癌细胞侵犯的胃浆膜面涂布F-TH癌浆膜面封闭胶的方法,并以使用纱布覆盖胃浆膜面的病例作为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中宁;刘祖定;陈翌;秦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的诊断意义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行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84例均穿刺成功,无并发症.粗针穿刺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诊断总符合率为92.86%(78/84).结论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是1种安全、可行的术前确诊手段.

    作者:赵光明;张雪鹏;马琳;李瑞伟;朱红成;张文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核面积大小、DNA指数及p53对大B细胞淋巴瘤恶性程度判断价值

    目的探讨核面积大小、DNA指数及p53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恶性程度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经过病理检查确诊的62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瘤细胞细胞核大小进行定量检测,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细胞核DNA的含量,算出DI值.核大小以面积值来衡量,以41.8 μm2为界限,<41.8 μm2为1级,≥41.8 μm2为2级.同时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作预后相关指标p53进行标记,计算阳性率.结果表达CD20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62例,核面积1级者42例,均值为(36.9±4.6) μm2,核面积2级者20例,均值为(48.6±6.7) μm2,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核面积1级者DI值为1.16±0.16,核面积2级者DI值为1.98±0.1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 2.07);核面积1级者p53阳性表达率为23.8%(10/42),核面积2级者p53阳性表达率为50.0%(10/20),两者p53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4.26);两者IPI预后指数恶性危险度的级别(高、中、低)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6.62).结论核面积越大,核DNA含量越高,p53阳性表达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结合IPI指数,更能准确地判断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恶性程度.

    作者:蔡勇;罗庆丰;张丽娜;黄传生;齐淑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直肠癌术前放射治疗的相关组织病理学观察报告

    目的观察直肠癌术前放射治疗后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将80例pTNM Ⅱ期和Ⅲ期直肠癌患者按入院先后次序,分为对照组和放射治疗组,每组40例.使用西门子M6740直线加速器,采用前后对穿射野和等中心剂量,总剂量为40 Gy,每次剂量为2 Gy,共20次.放疗结束后1~2周手术.治疗前后,在直视下分别钳取距癌灶2 cm的正常黏膜和肿瘤组织,经常规处理后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放射治疗组40例患者中,直肠癌消退分级(RCRG)1级14例(35.0%),2级18例(45.0%),3级8例(20.0%).放疗组坏死发生率为72.5%,对照组为45.0%(P=0.004);放疗组间质组织纤维化变性率和血管内膜增厚分别为 80.0%和77.5%,而对照组分别为20.0%和40.0%(P=0.0001和P=0.001).结论直肠癌术前放射治疗可以使癌组织坏死,癌组织和间质产生纤维变性,降低了分期,有利于肿瘤的切除.

    作者:刘福坤;陈彻;许哲;祁晓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对21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PBL中,女性19例,男性2例,中位年龄37岁,均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总5年生存率为62.50%,Ⅰ期+Ⅱ期5年生存率为81.82%.结论 PBL的预后与分期和治疗方式有关,手术+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模式较好,局部切除应作为手术治疗的首选.

    作者:王黎明;张海增;邵永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原发性阑尾肿瘤临床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误诊原因,提高阑尾肿瘤的急诊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住院手术并经病理确诊为阑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阑尾肿瘤仅2例术前获确诊.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6例,误诊为妇科肿瘤3例,肠梗阻4例,消化道出血2例,误诊率92.6%(25/27).二次手术率为29.6%(8/27).病理诊断黏液腺癌9例,类癌7例,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2例,腺瘤6例(其中2例发生恶变).术中可疑为肿瘤者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者22例;良性肿瘤和肿瘤直径小于1 cm的类癌行阑尾单纯切除术者5例.结论阑尾肿瘤易误诊为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对急诊患者应重视阑尾肿块的手术中探查及处理;对不能判定性质的肿块,术中应常规做冷冻切片行病理检查,以提高阑尾肿瘤诊断率和疗效.

    作者:刘建;鲁令传;方晓明;郑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盐酸格拉司琼预防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盐酸格拉司琼对于预防肝介入化疗栓塞术后引起的患者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将64例肝介入化疗栓塞患者随机分为格拉司琼治疗组(32例)和胃复安+安定对照组(32例).格拉司琼组,即在介入术中未灌注治疗药物前,通过导管向动脉内注射盐酸格拉司琼3 mg.胃复安+安定组,即在介入术前30 min肌注胃复安20 mg和安定10 mg.观察2组术后3天内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格拉司琼组与胃复安+安定组止吐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盐酸格拉司琼对肝介入化疗栓塞术患者是有效的止吐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晓锋;李国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

    作为乳腺癌中的特例,双侧乳腺癌在1800年由Nisbett首次描述,1921年Kilgore发表了第1篇较全面的论著[1].近年来,随着检查和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乳腺癌患者再发对侧乳腺癌的概率明显增高,因此对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值得重视.对侧乳腺癌在何种情况下容易发生,多年来已有不少临床病理方面的分析报道.近年来对其发生发展机理的分子水平的研究渐有开展,为揭示其生物学特性提供了一些较深层次线索.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双侧乳腺癌的基因水平研究进展.

    作者:王勐;方志沂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KAI1/CD82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KAI1/CD82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52例食管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有淋巴结转移食管癌组织和无淋巴结转移食管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8.6%(4/14)、73.7%(28/3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KAI1/CD82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季润元;沈阳;王成海;孙泽;冯振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75例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6月至2002年3月收治的75例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资料.临床分期按Ann Arbor分期及肿瘤局部侵犯范围分区标准.预后判断采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75例5年生存率为50.7%(38/75).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①病理类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期均未超过3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1.5%(8/13)和30.7%(4/13),预后极差.②临床分期,Ⅰ、Ⅱ、Ⅲ和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 71.4%(20/28)、54.5%(12/22)、42.9%(6/14)和0(0/11)(P<0.01).③肿瘤局部侵犯范围,T1区、T2区、T3区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 74.1%(20/27)、45.2%(14/31)和23.5%(4/17)(P<0.01),肿瘤局部侵犯范围对预后有显著影响.④治疗方法,放化疗综合治疗、单纯放疗和单纯化疗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8.4%(26/38)、44.1%(12/27)和0(0/10)(P<0.05).结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肿瘤局部侵犯范围是影响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预后因素,应采用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双跃荣;黎虹;李国庆;黄晖;樊光华;万莉娟;吴耀华;陈建祥;叶大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具有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增殖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5例甲状腺癌和10例甲状腺瘤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并与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皆有VEGF-C的表达,部分淋巴管内皮细胞也有表达.在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腺瘤组织,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VEGF-C通过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及淋巴管生成,有利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VEGF-C的检测有望成为预测甲状腺癌淋巴道转移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金胜;冯德云;彭劲武;曾庆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癌组织中S期激酶相关蛋白2 mRNA的表达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法,检测36例胃癌组织及邻近正常胃黏膜(距病变边缘>5 cm)中Skp2 mRNA表达.结果 Skp2在胃癌组织和邻近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7.8%和33.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邻近正常胃黏膜(P<0.05).结论采用RT-PCR法检测Skp2的表达可以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朱晓峰;吕会增;李汉贤;易光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HFP方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58例疗效观察

    自1999年10月~2003年10月,我们对58例中晚期食管癌采用HFP方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8例患者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食管癌,并经食管钡餐X线、CT或B超等检查检测病变范围均为中晚期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13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9.5岁.TNM分期:Ⅲ期27例,Ⅳ期31例;KPS评分均>60分.病理类型:鳞癌51例,腺癌7例.

    作者:左联华;张新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