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胜;冯德云;彭劲武;曾庆富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全身化疗治疗转移性肝癌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不宜或不能手术的转移性肝癌患者44例(87个病灶)行RFA,30例先化疗后行RFA,6例先行RFA后化疗8例未行化疗,以螺旋CT增强扫描为主结合彩超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44例共行69例次RFA.病灶完全坏死率为84%(73/87),16%(14/87)病灶显示病情发展.全部病例随访1~44个月(平均8.5个月),随访时间>6个月者23例,生存16例(70%);随访时间>12个月者11例,生存8例(73%);随访时间>24个月者4例,生存3例(75%).结论 RFA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肝癌疗效较好,是治疗转移性肝癌安全的、有效的新手段.
作者:张耀军;陈敏山;梁惠宏;郑云;李锦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单发者61例(31.4%),多发者132例(68.0%);腺癌117例(60.3%),鳞癌46例(23.7%),腺鳞癌8例 (4.1%),低分化癌22例(11.3%),大细胞癌合并腺癌1例(0.5%).以骨转移为首发表现17例(8.8%),91例(46.9%)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后全面检查时发现,86例(44.3%)在治疗后出现骨转移.骨转移部位依次为肋骨、胸椎、骨盆、腰椎.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骨损害者中,溶骨性损害84例,成骨性损害2例,混合性损害1例.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者72例.发生骨转移后1年生存率为 30.5%,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骨转移后行化疗者与未行化疗者生存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以多发性和溶骨性损害为特征.腺癌骨转移发生率相对较高.血清AKP的检测为骨转移的诊断提供依据.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行化疗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要洁;张湘茹;朱继庆;罗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癌nm23-H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肺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39例肺癌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nm23-H1缺失情况.结果 nm23-H1杂合性缺失(LOH)率为36.1%(13/36);ⅢB+Ⅳ期的LOH发生率(55.6%,10/18)高于Ⅰ+Ⅱ+ⅢA期(16.7%,3/18),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肺癌LOH发生率(60.0%,9/15)高于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19.0%,4/21),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nm23-H1杂合性缺失与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nm23-H1基因在抑制肺癌的侵袭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梅同华;李长毅;黄爱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EGFR和ERK与肿瘤增殖、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分别对90例舌鳞状细胞癌术后组织标本的EGFR、活化ERK 1/2和Ki-67进行检测,并对各因子间的表达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90例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26例证实有颈部淋巴结转移,EGFR、活化ERK 1/2及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84/90)、100.00%(90/90)和100.00%(90/90),阳性细胞分布和反应强度均以肿瘤深部边界区域为明显,统计分析显示EGFR、活化ERK1/2与肿瘤细胞增殖和肿瘤转移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 EGFR、活化ERK1/2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中多呈现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增殖、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韩新光;温博贵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D44V6、E-cadherinhe和nm23-H1蛋白表达与肾细胞癌(R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46例肾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肾组织中CD44V6、E-cadherin和nm23-H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D44V6蛋白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6.1%,CD44V6高表达与肾细胞癌脉管浸润转移呈正相关(P< 0.05).nm23-H1和E-cadherin蛋白在肾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9%和58.7%,显著低于正常肾组织(100.0%)(P<0.01).nm23-H1和E-cadherin阳性表达与肾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CD44V6、E-cadherin、nm23-H1阳性表达与肾细胞癌组织学分型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 CD44V6蛋白高表达和E-cadherin、nm23-H1蛋白低表达是判断肾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的良好指标.
作者:周英琼;陆天翼;葛波;侯巧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自1999年10月~2003年10月,我们对58例中晚期食管癌采用HFP方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8例患者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食管癌,并经食管钡餐X线、CT或B超等检查检测病变范围均为中晚期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13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9.5岁.TNM分期:Ⅲ期27例,Ⅳ期31例;KPS评分均>60分.病理类型:鳞癌51例,腺癌7例.
作者:左联华;张新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法,检测36例胃癌组织及邻近正常胃黏膜(距病变边缘>5 cm)中Skp2 mRNA表达.结果 Skp2在胃癌组织和邻近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7.8%和33.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邻近正常胃黏膜(P<0.05).结论采用RT-PCR法检测Skp2的表达可以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朱晓峰;吕会增;李汉贤;易光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s)浸润和PC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组织标本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DCs标志蛋白S-100的表达.结果不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以及单发癌灶与多发癌灶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其DCs数量相互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与复发膀胱癌的DCs浸润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病理分级膀胱移行细胞癌PCNA阳性表达细胞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膀胱癌DCs浸润数量随病理分级、临床分级的升高而降低,而PCNA随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高.DC可以作为预测膀胱癌生物行为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曼红;蔡聪;邱前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对大肠癌细胞侵袭转移的调节机制.方法采用羊膜侵袭培养系统和明胶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PKC激活剂佛波酯PMA,对人大肠癌细胞株HT-29体外侵袭作用的影响及PKC抑制剂staurosporine(SP)对PMA的拮抗作用,研究这种体外的侵袭作用与细胞分泌72 kD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92 kD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关系.结果 PMA可显著增强HT-29细胞的侵袭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SP则可拮抗PMA的这种诱导作用.PMA还可增加HT-29细胞分泌MMP-2和MMP-9,而SP则可拮抗PMA的这种诱导作用,抑制MMP-2和MMP-9的分泌.结论 PKC可调节大肠癌细胞侵袭转移,PKC的激活可诱导大肠癌细胞侵袭性增强和增加MMP-2和MMP-9的分泌,PKC的抑制可促进大肠癌细胞侵袭性降低和减少MMP-2和MMP-9的分泌.MMP-2和MMP-9的分泌与肿瘤细胞侵袭性有密切关系,PKC可能通过调节MMP-2、MMP-9的分泌来影响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特性的.
作者:陈宏;陈宇英;张振书;丁云霞;林旭;张国桥;刘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行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84例均穿刺成功,无并发症.粗针穿刺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诊断总符合率为92.86%(78/84).结论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是1种安全、可行的术前确诊手段.
作者:赵光明;张雪鹏;马琳;李瑞伟;朱红成;张文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组检测患者血清TGF-α和IGF-Ⅱ的水平,其中肝癌组35例,肝转移癌组32例及肝硬化组30例.结果肝癌及肝转移癌组血清TGF-α水平分别为(22.02±4.10) pg/ml和(31.05±38.24) pg/m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8.61±2.02) pg/ml和对照组(6.01±1.58) pg/ml(P<0.05和P<0.01),肝硬化组血清TGF-α水平(8.61±2.02) pg/ml与对照组(6.01±1.58) pg/m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组IGF-Ⅱ水平(1.32±0.24) ng/m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0.38±0.16) ng/ml和对照组(0.48±0.12) ng/ml(P<0.05),肝硬化组及肝转移癌组IGF-Ⅱ水平分别为(0.38±0.16) ng/ml和(0.40±0.13) ng/ml,与对照组(0.48±0.12) ng/m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清TGF-α和IGF-Ⅱ的水平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作者:刘新兰;朱海珍;王宁菊;李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p27和cyclin E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对12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级及分期,另取10例正常膀胱组织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各例组织中p27和cyclin E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27和cyclin E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51/121)和34.7%(42/121).p27和cyclin E蛋白表达均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但与病理分期无关.p27蛋白与cyclin E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p27阴性组中,cyclin E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cyclin E阴性者(P<0.05);p27阳性组中,cyclin E表达状况与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著相关.结论 p27和cyclin E是评估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张维东;贾青;宋守芹;赵东;王朝霞;董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6月至2002年3月收治的75例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资料.临床分期按Ann Arbor分期及肿瘤局部侵犯范围分区标准.预后判断采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75例5年生存率为50.7%(38/75).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①病理类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期均未超过3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1.5%(8/13)和30.7%(4/13),预后极差.②临床分期,Ⅰ、Ⅱ、Ⅲ和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 71.4%(20/28)、54.5%(12/22)、42.9%(6/14)和0(0/11)(P<0.01).③肿瘤局部侵犯范围,T1区、T2区、T3区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 74.1%(20/27)、45.2%(14/31)和23.5%(4/17)(P<0.01),肿瘤局部侵犯范围对预后有显著影响.④治疗方法,放化疗综合治疗、单纯放疗和单纯化疗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8.4%(26/38)、44.1%(12/27)和0(0/10)(P<0.05).结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肿瘤局部侵犯范围是影响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预后因素,应采用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双跃荣;黎虹;李国庆;黄晖;樊光华;万莉娟;吴耀华;陈建祥;叶大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对21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PBL中,女性19例,男性2例,中位年龄37岁,均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总5年生存率为62.50%,Ⅰ期+Ⅱ期5年生存率为81.82%.结论 PBL的预后与分期和治疗方式有关,手术+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模式较好,局部切除应作为手术治疗的首选.
作者:王黎明;张海增;邵永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反义RNA(antisense RNA)是指能够通过碱基互补与靶RNA(主要是mRNA)特异结合,抑制靶RNA功能,从而达到抑制特定基因表达的一类小分子转录物.反义RNA的发现始于原核生物,1981年Tomizawa等[1]首先报道以来,反义RNA技术不断完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和调控的研究,特别是在肿瘤研究中应用反义RNA技术特异性地抑制某一过度表达基因或有害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肿瘤基因治疗的目的.本文综述了RNA的作用原理、技术方法及在胃癌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
作者:双金权;吴婷;庄则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癌术中淋巴结的标记方法.方法 224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3个组:美蓝-抗胃癌单克隆抗体(MAb 3H11)注射组(观察组)76例;美蓝组73例;对照组75例.结果观察组76例清扫淋巴结2 201个,平均每例清扫29.0个,平均每例清扫转移淋巴结7.8个(593/76);美蓝组73例清扫淋巴结1 619个,平均每例清扫22.2个,平均每例清扫转移淋巴结6.0个(441/73);对照组75例清扫淋巴结1 377个,平均每例清扫18.4个,平均每例清扫转移淋巴结4.9个(368/75);平均每例清扫的淋巴结数及转移淋巴结数,观察组均明显多于美蓝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美蓝-抗胃癌单克隆抗体(MAb 3H11)术中胃壁注射,可有效的标记胃的区域淋巴结.
作者:曹其彬;陈士远;吴旭东;田萌子;刘翠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例妊娠合并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按前置胎盘保胎治疗延误诊断,5例妊娠合并宫颈癌发现均较晚,病情进展快,盆腔淋巴结均有转移,预后差.结论妊娠期间阴道异常出血者应进行必要的盆腔检查,以早期诊断妊娠合并宫颈癌.
作者:蒋学风;郄明蓉;舒世春;候敏敏;张崇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自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广泛开展以来,它已为多种恶性和非恶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使一些难以治愈或控制的疾病得到治愈或长期控制.同时,随着移植后长期生存患者的日益增加,移植后远期并发症亦逐渐为人们所重视.90年代初,一些allo-HSCT后的继发性恶性肿瘤病例陆续被发现,使人们对其危险性有所认识.根据西雅图分类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为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白血病和实体瘤.大多数PTLD发生在移植后初的数月,而白血病和实体瘤多在移植后数年才发生.本文就这三类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可能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和存在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何祎;潘秀英;徐开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男性直肠癌患者根治术中保留盆腔植物神经及其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在根治术中,识别、解剖并保留盆腔植物神经.术后调查患者性功能的变化并与传统术式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不同术式及不同肿瘤分期对术后性功能的影响.结果 5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4.6%.与传统术式(63.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0.3604,P=0.001).前切除术与Miles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31.3%、40.0%,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4163,P=0.519).不同肿瘤分期者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1.6489,P=0.438).结论男性直肠癌患者根治术中保留盆腔植物神经能降低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从而改善这类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邓周录;刘质泽;姚力;黄林平;王正康;贾振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1856年Busch首例报道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感染丹毒发热40 ℃以上,数天后肿瘤消失.1893年Coley开始用丹毒毒素诱发高热治疗17例不能手术的肉瘤患者,其中7例治愈[1].上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研制出相对低毒副作用、性能可靠的实验型全身热疗机或全身热疗设备,全身热疗(whole body hyperthermia,WBH) 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免疫治疗后出现的第5种肿瘤治疗方法,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有效手段,本文就全身热疗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徐岗;王远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