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琼;陆天翼;葛波;侯巧燕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遗传规律以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天津市人民医院(原名天津市滨江医院)收治的292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家系调查,从中筛选出符合以下标准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38个,对家系的肿瘤发生率、肿瘤谱和临床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诊断标准使用Amsterdam标准Ⅰ、Amsterdam标准Ⅱ(ICG-HNPCC)和日本HNPCC诊断标准.结果 38个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中共有145例癌症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69例,男女比例为1.1∶1.原发性结直肠癌平均诊断年龄为(55.73±15.88)岁,在所有99例结直肠癌中,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29例,占29.3%;右半结肠癌70例,占70.7%,右半结肠癌占有绝对的优势;异时性多发性原发结直肠癌患者占大肠癌患者的13.1%(13/99);HNPCC相关肿瘤共46例其发生率由高到低前三位是:子宫内膜癌9例(19.6%)、乳腺癌7例(15.2%)、肺癌、胃癌各6例(13.0%);在男女性共患癌中,除胰腺癌、纵隔癌外,男性发生率均高于女性;第一代、第二代以及第三代患者的平均诊断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很可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学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结合国外的研究经验,研究出1套适合我国的诊断方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王军;罗茂红;张作兴;张培达;马东旺;所荣增;赵丽中;姜锡丽;江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PCR-TRAP-ELISA半定量法及PCR-TRAP银染定性法,检测57例经螺旋CT扫描而发现并疑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BALF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将检测结果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肺癌组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敏感性为 86.1%,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7.8%.结论 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助于对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彭猛青;陈建章;周长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1856年Busch首例报道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感染丹毒发热40 ℃以上,数天后肿瘤消失.1893年Coley开始用丹毒毒素诱发高热治疗17例不能手术的肉瘤患者,其中7例治愈[1].上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研制出相对低毒副作用、性能可靠的实验型全身热疗机或全身热疗设备,全身热疗(whole body hyperthermia,WBH) 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免疫治疗后出现的第5种肿瘤治疗方法,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有效手段,本文就全身热疗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徐岗;王远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核面积大小、DNA指数及p53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恶性程度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经过病理检查确诊的62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瘤细胞细胞核大小进行定量检测,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细胞核DNA的含量,算出DI值.核大小以面积值来衡量,以41.8 μm2为界限,<41.8 μm2为1级,≥41.8 μm2为2级.同时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作预后相关指标p53进行标记,计算阳性率.结果表达CD20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62例,核面积1级者42例,均值为(36.9±4.6) μm2,核面积2级者20例,均值为(48.6±6.7) μm2,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核面积1级者DI值为1.16±0.16,核面积2级者DI值为1.98±0.1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 2.07);核面积1级者p53阳性表达率为23.8%(10/42),核面积2级者p53阳性表达率为50.0%(10/20),两者p53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4.26);两者IPI预后指数恶性危险度的级别(高、中、低)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6.62).结论核面积越大,核DNA含量越高,p53阳性表达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结合IPI指数,更能准确地判断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恶性程度.
作者:蔡勇;罗庆丰;张丽娜;黄传生;齐淑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行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84例均穿刺成功,无并发症.粗针穿刺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诊断总符合率为92.86%(78/84).结论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是1种安全、可行的术前确诊手段.
作者:赵光明;张雪鹏;马琳;李瑞伟;朱红成;张文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误诊原因,提高阑尾肿瘤的急诊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住院手术并经病理确诊为阑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阑尾肿瘤仅2例术前获确诊.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6例,误诊为妇科肿瘤3例,肠梗阻4例,消化道出血2例,误诊率92.6%(25/27).二次手术率为29.6%(8/27).病理诊断黏液腺癌9例,类癌7例,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2例,腺瘤6例(其中2例发生恶变).术中可疑为肿瘤者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者22例;良性肿瘤和肿瘤直径小于1 cm的类癌行阑尾单纯切除术者5例.结论阑尾肿瘤易误诊为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对急诊患者应重视阑尾肿块的手术中探查及处理;对不能判定性质的肿块,术中应常规做冷冻切片行病理检查,以提高阑尾肿瘤诊断率和疗效.
作者:刘建;鲁令传;方晓明;郑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例妊娠合并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按前置胎盘保胎治疗延误诊断,5例妊娠合并宫颈癌发现均较晚,病情进展快,盆腔淋巴结均有转移,预后差.结论妊娠期间阴道异常出血者应进行必要的盆腔检查,以早期诊断妊娠合并宫颈癌.
作者:蒋学风;郄明蓉;舒世春;候敏敏;张崇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对雄激素非依赖型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及其鸡胚绒毛膜尿囊膜(CAM)移植瘤生长抑制和凋亡作用,探讨VES化学预防前列腺癌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显微荧光术及流式细胞术,检测VES对PC-3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及Tunel染色,并计算VES对PC-3细胞接种CAM移植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PI)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VES对前列腺癌PC-3细胞有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随VES浓度增高,诱导PC-3细胞凋亡率上升,提示VES诱导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关系.VES 20 mg/L作用48 h,诱导细胞凋亡率为10.5%;VES诱导PC-3的CAM移植瘤PI减小、AI增大,PI与AI呈负相关(γ=-0.974,P<0.05).结论 VES对PC-3细胞及其CAM移植瘤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G0/G1期)进展等作用,对前列腺癌具有潜在的化学预防作用.
作者:陈捷;李学松;孙国锋;辛殿旗;李鸣;周利群;何志嵩;那彦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盐酸格拉司琼对于预防肝介入化疗栓塞术后引起的患者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将64例肝介入化疗栓塞患者随机分为格拉司琼治疗组(32例)和胃复安+安定对照组(32例).格拉司琼组,即在介入术中未灌注治疗药物前,通过导管向动脉内注射盐酸格拉司琼3 mg.胃复安+安定组,即在介入术前30 min肌注胃复安20 mg和安定10 mg.观察2组术后3天内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格拉司琼组与胃复安+安定组止吐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盐酸格拉司琼对肝介入化疗栓塞术患者是有效的止吐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晓锋;李国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对21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PBL中,女性19例,男性2例,中位年龄37岁,均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总5年生存率为62.50%,Ⅰ期+Ⅱ期5年生存率为81.82%.结论 PBL的预后与分期和治疗方式有关,手术+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模式较好,局部切除应作为手术治疗的首选.
作者:王黎明;张海增;邵永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具有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增殖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5例甲状腺癌和10例甲状腺瘤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并与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皆有VEGF-C的表达,部分淋巴管内皮细胞也有表达.在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腺瘤组织,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VEGF-C通过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及淋巴管生成,有利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VEGF-C的检测有望成为预测甲状腺癌淋巴道转移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金胜;冯德云;彭劲武;曾庆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双灵固本散对肿瘤患者放疗、化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免疫功能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60例肿瘤患者分成4个组:放疗对照组,放疗辅加双灵固本散治疗组(双灵放疗组),化疗对照组,化疗辅加双灵固本散治疗组(双灵化疗组).采用CB法测定外周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MNR)、T淋巴细胞转化率(TLTR)及IgG、IgA、IgM水平的变化.结果放疗对照组和化疗对照组MNR显著性升高,而TLTR和IgG、IgA、IgM水平均显著降低.双灵放疗组和双灵化疗组MNR、TLTR和IgG、IgA、IgM水平均无显著性变化.放疗对照组、化疗对照组患者放疗、化疗后外周血MNR与TLTR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双灵固本散明显减轻肿瘤患者放疗、化疗后T淋巴细胞核DNA及其免疫功能损伤.
作者:黄士超;任武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GFP报道基因在鼻咽癌细胞系CNE-2Z中的表达.方法将带有GFP报道基因的载体质粒pPAT-GFP和3种带有GFP报道基因及目的基因抗端粒酶核酶基因teloRZ的不同质粒pGFPuro-teloRZ 2.1、pGFPuro-teloRZ 7.1、pGFPuro-teloRZ 7.7,转染到鼻咽癌CNE-2Z细胞系中,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细胞在固定后的活细胞中GFP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GFP基因在活细胞中有表达,而在固定后无表达,且目的基因的插入影响GFP基因的表达.结论 GFP基因在转染了含目的基因质粒的鼻咽癌CNE-2Z细胞中稳定表达,可以在CNE-2Z细胞株和抗端粒酶模板区核酶的研究中作为质粒转染和基因表达的报道基因.
作者:赵颖海;陈小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近年来,国内外对乳腺癌癌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癌基因有关,但结果很不一致,仍需要大量研究来证实癌基因的作用.现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11月422例乳腺癌,C-erbB-2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李万浪;陈其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单发者61例(31.4%),多发者132例(68.0%);腺癌117例(60.3%),鳞癌46例(23.7%),腺鳞癌8例 (4.1%),低分化癌22例(11.3%),大细胞癌合并腺癌1例(0.5%).以骨转移为首发表现17例(8.8%),91例(46.9%)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后全面检查时发现,86例(44.3%)在治疗后出现骨转移.骨转移部位依次为肋骨、胸椎、骨盆、腰椎.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骨损害者中,溶骨性损害84例,成骨性损害2例,混合性损害1例.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者72例.发生骨转移后1年生存率为 30.5%,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骨转移后行化疗者与未行化疗者生存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以多发性和溶骨性损害为特征.腺癌骨转移发生率相对较高.血清AKP的检测为骨转移的诊断提供依据.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行化疗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要洁;张湘茹;朱继庆;罗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p27和cyclin E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对12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级及分期,另取10例正常膀胱组织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各例组织中p27和cyclin E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27和cyclin E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51/121)和34.7%(42/121).p27和cyclin E蛋白表达均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但与病理分期无关.p27蛋白与cyclin E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p27阴性组中,cyclin E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cyclin E阴性者(P<0.05);p27阳性组中,cyclin E表达状况与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著相关.结论 p27和cyclin E是评估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张维东;贾青;宋守芹;赵东;王朝霞;董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和腹腔积液中Cyfra21-1水平检测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0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和1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血清和腹腔积液中Cyfra21-1的水平.结果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清和腹腔积液中Cyfra21-1浓度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P均<0.01.上皮性癌和转移性腺癌患者Cyfra21-1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织类型(P<0.05,P< 0.01).血清Cyfra21-1水平与卵巢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血清与腹腔积液中Cyfra21-1水平变化无相关性(γ=0.0978,P=0.665).结论 Cyfra21-1测定对卵巢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建英;程建新;王淑英;苏杏满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法,检测36例胃癌组织及邻近正常胃黏膜(距病变边缘>5 cm)中Skp2 mRNA表达.结果 Skp2在胃癌组织和邻近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7.8%和33.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邻近正常胃黏膜(P<0.05).结论采用RT-PCR法检测Skp2的表达可以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朱晓峰;吕会增;李汉贤;易光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KAI1/CD82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52例食管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有淋巴结转移食管癌组织和无淋巴结转移食管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8.6%(4/14)、73.7%(28/3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KAI1/CD82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季润元;沈阳;王成海;孙泽;冯振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用转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瘤苗,联合白介素-12(IL-12)治疗小鼠T细胞淋巴瘤的方法.方法将小鼠GMCSF真核表达质粒,用电穿孔法导入小鼠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RMA,有限稀释法制备单个细胞克隆,经RT-PCR、骨髓祖细胞增殖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筛选相对高表达GM-CSF的RMA克隆,该克隆细胞用丝裂霉素灭活后免疫小鼠,以诱导产生抵抗RMA肿瘤细胞再攻击的能力,并观察其与IL-12联合应用对淋巴瘤的治疗作用.结果获得了高表达GM-CSF的小鼠T细胞淋巴瘤克隆,其动物体内致瘤活性降低,将其用丝裂霉素灭活后作为瘤苗可使小鼠产生抗肿瘤的免疫保护力,与IL-12联合应用增强其抗肿瘤活性.结论转GM-CSF基因瘤苗可作为有效的抗肿瘤瘤苗,与IL-12联合应用较其单独应用更为有效.
作者:高全立;张叔人;宋永平;王冬梅;马文波;周春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