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润元;沈阳;王成海;孙泽;冯振卿
目的探讨KAI1/CD82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52例食管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有淋巴结转移食管癌组织和无淋巴结转移食管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8.6%(4/14)、73.7%(28/3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KAI1/CD82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季润元;沈阳;王成海;孙泽;冯振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蟾酥一词源于<本草衍义>,蟾酥为蟾蜍科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耳后腺及皮肤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制成,别名蟾蜍眉脂、蟾蜍眉酥、蛤蟆酥、蛤蟆浆等.性味甘辛、温、有毒.蟾酥的化学成份[1]有:①蟾蜍毒素类:主要为多种强心甾体化合物;②蟾毒配基类:是蟾蜍毒素类化合物分解而成;③蟾毒色胺类:是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吲哚类生物碱;④其它化合物:有吗啡,肾上腺素,胆甾醇β-谷甾类,喋啶类和多糖类等化合物.
作者:朱大诚;尹小明;王建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盐酸格拉司琼对于预防肝介入化疗栓塞术后引起的患者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将64例肝介入化疗栓塞患者随机分为格拉司琼治疗组(32例)和胃复安+安定对照组(32例).格拉司琼组,即在介入术中未灌注治疗药物前,通过导管向动脉内注射盐酸格拉司琼3 mg.胃复安+安定组,即在介入术前30 min肌注胃复安20 mg和安定10 mg.观察2组术后3天内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格拉司琼组与胃复安+安定组止吐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盐酸格拉司琼对肝介入化疗栓塞术患者是有效的止吐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晓锋;李国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和腹腔积液中Cyfra21-1水平检测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0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和1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血清和腹腔积液中Cyfra21-1的水平.结果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清和腹腔积液中Cyfra21-1浓度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P均<0.01.上皮性癌和转移性腺癌患者Cyfra21-1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织类型(P<0.05,P< 0.01).血清Cyfra21-1水平与卵巢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血清与腹腔积液中Cyfra21-1水平变化无相关性(γ=0.0978,P=0.665).结论 Cyfra21-1测定对卵巢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建英;程建新;王淑英;苏杏满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近年来,国内外对乳腺癌癌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癌基因有关,但结果很不一致,仍需要大量研究来证实癌基因的作用.现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11月422例乳腺癌,C-erbB-2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李万浪;陈其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法,检测36例胃癌组织及邻近正常胃黏膜(距病变边缘>5 cm)中Skp2 mRNA表达.结果 Skp2在胃癌组织和邻近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7.8%和33.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邻近正常胃黏膜(P<0.05).结论采用RT-PCR法检测Skp2的表达可以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朱晓峰;吕会增;李汉贤;易光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为了有效防止胃癌术中癌细胞的脱落,我们采用进腹后立即在癌细胞侵犯的胃浆膜面涂布F-TH癌浆膜面封闭胶的方法,并以使用纱布覆盖胃浆膜面的病例作为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中宁;刘祖定;陈翌;秦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PCR-TRAP-ELISA半定量法及PCR-TRAP银染定性法,检测57例经螺旋CT扫描而发现并疑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BALF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将检测结果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肺癌组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敏感性为 86.1%,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7.8%.结论 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助于对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彭猛青;陈建章;周长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直肠癌术前放射治疗后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将80例pTNM Ⅱ期和Ⅲ期直肠癌患者按入院先后次序,分为对照组和放射治疗组,每组40例.使用西门子M6740直线加速器,采用前后对穿射野和等中心剂量,总剂量为40 Gy,每次剂量为2 Gy,共20次.放疗结束后1~2周手术.治疗前后,在直视下分别钳取距癌灶2 cm的正常黏膜和肿瘤组织,经常规处理后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放射治疗组40例患者中,直肠癌消退分级(RCRG)1级14例(35.0%),2级18例(45.0%),3级8例(20.0%).放疗组坏死发生率为72.5%,对照组为45.0%(P=0.004);放疗组间质组织纤维化变性率和血管内膜增厚分别为 80.0%和77.5%,而对照组分别为20.0%和40.0%(P=0.0001和P=0.001).结论直肠癌术前放射治疗可以使癌组织坏死,癌组织和间质产生纤维变性,降低了分期,有利于肿瘤的切除.
作者:刘福坤;陈彻;许哲;祁晓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土槿乙酸(PLAB)的抗癌活性及其机制.方法对用不同浓度PLAB处理的HL60细胞,或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抑制剂DEVD-fmk预处理的HL60细胞.采用MTT法检测HL60细胞抑制增殖作用,采用Hoechst33342/PI双荧光活细胞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CPP32 colorimetric kit检测caspase-3酶活性.结果 PLAB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HL60细胞的生长,其IC50值为1 μmol/L.PLAB诱导HL60细胞死亡的形式以细胞凋亡为主,且该凋亡可被caspase-3抑制剂所遏制.PLAB诱导的caspase-3酶的活化与剂量和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结论 PLAB能有效诱导HL60细胞凋亡,该凋亡过程伴有caspase-3的活化.
作者:徐瑞成;刘燕青;买霞;范磊;徐丽君;陈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对大肠癌细胞侵袭转移的调节机制.方法采用羊膜侵袭培养系统和明胶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PKC激活剂佛波酯PMA,对人大肠癌细胞株HT-29体外侵袭作用的影响及PKC抑制剂staurosporine(SP)对PMA的拮抗作用,研究这种体外的侵袭作用与细胞分泌72 kD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92 kD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关系.结果 PMA可显著增强HT-29细胞的侵袭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SP则可拮抗PMA的这种诱导作用.PMA还可增加HT-29细胞分泌MMP-2和MMP-9,而SP则可拮抗PMA的这种诱导作用,抑制MMP-2和MMP-9的分泌.结论 PKC可调节大肠癌细胞侵袭转移,PKC的激活可诱导大肠癌细胞侵袭性增强和增加MMP-2和MMP-9的分泌,PKC的抑制可促进大肠癌细胞侵袭性降低和减少MMP-2和MMP-9的分泌.MMP-2和MMP-9的分泌与肿瘤细胞侵袭性有密切关系,PKC可能通过调节MMP-2、MMP-9的分泌来影响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特性的.
作者:陈宏;陈宇英;张振书;丁云霞;林旭;张国桥;刘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核面积大小、DNA指数及p53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恶性程度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经过病理检查确诊的62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瘤细胞细胞核大小进行定量检测,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细胞核DNA的含量,算出DI值.核大小以面积值来衡量,以41.8 μm2为界限,<41.8 μm2为1级,≥41.8 μm2为2级.同时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作预后相关指标p53进行标记,计算阳性率.结果表达CD20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62例,核面积1级者42例,均值为(36.9±4.6) μm2,核面积2级者20例,均值为(48.6±6.7) μm2,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核面积1级者DI值为1.16±0.16,核面积2级者DI值为1.98±0.1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 2.07);核面积1级者p53阳性表达率为23.8%(10/42),核面积2级者p53阳性表达率为50.0%(10/20),两者p53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4.26);两者IPI预后指数恶性危险度的级别(高、中、低)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6.62).结论核面积越大,核DNA含量越高,p53阳性表达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结合IPI指数,更能准确地判断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恶性程度.
作者:蔡勇;罗庆丰;张丽娜;黄传生;齐淑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1856年Busch首例报道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感染丹毒发热40 ℃以上,数天后肿瘤消失.1893年Coley开始用丹毒毒素诱发高热治疗17例不能手术的肉瘤患者,其中7例治愈[1].上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研制出相对低毒副作用、性能可靠的实验型全身热疗机或全身热疗设备,全身热疗(whole body hyperthermia,WBH) 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免疫治疗后出现的第5种肿瘤治疗方法,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有效手段,本文就全身热疗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徐岗;王远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遗传规律以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天津市人民医院(原名天津市滨江医院)收治的292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家系调查,从中筛选出符合以下标准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38个,对家系的肿瘤发生率、肿瘤谱和临床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诊断标准使用Amsterdam标准Ⅰ、Amsterdam标准Ⅱ(ICG-HNPCC)和日本HNPCC诊断标准.结果 38个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中共有145例癌症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69例,男女比例为1.1∶1.原发性结直肠癌平均诊断年龄为(55.73±15.88)岁,在所有99例结直肠癌中,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29例,占29.3%;右半结肠癌70例,占70.7%,右半结肠癌占有绝对的优势;异时性多发性原发结直肠癌患者占大肠癌患者的13.1%(13/99);HNPCC相关肿瘤共46例其发生率由高到低前三位是:子宫内膜癌9例(19.6%)、乳腺癌7例(15.2%)、肺癌、胃癌各6例(13.0%);在男女性共患癌中,除胰腺癌、纵隔癌外,男性发生率均高于女性;第一代、第二代以及第三代患者的平均诊断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很可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学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结合国外的研究经验,研究出1套适合我国的诊断方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王军;罗茂红;张作兴;张培达;马东旺;所荣增;赵丽中;姜锡丽;江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具有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增殖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5例甲状腺癌和10例甲状腺瘤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并与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皆有VEGF-C的表达,部分淋巴管内皮细胞也有表达.在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腺瘤组织,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VEGF-C通过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及淋巴管生成,有利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VEGF-C的检测有望成为预测甲状腺癌淋巴道转移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金胜;冯德云;彭劲武;曾庆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s)浸润和PC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组织标本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DCs标志蛋白S-100的表达.结果不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以及单发癌灶与多发癌灶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其DCs数量相互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与复发膀胱癌的DCs浸润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病理分级膀胱移行细胞癌PCNA阳性表达细胞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膀胱癌DCs浸润数量随病理分级、临床分级的升高而降低,而PCNA随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高.DC可以作为预测膀胱癌生物行为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曼红;蔡聪;邱前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对雄激素非依赖型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及其鸡胚绒毛膜尿囊膜(CAM)移植瘤生长抑制和凋亡作用,探讨VES化学预防前列腺癌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显微荧光术及流式细胞术,检测VES对PC-3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及Tunel染色,并计算VES对PC-3细胞接种CAM移植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PI)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VES对前列腺癌PC-3细胞有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随VES浓度增高,诱导PC-3细胞凋亡率上升,提示VES诱导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关系.VES 20 mg/L作用48 h,诱导细胞凋亡率为10.5%;VES诱导PC-3的CAM移植瘤PI减小、AI增大,PI与AI呈负相关(γ=-0.974,P<0.05).结论 VES对PC-3细胞及其CAM移植瘤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G0/G1期)进展等作用,对前列腺癌具有潜在的化学预防作用.
作者:陈捷;李学松;孙国锋;辛殿旗;李鸣;周利群;何志嵩;那彦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用转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瘤苗,联合白介素-12(IL-12)治疗小鼠T细胞淋巴瘤的方法.方法将小鼠GMCSF真核表达质粒,用电穿孔法导入小鼠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RMA,有限稀释法制备单个细胞克隆,经RT-PCR、骨髓祖细胞增殖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筛选相对高表达GM-CSF的RMA克隆,该克隆细胞用丝裂霉素灭活后免疫小鼠,以诱导产生抵抗RMA肿瘤细胞再攻击的能力,并观察其与IL-12联合应用对淋巴瘤的治疗作用.结果获得了高表达GM-CSF的小鼠T细胞淋巴瘤克隆,其动物体内致瘤活性降低,将其用丝裂霉素灭活后作为瘤苗可使小鼠产生抗肿瘤的免疫保护力,与IL-12联合应用增强其抗肿瘤活性.结论转GM-CSF基因瘤苗可作为有效的抗肿瘤瘤苗,与IL-12联合应用较其单独应用更为有效.
作者:高全立;张叔人;宋永平;王冬梅;马文波;周春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估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胃癌腹腔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50例胃癌腹腔冲洗液中角蛋白CK-20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作涂片细胞学检查.结果 RT-PCR方法检测腹腔冲洗液中CK-20 mRNA阳性率(54.0%,27/50)明显高于涂片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32.0%,16/50).CK-20 mRNA阳性率与胃癌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CK-20 mRNA阳性、阴性胃癌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是25.9%和65.2%(P<0.01).结论 RT-PCR方法是检测胃癌腹腔微转移灶的敏感方法,有助于指导术后治疗及预后判断.
作者:叶凯;许建华;郭启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例妊娠合并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按前置胎盘保胎治疗延误诊断,5例妊娠合并宫颈癌发现均较晚,病情进展快,盆腔淋巴结均有转移,预后差.结论妊娠期间阴道异常出血者应进行必要的盆腔检查,以早期诊断妊娠合并宫颈癌.
作者:蒋学风;郄明蓉;舒世春;候敏敏;张崇淑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