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术中应用F-TH癌浆膜面封闭胶防止癌细胞脱落的随机对照研究

刘中宁;刘祖定;陈翌;秦玉兰

关键词:胃癌, 癌细胞, F-TH医用胶
摘要:为了有效防止胃癌术中癌细胞的脱落,我们采用进腹后立即在癌细胞侵犯的胃浆膜面涂布F-TH癌浆膜面封闭胶的方法,并以使用纱布覆盖胃浆膜面的病例作为对照,现报告如下.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术中应用F-TH癌浆膜面封闭胶防止癌细胞脱落的随机对照研究

    为了有效防止胃癌术中癌细胞的脱落,我们采用进腹后立即在癌细胞侵犯的胃浆膜面涂布F-TH癌浆膜面封闭胶的方法,并以使用纱布覆盖胃浆膜面的病例作为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中宁;刘祖定;陈翌;秦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子宫颈癌的临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例妊娠合并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按前置胎盘保胎治疗延误诊断,5例妊娠合并宫颈癌发现均较晚,病情进展快,盆腔淋巴结均有转移,预后差.结论妊娠期间阴道异常出血者应进行必要的盆腔检查,以早期诊断妊娠合并宫颈癌.

    作者:蒋学风;郄明蓉;舒世春;候敏敏;张崇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蛋白质芯片质谱技术在肿瘤蛋白质组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1个主要方向.基因组工程获得的大量信息说明了肿瘤的遗传基础[1].然而,这并不能精确描述肿瘤细胞蛋白质水平所发生的一切.目前,在没有特异性治疗手段的情况下,肿瘤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肿瘤蛋白质组学(oncoproteomics)研究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抗肿瘤药物的发现[2].特别是肿瘤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蛋白质组模型(proteomic pattern)将大大提高肿瘤早期检测、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水平.

    作者:罗治文;朱樑;谢谓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分析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遗传规律以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天津市人民医院(原名天津市滨江医院)收治的292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家系调查,从中筛选出符合以下标准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38个,对家系的肿瘤发生率、肿瘤谱和临床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诊断标准使用Amsterdam标准Ⅰ、Amsterdam标准Ⅱ(ICG-HNPCC)和日本HNPCC诊断标准.结果 38个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中共有145例癌症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69例,男女比例为1.1∶1.原发性结直肠癌平均诊断年龄为(55.73±15.88)岁,在所有99例结直肠癌中,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29例,占29.3%;右半结肠癌70例,占70.7%,右半结肠癌占有绝对的优势;异时性多发性原发结直肠癌患者占大肠癌患者的13.1%(13/99);HNPCC相关肿瘤共46例其发生率由高到低前三位是:子宫内膜癌9例(19.6%)、乳腺癌7例(15.2%)、肺癌、胃癌各6例(13.0%);在男女性共患癌中,除胰腺癌、纵隔癌外,男性发生率均高于女性;第一代、第二代以及第三代患者的平均诊断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很可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学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结合国外的研究经验,研究出1套适合我国的诊断方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王军;罗茂红;张作兴;张培达;马东旺;所荣增;赵丽中;姜锡丽;江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维生素E琥珀酸酯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及其鸡胚绒毛膜尿囊膜移植瘤的影响

    目的观察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对雄激素非依赖型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及其鸡胚绒毛膜尿囊膜(CAM)移植瘤生长抑制和凋亡作用,探讨VES化学预防前列腺癌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显微荧光术及流式细胞术,检测VES对PC-3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及Tunel染色,并计算VES对PC-3细胞接种CAM移植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PI)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VES对前列腺癌PC-3细胞有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随VES浓度增高,诱导PC-3细胞凋亡率上升,提示VES诱导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关系.VES 20 mg/L作用48 h,诱导细胞凋亡率为10.5%;VES诱导PC-3的CAM移植瘤PI减小、AI增大,PI与AI呈负相关(γ=-0.974,P<0.05).结论 VES对PC-3细胞及其CAM移植瘤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G0/G1期)进展等作用,对前列腺癌具有潜在的化学预防作用.

    作者:陈捷;李学松;孙国锋;辛殿旗;李鸣;周利群;何志嵩;那彦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具有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增殖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5例甲状腺癌和10例甲状腺瘤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并与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皆有VEGF-C的表达,部分淋巴管内皮细胞也有表达.在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腺瘤组织,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VEGF-C通过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及淋巴管生成,有利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VEGF-C的检测有望成为预测甲状腺癌淋巴道转移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金胜;冯德云;彭劲武;曾庆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继发性恶性肿瘤研究进展

    自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广泛开展以来,它已为多种恶性和非恶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使一些难以治愈或控制的疾病得到治愈或长期控制.同时,随着移植后长期生存患者的日益增加,移植后远期并发症亦逐渐为人们所重视.90年代初,一些allo-HSCT后的继发性恶性肿瘤病例陆续被发现,使人们对其危险性有所认识.根据西雅图分类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为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白血病和实体瘤.大多数PTLD发生在移植后初的数月,而白血病和实体瘤多在移植后数年才发生.本文就这三类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可能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和存在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何祎;潘秀英;徐开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蟾酥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蟾酥一词源于<本草衍义>,蟾酥为蟾蜍科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耳后腺及皮肤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制成,别名蟾蜍眉脂、蟾蜍眉酥、蛤蟆酥、蛤蟆浆等.性味甘辛、温、有毒.蟾酥的化学成份[1]有:①蟾蜍毒素类:主要为多种强心甾体化合物;②蟾毒配基类:是蟾蜍毒素类化合物分解而成;③蟾毒色胺类:是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吲哚类生物碱;④其它化合物:有吗啡,肾上腺素,胆甾醇β-谷甾类,喋啶类和多糖类等化合物.

    作者:朱大诚;尹小明;王建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射频消融与化疗联合治疗转移性肝癌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全身化疗治疗转移性肝癌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不宜或不能手术的转移性肝癌患者44例(87个病灶)行RFA,30例先化疗后行RFA,6例先行RFA后化疗8例未行化疗,以螺旋CT增强扫描为主结合彩超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44例共行69例次RFA.病灶完全坏死率为84%(73/87),16%(14/87)病灶显示病情发展.全部病例随访1~44个月(平均8.5个月),随访时间>6个月者23例,生存16例(70%);随访时间>12个月者11例,生存8例(73%);随访时间>24个月者4例,生存3例(75%).结论 RFA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肝癌疗效较好,是治疗转移性肝癌安全的、有效的新手段.

    作者:张耀军;陈敏山;梁惠宏;郑云;李锦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对21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PBL中,女性19例,男性2例,中位年龄37岁,均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总5年生存率为62.50%,Ⅰ期+Ⅱ期5年生存率为81.82%.结论 PBL的预后与分期和治疗方式有关,手术+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模式较好,局部切除应作为手术治疗的首选.

    作者:王黎明;张海增;邵永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

    作为乳腺癌中的特例,双侧乳腺癌在1800年由Nisbett首次描述,1921年Kilgore发表了第1篇较全面的论著[1].近年来,随着检查和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乳腺癌患者再发对侧乳腺癌的概率明显增高,因此对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值得重视.对侧乳腺癌在何种情况下容易发生,多年来已有不少临床病理方面的分析报道.近年来对其发生发展机理的分子水平的研究渐有开展,为揭示其生物学特性提供了一些较深层次线索.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双侧乳腺癌的基因水平研究进展.

    作者:王勐;方志沂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75例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6月至2002年3月收治的75例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资料.临床分期按Ann Arbor分期及肿瘤局部侵犯范围分区标准.预后判断采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75例5年生存率为50.7%(38/75).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①病理类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期均未超过3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1.5%(8/13)和30.7%(4/13),预后极差.②临床分期,Ⅰ、Ⅱ、Ⅲ和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 71.4%(20/28)、54.5%(12/22)、42.9%(6/14)和0(0/11)(P<0.01).③肿瘤局部侵犯范围,T1区、T2区、T3区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 74.1%(20/27)、45.2%(14/31)和23.5%(4/17)(P<0.01),肿瘤局部侵犯范围对预后有显著影响.④治疗方法,放化疗综合治疗、单纯放疗和单纯化疗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8.4%(26/38)、44.1%(12/27)和0(0/10)(P<0.05).结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肿瘤局部侵犯范围是影响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预后因素,应采用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双跃荣;黎虹;李国庆;黄晖;樊光华;万莉娟;吴耀华;陈建祥;叶大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端粒酶活性检测对周围型肺癌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PCR-TRAP-ELISA半定量法及PCR-TRAP银染定性法,检测57例经螺旋CT扫描而发现并疑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BALF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将检测结果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肺癌组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敏感性为 86.1%,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7.8%.结论 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助于对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彭猛青;陈建章;周长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转GM-CSF基因瘤苗联合IL-12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用转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瘤苗,联合白介素-12(IL-12)治疗小鼠T细胞淋巴瘤的方法.方法将小鼠GMCSF真核表达质粒,用电穿孔法导入小鼠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RMA,有限稀释法制备单个细胞克隆,经RT-PCR、骨髓祖细胞增殖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筛选相对高表达GM-CSF的RMA克隆,该克隆细胞用丝裂霉素灭活后免疫小鼠,以诱导产生抵抗RMA肿瘤细胞再攻击的能力,并观察其与IL-12联合应用对淋巴瘤的治疗作用.结果获得了高表达GM-CSF的小鼠T细胞淋巴瘤克隆,其动物体内致瘤活性降低,将其用丝裂霉素灭活后作为瘤苗可使小鼠产生抗肿瘤的免疫保护力,与IL-12联合应用增强其抗肿瘤活性.结论转GM-CSF基因瘤苗可作为有效的抗肿瘤瘤苗,与IL-12联合应用较其单独应用更为有效.

    作者:高全立;张叔人;宋永平;王冬梅;马文波;周春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双灵固本散对肿瘤放化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免疫功能损伤的防护作用

    目的观察双灵固本散对肿瘤患者放疗、化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免疫功能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60例肿瘤患者分成4个组:放疗对照组,放疗辅加双灵固本散治疗组(双灵放疗组),化疗对照组,化疗辅加双灵固本散治疗组(双灵化疗组).采用CB法测定外周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MNR)、T淋巴细胞转化率(TLTR)及IgG、IgA、IgM水平的变化.结果放疗对照组和化疗对照组MNR显著性升高,而TLTR和IgG、IgA、IgM水平均显著降低.双灵放疗组和双灵化疗组MNR、TLTR和IgG、IgA、IgM水平均无显著性变化.放疗对照组、化疗对照组患者放疗、化疗后外周血MNR与TLTR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双灵固本散明显减轻肿瘤患者放疗、化疗后T淋巴细胞核DNA及其免疫功能损伤.

    作者:黄士超;任武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C-erbB-2表达对乳腺癌预后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对乳腺癌癌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癌基因有关,但结果很不一致,仍需要大量研究来证实癌基因的作用.现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11月422例乳腺癌,C-erbB-2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李万浪;陈其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的诊断意义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行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84例均穿刺成功,无并发症.粗针穿刺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诊断总符合率为92.86%(78/84).结论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是1种安全、可行的术前确诊手段.

    作者:赵光明;张雪鹏;马琳;李瑞伟;朱红成;张文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癌患者血清TGF-α和IGF-Ⅱ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组检测患者血清TGF-α和IGF-Ⅱ的水平,其中肝癌组35例,肝转移癌组32例及肝硬化组30例.结果肝癌及肝转移癌组血清TGF-α水平分别为(22.02±4.10) pg/ml和(31.05±38.24) pg/m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8.61±2.02) pg/ml和对照组(6.01±1.58) pg/ml(P<0.05和P<0.01),肝硬化组血清TGF-α水平(8.61±2.02) pg/ml与对照组(6.01±1.58) pg/m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组IGF-Ⅱ水平(1.32±0.24) ng/m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0.38±0.16) ng/ml和对照组(0.48±0.12) ng/ml(P<0.05),肝硬化组及肝转移癌组IGF-Ⅱ水平分别为(0.38±0.16) ng/ml和(0.40±0.13) ng/ml,与对照组(0.48±0.12) ng/m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清TGF-α和IGF-Ⅱ的水平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作者:刘新兰;朱海珍;王宁菊;李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癌组织中S期激酶相关蛋白2 mRNA的表达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法,检测36例胃癌组织及邻近正常胃黏膜(距病变边缘>5 cm)中Skp2 mRNA表达.结果 Skp2在胃癌组织和邻近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7.8%和33.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邻近正常胃黏膜(P<0.05).结论采用RT-PCR法检测Skp2的表达可以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朱晓峰;吕会增;李汉贤;易光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表达与舌鳞状细胞癌转移关系的观察

    目的了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EGFR和ERK与肿瘤增殖、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分别对90例舌鳞状细胞癌术后组织标本的EGFR、活化ERK 1/2和Ki-67进行检测,并对各因子间的表达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90例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26例证实有颈部淋巴结转移,EGFR、活化ERK 1/2及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84/90)、100.00%(90/90)和100.00%(90/90),阳性细胞分布和反应强度均以肿瘤深部边界区域为明显,统计分析显示EGFR、活化ERK1/2与肿瘤细胞增殖和肿瘤转移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 EGFR、活化ERK1/2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中多呈现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增殖、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韩新光;温博贵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