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跃荣;黎虹;李国庆;黄晖;樊光华;万莉娟;吴耀华;陈建祥;叶大茜
目的探讨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法,检测36例胃癌组织及邻近正常胃黏膜(距病变边缘>5 cm)中Skp2 mRNA表达.结果 Skp2在胃癌组织和邻近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7.8%和33.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邻近正常胃黏膜(P<0.05).结论采用RT-PCR法检测Skp2的表达可以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朱晓峰;吕会增;李汉贤;易光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单发者61例(31.4%),多发者132例(68.0%);腺癌117例(60.3%),鳞癌46例(23.7%),腺鳞癌8例 (4.1%),低分化癌22例(11.3%),大细胞癌合并腺癌1例(0.5%).以骨转移为首发表现17例(8.8%),91例(46.9%)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后全面检查时发现,86例(44.3%)在治疗后出现骨转移.骨转移部位依次为肋骨、胸椎、骨盆、腰椎.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骨损害者中,溶骨性损害84例,成骨性损害2例,混合性损害1例.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者72例.发生骨转移后1年生存率为 30.5%,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骨转移后行化疗者与未行化疗者生存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以多发性和溶骨性损害为特征.腺癌骨转移发生率相对较高.血清AKP的检测为骨转移的诊断提供依据.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行化疗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要洁;张湘茹;朱继庆;罗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GFP报道基因在鼻咽癌细胞系CNE-2Z中的表达.方法将带有GFP报道基因的载体质粒pPAT-GFP和3种带有GFP报道基因及目的基因抗端粒酶核酶基因teloRZ的不同质粒pGFPuro-teloRZ 2.1、pGFPuro-teloRZ 7.1、pGFPuro-teloRZ 7.7,转染到鼻咽癌CNE-2Z细胞系中,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细胞在固定后的活细胞中GFP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GFP基因在活细胞中有表达,而在固定后无表达,且目的基因的插入影响GFP基因的表达.结论 GFP基因在转染了含目的基因质粒的鼻咽癌CNE-2Z细胞中稳定表达,可以在CNE-2Z细胞株和抗端粒酶模板区核酶的研究中作为质粒转染和基因表达的报道基因.
作者:赵颖海;陈小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s)浸润和PC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组织标本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DCs标志蛋白S-100的表达.结果不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以及单发癌灶与多发癌灶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其DCs数量相互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与复发膀胱癌的DCs浸润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病理分级膀胱移行细胞癌PCNA阳性表达细胞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膀胱癌DCs浸润数量随病理分级、临床分级的升高而降低,而PCNA随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高.DC可以作为预测膀胱癌生物行为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曼红;蔡聪;邱前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蟾酥一词源于<本草衍义>,蟾酥为蟾蜍科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耳后腺及皮肤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制成,别名蟾蜍眉脂、蟾蜍眉酥、蛤蟆酥、蛤蟆浆等.性味甘辛、温、有毒.蟾酥的化学成份[1]有:①蟾蜍毒素类:主要为多种强心甾体化合物;②蟾毒配基类:是蟾蜍毒素类化合物分解而成;③蟾毒色胺类:是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吲哚类生物碱;④其它化合物:有吗啡,肾上腺素,胆甾醇β-谷甾类,喋啶类和多糖类等化合物.
作者:朱大诚;尹小明;王建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具有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增殖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5例甲状腺癌和10例甲状腺瘤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并与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皆有VEGF-C的表达,部分淋巴管内皮细胞也有表达.在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腺瘤组织,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VEGF-C通过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及淋巴管生成,有利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VEGF-C的检测有望成为预测甲状腺癌淋巴道转移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金胜;冯德云;彭劲武;曾庆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男性直肠癌患者根治术中保留盆腔植物神经及其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在根治术中,识别、解剖并保留盆腔植物神经.术后调查患者性功能的变化并与传统术式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不同术式及不同肿瘤分期对术后性功能的影响.结果 5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4.6%.与传统术式(63.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0.3604,P=0.001).前切除术与Miles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31.3%、40.0%,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4163,P=0.519).不同肿瘤分期者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1.6489,P=0.438).结论男性直肠癌患者根治术中保留盆腔植物神经能降低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从而改善这类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邓周录;刘质泽;姚力;黄林平;王正康;贾振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遗传规律以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天津市人民医院(原名天津市滨江医院)收治的292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家系调查,从中筛选出符合以下标准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38个,对家系的肿瘤发生率、肿瘤谱和临床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诊断标准使用Amsterdam标准Ⅰ、Amsterdam标准Ⅱ(ICG-HNPCC)和日本HNPCC诊断标准.结果 38个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中共有145例癌症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69例,男女比例为1.1∶1.原发性结直肠癌平均诊断年龄为(55.73±15.88)岁,在所有99例结直肠癌中,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29例,占29.3%;右半结肠癌70例,占70.7%,右半结肠癌占有绝对的优势;异时性多发性原发结直肠癌患者占大肠癌患者的13.1%(13/99);HNPCC相关肿瘤共46例其发生率由高到低前三位是:子宫内膜癌9例(19.6%)、乳腺癌7例(15.2%)、肺癌、胃癌各6例(13.0%);在男女性共患癌中,除胰腺癌、纵隔癌外,男性发生率均高于女性;第一代、第二代以及第三代患者的平均诊断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很可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学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结合国外的研究经验,研究出1套适合我国的诊断方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王军;罗茂红;张作兴;张培达;马东旺;所荣增;赵丽中;姜锡丽;江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作为乳腺癌中的特例,双侧乳腺癌在1800年由Nisbett首次描述,1921年Kilgore发表了第1篇较全面的论著[1].近年来,随着检查和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乳腺癌患者再发对侧乳腺癌的概率明显增高,因此对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值得重视.对侧乳腺癌在何种情况下容易发生,多年来已有不少临床病理方面的分析报道.近年来对其发生发展机理的分子水平的研究渐有开展,为揭示其生物学特性提供了一些较深层次线索.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双侧乳腺癌的基因水平研究进展.
作者:王勐;方志沂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EGFR和ERK与肿瘤增殖、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分别对90例舌鳞状细胞癌术后组织标本的EGFR、活化ERK 1/2和Ki-67进行检测,并对各因子间的表达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90例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26例证实有颈部淋巴结转移,EGFR、活化ERK 1/2及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84/90)、100.00%(90/90)和100.00%(90/90),阳性细胞分布和反应强度均以肿瘤深部边界区域为明显,统计分析显示EGFR、活化ERK1/2与肿瘤细胞增殖和肿瘤转移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 EGFR、活化ERK1/2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中多呈现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增殖、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韩新光;温博贵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用转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瘤苗,联合白介素-12(IL-12)治疗小鼠T细胞淋巴瘤的方法.方法将小鼠GMCSF真核表达质粒,用电穿孔法导入小鼠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RMA,有限稀释法制备单个细胞克隆,经RT-PCR、骨髓祖细胞增殖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筛选相对高表达GM-CSF的RMA克隆,该克隆细胞用丝裂霉素灭活后免疫小鼠,以诱导产生抵抗RMA肿瘤细胞再攻击的能力,并观察其与IL-12联合应用对淋巴瘤的治疗作用.结果获得了高表达GM-CSF的小鼠T细胞淋巴瘤克隆,其动物体内致瘤活性降低,将其用丝裂霉素灭活后作为瘤苗可使小鼠产生抗肿瘤的免疫保护力,与IL-12联合应用增强其抗肿瘤活性.结论转GM-CSF基因瘤苗可作为有效的抗肿瘤瘤苗,与IL-12联合应用较其单独应用更为有效.
作者:高全立;张叔人;宋永平;王冬梅;马文波;周春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组检测患者血清TGF-α和IGF-Ⅱ的水平,其中肝癌组35例,肝转移癌组32例及肝硬化组30例.结果肝癌及肝转移癌组血清TGF-α水平分别为(22.02±4.10) pg/ml和(31.05±38.24) pg/m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8.61±2.02) pg/ml和对照组(6.01±1.58) pg/ml(P<0.05和P<0.01),肝硬化组血清TGF-α水平(8.61±2.02) pg/ml与对照组(6.01±1.58) pg/m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组IGF-Ⅱ水平(1.32±0.24) ng/m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0.38±0.16) ng/ml和对照组(0.48±0.12) ng/ml(P<0.05),肝硬化组及肝转移癌组IGF-Ⅱ水平分别为(0.38±0.16) ng/ml和(0.40±0.13) ng/ml,与对照组(0.48±0.12) ng/m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清TGF-α和IGF-Ⅱ的水平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作者:刘新兰;朱海珍;王宁菊;李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KAI1/CD82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52例食管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有淋巴结转移食管癌组织和无淋巴结转移食管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8.6%(4/14)、73.7%(28/3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KAI1/CD82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季润元;沈阳;王成海;孙泽;冯振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误诊原因,提高阑尾肿瘤的急诊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住院手术并经病理确诊为阑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阑尾肿瘤仅2例术前获确诊.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6例,误诊为妇科肿瘤3例,肠梗阻4例,消化道出血2例,误诊率92.6%(25/27).二次手术率为29.6%(8/27).病理诊断黏液腺癌9例,类癌7例,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2例,腺瘤6例(其中2例发生恶变).术中可疑为肿瘤者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者22例;良性肿瘤和肿瘤直径小于1 cm的类癌行阑尾单纯切除术者5例.结论阑尾肿瘤易误诊为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对急诊患者应重视阑尾肿块的手术中探查及处理;对不能判定性质的肿块,术中应常规做冷冻切片行病理检查,以提高阑尾肿瘤诊断率和疗效.
作者:刘建;鲁令传;方晓明;郑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癌术中淋巴结的标记方法.方法 224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3个组:美蓝-抗胃癌单克隆抗体(MAb 3H11)注射组(观察组)76例;美蓝组73例;对照组75例.结果观察组76例清扫淋巴结2 201个,平均每例清扫29.0个,平均每例清扫转移淋巴结7.8个(593/76);美蓝组73例清扫淋巴结1 619个,平均每例清扫22.2个,平均每例清扫转移淋巴结6.0个(441/73);对照组75例清扫淋巴结1 377个,平均每例清扫18.4个,平均每例清扫转移淋巴结4.9个(368/75);平均每例清扫的淋巴结数及转移淋巴结数,观察组均明显多于美蓝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美蓝-抗胃癌单克隆抗体(MAb 3H11)术中胃壁注射,可有效的标记胃的区域淋巴结.
作者:曹其彬;陈士远;吴旭东;田萌子;刘翠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盐酸格拉司琼对于预防肝介入化疗栓塞术后引起的患者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将64例肝介入化疗栓塞患者随机分为格拉司琼治疗组(32例)和胃复安+安定对照组(32例).格拉司琼组,即在介入术中未灌注治疗药物前,通过导管向动脉内注射盐酸格拉司琼3 mg.胃复安+安定组,即在介入术前30 min肌注胃复安20 mg和安定10 mg.观察2组术后3天内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格拉司琼组与胃复安+安定组止吐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盐酸格拉司琼对肝介入化疗栓塞术患者是有效的止吐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晓锋;李国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近年来,国内外对乳腺癌癌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癌基因有关,但结果很不一致,仍需要大量研究来证实癌基因的作用.现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11月422例乳腺癌,C-erbB-2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李万浪;陈其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对大肠癌细胞侵袭转移的调节机制.方法采用羊膜侵袭培养系统和明胶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PKC激活剂佛波酯PMA,对人大肠癌细胞株HT-29体外侵袭作用的影响及PKC抑制剂staurosporine(SP)对PMA的拮抗作用,研究这种体外的侵袭作用与细胞分泌72 kD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92 kD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关系.结果 PMA可显著增强HT-29细胞的侵袭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SP则可拮抗PMA的这种诱导作用.PMA还可增加HT-29细胞分泌MMP-2和MMP-9,而SP则可拮抗PMA的这种诱导作用,抑制MMP-2和MMP-9的分泌.结论 PKC可调节大肠癌细胞侵袭转移,PKC的激活可诱导大肠癌细胞侵袭性增强和增加MMP-2和MMP-9的分泌,PKC的抑制可促进大肠癌细胞侵袭性降低和减少MMP-2和MMP-9的分泌.MMP-2和MMP-9的分泌与肿瘤细胞侵袭性有密切关系,PKC可能通过调节MMP-2、MMP-9的分泌来影响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特性的.
作者:陈宏;陈宇英;张振书;丁云霞;林旭;张国桥;刘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6月至2002年3月收治的75例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资料.临床分期按Ann Arbor分期及肿瘤局部侵犯范围分区标准.预后判断采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75例5年生存率为50.7%(38/75).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①病理类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期均未超过3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1.5%(8/13)和30.7%(4/13),预后极差.②临床分期,Ⅰ、Ⅱ、Ⅲ和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 71.4%(20/28)、54.5%(12/22)、42.9%(6/14)和0(0/11)(P<0.01).③肿瘤局部侵犯范围,T1区、T2区、T3区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 74.1%(20/27)、45.2%(14/31)和23.5%(4/17)(P<0.01),肿瘤局部侵犯范围对预后有显著影响.④治疗方法,放化疗综合治疗、单纯放疗和单纯化疗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8.4%(26/38)、44.1%(12/27)和0(0/10)(P<0.05).结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肿瘤局部侵犯范围是影响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预后因素,应采用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双跃荣;黎虹;李国庆;黄晖;樊光华;万莉娟;吴耀华;陈建祥;叶大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为了有效防止胃癌术中癌细胞的脱落,我们采用进腹后立即在癌细胞侵犯的胃浆膜面涂布F-TH癌浆膜面封闭胶的方法,并以使用纱布覆盖胃浆膜面的病例作为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中宁;刘祖定;陈翌;秦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