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层粘素ln及其受体ln-r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李大江;陈长宏;陈莉;王小丽

关键词:胆管癌, 层粘素, 层粘素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人胆管癌细胞中LN和LN-R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52例人胆管癌细胞中LN和LN-R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LN及LN-R高表达与胆管癌淋巴结转移呈明显相关,LN及LN-R阳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率(83%,55%)明显高于LN-R阴性肿瘤(15%,20%,P<0.05),且LN及LN-R的表达与胆管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亦存在明显相关(P<0.05)。结论:LN及LN-R的表达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关系起联合作用。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卵巢上皮癌治疗和预后分析

    卵巢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低,预后很差。分析影响卵巢癌的预后因素,对进一步加强卵巢癌患者的治疗并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临床Ⅰ期和Ⅱ期的早期卵巢上皮癌的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作者:马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煮沸骨愈合强度的实验研究

    自体瘤骨的灭活再植是目前国内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的主要方法,其中包括酒精浸泡、微波透热、高温煮沸等。有关煮沸骨再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国内外报道很多,但骨愈合强度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本实验通过建立兔胫骨煮沸灭活再植的动物模型,观察煮沸骨愈合强度的变化。

    作者:杨庆诚;蔡宣松;梅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不同剂型β-榄香烯类药物抗癌疗效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剂型β-榄香烯类药物的抗癌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MTT方法、流式细胞术分析法,检测二者对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结果:β-榄香烯乳剂和β-榄香烯吗素均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生长,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G1期细胞升高,S期细胞下降)。结论:β-榄香烯乳剂和β-榄香烯吗素抗癌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相似。

    作者:邹丽娟;王丽;卢步峰;张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支气管原发腺样囊性癌3例

    原发性支气管腺样囊性癌临床较为少见,曾有文献报道其占肺癌总数的0.3%~0.5%,我院曾治疗3例患者。 例1,男性,67岁。主因咳嗽伴发热2个月,间断性胸痛1个月于1993年6月就诊。经胸CT检查示左肺上叶占位病变,支气管镜检查病理为腺样囊性癌,后行左全肺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物位于左上叶支气管开口处,且侵至主支气管,肿物约为2cm×2.5cm×3cm大小,全肺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腺样囊性癌、支气管断端阴性、支气管旁淋巴结无癌转移,术后随访7年健在。

    作者:张柏林;陈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欧必亭与康泉预防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临床对比试验

    目的:比较欧必亭(Tropisetron)和康泉(Kytril)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方法,将34例接受联合化疗(19例含顺铂)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均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A组第1周期用欧必亭,第2周期用康泉止吐;B组第1周期用康泉,第2周期用欧必亭止吐。结果:欧必亭和康泉第1天止吐的有效率分别为94.1%和97.1%,中位呕吐次数分别为4.5次和3次,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对迟发性呕吐和副作用也进行了对比,欧必亭和康泉也无明显差别。结论:欧必亭是一种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有效药物,它的不良反应很轻。

    作者:杨林;王金万;崔成旭;屈涛;王兴元;李玉升;王佳玉;储大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原位移植血管生成超微结构观察及其相关因子表达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血管生成方式和时间的超微结构特点,明确人乳腺癌生长中VEGF、F8因子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应用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原位移植 SCID鼠,光镜、电镜动态观察肿瘤生长与血管生成的细胞形态。结合免疫组化检测VEGF、F8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移植后1、2天生存靠固有组织的血管滋养生长,肿瘤组织中未见新生血管生成。肿瘤生长第3天时,肉眼可见周围血管向移植的肿瘤表面延伸,电镜下观察在存活的癌细胞中可见血管母细胞出现。第6天时,在癌细胞增生活跃区血管母细胞演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此时癌细胞群与新生的肿瘤微血管紧密相连。微血管邻旁周边可见极少量的蛋白质网架。第8~10天,内皮细胞有较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增多,池内含中等量蛋白质,血管内皮的腔面小球增多,光镜下可见肿瘤周围的血管与肿瘤新生血管相通。VEGF、F8因子的表达与肿瘤增殖、侵袭、新生血管生成有关。结论:移植初期人乳腺癌细胞可分泌血管生成因子。肿瘤周围的血管母细胞被激活。快速增殖期癌细胞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肿瘤新生血管。逐步演化的肿瘤新生血管与肿瘤边缘固有的血管相连通。

    作者:孙慧;战忠利;白景文;杨海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干扰素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干扰素是一组历史长、研究多的细胞因子家族,依其来源和结构不同分为α、β和γ三型。α、β干扰素又称Ⅰ型干扰素,可在机体受到病毒刺激时产生,其中α干扰素主要来源于单核细胞,β干扰素主要来源于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一般认为二者在靶细胞膜上具有共同的受体,均能促进MCH-Ⅰ类抗原的表达并抑制MCH-Ⅱ类抗原的表达。γ干扰素又称Ⅱ型干扰素,主要由受到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分子量高于Ⅰ型干扰素数倍,能促进MCH-Ⅱ类抗原的表达,同时它亦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剂,有利于淋巴细胞渗出血管。因β干扰素作用弱、γ干扰素不良反应较明显,目前临床上α干扰素应用多。

    作者:李凯;黄建英;吴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格拉诺赛特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的临床应用

    粒细胞减少是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常见的毒副作用,这一期间感染的发生率很高,往往影响化疗效果及以后的治疗,我们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加速粒细胞的恢复,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我院自1998年10月以来应用格拉诺赛特(rhG-CSF)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1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柴铁;刘艳春;王维秀;刘淑莲;果利实;刘庆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微血管计数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关系的探讨

    我们对96例直肠癌标本的微血管数进行了检测,探讨与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材料 收集我院1990年至1995年有随访结果的直肠癌手术标本96例,其中男50例,女46例。平均年龄52.8岁(17~83岁)。随访至1999年8月。

    作者:陈维荣;吴祝东;李廷汉;郑志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抗CD3 /抗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裸鼠体内分布研究

    目的:建立裸鼠皮下人B-淋巴细胞移植瘤模型,研究抗CD3/抗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在裸鼠体内的分布。方法:采用亲和层析分离纯化本室构建的抗CD3/抗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可溶性表达产物,并用SDS-PAGE、Western blot、分子排阻层析和FACS鉴定纯化产物;采用5周龄左右的雌性BALB/c-nu,经4Gy照射、皮下接种Raji细胞建立裸鼠皮下人B-淋巴细胞移植瘤模型,并于眼底静脉丛注射125I标记的抗CD3/抗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测定各组织中125I的分布。结果:雌性BALB/c-nu经照射、皮下接种1×107~3×107 Raji细胞/只, 6~14天均开始出现移植瘤,移植瘤细胞膜表面标记与Raji相同,且在24小时时肿瘤部位125I的分布明显低于心、肝、肾、脾,其比值分别为0.08、0.19、0.06和0.51,而72小时时肿瘤部位125I的分布则高于心、肝、肾、脾,其比值分别为2.32、9.46、8.24和9.50。结论:抗CD3/抗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能在裸鼠皮下人B-淋巴细胞移植瘤部位富集,是一个有望用于B细胞恶性肿瘤临床治疗的双特异性抗体。

    作者:熊冬生;刘汉芝;杨纯正;许元富;邵晓枫;彭晖;赖增祖;朱祯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力尔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表现,大量胸腔积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并加速病情恶化。现将我科应用力尔凡(长春力尔凡药业有限公司)及化疗药胸腔内注射合并静脉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对比总结如下。

    作者:于亮;李红;刘厚强;李宗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卵巢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已有研究表明:端粒酶在恶性肿瘤中通过合成端粒DNA,阻止端粒丢失,是肿瘤获得永生的必要条件。因此有学者认为端粒酶是可靠的肿瘤标志物。为探讨端粒酶在卵巢肿瘤中的作用,我们采用PCR-ELISA法检测了正常卵巢、良性和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并分析与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黎丹戎;李力;张玮;王丽梅;张洁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层粘素ln及其受体ln-r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人胆管癌细胞中LN和LN-R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52例人胆管癌细胞中LN和LN-R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LN及LN-R高表达与胆管癌淋巴结转移呈明显相关,LN及LN-R阳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率(83%,55%)明显高于LN-R阴性肿瘤(15%,20%,P<0.05),且LN及LN-R的表达与胆管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亦存在明显相关(P<0.05)。结论:LN及LN-R的表达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关系起联合作用。

    作者:李大江;陈长宏;陈莉;王小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三苯氧胺对乳腺癌患者子宫卵巢的影响

    三苯氧胺(tamoxifen,TAM)是一非甾体类抗雌激素制剂,广泛用于治疗乳腺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也发现其可诱发子宫内膜癌和卵巢囊肿。1995年1月~1999年6月,我们对62例TAM治疗的绝经前后乳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三苯氧胺对子宫和卵巢的影响,并探讨对策。

    作者:王水;林红军;查小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CyclinE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牲征、ER、PR的关系

    1991年Koff首先报道了细胞周期素E(CyclinE),它在G1中期开始合成,G1末期达到高峰,降解发生在S期。对CyclinE 的研究逐渐揭示了CyclinE基因结构功能及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CyclinE在许多不同的癌肿中有异常表达,且与肿瘤的预后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而它的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PR表达均无关,而与ER表达呈负相关。

    作者:魏剑锋;林玲;欧阳宛炯;邱建龙;黄种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血管生成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肿瘤的间质形成和新生血管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 47例原发性乳腺癌中vegf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探讨乳腺癌vegf表达强度与肿瘤血管生成、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刘国津;郑得志;郑连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与靶基因的结合预测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观察

    目的:为提高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建立雌激素受体与靶基因结合活性的测定。方法:使用凝胶阻滞方法,用γ-32P-ATP标记雌激素效应元件(ERE):作为探针检测89例乳腺癌组织中ER与靶基因DNA的结合活性。结果:89例乳腺癌患者中50例ER(+)者中35例ERE(+),占70%;ER(+)、PR(+)的22例中18例ERE(+);而ER(-)患者中有7例为ERE(+)占ER(-)患者的18%。结论:依照ERE的测定结果,结合ER,PR状态对临床乳腺癌的预后和抗激素治疗作出预测,并分为二大类:Ⅰ类为ER(+)、ERE(+)、PR(+),这组患者预后较好,可优先考虑抗激素治疗Ⅱ类为ER(-)、ERE(-)、PR(-),抗激素治疗无效;ER(+)、PR(-)组依据ERE(+)归于Ⅰ类,ERE(-)归于Ⅱ类;对于ER(-)、PR(+)组ERE(+)为Ⅰ类,ERE(-)为Ⅱ类。经过这样的分类可增加科学性,减少临床用药的盲目性。

    作者:丁秀敏;何振祥;黄建英;张永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对预后影响的分析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数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1 146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单纯手术切除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Spearmam相关进行研究。结果:1)0、1、≥2个转移淋巴结间的生存率差异显著(P<0.001)。2)Ⅱb期和Ⅲ期间的生存率无差异(P>0.05);1和≥2个转移淋巴结的T3N1M0期间的生存率差异显著(P<0.001);3)基于0、1和≥2个转移淋巴结的分期,该分期中的Ⅱa期、Ⅱb期、Ⅲa期和Ⅲb期之间的生存率差异显著(P<0.001)。结论:淋巴结转移数和基于淋巴结转移数的分期能够反映食管癌切除术预后的变化,但还需更大样本量和多中心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合林;平育敏;何明;孟宪利;白世祥;刘庆熠;杜喜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颅面联合进路切除筛窦肿瘤4例

    从1994年8月~2000年1月,我们对侵犯前颅窝底的筛窦肿瘤,选用颅面联合进路切除肿瘤,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介绍

    作者:谢光天;陈海;韩义新;沈志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持续滴注诺维本联合异环磷酰胺治疗铂类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临床研究持续性静脉滴注诺维本(Navelbine,NVB)联合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 IFO) 治疗铂类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入组非小细胞肺癌27例,临床予持续性静脉滴注NVB联合IFO化疗,至少两个疗程,疗效及毒性判定按照WHO标准。结果:有效率为18.5%。在毒副反应方面,表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结论:本项研究提示持续性静脉滴注NVB联合IFO方案治疗铂类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有较高疗效,并较为安全,患者可接受。

    作者:潘战宇;闫祝辰;谢广茹;王毓敏;乔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