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军;张华;郝青
迄今为止,p53基因仍是已发现的重要的抑癌基因,它的失活常导致肿瘤的发生,约50%的实体瘤有p53基因的缺失和(或)点突变,在恶性血液病中p53基因的变化虽不是普遍现象,但和疾病的进展与耐药密切相关,我们已经报道了61例白血病p53基因的变化,现将对恶性淋巴瘤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燕;向直富;李慧玉;杨年兰;张红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检测MUC1和MUC2mRNA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研究MUC1和MUC2在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了Dot Blot方法检测了60例不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mRNA水平.结果:MUC1和MUC2在腺癌,特别是乳腺癌和胃癌中表达明显增强,在正常组织和腺癌低度表达.MUC1与乳腺癌的病理分级及病理类型明显相关,MUC2与胃癌的病理类型明显相关 .结论:MUC1和MUC2对乳腺癌和胃癌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立顺;朱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检测基底膜主要成分层粘连蛋白(LN)、纤维粘结蛋白(FN)及Ⅳ型胶原纤维(Col Ⅳ)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以及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标记大肠癌组织中Col Ⅳ、LN及FN.结果:大肠癌组织中基底膜成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表现为Col Ⅳ、LN呈不连续、片状分布;癌组织分化越低,LN缺失越明显;Col Ⅳ表达与组织类型有显著关系,而与分化程度无关.一般腺癌阳性率明显高于粘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Dukes B、C期大肠癌Col Ⅳ表达阳性率低于A期大肠癌;FN表达与上述因素关系不大.结论:大肠癌基底膜成分的缺失与其侵袭、转移能力有关,尤其是Col Ⅳ的缺失可能标志其具较强的侵袭、转移能力.
作者:吴晓华;高奉浔;陈俐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肿瘤血管生成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的大鼠乳腺癌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转移组原发瘤灶MVD及瘤细胞VEGF表达显著高于非转移组(分别P<0.001和 P<0.02)及良性肿瘤组(两者均P<0.001).结论:VEGF介导的血管生成在促进乳腺癌转移的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蒋晓山;黄信孚;李吉友;何洛文;刘美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mdm2癌基因蛋白在骨巨细胞瘤(GCT)的表达及与GCT病理分级和临床良恶性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dm2在52例GCT(GCT按Jaffe分级:Ⅰ级15例、Ⅱ级25例、Ⅲ级12例)中的表达.结果:18例mdm2表达呈阳性,占34.6%,在Ⅰ~Ⅲ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32.0%、33.3%,mdm2阳性表达率在骨巨细胞瘤Ⅰ~Ⅲ级中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28,P>0.05).在良性、可疑恶性和恶性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15.0 %、35.3%、60.0%,mdm2阳性表达率在骨巨细胞瘤良恶性中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6 7,P<0.05).结论:mdm2在GCT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无关而与其临床良恶性程度有关.
作者:田英;廖瑛;乔新惠;吴颜辉;周秀田;宋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宫颈癌的发病近年有逐年年轻化趋势,为提高年轻宫颈癌患者术后的功能完整及生活质量,我们为20例45岁以下年轻宫颈癌患者施行了卵巢自体带血管蒂移位及腹膜阴道延长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忠东;胡泳;曾宪端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性,38岁.1997年11月24日因结肠息肉癌变术后2年,下腹部肿物4个月以子宫转移癌收入院.家族中外祖母、母亲均于50多岁时死于结肠癌;其兄妹7人中,大姐35岁时患结肠癌手术;其弟33岁时因结肠肿物手术,病理诊断为多发性结肠息肉癌变.
作者:王仲兰;高企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核基质蛋白(NMP22)对尿路上皮癌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28例尿路上皮癌及4例非尿路上皮肿瘤术前尿液的NMP22的含量.结果:尿路上皮癌NMP22的阳性率为71.4%,其与病理分级、分期无明显相关性,而尿细胞学阳性率为32.1%;4例非尿路上皮癌患者尿NMP22含量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尿液NMP22含量的测定有助于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且快速方便.
作者:马建辉;张伟;寿建忠;金顺钱;刘慧群;肖泽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喉癌组织及其引流淋巴结中巨噬细胞(Mphi)表达与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技术(ABC法),对60例喉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 引流淋巴结石蜡切片中Mphi数目及形态进行检测.结果: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及 其引流淋巴结中Mphi数目明显多于转移者(P〈0.01);且Mphi数目与临床分期有关,即随着病变范围的扩大,Mphi数目呈减少趋势.Mphi形态在未转移组中以多突形和梭形居多,在转移组中以小圆形细胞居多.结论:喉癌患者癌组织及其引流淋巴结中Mphi的表达与喉癌的转移及发展有关,故Mphi检测对了解喉癌患者机体免疫状态、预测转移及评估喉癌预后有一定义.
作者:李巍;辛丁;郭丽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恶性肿瘤在联合化疗中,常出现白细胞总数的下降,使下一周期的化疗不能如期进行.我科于1996年5月至1998年3月期间,对65例各个周期化疗后白细胞总数下降变化及使用不同剂量的rhG-CSF来恢复血中白细胞情况,做如下总结.
作者:吉学源;徐千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自1996年7月至1998年7月将榄香烯乳配合CE联合化疗方案应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京;胡健;龚民;蔡执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硒(Se)是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膜免受损害、解毒、保护骨髓造血功能及潜在的抗癌、防衰老等多种作用.由北京天赐福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研制的新药硒酸酯多糖,经我院肿瘤内科与其它医院协作进行Ⅱ期临床试验研究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方;石廷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硫酸吗啡控释片(MST)直肠给药对中、重度癌性疼痛的镇痛疗效,并以口服MST做自身对照.方法:39例伴有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患者先口服MST5天,后改为MST直肠给药连用5天.结果:MST直肠给药有效率和显著有效率(明显缓解+完全缓解)分别为94.9%和82.1%.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直肠给药与口服给药相比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副作用与口服给药相同,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嗜睡,且由口服给药改为直肠给药无需增加剂量.结论:MST直肠给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尤其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晚期癌症患者.
作者:徐晓妹;郭成业;贾伟丽;邵志洁;王晓飞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内胚窦瘤又名卵黄囊瘤,多发生于青幼年卵巢组织内.1959年Teilum首次描述了该肿瘤的一些特征,而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Primary mediastinal endodermal sinus tumor,PMEST)较罕见.我院近期收治了1例该病患者,现结合文献资料,对该肿瘤的组织发生、临床表现及病理特性进行讨论复习.
作者:姚丽青;季天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肿瘤在放射治疗时,通常用软枕来固定患者体位,由于摆位和患者的不自主移动将严重影响摆位精度和重复性,据文献报道及我们的检测结果均表明:头颈部肿瘤面部射野中心点大位移达0.5~1.0cm,有的患者甚至达到1.5cm,这是放疗中难以接受的.为此,介绍我们研制的常规放疗辅助定位装置及其临床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平;李智华;朱莉;李瑞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寻找晚期食管癌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自1995年3月至1998年4月以DLF方案 (顺铂、醛氢叶酸、5-氟脲嘧啶)加与不加羟基喜树碱(HCPT)治疗晚期食管癌.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68.7%,而对照组为43.3%,差异显著(P<0.05).主要毒副作用为纳差、恶心或哎吐,其发生率为85.3%,但多为Ⅰ~Ⅱ级;白细胞下降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2.4%和63.45%,差异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白细胞下降少见;血小板下降两组分别为35.3%和10%,差异显著(P<0.05)但亦多为Ⅰ~Ⅱ级;口腔粘膜炎和腹痛、腹泻等副作用也比较轻.结论:我们认为DLFH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安全有效,是一种可行和方案.
作者:孙君重;周萌;常占国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制备抗p16单克隆抗体并进行鉴定.方法:以p16合成肽为抗原免疫纯系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利用亲和层析等法纯化抗体.通过酶免疫测定及免疫印迹等法对单克隆抗体进行分析及鉴定,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与进口多克隆抗体进行比较.结果:获得4株稳定分泌抗p16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株,与进口多克隆抗体比较,检测阳性及阴性符合率达100%.但使用单克隆抗体时,组织切片不需进行抗原修复,染色效果稳定.结论:抗p16单克隆抗体的获得弥补了国内p16检测试剂的空白.
作者:万文徽;王青;李振甫;高学硕;鄂征;蔡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脂质体rIL-2和游离rIL-2分别联合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治疗鼠H22肝癌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和超声波粉碎处理法制备脂质体rIL-2;选昆明鼠40只,随机分组进行体内治疗,游离rIL-2用量为脂质体rIL-2的3倍,观察瘤出现时间、瘤体积、瘤湿重及鼠体温的变化.结果:TIL+rIL-2组的瘤出现时间、瘤体积、瘤湿重分别为:15±2.5d、2.44±2.97cm3、4.7±2.0g;TIL+脂质体rIL-2组分别为:15±3.2d、2.27±2.58cm3、4.5±2.1g;二者与对照组比较均显出了肯定的治疗效果(P<0.05),但二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TIL+rIL-2组有明显发热反应,TIL+脂质体rIL-2组体温正常.结论:脂质体rIL-2较游离rIL-2抗肿瘤作用提高,副作用降低.
作者:于静;赵治国;卢玫;段芳龄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的表达及其临床与预后的意义.方法:对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PCNA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Ag)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PCNA增殖指数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二者的表达皆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显著相关,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侵袭性肿瘤明显高于浅表性肿瘤(P<0.01).手术2年后随访复发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结论:PCNA的表达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表型,且与膀胱肿瘤间质微血管形成有关,上述二项指标对评估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生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志德;鲁学军;李玉林;寇伯君;吴珊;韩英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阴道出血是中晚期宫颈癌常见的症状之一,采用传统的止血剂及阴道填塞方法止血,有时难以奏效.1998年3月至1999年1月,我院采用微波固化方法治疗21例宫颈癌阴道出血患者 ,取得了良好的止血及局部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菲;姚德生;谢肖兰;唐步坚;王鹤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