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晓莉;戴洁;张祥宏;薄爱华;王淑强
目的为了提供有意义的免疫治疗,观察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并探讨2个系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108例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CD+4、CD+8),采用免疫粘附酵母菌花环法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G3bRR、ICR).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表现为CD+4分率降低,CD+8百分率升高,CD+4/CD+8比值降低;RBC-C3bRR降低,RBC-ICR升高,以上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肿瘤组中CD+4/CD+8与RBC-C3bRR均呈明显正相关(γ=0.65,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明显,两者又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殷缨;张盈华;张利朝;陶秦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在大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已得到广泛研究,但伴随着p53基因改变,大肠癌患者血清p53抗体状况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免疫组化法(1HC),分别检测大肠癌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p53抗体及肿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状况,探讨p53抗体作为1种非侵袭性肿瘤标记物,替代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特异性及其在大肠肿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作者:曹立宇;欧玉荣;张洪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细胞DNA倍体变化的特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1 805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细胞DNA的含量.结果在1 805例恶性实体瘤患者的外周血细胞中,有51例出现了DNA异倍体细胞,其检出率为2.83%.在这51例患者中,DNA异倍体的DI值为1.21±0.25,DNA异倍体细胞在血细胞中所占百分比为28.87%.DNA异倍体患者的肿瘤转移率、未手术率和未化疗率均显著高于二倍体患者(P<0.05).结论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液中确实存在一定比例的肿瘤细胞,而且其检出率与恶性实体瘤的某些临床生物学行为及临床治疗有一定关系.
作者:周振英;沈宗丽;朱月清;吴晓柳;张军妮;王亚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手术切除巨大肝癌36例,总结手术经验,分析手术疗效和肿瘤复发相关因素.方法肝门血流阻断16例,半肝血流阻断20例(右半肝阻断14例、左半肝阻断6例).结果①无手术死亡者;②肝癌复发率为69.44%;③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44.44%、33.33%.结论巨大肝癌若肿瘤边缘清楚而且患者肝功能正常仍应积极手术切除治疗,半肝阻断法提高了巨大肝癌的切除率和手术安全性,延长了中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术后经化疗泵化疗对防治肝癌复发有积极作用.
作者:温增庆;吴孟超;杨甲梅;杨广顺;陈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可特异性地与血管内皮细胞膜受体结合,促进微血管形成.我们检测了其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贾军;杨世勇;张志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感染乙肝病毒(HBV)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化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39例感染乙肝病毒的其它实体瘤(肝癌除外)患者化疗后肝损害及乙型肝炎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2个周期正规化疗后,HBV阳性的NHL患者化疗后肝损害发生率为52.2%(12/23),HBV阴性的NHL患者化疗后肝损害发生率23.3%(17/73),P<0.01;HBV阳性的NHL患者用含有类固醇激素方案化疗后乙型肝炎发生率39.1%(9/23),HBV阳性的其它实体瘤(肝癌除外)患者用不含类固醇激素方案化疗后乙型肝炎发生率12.8%(5/39),P<0.05.结论HBV阳性的NHL患者化疗后易发生肝损害及乙型肝炎,故在化疗时应尽量避免选用含皮质激素的方案.
作者:郑荣生;秦凤展;翟云芝;王竞;孙惠娟;毕明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β-catenin基因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胃癌组织中β-catenin基因表达.结果胃癌中β-catenin异常表达率为56.9%,弥漫型(76.3%)显著高于肠型胃癌(27.3%),P<0.01,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与肿瘤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β-catenin基因异常表达是胃癌发生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之一,也是判断胃癌侵袭转移的良好指标.
作者:王彩霞;袁孟彪;陈静;李宏伟;邓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拓扑替康为合成的喜树碱类衍生物,其抗瘤谱广.Ⅱ期临床研究表明,作为二线方案单药治疗卵巢癌时,对初治无效患者有效率可达10%~15%,对初治有效的患者有效率达25%~30%.拓扑替康作为1种治疗卵巢癌新的有效的二线药物已日益受到关注[1].我们于2000年4月~6月应用单药拓扑替康治疗4例晚期复发卵巢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爱娜;胡爱民;杨心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检测Egr-1蛋白在食管癌细胞株Eca109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Egr-1蛋白在Eca109细胞中的表达,用脂质体基因转染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CMV-Egr-1质粒导入Eca109细胞,经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Egr-1蛋白在转染的Eca109细胞中呈高表达.结果Eca109细胞的Egr-1蛋白表达阴性,当导入外源性Egr-1基因后,Egr-1蛋白表达阳性,表达Egr-1蛋白的Eca109细胞在形态上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为细胞变扁,呈散在生长.结论Egr-1蛋白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Eca109细胞生长.
作者:蒙国照;吴名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D44V6和E-钙粘素(E-cd)在肺鳞癌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肺组织、72例肺鳞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CD44V6和E-cd表达.结果CD44V6在正常肺组织、肺鳞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00%(3/20)、66.67%(48/72)和87.50%(63/72).三者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E-cd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0(0/20)、51.39%(37/72)和68.06%(49/72),三者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CD44V6阳性及E-cd异常表达率同肺鳞癌体积大小无关(P>0.05),与临床病理分期、癌分化程度及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CD44V6和E-cd可反映肺鳞癌的生物学特性,是预测其侵袭转移潜能和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姜汉国;曹军;唐慰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nm23及PCNA与大肠癌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PCNA单克隆抗体进行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和利用nm23多克隆抗体,显示nm23基因的突变缺失或降低表达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结果PCNA与大肠癌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1)、肿瘤分期(P<0.01)及预后有关.nm23与肿瘤转移(P<0.05)、肿瘤分期(P<0.05)有关.nm23及PCNA均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大肠癌组织中nm23及PCNA指数能反应大肠癌恶性程度,是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解世亮;胡敬群;杨伟治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LRP)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9例卵巢上皮性肿瘤(恶性54例、交界性5例、良性20例)和18例正常卵巢组织进行LRP和P-gp表达检测,并进行相关临床因素分析.结果LRP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9%、30.0%、80.0%和75.9%.LRP的表达与卵巢癌病理组织类型、腹腔积液相关.化疗对LRP表达阳性和阴性卵巢上皮癌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50.0%和84.6%,有显著性差异(P<0.05).LRP表达阴性患者的预后优于阳性者(P<0.05).LRP与P-gp表达无相关性,两者可协同表达.结论LRP是评价卵巢上皮癌化疗耐药性和预后的可靠指标.
作者:刘国艳;吴小华;宋俊芬;冯秋红;李彦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分别采用以吡喃阿霉素(THP)、表阿霉素(E-ADM)及阿霉素(ADM)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比较.方法采用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68例,分为3组:吡喃阿霉素组23例,表阿霉素组22例,阿霉素组23例.结果3组治疗有效率(CR+PR)分别为82.6%、86.4%、82.6%,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恶心呕吐,3组间比较无差异.THP组心电图异常及脱发率低于E-ADM组和ADM组.结论吡喃阿霉素、表阿霉素及阿霉素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无差异,THP组心脏毒性、脱发率低于E-ADM组和ADM组.
作者:庞丹梅;邓燕明;白永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与骨巨细胞瘤局部溶骨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Western blot分析和免疫组化双染检测了10例骨巨细胞瘤、5例骨肉瘤和5例正常人血清中TNF-α含量和M-CSF、IL-1的表达.结果骨巨细胞瘤组织TNF-α含量和M-CSF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肉瘤和正常人.TNF-α由骨巨细胞的部分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分泌;而M-CSF及IL-1由部分单核基质细胞分泌,多核巨细胞则不表达.结论骨巨细胞瘤中各种细胞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该肿瘤的局部溶骨过程.
作者:姚俊霞;文剑明;钟思陶;张萌;谢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95年7月~1998年7月采用高剂量后装治疗机治疗局部复发性直肠癌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易峰涛;陈福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7岁.B超检查发现左肾上腺肿物10天.患者于2000年8月11日体检时行B超检查,于左肾上腺区检查探及一110 mm×88 mm×86 mm实质性肿物,考虑为肾上腺无功能性腺瘤.患者平时无明显自觉症状,入院行24 h血压动态监测正常,无腰背压痛、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痤疮及精神异常.
作者:柏凯;姚丽青;余英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1972年1月至1997年1月收治阴道恶性肿瘤132例,其中阴道透明细胞癌12例,占9%.现对1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本病发病原因、发病年龄及治疗与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寻求合理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曾四元;李诚信;钟传庆;万建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肾细胞癌组织中CD44V6、nm23-H1、PCNA和bcl-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肾细胞癌组织中上述4项基因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肾细胞癌组织中CD44V6、nm23-H1、PCNA和bcl-2的表达率分别为23.3%、50.0%、66.7%和36.7%.CD44V6、PCNA的高表达与肾细胞癌的脉管浸润密切相关.CD44V6的高表达还与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nm23-H1、bcl-2的表达与肾细胞癌的脉管浸润、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无关.结论CD44V6、PCNA高表达是判断肾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良好指标.
作者:张秋萍;韩辉;程世华;关宏伟;杜长春;李泉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嵌合抗体VcD11的各种生物学特性,确定其人源性、特异性,中和VEGF的中和活性以及体内抑制肿瘤生长转移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纯化的VcD11进行ELISA和Westerm bbt实验,分析其人源性、特异性;采用抑制由VEGF刺激引起的内皮细胞增殖实验分析VcD11的中和活性;采用近交系小鼠T739的小鼠肺腺癌LA795实验动物肿瘤模型分析VcD11的抗肿瘤活性.结果VcD11在ELISA和Western blot实验中均呈阳性结果,并可抑制由VcD11的刺激引起的内皮细胞增殖,虽未能明显抑制小鼠肺腺癌LA795原发瘤的生长,但可显著抑制其肺转移灶的形成和生长.结论抗VEGF嵌合抗体VcD11具有人抗体的恒定区,可与人VEGF特异地结合,并具有良好的中和活性和抗肿瘤转移的活性.它可能在临床治疗肿瘤中有着重要、广泛的应用潜力.
作者:冉宇靓;杨治华;孙立新;遇珑;刘军;董志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0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伴上腹部隐痛不适4个月,于2000年3月11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出现进食后发噎,以进干性食物明显,后吞咽困难逐渐加重.体检:营养中等,发育正常.
作者:刘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