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宇;欧玉荣;张洪福
1病例报告例1.男性,69岁.因左上腹部肿块伴消瘦、乏力3个月于1987年12月29日人院.无血尿及腰腹部疼痛.体检:恶液质,左上腹可扪及一肿块,直径约12 cm,质地硬,活动性差.B超示左肾下极一13.0 cm×11.9 cm大小的、不均质低回声肿块.IVU示左肾盂肾盏受压变形.肾动脉造影示左肾下极一少血管型肿瘤,其血供主要来自包膜血管,包绕肿瘤,呈掌中握球状,无动静脉瘘和肿瘤染色;下腔静脉造影未见癌栓形成.
作者:胡强;徐汇义;徐卓群;阮钧;周德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食管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狭窄的适应证.方法在内窥镜和X线透视下采用食管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狭窄.疾病分类:晚期食管癌、贲门癌72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39例,食管癌放疗后狭窄15例,食管化学烧伤后狭窄7例,贲门失驰缓症8例,食管癌合并食管气管瘘3例.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支架103例次,带膜不锈钢支架47例次.结果本组食管金属支架操作均1次性完成,支架位置良好,吞咽困难程度指数由术前3.35降至1.05(P<0.01),患者恢复正常饮食.近期并发症:下胸痛、支架移位.远期并发症:返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出血等.本组无食管穿孔和手术死亡者.结论食管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狭窄,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对晚期食管癌、贲门癌发生的食管恶性狭窄患者,能满足其经口进食的要求,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而对贲门失驰缓症和食管化学烧伤后所致的食管良性狭窄,采用金属支架治疗需慎重.
作者:张祖艮;胡晓民;王国辉;周建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95年7月~1998年7月采用高剂量后装治疗机治疗局部复发性直肠癌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易峰涛;陈福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上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所致肺不张较为常见,常规放射治疗的疗效较低,近年由于采用非常规放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们自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对NSCLC所致肺不张采用大分次量放射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超;扬永林;黄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提供有意义的免疫治疗,观察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并探讨2个系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108例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CD+4、CD+8),采用免疫粘附酵母菌花环法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G3bRR、ICR).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表现为CD+4分率降低,CD+8百分率升高,CD+4/CD+8比值降低;RBC-C3bRR降低,RBC-ICR升高,以上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肿瘤组中CD+4/CD+8与RBC-C3bRR均呈明显正相关(γ=0.65,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明显,两者又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殷缨;张盈华;张利朝;陶秦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0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伴上腹部隐痛不适4个月,于2000年3月11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出现进食后发噎,以进干性食物明显,后吞咽困难逐渐加重.体检:营养中等,发育正常.
作者:刘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血清鳞癌抗原(Scc-Ag)、癌糖类抗原(CA19-9)和癌胚抗原(CEA)水平的测定对肺癌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78例肺癌、45例良性肺病患者的血清Scc-Ag、CA19-9和CEA水平,评价3项指标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结果肺癌组患者血清Scc-Ag、CA19-9和CE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良性肺病组(P<0.01),联合应用敏感性达70.5%.临床分期越晚,Scc-Ag、CA19-9和CEA水平和阳性率越高.Scc-Ag检测的阳性率以鳞癌高(64.3%);CA19-9+CEA检测的阳性率以腺癌高(71.1%).结论该3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的诊断率,并对判断病情及病理类型有较大帮助,但对早期诊断帮助不大.
作者:罗耀凌;欧国萍;邱瑞芬;李小东;吴兴平;雷穗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肺平滑肌肉瘤是1种少见的肺部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肺部肿瘤的1%[1].这种肉瘤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多,发展迅速,术前常较难获得病理诊断.本文1例因突然咳出一异物求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活检诊断为肺末分化癌,经异物组织学及术后病理诊断为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在大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已得到广泛研究,但伴随着p53基因改变,大肠癌患者血清p53抗体状况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免疫组化法(1HC),分别检测大肠癌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p53抗体及肿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状况,探讨p53抗体作为1种非侵袭性肿瘤标记物,替代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特异性及其在大肠肿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作者:曹立宇;欧玉荣;张洪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nm23及PCNA与大肠癌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PCNA单克隆抗体进行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和利用nm23多克隆抗体,显示nm23基因的突变缺失或降低表达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结果PCNA与大肠癌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1)、肿瘤分期(P<0.01)及预后有关.nm23与肿瘤转移(P<0.05)、肿瘤分期(P<0.05)有关.nm23及PCNA均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大肠癌组织中nm23及PCNA指数能反应大肠癌恶性程度,是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解世亮;胡敬群;杨伟治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凋亡相关基因Fas、bax和bcl-2蛋白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7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Fas、bax和bcl-2蛋白进行定量检测.结果Fas阳性42例(60.0%),Fas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明显相关(P<0.05),与肿瘤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与否无明显相关性(P>0.05);bax阳性39例(55.7%),bcl-2阳性65例(91.5%),bax和bcl-2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Fas、bax和bcl-2基因与食管癌发生和发展有关.
作者:张明;赵志毅;涂响安;刘丽萍;左连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β-catenin基因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胃癌组织中β-catenin基因表达.结果胃癌中β-catenin异常表达率为56.9%,弥漫型(76.3%)显著高于肠型胃癌(27.3%),P<0.01,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与肿瘤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β-catenin基因异常表达是胃癌发生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之一,也是判断胃癌侵袭转移的良好指标.
作者:王彩霞;袁孟彪;陈静;李宏伟;邓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LRP)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9例卵巢上皮性肿瘤(恶性54例、交界性5例、良性20例)和18例正常卵巢组织进行LRP和P-gp表达检测,并进行相关临床因素分析.结果LRP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9%、30.0%、80.0%和75.9%.LRP的表达与卵巢癌病理组织类型、腹腔积液相关.化疗对LRP表达阳性和阴性卵巢上皮癌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50.0%和84.6%,有显著性差异(P<0.05).LRP表达阴性患者的预后优于阳性者(P<0.05).LRP与P-gp表达无相关性,两者可协同表达.结论LRP是评价卵巢上皮癌化疗耐药性和预后的可靠指标.
作者:刘国艳;吴小华;宋俊芬;冯秋红;李彦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84年1月至1998年12月住院治疗的150例CIN的临床资料.结果宫颈细胞学检查诊断的阳性率为76.6%,与宫颈管细胞学检查联合应用诊断的阳性率为78.8%,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细胞学检查结合阴道镜下活检诊断CIN阳性率为95.3%,与单一细胞学诊断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阴道镜下活检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1.6%,镜下活检与宫颈管刮术结合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纯阴道镜下活检.141例采用手术治疗,无1例切缘阳性;9例原位癌采用腔内放疗.全组无1例复发或死亡.结论宫颈细胞学检查结合阴道镜检是诊断CIN的有效方法,对绝经后妇女应同时行宫颈管刮术.对不宜手术的原位癌患者可行单纯腔内放疗.
作者:李楠;章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能否准确反映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对36例早期乳腺癌,常规HE染色检测腋窝淋巴结,对HE染色阴性的前哨淋巴结及所属非前哨淋巴结,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肿瘤的转移情况.结果常规病理检测,36例中,10例腋窝有转移,其中2例仅前哨淋巴结有肿瘤转移.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检测26例阴性的前哨淋巴结共61枚,非前哨淋巴结406枚,2例(2枚)仅前哨淋巴结发现有肿瘤转移,余24例前哨淋巴结及非前哨淋巴结均无肿瘤转移,HE染色的检测阴性的前哨淋巴结患者假阴性率为7.7%(2/26).结论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可以准确反映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
作者:白月奎;张保宁;杨红鹰;刘秀云;孙耘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CT对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3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的CT征像.结果30例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主要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类圆形的低密度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瘤壁不规则和不光滑,伴有坏死(6例)、囊性变(2例)、钙化(6例)和淋巴结肿大(18例).CT能正确地显示肿瘤向四周侵犯的程度.比如,气管受压(6例)、气管食管沟浸润和向纵隔内延伸(8例)、局部皮肤浸润(21例)、颈动脉鞘受侵犯(12例)、颈部淋巴结和颈部肌肉融合不清(8例).结论CT对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术前应用CT扫描可以明确病变的范围及进行术前评价和分期.
作者:陈清勇;李容芬;江中勇;吴玉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7岁.B超检查发现左肾上腺肿物10天.患者于2000年8月11日体检时行B超检查,于左肾上腺区检查探及一110 mm×88 mm×86 mm实质性肿物,考虑为肾上腺无功能性腺瘤.患者平时无明显自觉症状,入院行24 h血压动态监测正常,无腰背压痛、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痤疮及精神异常.
作者:柏凯;姚丽青;余英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拓扑替康为合成的喜树碱类衍生物,其抗瘤谱广.Ⅱ期临床研究表明,作为二线方案单药治疗卵巢癌时,对初治无效患者有效率可达10%~15%,对初治有效的患者有效率达25%~30%.拓扑替康作为1种治疗卵巢癌新的有效的二线药物已日益受到关注[1].我们于2000年4月~6月应用单药拓扑替康治疗4例晚期复发卵巢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爱娜;胡爱民;杨心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分别采用以吡喃阿霉素(THP)、表阿霉素(E-ADM)及阿霉素(ADM)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比较.方法采用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68例,分为3组:吡喃阿霉素组23例,表阿霉素组22例,阿霉素组23例.结果3组治疗有效率(CR+PR)分别为82.6%、86.4%、82.6%,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恶心呕吐,3组间比较无差异.THP组心电图异常及脱发率低于E-ADM组和ADM组.结论吡喃阿霉素、表阿霉素及阿霉素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无差异,THP组心脏毒性、脱发率低于E-ADM组和ADM组.
作者:庞丹梅;邓燕明;白永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手术切除巨大肝癌36例,总结手术经验,分析手术疗效和肿瘤复发相关因素.方法肝门血流阻断16例,半肝血流阻断20例(右半肝阻断14例、左半肝阻断6例).结果①无手术死亡者;②肝癌复发率为69.44%;③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44.44%、33.33%.结论巨大肝癌若肿瘤边缘清楚而且患者肝功能正常仍应积极手术切除治疗,半肝阻断法提高了巨大肝癌的切除率和手术安全性,延长了中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术后经化疗泵化疗对防治肝癌复发有积极作用.
作者:温增庆;吴孟超;杨甲梅;杨广顺;陈汉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