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双原发恶性肿瘤12例诊治分析

刘骞;邵永孚;王成峰

关键词:胃双原发恶性肿瘤, 外科, 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胃双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胃双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中胃同时性双原发性腺癌9例,胃恶性淋巴瘤合并胃腺癌2例,胃间质肉瘤合并胃腺癌1例.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生存5年以上者3例,其余9例因转移或复发分别于术后2~4年内死亡.结论胃双原发恶性肿瘤因其肿瘤的多中心发生,侵犯范围广,故转移复发概率相应增大.因而更加强调诊断的早期性,手术切除的根治性,辅助性化疗的重要性.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腺病毒介导HSV-tk自杀基因联合野生型p53基因对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联合人野生型p53基因共转染,对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CMV-Link1(tk/p53)、pAdCMV-Link1(tk)、pAdCMV-Link1(p53),分别感染p53突变的人直肠癌细胞SW837.进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存活率的测定和裸鼠移植瘤治疗实验,观察HSV-tk/GCV系统与野生型p53基因联合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应用pAdCMV-Link1(tk/p53)、pAdCMV-Link1(-)、pAdCMV-Link1(tk)、pAd-CMV-Link1(p53)重组腺病毒感染SW837细胞,加入GCV,各组细胞集落数分别为8、95、40、70.pAdCMV-Link1(CD/p53)组肿瘤细胞集落形成减少、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1).裸鼠移植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6.5%、0.8%、55.8%、23.2%,pAd-CMV-Link1(tk/p53)重组腺病毒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强.结论HSV-tk自杀基因与野生型p53基因共转染,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作用.

    作者:于波;李世拥;安萍;陈钢;蔡惠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PUMC-91细胞HPV-18 DNA的检测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培养、PCR和SouthernBlot杂交方法,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PUMC-91(1991年建立)细胞内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进行检测.结果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PUMC-91细胞内含有整合在细胞基因组DNA上的不完整HPV-18 DNA.结论HPV-18感染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PUMC-91细胞系是研究这一关系的良好体外模型.

    作者:何祖根;郑闪;刘海涛;王顺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诺维本、表阿霉素、顺铂联合治疗晚期乳腺癌32例报告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组32例,均经病理及细胞学诊断为乳腺癌.女性31例,男性1例,年龄32~58岁,中位年龄44岁.病理类型:单纯癌16例,导管浸润癌11例,腺癌3例,小叶浸润癌1例,大汗腺样癌1例.初治12例,复治20例(既往采用过CMF、CAF、CAP等方案化疗).临床分期按UICC标准,Ⅲ期9例,Ⅳ期23例.单发性转移10例,多发性转移22例.转移病灶部位:区域淋巴结20例,胸壁10例,骨10例,肺9例,对侧乳腺7例,肝脏7例.全组病例近1个月内未接受抗肿瘤治疗,一般状况(PS)按Karnofsky评分标准均≥60分,预计生存期长于3个月.

    作者:杨小红;王平辉;李晶;周定;刘莉萍;欧阳取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卵巢癌肉瘤4例报告

    卵巢癌肉瘤临床上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目前手术和化疗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令人遗憾的是化疗效果较差,患者多在发病后1年内死亡.我院1980年1月1日至2000年6月20日收治卵巢癌肉瘤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新民;丘仑兴;李诚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同病理状态急性白血病患者脑脊液β2微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β2微球蛋白(β2-MG)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Ⅰ类分子的轻链或称β链.HLAⅠ类抗原广泛、不均一地分布于体内各种有核细胞表面,β2-MG对维持HLAⅠ分子天然构象的稳定性及其表达有重要意义.在多种病理情况下,体液中β2-MG含量增加.研究表明脑脊液(CSF)中的β2-MG水平上升与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或受恶性肿瘤侵犯有关[1~3],但关于在急性白血病(AL)不同病理状态下,患者CSFβ2-MG的含量变化如何,尚缺乏报道.我们分析处于不同病理活动状态下,AL患者CSFβ2-MG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陶文;黎金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甲磺酸托烷司琼预防顺铂和阿霉素所致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甲磺酸托烷司琼控制顺铂、阿霉素所致胃肠道反应的作用及其不良作用,并与胃复安和欧必亭对照.方法采用开放、多中心、中心内均衡随机、自身交叉对照方法.292例随机分为AB、BA组,39例分为AC、CA组.AB组第1个周期给予甲磺酸托烷司琼,第2个周期给予胃复安,BA组则相反.AC组第1个周期给予甲磺酸托烷司琼,第2个周期给予欧必亭,CA组则相反.结果在与胃复安及欧必亭的对照研究中,顺铂组和阿霉素组分别有220例和94例可评价疗效,甲磺酸托烷司琼控制顺铂、阿霉素化疗所致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疗效优于胃复安,与欧必亭相近.甲磺酸托烷司琼的不良反应轻微,与欧必亭相似,未见有锥体外系症状.结论甲磺酸托烷司琼能有效预防顺铂、阿霉素所致胃肠道反应,疗效明显优于胃复安,与进口药物欧必亭相似.不良反应轻,是安全有效的化疗止吐药.

    作者:冯奉仪;王宏羽;刘晓晴;朱允中;张其忠;孙晓菲;许立功;周美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食管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与DNA含量的关系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与DNA含量、S期细胞比值(SPF)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p27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DNA含量(DI)和S期细胞比值(SPF).结果48例食管癌组织中仅有16例(33.33%)为p27蛋白高表达,而32例癌旁组织中25例为p27蛋白高表达(78.12%);食管癌组织DI和SPF的平均值分别为1.48±0.32和19.48%±12.3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分别为1.02±0.17和9.39%±5.75%),p27蛋白低表达组的DI和SPF均明显高于p27高表达组(分别为1.66±0.28和9.78%±6.12%;1.10±0.19和5.56%±5.18%).结论p27基因作为细胞负性调节因子,表达减少,DNA含量增加,推测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马萍;宋敏;任常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与肺癌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是细胞间的1种重要连接方式,在细胞分化、生长控制及维持体内环境平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国内外对GJIC与癌变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多数肿瘤细胞无GJIC功能,其间隙连接(GJ)少或无,邻近的正常组织或良性肿瘤的间隙连接正常.少数肿瘤细胞有脆弱的连接通讯,但很容易受到破坏,其间隙连接数量少;或连接通讯功能比正常细胞低.认为GJIC在癌变发生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1].已有学者对GJIC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陈清勇;王彦刈;郑筱祥;周建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及S180实体瘤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的抗肿瘤作用.方法用移植性肝癌和S1801:1肿瘤组织生理盐水混悬液,每只小鼠腋窝皮下接种0.2 ml,24 h后,肌肉注射青蒿琥脂,连续10天.结果青蒿琥酯60mg/(kg·d)、30 mg/(kg·d)和15 mg/(kg·d)对小鼠肝癌的抑瘤率分别为39.79%~54.49%、37.79%~49.96%和40.38%~53.96%.青蒿琥酯100mg/(kg·d)、50 mg/(kg·d)和25mg/(kg·d)对小鼠S180的抑瘤率分别为48.53%~49.60%、47.78%~57.96%和58.87%~68.57%.对2种瘤株经重复实验,均有抑瘤作用.结论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和S180均有抑瘤作用.

    作者:肖柳英;林培英;张丹;陈绮文;李浩亮;冯昭明;张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肾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6例肾癌组织中的VEGF进行检测.结果肾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73.9%,阳性着色于细胞质和细胞膜,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细胞类型和病理分级均无关(P>0.05),Ⅲ+Ⅳ期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VEGF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结论VEGF表达对肾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其可能成为预测肾癌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石岐兴;白晓军;关宏华;郭洪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端粒酶反义RNA对人肾癌细胞系GRC-1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端粒酶在肾细胞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端粒酶反义RNA真核表达载体(pBBS212-hTR)导入人肾癌GRC-1细胞系中,采用TRAP法测定端粒酶活性,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动力,电镜下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及端粒酶反义RN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端粒酶反义RNA能显著抑制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结论应用端粒酶反义RNA抑制肾癌端粒酶活性是治疗肾癌的潜在途径.

    作者:张运涛;姜茹;刘利;刘凡;汪勇;刘荣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238例不同肿瘤患者及103例不同良性肝病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各种肿瘤及良性肝病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均较正常人高;肝癌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病患者;伴肝外脏器转移的肝癌患者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高于无肝外脏器转移的肝癌患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检测良恶性疾病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含量及观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对鉴别良恶性疾病以及判断恶性肿瘤的病情、预后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官成浓;银正民;徐军发;梁启廉;谢杰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采用由丝裂霉素(MMC)、长春花碱酰胺(VDS)、顺铂(DDP)组成的MVP方案治疗76例晚期非小细胞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MMC 8 mg/m2,静脉注射,第1天;VDS 2.5~3.0 mg/m2,静脉注射,第1、8天;DDP 40~50 mg/m2,静脉滴注,第2、3天;3~4周为1个周期,连用2~3个周期.结果CR 1例,PR 25例,总有效率为38.16%.初治有效率为44.00%,复治有效率为15.38%.鳞癌有效率为38.46%,腺癌有效率为37.90%.中位缓解期为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该方案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为白细胞下降,Ⅲ、Ⅳ度白细胞下降率为39.83%.结论采用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可以耐受,价格适中,可作为临床治疗NSCLC的一线方案.

    作者:高建飞;杜光祖;朱宇泽;欧武陵;刘英;何俊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TEN基因及PCNA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关系

    目的研究胶质母细胞瘤中PTEN基因突变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2例胶质瘤石蜡切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其PTEN基因突变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在胶质瘤中的表达.结果有11例胶质母细胞瘤发生PTEN基因突变,突变发生率为26.2%(11/42),显著高于其它胶质瘤(x2=11.62,P<0.01);胶质母细胞瘤PCNA阳性表达的平均指数为45.13%±8.72%,其它胶质瘤的平均指数为19.47%±9.98%,后者PCNA指数显著小于前者(F=18.38,P<0.01).结论PTEN基因突变在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脑胶质瘤中PCNA的表达程度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胶质母细胞瘤中PTEN基因突变与PCNA表达强度呈正相关.

    作者:屈洪涛;袁先厚;袁忠惠;曹长军;文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VEGF、bFGF及其受体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VEGF、bFGF及其受体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研究65例膀胱浅表性与浸润性移行细胞癌VEGF及其受体flk、flt,bFGF及其受体flg的表达.结果浸润性癌组VEGF及其受体、bFGF及其受体的表达显著高于非浸润性癌组(P<0.01).浅表性癌组中5例复发病例5项指标均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结论5项指标的共同表达与癌组织浸润能力密切相关.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VEGF及其受体、bFGF及其受体的共同表达或高表达可作为判断肿瘤早期浸润及复发倾向的参考指标.

    作者:沈阳;周齐军;王洪斌;裔寿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16和Rb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p16和Rb蛋白与胃癌发生、发展、预后及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同步检测53例胃癌组织中p16和Rb蛋白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p16和Rb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3%和60.4%,p16阳性和Rb阴性表达者生存率高于p16阴性和Rb阳性表达者.p16阴性和Rb阳性者术后辅助化疗复发转移率高于p16阳性和Rb阴性者.结论p16和Rb蛋白表达,可作为辅助临床判断胃癌的生物学行为、评估疗效及推测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刘新兰;李蓉;吕怀盛;秦景;张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癌患者血清TG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在不同时期血清TG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人35例、肝硬化患者28例、肝细胞癌患者60例和肝转移癌患者21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其血清TGF-α水平和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血清AF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细胞癌各期则明显升高,Ⅱ期与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期与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肝细胞癌Ⅱ期和Ⅲ期的TGF-α阳性率达83.3%,而肝转移癌组显著升高,与其它各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血清TGF-α水平可作为鉴别诊断肝癌的1项辅助性指标,联合检测AFP可提高肝细胞癌阳性检出率.

    作者:林满华;揭育丽;凌光鑫;陈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双原发恶性肿瘤12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胃双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胃双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中胃同时性双原发性腺癌9例,胃恶性淋巴瘤合并胃腺癌2例,胃间质肉瘤合并胃腺癌1例.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生存5年以上者3例,其余9例因转移或复发分别于术后2~4年内死亡.结论胃双原发恶性肿瘤因其肿瘤的多中心发生,侵犯范围广,故转移复发概率相应增大.因而更加强调诊断的早期性,手术切除的根治性,辅助性化疗的重要性.

    作者:刘骞;邵永孚;王成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中bcl-2与EB病毒的相互关系

    目的探讨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BCL)中EB病毒(EBV)与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原位杂交(ISH)技术,分别检测63例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中的bcl-2、LMP-1蛋白以及EBV编码的核内小RNA(EBER1/2),并且对bcl-2、EBER1/2双阳性的病例进行双标记.结果63例中,bcl-2蛋白阳性49例(77.8%),其中42例(85.7%)呈高表达.EBER1/2阳性6例(9.5%).LMP-1阳性1例(1.6%).双标记显示2例喉部浆细胞性淋巴瘤均呈EBER1/2、bcl-2双阳性(其中1例LMP-1阳性).结论bcl-2蛋白的表达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而EBV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关系不大;EBV通过LMP-1诱导bcl-2蛋白的表达,在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发病中的意义有限,可能与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有关;bcl-2蛋白高表达可能有多种诱导机制参与.

    作者:唐文台;郭瑞珍;何妙侠;刘华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6例病例均获随访,均于手术局部切除后辅助化疗和(或)放疗.结果6例的中位生存期为53.5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与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密切相关的因素依次是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原发肿瘤大小,对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行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车旭;邵永孚;王成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