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萍;宋敏;任常山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的抗肿瘤作用.方法用移植性肝癌和S1801:1肿瘤组织生理盐水混悬液,每只小鼠腋窝皮下接种0.2 ml,24 h后,肌肉注射青蒿琥脂,连续10天.结果青蒿琥酯60mg/(kg·d)、30 mg/(kg·d)和15 mg/(kg·d)对小鼠肝癌的抑瘤率分别为39.79%~54.49%、37.79%~49.96%和40.38%~53.96%.青蒿琥酯100mg/(kg·d)、50 mg/(kg·d)和25mg/(kg·d)对小鼠S180的抑瘤率分别为48.53%~49.60%、47.78%~57.96%和58.87%~68.57%.对2种瘤株经重复实验,均有抑瘤作用.结论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和S180均有抑瘤作用.
作者:肖柳英;林培英;张丹;陈绮文;李浩亮;冯昭明;张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在不同时期血清TG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人35例、肝硬化患者28例、肝细胞癌患者60例和肝转移癌患者21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其血清TGF-α水平和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血清AF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细胞癌各期则明显升高,Ⅱ期与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期与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肝细胞癌Ⅱ期和Ⅲ期的TGF-α阳性率达83.3%,而肝转移癌组显著升高,与其它各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血清TGF-α水平可作为鉴别诊断肝癌的1项辅助性指标,联合检测AFP可提高肝细胞癌阳性检出率.
作者:林满华;揭育丽;凌光鑫;陈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Ⅲ、Ⅳ期鼻咽癌患者放疗前骨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6例经病理学诊断证实的Ⅲ、Ⅳ期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行骨显像检查,并对骨显像检查有骨转移及可疑骨转移的患者进一步行X线摄片和(或)MRI(CT)检查.结果196例患者中69例(35.2%)有骨转移、5例为可疑骨转移,其中有52例经MRI检查、22例经CT检查.检出的69例均被证实有骨转移,5例可疑骨转移者被排除.该69例患者同期行X线摄片检查,仅检出12例(17.4%)有骨转移.骨转移以发生于肋骨者多(41.8%),其次为脊柱(31.0%)和骨盆(17.1%).40岁以下患者易发生骨转移.男、女性以及Ⅲ期与Ⅳ期相比较,其骨转移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Ⅲ、Ⅳ期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行骨显像检查能检出早期骨转移,对临床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胡学锋;卫光宇;冯彦林;刘冬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甲氨喋呤是临床上常用的抗代谢药物,当剂量增至1~5g/m2时可穿透各种生理屏障,也可直接渗透至肿瘤细胞内,克服耐药以提高治疗效果.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通常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骨肉瘤等,我院1993年3月~1999年12月对38例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予以HD-MTX为主的方案联合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莫贤毅;林忠;刘魁凤;温宗秋;叶升;李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恶性肿瘤转移至小肠比较少见.绝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后果严重.部分病例发生小肠转移时原发瘤尚末被发现.因此,认识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发现或寻找原发灶及延缓患者生存期十分重要.现报告8例如下.
作者:郭坚;文国英;张根娣;陆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胶质母细胞瘤中PTEN基因突变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2例胶质瘤石蜡切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其PTEN基因突变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在胶质瘤中的表达.结果有11例胶质母细胞瘤发生PTEN基因突变,突变发生率为26.2%(11/42),显著高于其它胶质瘤(x2=11.62,P<0.01);胶质母细胞瘤PCNA阳性表达的平均指数为45.13%±8.72%,其它胶质瘤的平均指数为19.47%±9.98%,后者PCNA指数显著小于前者(F=18.38,P<0.01).结论PTEN基因突变在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脑胶质瘤中PCNA的表达程度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胶质母细胞瘤中PTEN基因突变与PCNA表达强度呈正相关.
作者:屈洪涛;袁先厚;袁忠惠;曹长军;文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病例报告7例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就诊年龄为12~38个月,平均年龄为18个月.临床表现:睾丸无痛性肿块6例(左侧4例,右侧2例),左腹股沟无痛性肿块伴同侧阴囊无睾丸者1例.胸片检查均未发现肺部转移灶.腹部B超检查发现1例有腹膜后实质性占位,大小为7 cm×8 cm,边界清楚,内部回声欠均匀.术前6例血清AFP检查结果:1例>70 000μg/L,4例>1 000μg/L,1例>500μg/L,有左腹股沟肿块的患儿术前未查AFP及HCG,其余6例患者的HCG正常.按照UICC 1997年的分期标准,本组属Ⅰ期6例,Ⅱ期1例.6例行经腹股沟高位精索睾丸切除术,另1例有腹股沟肿块者术中探查证实为隐睾,行隐睾切除术.全部患儿术后病理证实为卵黄囊瘤.术后1个月复查AFP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恢复至正常水平者3例,全部为Ⅰ期患者,术后未做化疗.其余4例采用EP方案化疗:VP16100 mg/m2静脉点滴,第1~3天;DDP 30 mg/m2静脉点滴,第1~3天,每3周重复.完成1个周期的1例,2个周期的2例,这3例化疗后AFP全部恢复正常.
作者:叶升;刘魁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双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胃双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中胃同时性双原发性腺癌9例,胃恶性淋巴瘤合并胃腺癌2例,胃间质肉瘤合并胃腺癌1例.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生存5年以上者3例,其余9例因转移或复发分别于术后2~4年内死亡.结论胃双原发恶性肿瘤因其肿瘤的多中心发生,侵犯范围广,故转移复发概率相应增大.因而更加强调诊断的早期性,手术切除的根治性,辅助性化疗的重要性.
作者:刘骞;邵永孚;王成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6例肾癌组织中的VEGF进行检测.结果肾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73.9%,阳性着色于细胞质和细胞膜,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细胞类型和病理分级均无关(P>0.05),Ⅲ+Ⅳ期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VEGF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结论VEGF表达对肾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其可能成为预测肾癌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石岐兴;白晓军;关宏华;郭洪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肺癌、乳腺癌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以往多选用顺铂(DDP)、阿霉素(ADM)等药物腔内注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了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于1998年3月至1999年5月采用顺铂与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应用治疗33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治疗组),同时与30例单用顺铂治疗者(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桂荣;孙传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小板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探讨血小板功能异常与肿瘤发展的规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0例正常人和55例肺癌患者血小板粘附分子CD31、TSP和CD36的表达进行检测,对比其在正常人与早、晚期肺癌患者之间的异同.结果肺癌患者血小板中CD31、TSP和CD36的表达比正常人强(P<0.05);晚期肺癌患者血小板中CD31、TSP和CD36的表达比早期患者强(P<0.05);早期患者与正常人的表达无差异.结论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肺癌患者,其血小板粘附分子的表达增强.
作者:易升明;吴金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6例病例均获随访,均于手术局部切除后辅助化疗和(或)放疗.结果6例的中位生存期为53.5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与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密切相关的因素依次是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原发肿瘤大小,对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行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车旭;邵永孚;王成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世界范围内,肺癌的死亡率高于大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三者的总和[1].所有肺癌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75%~80%,其中75%~80%患者就诊时就已处于Ⅲ~Ⅳ期,5年生存率仅为12%[2~4].按新的临床分期标准[5],仅有20%的ⅠA~ⅡB患者有手术机会,术后5年生存率为50%~80%[6~8].尽管小部分ⅢA患者仍有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但术后易复发,5年生存率只有10%~30%[9].ⅢB期和Ⅳ期患者只能依赖于姑息性治疗.化疗作为NSCLC姑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逐渐被更多的学者所认可[10~13].
作者:刘超英;孙雅红;陈黎;田国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瘤体内直接注射白细胞介素2质粒/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治疗小鼠肝癌的效果和机制.方法将小鼠白介素2表达质粒(VR1110)与阳离子脂质体(Transfectam)按适当比例混合而形成复合物(VR1110/Transfectam).通过瘤体内直接注射此复合物治疗小鼠肝癌模型,观察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组织学变化及表达情况.结果瘤体内注射VR1110/Transfectam后,可在肿瘤组织中检测到小鼠IL-2 mRNA的表达.VR1110/Transfectam治疗组肿瘤生长较其它对照组明显减慢,第1次治疗后第12天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其它组(P<0.05).治疗组小鼠均可见肿瘤组织大量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及CD+4、CD+8淋巴细胞.结论瘤体内直接注射VR1110/Transfectam复合物对小鼠肝癌的治疗作用明显,增强了小鼠机体对肝癌细胞的免疫学反应.
作者:金晓凌;井清源;王炳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p53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端粒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p53、PCNA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TRAP法检测59例肺癌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4例肺癌组织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并对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53、PCNA蛋白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p53和PCNA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1.3%(48/59)、77.2%(34/44)、79.5%(35/44);癌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p53和PCNA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0.0%(7/35)、8.6%(3/35)、14.3%(5/35),肺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肺癌组织不同的病理类型之间、TNM各期之间以及不同的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P>0.05);端粒酶活性与p53、PCNA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端粒酶活化参与各型、各期和不同分化程度肺癌的发生发展;端粒酶在肺癌组织高表达和正常肺组织低表达的特性,有望使端粒酶成为肺癌诊断的1种标志物;p53和PCNA均参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端粒酶与p53和PCNA无明显相关性,提示肺癌是由多基因参与的疾病.
作者:王孝养;张珍祥;何敏;邱小芬;李西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自1990年2月至1995年2月,共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398例,其中有24例中、晚期直肠癌患者术前行放射治疗,照射剂量为1 000~5000 cGy,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亮高;杨世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与DNA含量、S期细胞比值(SPF)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p27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DNA含量(DI)和S期细胞比值(SPF).结果48例食管癌组织中仅有16例(33.33%)为p27蛋白高表达,而32例癌旁组织中25例为p27蛋白高表达(78.12%);食管癌组织DI和SPF的平均值分别为1.48±0.32和19.48%±12.3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分别为1.02±0.17和9.39%±5.75%),p27蛋白低表达组的DI和SPF均明显高于p27高表达组(分别为1.66±0.28和9.78%±6.12%;1.10±0.19和5.56%±5.18%).结论p27基因作为细胞负性调节因子,表达减少,DNA含量增加,推测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马萍;宋敏;任常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对比研究单纯手术、单纯动脉灌注化疗和综合治疗对中晚期贲门癌的治疗效果.方法79例中晚期贲门癌患者,分成单纯手术(A组)、单纯动脉灌注化疗(B组)和综合治疗组(C组),进行对比研究.其中A组32例,B组18例,C组(先动脉灌注化疗后手术)29例,3组平均年龄分别为59.2岁、59.6岁、58.9岁,临床分期均为ⅢB期.结果动脉灌注化疗(B组和C组)47例,半个月后95.7%患者症状改善,肿瘤缩小;肿瘤切除率:A组为62.5%(20/32)、C组为100.0%(29/29);A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1%(25/32)、46.9%(15/32)和25.0%(8/32),C组分别为93.1%(27/29)、79.3%(23/29)和51.7%(15/29),2组术后3、5年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1年生存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治疗组的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显著高于同期的单纯手术组和单纯动脉灌注化疗组.动脉灌注化疗1个月后为手术良好时机.
作者:翟伟;冯伦高;王家顺;潘永成;杨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同步放化疗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探索性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新力法,但目前仍无固定的模式.我院自1993年4月~1996年12月采用超分割放射治疗及同步CAP方案的方法治疗了42例非小细胞肺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朝辉;奚继明;马惠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端粒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8例TCC组织、10例癌旁膀胱粘膜及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TCC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86.2%(50/58),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癌旁组织中只有1例端粒酶阳性;正常组织中端粒酶均为阴性.结论TCC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粘膜组织及癌旁膀胱粘膜组织.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端粒酶活性虽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端粒酶活性的强弱分布不同.端粒酶活性可作为TCC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预测复发的肿瘤标志物之一.
作者:柳建军;曹军;李普云;袁汉饶;赵家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