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升明;吴金莺
目的探讨VEGF、bFGF及其受体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研究65例膀胱浅表性与浸润性移行细胞癌VEGF及其受体flk、flt,bFGF及其受体flg的表达.结果浸润性癌组VEGF及其受体、bFGF及其受体的表达显著高于非浸润性癌组(P<0.01).浅表性癌组中5例复发病例5项指标均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结论5项指标的共同表达与癌组织浸润能力密切相关.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VEGF及其受体、bFGF及其受体的共同表达或高表达可作为判断肿瘤早期浸润及复发倾向的参考指标.
作者:沈阳;周齐军;王洪斌;裔寿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同步放化疗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探索性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新力法,但目前仍无固定的模式.我院自1993年4月~1996年12月采用超分割放射治疗及同步CAP方案的方法治疗了42例非小细胞肺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朝辉;奚继明;马惠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以发作性左下肢剧烈疼痛2年,于2000年3月14日入院.患者自1998年开始出现患肢疼痛,发作时呈闪电样,钉子钻痛样.发作时疼痛难忍,发作时间不定,各种止痛剂治疗无效.体检:BP 20/12 kPa.神清,一般情况佳,心肺检查无异常,腹软,肝脾不大.脊椎及四肢无畸形.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疼痛发作后如常人,辅助检查脑电图正常,头颅CT正常.诱发电位:左右两侧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均为中度异常,提示有神经受激惹的表现.腰椎CT扫描显示腰椎间盘脱出.腰穿脑压1.35 mmH2O;脑脊液蛋白1.25/L,入院诊断为椎管占位病变.椎管造影示C5-6水平髓外硬膜内肿瘤.
作者:杨丽;胡永涛;蒲德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甲氨喋呤是临床上常用的抗代谢药物,当剂量增至1~5g/m2时可穿透各种生理屏障,也可直接渗透至肿瘤细胞内,克服耐药以提高治疗效果.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通常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骨肉瘤等,我院1993年3月~1999年12月对38例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予以HD-MTX为主的方案联合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莫贤毅;林忠;刘魁凤;温宗秋;叶升;李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在不同时期血清TG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人35例、肝硬化患者28例、肝细胞癌患者60例和肝转移癌患者21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其血清TGF-α水平和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血清AF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细胞癌各期则明显升高,Ⅱ期与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期与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肝细胞癌Ⅱ期和Ⅲ期的TGF-α阳性率达83.3%,而肝转移癌组显著升高,与其它各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血清TGF-α水平可作为鉴别诊断肝癌的1项辅助性指标,联合检测AFP可提高肝细胞癌阳性检出率.
作者:林满华;揭育丽;凌光鑫;陈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食管癌生长过程中是否有胸膜腔内癌细胞的脱落种植,文献报道甚少.1997年12月至1999年11月,我们对100例行开胸手术的食管癌患者进行了胸膜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pleural lavage cytology,PLC),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金石;严福来;徐海淼;周星明;陈奇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238例不同肿瘤患者及103例不同良性肝病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各种肿瘤及良性肝病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均较正常人高;肝癌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病患者;伴肝外脏器转移的肝癌患者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高于无肝外脏器转移的肝癌患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检测良恶性疾病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含量及观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对鉴别良恶性疾病以及判断恶性肿瘤的病情、预后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官成浓;银正民;徐军发;梁启廉;谢杰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是细胞间的1种重要连接方式,在细胞分化、生长控制及维持体内环境平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国内外对GJIC与癌变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多数肿瘤细胞无GJIC功能,其间隙连接(GJ)少或无,邻近的正常组织或良性肿瘤的间隙连接正常.少数肿瘤细胞有脆弱的连接通讯,但很容易受到破坏,其间隙连接数量少;或连接通讯功能比正常细胞低.认为GJIC在癌变发生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1].已有学者对GJIC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陈清勇;王彦刈;郑筱祥;周建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期及缓解期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动态变化以及铁和锌与化疗合用的效果.方法应用高频等离子体反射光谱仪,对1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100例健康儿童血液中14种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并比较化疗加锌和铁治疗组及单纯化疗组的疗效.结果急性期白血病患者血锌、铁、钙和锰水平低于正常儿童,而铜和镍水平明显升高,尤以铜/锌比值增大显著,在疾病缓解期则下降接近正常水平;化疗加锌和铁治疗组病情开始缓解及完全缓解所需时间较单纯化疗组明显缩短.结论白血病急性期血液中微量元素有明显变化,且化疗时加用铁和锌有促进疗效的作用.
作者:罗丽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与DNA含量、S期细胞比值(SPF)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p27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DNA含量(DI)和S期细胞比值(SPF).结果48例食管癌组织中仅有16例(33.33%)为p27蛋白高表达,而32例癌旁组织中25例为p27蛋白高表达(78.12%);食管癌组织DI和SPF的平均值分别为1.48±0.32和19.48%±12.3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分别为1.02±0.17和9.39%±5.75%),p27蛋白低表达组的DI和SPF均明显高于p27高表达组(分别为1.66±0.28和9.78%±6.12%;1.10±0.19和5.56%±5.18%).结论p27基因作为细胞负性调节因子,表达减少,DNA含量增加,推测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马萍;宋敏;任常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端粒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8例TCC组织、10例癌旁膀胱粘膜及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TCC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86.2%(50/58),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癌旁组织中只有1例端粒酶阳性;正常组织中端粒酶均为阴性.结论TCC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粘膜组织及癌旁膀胱粘膜组织.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端粒酶活性虽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端粒酶活性的强弱分布不同.端粒酶活性可作为TCC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预测复发的肿瘤标志物之一.
作者:柳建军;曹军;李普云;袁汉饶;赵家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β2微球蛋白(β2-MG)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Ⅰ类分子的轻链或称β链.HLAⅠ类抗原广泛、不均一地分布于体内各种有核细胞表面,β2-MG对维持HLAⅠ分子天然构象的稳定性及其表达有重要意义.在多种病理情况下,体液中β2-MG含量增加.研究表明脑脊液(CSF)中的β2-MG水平上升与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或受恶性肿瘤侵犯有关[1~3],但关于在急性白血病(AL)不同病理状态下,患者CSFβ2-MG的含量变化如何,尚缺乏报道.我们分析处于不同病理活动状态下,AL患者CSFβ2-MG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陶文;黎金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病例报告7例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就诊年龄为12~38个月,平均年龄为18个月.临床表现:睾丸无痛性肿块6例(左侧4例,右侧2例),左腹股沟无痛性肿块伴同侧阴囊无睾丸者1例.胸片检查均未发现肺部转移灶.腹部B超检查发现1例有腹膜后实质性占位,大小为7 cm×8 cm,边界清楚,内部回声欠均匀.术前6例血清AFP检查结果:1例>70 000μg/L,4例>1 000μg/L,1例>500μg/L,有左腹股沟肿块的患儿术前未查AFP及HCG,其余6例患者的HCG正常.按照UICC 1997年的分期标准,本组属Ⅰ期6例,Ⅱ期1例.6例行经腹股沟高位精索睾丸切除术,另1例有腹股沟肿块者术中探查证实为隐睾,行隐睾切除术.全部患儿术后病理证实为卵黄囊瘤.术后1个月复查AFP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恢复至正常水平者3例,全部为Ⅰ期患者,术后未做化疗.其余4例采用EP方案化疗:VP16100 mg/m2静脉点滴,第1~3天;DDP 30 mg/m2静脉点滴,第1~3天,每3周重复.完成1个周期的1例,2个周期的2例,这3例化疗后AFP全部恢复正常.
作者:叶升;刘魁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自1990年2月至1995年2月,共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398例,其中有24例中、晚期直肠癌患者术前行放射治疗,照射剂量为1 000~5000 cGy,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亮高;杨世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肺癌、乳腺癌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以往多选用顺铂(DDP)、阿霉素(ADM)等药物腔内注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了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于1998年3月至1999年5月采用顺铂与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应用治疗33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治疗组),同时与30例单用顺铂治疗者(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桂荣;孙传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膜瘤自发性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p53蛋白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脑膜瘤中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恶性和非典型脑膜瘤中的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P<0.05),良性脑膜瘤不同亚型之间bcl-2、p53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蛋白表达随脑膜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阳性与阴性的脑膜瘤中的细胞凋亡指数无显著性差异;bcl-2蛋白表达与脑膜瘤细胞凋亡呈负相关.结论恶性及非典型脑膜瘤中自发性细胞凋亡增多;凋亡是脑膜瘤恶性或不典型的1个重要的生物学行为;p53基因在脑膜瘤的恶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脑膜瘤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bcl-2基因在脑膜瘤中可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田道锋;叶应湖;王国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BCL)中EB病毒(EBV)与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原位杂交(ISH)技术,分别检测63例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中的bcl-2、LMP-1蛋白以及EBV编码的核内小RNA(EBER1/2),并且对bcl-2、EBER1/2双阳性的病例进行双标记.结果63例中,bcl-2蛋白阳性49例(77.8%),其中42例(85.7%)呈高表达.EBER1/2阳性6例(9.5%).LMP-1阳性1例(1.6%).双标记显示2例喉部浆细胞性淋巴瘤均呈EBER1/2、bcl-2双阳性(其中1例LMP-1阳性).结论bcl-2蛋白的表达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而EBV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关系不大;EBV通过LMP-1诱导bcl-2蛋白的表达,在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发病中的意义有限,可能与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有关;bcl-2蛋白高表达可能有多种诱导机制参与.
作者:唐文台;郭瑞珍;何妙侠;刘华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6例病例均获随访,均于手术局部切除后辅助化疗和(或)放疗.结果6例的中位生存期为53.5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与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密切相关的因素依次是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原发肿瘤大小,对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行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车旭;邵永孚;王成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应用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AFU)与甲胎蛋白(AFP)同时检测的方法,以探讨AFU在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跃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老年人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切除肿瘤,2例拒绝手术.未手术的2例及行姑息性肿瘤切除者分别于发病及手术后6个月内死亡.22例切除肿瘤者,术后1~2年内死亡5例,2~3年内死亡8例,3~5年内死亡3例,存活5年以上者6例.结论老年人甲状腺癌以乳头状癌占多数,恶性程度较低,应采用较保守的术式治疗.
作者:张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